-
翻译适应选择论
胡庚申
研究背景
1.
翻译理论发展状况的驱使
1)
当前较宏观的角度审视翻译的研究不多;
2)
目前对译者的研究与开拓不如对文本和译文的研究;
3)
有不少研究指出了以译者为主题
作用的重要性,但是未有很系统的。
2.
尝试从新的视角探索译论的冲动
3.
受到全球生态文化学术思潮的影响
研究目的
试图找到一种既有普通的哲
学原理,又符合翻译基本规律的译论示范。
研究意义
1.
提供翻译理论的新视角;
2.
避开原文取向和译文取向;从“
原文
---
译者
---
译文”三元关系中处于中心位置的“译者视角
”
;
p>
3.
更加系统客观。
哲学理据
1.
翻译活动与生物界之间的互相联系
翻译←→语言←→文化←→人类←→生物界
因此可以运用达尔文的“自然选择”
“适者生存”基本思想来解释翻译活动。
(进化论包括生物变异,生存
< br>适应,物种进化)本理论只借用了“生存适应”
。
生物
←
--
---
→自然环境
译者
←
----
→
翻译生态环境
翻译生态环境是指原语
,原文,和译语系统的社会和文化环境;是制约译者最佳适应和优化选择的多种因
素的集
合。
2.
翻译适应选择论分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
以原文为典型要件的翻译
生态环境对译者的选择,
同时也是对翻译生态环境的适应即译者适应。
< br>(
“自然选择译者”
)
第二阶段:译者以翻译生态环境的“身份”实施选择,而选择的结果就产生了译文。
(
“自然选择译文”
)
两个阶段中译者适应阶段,例如原文是一首莎士比亚的十四行
诗那么原文为典型要件的翻译生态环境要选
中的应当是是人译者或是对译诗有一定造诣的
译者。
在两个阶段里译者具有动态
的双重身份:
一方面接受翻译生态环境的选择和制约,
另一方面以翻译生态环
境的身份实施对译文的选择与操纵。
4.
“自然选择”
“适者生存”视角探讨翻译活动的重要性:
1
)
对“译者中心”理念中的译者如何表现设定了有效的裁定和制约机制;
2
)
“自然
选择”的基本原理在解释“译者中心”的适应与选择时,行于“外部环境”决定实则“内
部因素”决定
-------
译者的自我选择。
译者对外部环境的适应是一种选择性的适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