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部具有探索精神的译学新著
——简评《翻译选择适应论》
刘云虹
许钧
翻译
研究有多种途径,包括语言学途径、文艺学途径、社会符号学途径、交
际学途径等,
p>
最近,
我们又欣喜地看到一部探索译学新途径的著作:
胡庚申教授
的《翻译适应选择论》
。在这部专著中,
作者将翻译理论放入“翻译生态环境”
中进行重新审视,借用达尔文生物进化论中“选择
/
适应”学说的基本原理和思
想对翻译
活动的本质、主体、过程、原则、方法和标准等加以解释,从而探索和
建构翻译研究的生
态学理论新途径。
在《翻译选择适应论》的“引论”部分,胡
庚申教授开宗明义地指出,
“本
书是关于译者为中心的‘翻译选
择适应论’的宏观研究”
(胡庚申,
2004
< br>:
4
)
。
杨自检在《我国译学建设的形式与任务》中曾把翻译的理论研究分为三个层次,
一是翻
译微观工程技术研究,
主要研究口译、
笔译和机译的技巧和各种
手段,
是
翻译实践的技术性总结;
二是
翻译中观描述性研究,
主要对翻译全过程按时间顺
序、
研究对象和目的的不同分层次进行描述;
三是翻译宏观理论研究,
即用哲学
家的眼光从本体论、
认识论、
价值论和方法论
4
个维度上探讨译学理论在翻
译研
究中的地位及其和其他学科的关系
(杨自检,
2002
:
16-17
)<
/p>
。
同时,
他明确指出,
< br>“从我们已有的成果来看大多集中在工程技术层次,
描写层次的成果也不多,
p>
理
论研究的就更少”
(杨自检,
2002
:
19
)
。作为一项有着悠久历史的跨文化交流活
动,
翻译一直以来没有被理论界足够地重视,
已有的研究大多缺乏系统性和理论
深度。
面对这样的翻译理论发展状况,
胡庚申教授勇
于选择发展相对薄弱、
颇具
挑战性的宏观理论作为研究课题,<
/p>
力图开拓翻译研究的理论视野、
丰富翻译研究
的理论途径。
那么,
什么是翻译理论?翻译理论的内涵是什
么?只有澄清这个问
题,译学研究才有可能具有普遍性、哲理性、系统性和可操作性。作
者在分析了
译界对上述问题的相关论述之后,
认为
“一个相对完备的翻译理论应当同时具备
这样一些理论元素:译论立足的哲学
基础、翻译实质、翻译过程、翻译原则与方
法、
翻译与译评的标
准,
以及对翻译中各类现象和矛盾的解释等”
(胡庚申,
2004
:
57
)<
/p>
。正是在这样的理论框架内,
《翻译适应选择论》以达尔文的“适
应
/
选择”
学说为理论基础,对翻译本
质、过程、原则、方法和评价标准等重要问题进行了
系统研究和实证分析。全书共分七章
,第一章“引论”
,介绍研究的背景、目的、
假设、方法和意义
;第二章“议论相关研究评述”
,对各个学派和不同视角的相
关
译论研究以及译界对“适应”
、
“选择”的认识加以分析;第三
章“翻译选择适
应论的哲学理据”
,阐述翻译活动与达尔文的“
适应
/
选择”学说的通融性、
“自
p>
然选择”
的基本原理对翻译过程的解释,
以
奠定翻译适应选择论的哲学基础;
第
四章“翻译选择适应论的译
者主导”
,确立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的中心地位,论述
译者的适应
机制和制约机制;第五章“翻译选择适应论的解释功能”
,用翻译选
择适应理论分别对翻译过程、翻译原则、翻译方法和译评标准进行分析、解释;
第六
章“翻译选择适应论的实证调查”
,在理论研究的基础上,从“读者”的视
角进行调查,
从实证方面对翻译选择适应论的有效性做出检验和证实;
第七章
“翻
译选择适应论的主体描述”
,通过验证“引论”中提出的假设,确立译者为中心
的翻译选择适应论
的理论框架。
正如作者在“研究的背景”一节中所言,之所以
选择“翻译选择适应论”这
一研究课题,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有一种“尝试从新视角探索
译论的冲动”
。的
确,
作为一部探索译
学新途径的理论著作,
《翻译选择适应论》
以其鲜明的特色,<
/p>
给译界带来了新的思考,就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等方面而言,主要有以下特点:
1
.
