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道家和谐思想及其现代意义
摘要:
和
谐在中国出现的很早,
在
“和谐”
这一
概念出现以前,
已经有
“和”
、
“中”
、
“中和”等概念来表达这种思想。道
家是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中最重要的学派之一,
其和谐思想观是一种“崇尚自然”
p>
、主张和道的“自然和谐”观,具有独特的和谐美。
千百年来,
p>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变迁,
其和谐思想也不断的更新变化,
对各个时期的社
会也产生了不少的影响,
同时对
于我们当今社会的发展也具有不容忽视的重要作用及现
代意义。
许多学者对于道家和谐思想的研究上已经略有成绩,
但是我们依然要一步步加
深对其理解和探索,
也希望能够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能够在道家的思想中得
到更多的领
悟,同时也能更好的继承并发展其中具有现代意义的和谐思想。
关键词:
道家
和谐
现代意义
“和谐”可以说是全人类共同的追求,而我们中华民族有史以来也是以
追求和谐见长的民
族,在中华文明的思想宝典中,有着非常丰富的和谐思想
资源。从孔子的“和而不同”<
/p>
,孟子的“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再
< br>到荀子的“贵贵、尊尊、闲闲、老老、长长、义之伦也。行之得其节,礼之
序也。
”的和谐伦理推崇,以及宋代张载提出的“民胞物与”
,明代王
阳明提
出的“一体之仁”的人与人之间相互认同的和谐理念,直到我们今天的和谐
社会的构思,如此等等。关于“和谐”的思想,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之中,除
了引入了以上的丰富的和谐思想理论之外,道家的和谐思想也对中国的“和
谐”思想
产生了不小的影响。
一、道家和谐思想的创立和发展
(一)道家和谐思想的创立
道家的和
谐思想源起于老子。老子的和谐思想是以道论为基础的,
“道”
的思想贯穿于老子的整个思想当中。道就是事物和谐统一的关系,道就是和
谐,
和谐是道的基本特征。
老子指出,
“道之为物,
惟恍惟忽”
,
“其中有象”
,
“其中有物”
,
“其中
有精”
。就是说,道无处不在,恍恍惚惚,在无形之中
有失误的
影像,在依稀隐约之中有具体的物质,在深渊幽暗之中有真实的东
西,即和谐关系。
p>
老子的无为思想是他和谐思想的精髓,
老
子强调
“无为”
的理念。
在
《老
子》一书中,
“无为”这个词一共出现过七次
,它们的内容虽然有一些略微
细小的差别,但是都强调了“无为”并不是无所作为、什么
事情都不做,而
是应该依从道的运行规律而为。
老子的这种“无为”的和谐思想首先体现的是人与自然的和谐。
“万物
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
,
“从其以为和”这句话,古人有很多种解释,
有的人认为“和”就是阴阳协调
的状态;也有的人认为“和”是指“和气”
或“和合之气”
。不
管怎么解释,老子对“和谐”的重视是无可厚非的。其
人与自然的和谐的最典型的话语,
就是《老子》第二十五章中说的,
“人法
地,地法天,天法道,
道法自然。
”自然展现给我们的是夜以继日、日月交
替、春华秋
实、四季周而复始的循环的自然规律。而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人
道的法则效法天地运行之
道,天地之道的法则是自然而然的,所以人道也是
自然而然的。效仿自然的状态和性质,
按照事物固有的规律自行运动,不需
要外界的力量来强制其发展,这也就是所谓的和谐、
协调。
还有一方面,老子不仅注重自然界的和谐,而且也看重
人与人之间,人
与社会之间的和谐。
“是以圣人常善救人,故无
弃人;常善救物,故无弃物,
是为袭明。
”这里所提倡的近乎道
的智慧,就是人和人和谐相处的智慧。实
现人与人的和谐,一个重要方面就是“知足”<
/p>
、
“知止”
,用现代的话语说,
在心理上不能贪得无厌,在行为上要有限度。
《老子》第十二章中提到“
五
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
货令人行妨。
”过度追求声色、美味、驰骋畋猎的乐趣和难得的珍宝,会使
人“目盲”
、
“耳聋”
、
“口爽”
、
“心发狂”
p>
、
“行妨”等害处,所以“知足不辱,
知止
不殆,可以长久。
”这也是老子的人与人和谐,人和社会和谐的重要的
< br>思想内容。其实老子所认为的社会的和谐,最重要的是要停止“统治者”与
“被统
治者”的矛盾和斗争,因而坚持“无为而治”
,
“万物将自化,
天下将
自定”
。老子认为“统治者”应该“我无为而民自化,我
无事而民自富”
,真
正的做到“无为而治”
,从而真正的达到“统治者”与“被统治者”之间的
和平共处,和谐共存。
老子的和谐思想不仅对当时的社会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而且对后世的社
会存在于发展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
(二)道家和谐思想的发展
1
、庄子的和谐思想
庄子是继老子之后道家的又一理论奠基人。关于庄子的思想,
《史记》
说:
“其学无所不窥,然其要本归于老子之言”
