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不能为空

当前您在: 主页 > 英语 >

诗词千首咏王昭君

作者:高考题库网
来源:https://www.bjmy2z.cn/gaokao
2021-02-16 21:45
tags:

-

2021年2月16日发(作者:snowman)


诗词千首咏王昭君








诗词千首咏王昭君






历史上出塞和亲的女子比比皆是, 而且大多是位高身贵


的宗室公主。


但是,


她们的事迹,


绝大多数随着历史的消逝,


早已默默无闻了。唯 独“良家子”出身的普通宫女王昭君却


名留千古,为人们怀念不已!人们把她出生的家庭 叫“昭君


宅”



生长的村落叫


“昭君村”



浣纱洗涤过的河流叫


“香溪”



行走踱过的桥梁叫“琵琶桥”

< p>
,并且多处为她树碑、建庙。


这一切一切,无不真诚地凝结着人们对昭君的 敬仰,深切地


寄托着人们对昭君的怀念!





昭君出塞是西汉历史上一次富有重 大意义的政治行动。


从她后来所起到的历史作用来说,她之名留千古,是理所当


然的。





昭君出塞的故事,广泛而强烈地吸引着历代文学艺术


家。他们用音乐、绘 画、诗歌、词曲、变文、戏剧、小说等


各种文学艺术形式进行创作,

咏唱的作品数以千计,


真是


“万


种 丹青画昭君”啊!因此昭君出塞的故事,在极大程度上,


是由于历代文学艺术作品的咏唱 和宣扬,而使它长期流传并


日益见重于后世。





古代咏唱王昭君的诗歌很多。


这些诗歌的内容如何


?


宣扬


了什么思想


?


今天我们对这些作品应该如何看待,


如何评价?


这里打算作一简单的介绍和初步的探讨。



(一)





大概王昭君去世不久,故事就已经开始流传,汉代就有


以昭君出塞为内容的乐曲。汉人为什么作这支乐曲,据《唐


书·乐志》 所载,为的是“怜其远嫁”


。既然是“伶其远嫁”


< p>
自然也就多“哀怨”之声。





汉代乐曲这一基调,深远地影响着后代诗人,因而“怜


其远嫁”竟成为后代多数诗人咏唱昭君出塞的主题思想。例


如南朝刘宋 鲍照的《王昭君》


:



< p>
“既事转蓬远,


心随雁路绝。


霜鞞旦夕惊,


边笳中夜咽。






北周庚信的《明君词》






“敛眉光禄塞,

< br>还望夫人城。


片片红颜落,


双双泪眼生。


冰河牵马渡,雪路抱鞍行。胡风入骨冷,夜月照心明。方调


琴上曲,变入胡笳声 。





< /p>


鲍诗意深格高,庚诗情重词清,各有特色。鲍诗也好,


庚诗也好, 不仅仅只是“怜其远嫁”


,同情其一路风霜之苦,


还抒写了其思 乡念国之情。特别是庚诗的“敛眉光禄塞,还


望夫人城”


,表达 的绝非一般的感情。


“光禄塞”乃边塞上的


一个亭障,用意尚且 一般,


“夫人城”则是东晋时苻坚进攻


梁州,刺史朱序之母韩氏 率侍婢及城中女丁筑斜城于西北隅


以拒苻坚,当时人称为“夫人城”

。庚信借此作为家国的象


征,不能说不含有更深的寓意!





当然,以“伶其远嫁”为内容而写 得最好的诗,还应推


唐代大诗人李白的二首《王昭君》


。先看第 一首五绝:




“昭君拂玉鞍,


上马啼红颜。


今日汉宫人,


明朝胡地妾。






语浅意深,


短短四句,


把王昭君远嫁之悲写得入木三分。


“今日”



“明朝”



“汉宫人”



“胡地妾”


,既是工整的对仗,


也 是鲜明的对比。再看第二首:




< /p>


“汉家秦地月,


流影照明妃。


一上玉关道 ,


天涯去不归。


汉月还从东海出,明妃西嫁无来日。燕支长寒雪 作花,蛾眉


憔悴没胡沙。生乏黄金枉图画,死留青冢使人嗟!






一路孤 寂,


只有明月相送,


只有明月陪伴,


就 够悲的了。


但是,


更可悲的是去无返日,


永世不得归。


全诗以离汉宫起,



“ 没胡沙”


止,


写出了远嫁胡地的全部历程。

以明月比人,


既形象又深刻。最后诗人以悲壮的心情哀叹了王昭君的不幸

< p>
遭遇。




< p>
据史书记载,昭君出塞和亲是出于自愿。既是自愿,那


就说明对出塞和亲有 一定的认识,既然有认识,那就不会以


远嫁为悲了。诗人们“伶其远嫁”的思想,可能来 源于安土


重迁和对“红颜薄命”的同情。在交通极为不便的古代封建

社会里,


这种思想是可以理解的,


故不应对它有过多的指责 ,


但它究竟和历史上的王昭君的精神相去甚远,没有如实地反


映 了昭君的内在心情。




< p>
宋元以后的诗人中,也有人认为远嫁不可悲。例如元代


诗人虞集,而在他的 《题昭君出塞图》诗中,就表现了这种


认识。诗曰:





“天下为家百不忧,


玉颜锦帐度春秋。


如何一段琶琵曲,


青草离离永未休 。






这种见解和认识,才是反映了王昭君的思想和精神。



(二)





今天看到较早的以王昭君为题材的诗歌,是西晋石崇的


《王明君 辞》



《辞》前有《序》


,序云:





“王明君者 ,本是王昭君,以触文帝


(


司马昭


)< /p>


讳,改焉。


匈奴盛,请婚于汉,元帝以后宫良家子昭君配焉。昔公 主嫁


乌孙,令琵琶马上作乐,以慰其道路之思。其送明君,亦必


尔也。其造新曲,多哀怨之声,故叙之于纸云尔


!


”其辞曰:< /p>





“我本汉家子,将适单于庭。辞诀木及终,





前驱己抗旌。仆御涕流离,辕马悲且鸣。





哀郁伤五内,泣泪湿朱缨。行行日已远,





遂造匈奴城。延我于穹庐,加我阏氏名。





殊累非所安,虽贵非所荣。父子见凌辱,





对之惭且惊。杀身良不易,默默以苟生。





苟生亦何聊,积思常愤盈。愿假飞鸿翼,





乘之以遐征。飞鸿不我顾,伫立以屏营。





昔为匣中玉,今为粪上英。朝华不足欢,





甘与秋草并。传语后世人,远嫁难 为情。






从石崇这首《辞·序》中,固然可以看出它和汉乐曲的


渊源关系 ——怜其远嫁、多哀怨之声,但是他把和亲说成是


民族屈辱,把再嫁说成是人身羞耻,则 大大地宣扬了大民族


主义和封建道德观念。





石崇这首诗:对后世的影响是不好 的。继石崇之后,隋


代有薛道衡的《昭君辞》


,唐代有东方虬的 《昭君怨》


、李中


的《王昭君》等,都宣扬了类似的思想。宋、 元、明、清各


代,更是不乏其人,不乏其诗。特别是明清两代,把王命、


君恩、女子节操等,都附会上了,内容更为反动。这里不再


一一枚举。



(三)





历代歌咏王昭君的诗词中,据说以白居易的《王昭君》


最“负盛名”


。宋人魏庆之说


:


“古人作昭君词多矣,余独爱


乐天



(


白居易字乐天


)


一绝。其意 优游而不迫切。然乐天赋此



[



]


年甚少,


才十七岁。


罗大经也说


:


古今赋昭君词多矣,


唯乐天作有恋恋不忘君之意。欧阳公



(


欧阳修


)


明妃词,自以


为胜太白


(


李白字太白


)< /p>


,而实不及乐天。


”奇文共欣赏,疑义


相 与析




既然是一首绝唱,


那就有必要拿来研究研究,


分析


分析。先录白诗于下 :





“满 面胡沙满鬃风,


眉销殊熏脸销红。


愁苦辛勤憔悴尽,

< p>
如今却似画图中。





汉使却回凭寄语,黄金何日赎蛾眉。君王若问妾颜色,


莫道不如 宫里时。






白居易的《王昭君》有二首,评论者最津津乐道的是这


第二首。白居易是唐代的著名诗人,写有不少内容健康、思


想性强的好 诗。但就这二首、特别是就古代评论者最爱称道


的这一首看,回答应该是否定的。因为诗 中宣扬的是一种封


建伦理道德和奴才思想。


《鹤林玉露》的作者 说“唯乐天作


有恋恋不忘君之意”


,这话确实是道出了白诗的本 质。只是


作者对这种思想抱的是肯定态度,而我们则相反。





自从白诗开了宣扬这种封建伦理道 德的先河之后,宋元


以后,


步其后尘的诗人屡见不鲜。


例如明人陶安的


《昭君图》


< br>顾鼎臣的《明妃词》


,李有朋的《明妃新曲并序》都是的。





历史上的王昭君是没有



恋恋不忘君之意



的。


而是



入宫


数岁 ,不得见御,积悲怨,乃请掖庭令求行



。也许是这样的


原因,其他一些诗人却没有走白居易的道路。例如较白居易


为早的唐代大 诗人杜甫,唱的就是别调。杜甫有一首《咏怀


古迹五首之一》


是 写昭君故事的,


不仅艺术性高,


内容也好。

原诗云:




< br>“群山万壑赴荆门,


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


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珮空归夜月魂。千载琵琶作胡语,


分明怨恨曲中论。






前人评论此诗,

< br>说


“此诗风流摇曳,


杜诗之极有韵致者”


-


-


-


-


-


-


-


-



本文更新与2021-02-16 21:45,由作者提供,不代表本网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bjmy2z.cn/gaokao/660094.html

诗词千首咏王昭君的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