译者为中心的翻译观。在“引论”部分,作者阐述了研究的目的,其中
之一便是
“提出以译者为中心的翻译观,彰显译者在翻译活动中的地位和功能,
促进译者自律、自
重,以便为译者的‘译有所为’寻找理论支持,最终确立翻译
活动中以‘译者为中心的翻
译适应选择论’
”
(胡庚申,
2004
:
10
)
。可
见,作者
所探索的翻译的适应选择理论是建立在以译者为中心的基础之上,
译者在翻译过
程中占据中心地位、具有主导作用,因为“翻译活动中无论是‘
适应’还是‘选
择’
,都是由‘译者’完成的——适应,是译者
的选择性适应;选择,是译者的
适应性选择”
(胡庚申,
2004
:
97
)<
/p>
,即在翻译操作过程中,一切适应与选择行为
都要由译者有意识地
做出决定并实施操作。可以说,没有译者中心地位的确立,
“适应”和“选择”也就无从
谈起。我们知道,在整个翻译过程中,译者作为翻
译的主体,
即
翻译活动的承担者,
处于一个非常特殊的位置,
一方面他要作为
一
个肩负特殊使命的读者去理解原作和原作者,
并受到一个
p>
“巨大的信任的支撑”
,
相信原作中的美“
绝非邂逅相逢的效果”
(
Sartre, 1948 : 68
)
,另一方面,他又必
须作为阐释者,
通过语言转换,
让原作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中获得新的生命和新的
被阐释空间。于是,译者便不可避免地陷入洪堡特古老的两难处境:
“每个译者
必然遭遇以下两种危险之一:
他要么过于严格地
遵循原文,
而牺牲他的读者的爱
好和语言;要么过于严格地遵循
他的读者的独特性,而牺牲要翻译的作品。
”
(
, 1999
:
72
)正因为
这样,翻译活动在历经了几千年的历史并一次又
一次走向繁荣之时,仍然被比作仆人的工
作,服务于两个主人:原作、原作者、
异语(第一主人)和读者、本国语言(第二主人)
。而译者的悲剧还不仅仅于此,
如果他选择了原作、
原作者、
异语作为主人,
渴望能够将其中奇特的东
西带入他
自己的文化环境中去,那么,对于读者而言,他就有可能成为一个陌生人、一个
叛徒,这种“将读者带向作者”
(施莱尔马赫语)的企图很可能
会失败,译文也
许变成一篇艰涩难懂的文字;然而,如果他试图“将作者引向读者”
p>
(施莱尔马
赫语)
,而兢兢业业地改编一部
外来作品,那么,毫无疑问他将背叛外来作品,
当然也就背叛了翻译的本质。也许,译者
必须如钱钟书先生所言,入于“化境”
,
即
“把作品从一国文字转变成另一国文字,
既能不因语文习惯的差异而露出生硬
牵强的痕迹,又能完全保存原有的风味”
(陈福康,
< br>1996
:
421
)
,才算是圆满完
成了使命。然而,所谓“化境”
,
毕竟是一种或许可以无限接近但却永远都无法
企及的理想境界。撇开译者的文字表达能力
不说,单就“理解”层面而言,译者
便不可能隐身于原作之后,抹去自身的痕迹,成为读
者与原作之间谦逊的中介。
因为,
从解释学的角度来看,
译者对原作的理解与任何一种形式的理解一样具有
历史性、
主观性和创造性,
而原文中也不再只有某个既定的、
权威性的意义有待
阐明,
它所提供的乃是意义的无限可能性及
解读、
阐释的自由空间。
正如加达默
尔
在《真理与方法》中所言,
“在对某一本文进行翻译的时候,不管翻译者如何
力图进入原作者的思想感情或是设身处地把自己想象为原作者,
翻译都不可
能纯
粹是作者原始心理过程的重新唤起,而是对本文的再创造”
(加达默尔,
2002
:
492
)
