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黄庭坚《清明》原诗、注释、翻译、赏析、阅读训练
< br>附答案
导读:黄庭坚《清明》原诗、注释、翻译、赏析
、阅读训练附答
案
【原诗】:
清明
黄庭坚
佳节清明桃李笑,野田荒芜自生愁。
雷惊天地龙蛇蛰,雨足郊原草木柔。
人乞祭余骄妾妇,士甘焚死不公候。
贤愚千载知谁是,满眼蓬蒿共一丘。
【注释】:黄庭坚,(
1045-1105
)北宋诗人、词人、书法家。
字鲁直,号涪翁,又号山谷道人。原籍金华(今属浙江),祖上迁家
分宁(今江西修水)
,遂为分宁人。治平进士,授叶县尉。历任国子
监教授、秘书郎,曾为《神宗实录》检讨
官,编修《神宗实录》,迁
著作佐郎,
加集贤校理。
《神宗实录》
成,
擢为起居舍人。
哲宗亲政,
多次被贬,最后除名编管宜州(今广西宜山)。卒于贬所,私谥文节
先生。《宋史》有传。尤长于诗,与苏轼并称“苏黄”。与张耒、秦
观、晁补之并称“苏门四学士”。其诗多写个人日常生活,艺术上讲
究修辞造句,<
/p>
追求新奇。
工书法,
与苏轼、
米芾、
蔡襄并称
“宋四家”
。
著有《豫章先生文集》三十卷、《山谷琴趣外编》三卷。
①此诗作于诗人被贬宜州期间。②士:指介之推,春秋时晋人。
从晋文公出亡十九年,功成后拒绝做官,隐居锦山被烧死。
(
1
p>
)桃李笑:形容桃花、李花盛开。
(
2
p>
)冢:坟墓。
(
3
)蛰:
动物冬眠。(
4
)这句诗用的是
《孟子》中的一个寓言,讲的是齐人
在坟墓前乞求祭品充饥,
反
而在其妻妾面前夸耀有富人请他喝酒。
(
5
)
这句诗用的是春秋时的一个典故。
志士介子推不贪公侯富
贵,
宁可被
火焚死也不下山做官。(
6
)是:对,正确。(
7
)蓬蒿:“茼蒿
”的
俗称。此指杂草。
【翻译】:
清明时节,桃李含笑盛开,但野田
荒坟却是一片凄凉,令人哀愁
的景象。春雷惊天动地,惊醒了蛰伏的龙蛇,春天雨水充足
,郊外原
野上的草木长得很柔嫩。
过去有个齐国人在坟墓前乞求
祭品充饥,
回
家却向妻妾炫耀,说富人请他喝酒,与此相反,晋
国志士介子推不贪
公侯富贵,宁可被火焚死也不下山做官。悠悠千载,贤愚混杂,谁是<
/p>
谁非?最后都是掩埋在长满野草的荒坟中。
【赏析】:
黄庭坚的《清明》运用对比手法,抒发了人生无常的感慨:<
/p>
“佳
节清明桃李笑,
野田荒冢自生愁。<
/p>
雷惊天地龙蛇蛰,
雨足郊原草木柔。
”<
/p>
清明时节春雷阵阵、细雨绵绵、万物复苏,大地上到处芳草萋萋、桃
李盛开,一片生机盎然、欣欣向荣的景象。野田荒芜之处,是死者的
坟墓,
使人心生悲哀。
诗人触景生情,
由清明的百花想到
荒原的逝者,
桃李欢笑与荒冢生愁构成鲜明的对比,流露出对世事无情的叹息。
这是诗人触景生
情之作,
通篇运用对比手法,
抒发了人生无常的
慨叹。
首联以清明节时桃李欢笑与荒
冢生愁构成对比,
流露出对世事
无情的叹息。二联笔锋一转,展
现了自然界万物复苏的景象,正与后
面两联的满眼蓬蒿荒丘,
构
成了强烈的对比。
由清明扫墓想到齐人乞
食,由寒食禁烟想到介
子推焚死,不论贤愚,到头来都是一杯黄土。
诗人看到大自然的一片生机,
想到的却是人世间不可逃脱的死亡的命
运,表达了一种消极虚无的思想,悲凉
的情绪缠绕于诗行间。这与诗
人一生政治上的坎坷以及他所受的禅宗思想的浓厚影响是分
不开的。
但作品体现了作者的人生价值取向,鞭挞了人生丑恶,看似消极,实
则愤激。这不是一首缅怀过往祭奠死者的诗,这是一首借“清明”之
题抒写
生者人生观的诗。
作者对人生的思考起于眼见之景、
联想之人,
思考得出的结论虽然不够乐观,
但就看似不够乐观的感慨背后,
流溢
着诗人无限的愤懑之情。
首联出句
点题――
“佳节清明”
,
似无新意;<
/p>
继而写景,
“桃李”
春风
“野田荒垅”
,
意象格调迥异,
再对举喜
“笑”
和悲“愁”,意境顿出。突兀的情感,鲜明的
对比,读来令人悚然。
“清明”对于“桃李”来说,自是“佳节”,因为向前看有一大番
好
的前程,即便是眼下,也绽尽春光,引领季节的舞台,缘何不“笑”
< br>呢?只是这“笑”越张扬,越能对比出下句的悲凉。“野田荒垅”似
乎更适合于“
清明”这个节日本身。累累埋骨,处处荒冢,忠奸贤愚
冤怨节烈,统归于黄土,怎会不“
生愁”呢?大地无言,只能却披衰
败荒芜的外衣,由诗人、世人解读它的哀伤。由此看来
,首联起笔写
景,淡定散阔,别有境界;感情平抑内敛,为下文的议论人生蓄势张
本。颔联紧承前文,写清明时节的“雷”“雨”:雷声惊天动地,蛰
-
-
-
-
-
-
-
-
-
上一篇:崔颢《黄鹤楼》鉴赏《黄鹤楼》译文及赏析答案
下一篇:千古奇闻醒世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