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英语歧义现象
任何语言都有歧义现象,英语也不例外。
Kess
和
Hoppe
在其专著《
Ambiguity in
Psycholinguistics
》一书中甚至提出
语言无处不歧义
的理论。他说,
considerat
ion,
one
cannot
but
be
amazed
at
the
ubiquity
of
ambiguity
in <
/p>
language.
(仔细思考一下,我们不能不惊奇的发现普遍
存在的语言歧义现象。)
我们虽然不必极端的理解歧义的普遍性,但其在语言中的客观存在是不容忽视的。
Kempson
指出:
词和
句子都可能含有一个以上的意义。
而英国
Leech
则将歧义定义为
一个语言项目具有一个以上的认知
意义。
因此大部分语言工作者都普遍相信,当结构上遵
循语法规则、
语义上符合逻辑常理的语句,
其深
层可包含两种或两种以上的释义,
则会出现
歧义(
ambiguity
)。不过,以上对于歧义的理解多把它局限于以词语、句
子为单位的语言
素材中,其实,
在语言运用中,
我们也会发现在大于句子的语段和语篇中存在歧义现象。因
此,笔者认为,我们
不妨把歧义理解为
一个语言项目(包括词、句等)或一个语篇(
一首
诗,一段叙事,一则广告)具有两个或多于两个含义的语言现象
。
很多语言工作者已经注意到了这一独特的语言现象,
并对其加以
研究分析。
但大多研究
仅局限于对歧义类型的总结、
歧义现象的描述,
而未将其置于实际的交际使用和实际教学中
加以探讨。
另外,很多语言学家在研究这一语言现象时,
往往是从固有歧义出发,
尽可能脱
离上下文对歧义的语义制
约,
来进行研究。
这固然是因为歧义现象本身是具有不同释义特
征
的孤立语句,
但是从交际语言观的角度来看,
将语句的表层结构和深层结构割裂、
孤立的对
待,是不
符合语言使用的本质特性的。
2
、无意歧义与交际教学
按照语言交际教学的观点,
语言是用来交流思想的,
而无意歧义则是由于语言使用者本
身或语言结构自身的缺陷,而导致交流受损的语言现象。
那么如何避免无意歧义有可能造成
的对语言交流的损害呢?从教师的角度来看,
如果教
师首先帮助
学生系统的建立
歧义
< br>这一概念,
让学生了解到语音结构中,
有限的音素交叉组
合,同音词或词组的存在有可能导致歧义误读;在词汇中,有限的字母组合拼写,
会导致一
词多义、一义多词的现象;句法结构中,
有限的句型进行组合时也有可能导致歧义出现。从
而帮学生树立语言歧义现象有其存
在的普遍性和客观性的观点。
在帮助学生树立了这一观念
后,<
/p>
教师可以系统的从纷繁芜杂的歧义现象中总结出一些避免歧义、
消
解歧义、
排除歧义的
方法,帮助学生扫除语言交际中的障碍。在
此,笔者就自己在学习和教学中所遇到的案例,
试作一探讨。
2.1
、语音结构引起的无意歧义
口头交际中,
连续语篇的听觉单位是呼吸组而非单词,
因此有不同单词组成的两个语音
相同的呼吸组可出现同音异形的现象。如:
Where're those stools?
Where're those
tools?
What're
these sticks?
What're these ticks?
不同的单词组成的两个相同的呼吸组形成同音异形异义,
p>
导致了无意歧义的发生。
这是
如果在词与词
之间少做停顿,互不粘连,
便可以避免歧义产生。或者,
有意识
的指导学生在
中心词周围加上一定的限定修饰成分,也可起到避免无意歧义的作用。如:
Where're those stools for me to stand
on?
Where're
those left-handed tools?
2.2
、句法结构引起的无意歧义
美国语言学家
Roberts
曾指出
:
这种因句法规则使用不当而引起的句法歧义是由于人
们忽视使用表明句子结构的句法代号而引起的。
(引自陈汉生《基础英语中的几种歧义现
象》)下面是几种常见的句法结构引起的歧义现
象,以及笔者建议的消解对策。
a.
名
b.
词(动词)
+
动词(名
c.
词)
<
/p>
这是由于某词在句子中的词类解读不同而造成的无意歧义。例如:
Our club
demands change.