,庄子和老子一样,也把自己
的和谐思想建立在“道”的基础上。
《达生篇》里说,
“天地者,万物之父母
2
也,合则成体,散则成始”
,他把
“道”看成是宇宙万物的开始和根源,认
为道无所不覆,无所不载,自生自化,永恒存在
。在《大宗师》里他说:
“夫
道,有情有信,无为无形,可传而
不可受,可得而不可见;自本自根,未有
天地,自古以固存;神鬼神帝,生天生地;在太
极之先而不为高,在六极之
下而不为深,先天地生而不为久,长于上古而不为老”
。他继承了万物会因
“道”而生,
“道”又以
某种特殊的方式存在于天地万物。
庄子也明确提出了“与天和
”和“与人和”的问题。庄子也和老子一样
主张人们崇尚自然,敬畏自然。至于其对自然
的敬畏之心,如颜世安所讲,
“将来中国文化如果复兴,
复兴成
什么呢?就是人类对未可知的世界最后仍
然要有一种宗教的敬畏之心??道家提出了不按
人的自私心去设想的未知
世界,对这个未知世界保持敬畏。将来科学更加发达,按人的形
象设想的未
知可能站不住脚。
”人不仅要崇尚自然,并且时刻要
怀有一颗敬畏之心,把
“道”
、
“自然
”作为人生行为的准则和最后归依。他还说“夫明白于天地之
德者,此之谓大本大宗,与
天和者也,所以均调天下,与人和者也。与人和
者,谓之人乐;与天和者,谓之天乐。<
/p>
”对这句话古人有很多的注释。晋朝
郭象注释说:
“时行则行,时止则止。自然为物所尊,故美配天者,唯朴素
也。天地以无为为
德,明其宗本则与天地无逆,顺天所以应人,天和而至人
和,尽天乐适则人乐足矣。
p>
”宋代的吕惠卿注释说:
“无为而与天和,均调天
< br>下则与人和,与天和者谓之乐,与人和者谓之人乐。
”从古人的注释看,庄
子的这段话涉及了什么是“天和”
,什么是“人和”以及“与天和”与
“与
人和”的关系等问题。
“与天和”与“与人和”即达到天人
合一的境界。一
个人能够体会天地的功能与作用,就能把握无名无形无言的“道”
,掌握自
己的生命。
庄子不仅发展了老子的“道”
,而且也同样重视人与人之的和谐以及人
与自然的和谐。庄子对自然的回归精神尤其珍贵,要求不伤害动物,不损伤
植物
。他在《马蹄篇》中就描述了人与自然万物和谐共处的景象:
“当是时
< br>也,山无蹊隧,泽无舟梁;万物群生,连属其乡;禽兽成群,草木遂长。是
故禽兽
可系羁而游,鸟鹊之巢可攀援而窥。夫至德之世,同与禽兽居,族与
万物并,呜呼知君子
小人哉!同乎无知,是谓素朴,素朴而民性得矣。
”
2
、黄老学派的和谐思想
黄老学派的和谐思想则是在精气论的基础上把人与自然的统一直接建
立在“
和”的规律上。他们改造了老子的“道”
,吸收了它的“精中之精”
,
“冲气以为和”的核心思想,认为宇宙万物都是由精气构成的,而“道”主
要是指精气的属性、
功能本质和运动规律。
其
中最核心的问题就是
“和”
。
“凡
p>
3
人之生也,处于其精,地出其行,合
此以为人。和乃生,不和不生。
”中就
强调了天地而生人的关键
是“和”
,并把这个规律称之为“种之道”
。他们还
认为。万物只有按照“和”的规律运动变化,才能生生不息,永无止境,所
以“和则能久”
。
不仅如此,他们还
认为人心也不例外,
“彼心之情,利安以宁,勿烦勿
乱,和乃自
成。
”
,人们只要保持内心的和谐并且按照“和”的规律认识和
对
待事物,就可以“戴大园而履大方,鉴于大清,视于大明”
,
“便知天下,穷
于四极”这也就是人与自然的共同具有的“和”
的规律,这样,黄老学派就
把人与自然的和谐建立在更深刻的层次上了。
3
、列子的和谐思想
p>
列子是老子和庄子之外的又一道家思想代表人物,
虽然他的思想中关
于
和谐的思想并不多,
但是我们还是能够从中挖出来一些东西。
列子的
“均衡”
思想揭示了人与自然的
和谐思想。如《列子》中云:
“均,天下之至理也,
连于形物亦
然。均发均县,轻重而发绝,发不均也。均也,其绝也莫绝。人
以为不然,自有知其然者
也。
”这段话的意思是:
“万事万物都是既平衡又均
匀的,这是最普遍的道理,即使器物也必须平衡。毛发微小脆弱,但最不容
易断绝,
毛发断绝犹如轻重相倾,
有不均处也。
”
[1]
这里面也能够充分地体现
出万事万物的平衡与和谐,包括人与自然的和谐。
对于人
与人的和谐,列子也有提到过。
“禹之治水也,迷而失途,谬之
一国。土气和,亡札厉。人性婉儿从,物不竞不争。柔心而弱骨,不骄不忌;
长幼侪居,
不君不臣,男女杂游,不媒不聘,缘水而居,不耕不嫁,土气温
适,不织不衣,百年而死
,不夭不病,其民孳阜。
”这里就讲了一个故事,
大禹治水时迷
路了,误入了一个国家那里的土地与气候调和,没有瘟疫。人
民的性情和顺,依从万物,
没有竞争。心柔顺,性谦和,不骄傲,没有忌讳;
老幼像同辈人一样居住在一起,没有所
谓的君臣的等级的区别,男女可以自
由的游玩,不用媒妁和聘礼。完全是一派自由、平等
的和谐景象。也表达了
一种天人之间,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
4
、文子的和谐思想
文子是老子的弟子之一,也继承了老子的思想并对其有了进一步的发
展。著有《
文子》一书,其中很多地方都有论述和谐的观点。如“万物春分
而生、秋分而成,生与成
必得和之精,故积阴不生,积阳不化,阴阳交接乃
成和。
”其中
“生与成必得和之精”这句话的意思是生长与成熟,都必须得
到冲和之气之精,表明了一
种和谐的思想。同时文子还认为人与自然的和谐
在于人的思想。虽然这种观点具有“天人
感应”论的色彩,但是它强调了人
4
-
-
-
-
-
-
-
-
-
上一篇:高考现在进行时专项练习题
下一篇:入团是什么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