。于是,奈达所谓“最接近的自然的对等”也被乔治·穆南驳斥为“
一种停
止的、试图一次完成的、反辩证法的观点”
。基于这样的
认识,必须打破译者的
传统身份,
肯定译者的主体性,
或者说,
译者作为翻译主体在翻译过程中的主观
能动性。实际上,翻译不仅仅是一个静态的结果,更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而译者
正是这个
过程中的决定因素。
近年来,
有不少翻译理论研究者对译者的主
体性加
以关注,特别是翻译观受到解释学理论和“后殖民主义”思潮的影响以来,译者<
/p>
主体性的受重视程度大大加强。
然而,
胡庚申教授在研究了翻译研究的各个时期和译论发展的不同阶段对译
者的态度之后指出,
“我们又不无遗憾地看到这样一个事实:对译者中心地位和
p>
主导作用的认识并没有因此而发生根本性的变化,
译者的职业形象和
地位也并没
有因此而得到实质性的改善。
”
(胡庚申,
2004
:
53
)翻译研究虽然不再对译者的
作用“视而不见”
,但关注的程度仍然只是停留在一般的呼吁“正名”阶段,缺
乏对“译者背后的总的原
因、机理和特征”的深入探讨。于是,作者特别强调应
当“确立译者在翻译活动的‘中心
’地位,从机制上、特别是从理论上真正对译
者的
‘中心地位’
和
‘主导作用’
给予明确的定位,
p>
并据此对翻译过程做出新的、
全面系统的描述和诠释”
(胡庚申,
2004
:
54
)
。这不仅是本书作者研究的初衷,
更
是翻译界必须认真审视的问题。那么,
“翻译适应选择论”是如何从理论上对
译者的中心地位和主导作用进行定位呢?作者避开传统翻译研究中的原文取向
和译文取向两极,从“三元”关系(原文—译者—译文)
、诸“者”关系(作者、
p>
读者、委托者、译评者、译文使用者)
、译者功能、译品差异、意义
构建、适应
选择、翻译实践等不同视角系统、深入地探讨“译者为中心”的理念、构建以
译
者为中心的翻译观。
更重要的是,
作
者并没有停留在上述各个层面和角度的考察,
而是力图在深入分析的基础上进一步从理论
上明确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的中心地
位,把译者的适应
/
选择行为从经验的、单一的、本能的层次提升到理性的、多
维的、能动的
层次。我们知道,立足于翻译的理论研究,首先需要明确的问题便
是:
< br>翻译是什么?翻译的本质是什么?当代有代表性的主要翻译理论都从各自的
理论基
础、
各自的研究角度出发对翻译进行了不同的定义,
例如语言学
译论认为
“翻译是双语的语义转换”
,
文艺学译论认为
“翻译是原文的艺术再现”
,
< br>文化学
译论把翻译定义为
“再现原著文化的语言表现”<
/p>
,
多元系统译论把翻译定义为
“文
学、
社会多元系统的互联互动”
,
交际学译论则认为
“翻译即交际”
(胡庚申,
p>
2004
:
33-34
)
。在“翻译适应选择论”中,
“翻译的本质”这一问题同
样得到关注,并
首次将
“译者为中心”
的翻译理念明确体现在翻译的定义之中,
将翻译定义为
“译
p>
者适应翻译生态环境的选择活动”
(胡庚申,
2004
:
16
)
< br>,也就是说,翻译即适应
-
-
-
-
-
-
-
-
-
上一篇:2018九年级适应性考试英语试题
下一篇:高考英语概要写作素材2常用关键词(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