很明显,
和
都可以被解读成不同的词类,即既可以是名词,又可以
是动词。那么在实际交际中,就有
可能被理解成:
1
、
our club
demands to have some change.
2
、
the
demands of our club are not the same as before.
为了避免这种类似的误读现象发生
,
我们可以指导学生使用某些句法代号来表明这些易
混词的词类
。
如在
demand
前使用情态动词<
/p>
will
,
demand
词尾加一般过去时的后缀;
change
前加
a
或
some
。
p>
也可
demand
前加限定词
the
,
或在
change
前使用情态动词,
这样使之分别
呈现出
名词或动词的特征。
d.
修饰语
+
名
e.
词
English teacher
是在交际教学中时常引起歧义的一种现象。它即可能是(
1
p>
)一位教
英语的老师,也可能是。(
2
p>
)一位来自英国的老师。要限定
English teacher<
/p>
是表达
1
或
2<
/p>
的意思,
关键在于明确它是复合名词还是有修饰语家名词组成的名
词短语。
在交际教学中,
教师可以指导学生依靠重音模式来区分
上述不同结构。如果重音模式为主重音
-
第三重音
(
primary-tertiary stress
),则表示
1
的意思,即
Engli
sh teacher
是复合名词;如果
重音模式是次重音-主
重音(
secondary-primary
stress
),
English teacher
就成为了名
词短语,表示
2
的意思(
Roberts
)。因此,教师可以通过帮助学生理
解怎样在交际中使用
不同的重音来强调、
区别自己想要表达的重
点。
另外,
也可以通过常识和交际语境来进行推
理。
f.
动词词组
+
名
g.
词宾语
下面也是引起语言歧义现象比较典型的句子:
The doctor
looked over my head.
句中的
over
是副词还是介词?如果是副词,则和
动词组成复合动词,意为<
/p>
examine quickly
;如果是介词,则和后面的名词
组成介宾短语,
意为
look above
。因此这种句子在交际中会有两种解读方式:
1
、医生检查
了我的头。
2
、
医生从我头顶看去。
避免和消解这种歧义现象,可以通
过提示学生
over
一词在句中如果用次重音并且在
over
前不用持续连音,那么,听者就会
ove
r
理解为副词,而词组为复合动词词组;反之,
over
一词在句中使用第三重音,并且
over
之前
使用持续连音,听者就会把它理解为介词,
与其后的名词组成介词短语。
另外,
小品词用作副词,在句中的位置可变换,可置于名词宾语的前面或后面,但只能
放在代词宾语的后面。
小品词如用作介词,
起在句中的位置是固
定的,
只能置于介词宾语之
前。这也可以作为判断句意的一种方
法。
h.
名
i.
词
+
修饰语
+
修饰语
如果名词后面紧跟两个修饰语,
其中第二个修饰语既有可能修饰名词,
也有可能修饰第
一个修饰语。如:
I visited
the woman with the kid who was sick.
其中
who was
sick
是修饰
the woman
还是
the
kid
?
另一种容易造成歧义的结构是修饰语
+
名词
+
名词,
这时往往使人造成迷惑的
是修饰语到
底修饰的是哪一个名词。如:
young
women
and
men,
就有两种理解方式:年轻女人和所有男
人;所有年轻的男女。在交际活
动中,为避免这种歧义,
可以指导学生使用正确的停顿和连
续连
音,以及调整词序等方式,控制歧义现象的出现。
2.3
、词汇引起的无意歧义
词汇引起的无意歧义有两种形式:
具有多个义项的一个词和拼写相同的多个词。
虽然孤
立状态的多义词会有多个词义,
但在交际教学中,
学生接触的语料都有语境相随,
起到制约
的作用,
因而大多数情况下,
只有一个词义适合上下文,
但如
果语境对多义词制约不够严格,
就会出现无意歧义。如:
She can't bear
children so she never talks about them.
可释义为:
1
、她不能生小孩,所以也从不谈论孩子。
2
、她不
能忍受孩子,所以也从不谈论这个话题。
词汇歧义形形色色,这里只略举数例:
-
-
-
-
-
-
-
-
-
上一篇:arm汇编编程(示例)
下一篇:图注要求及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