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说
明
书
(撰写示例)
试
电
笔
*[
实用新型名称应简明、准确地表明实用新型专利请求保护的主题。名称中不应含有非技术性词语,
不得使用商标、型号、人名、地名或商品名称等。名称应与请求书中的名称完全一致,不得超过
25
个字,
应写在说明书首页正文部分的上方
居中位臵。
]
[
依据专利法
第二十六条第三款及专利法实施细则第十八条的规定,说明书应对实用新型作出清楚、
完
整的说明,使所属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不需要创造性的劳动就能够再现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解决其
技术问题,并产生预期的技术效果。说明书应按以下五个部分顺序撰写:所属技术领域;背景技术; 发明
内容;
附图说明;具体实施方式;并在每一部分前面写明标题。
]
所属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指
示电压存在的试电装置,尤其是能识别安全和危险电压的试电笔。
[
所属技术领域:应指出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所属或直接应用的技术领域。
]
背景技术
目前,
公知的试电笔构造是由测试触头、限流电阻、氖管、金属弹簧和手触电极串联而成。
将测
试触头与被测物接触,人手接触手触电极,当被测物相对大地具有较高电压时,氖管启
辉
,表示被测物带电。但是,很多电器的金属外壳不带有对人体有危险的触电电压,仅表示
分布电容和
/
或正常的电阻感应产生电势,
使氖管启辉。
一般试电笔不能区分有危险的触电电
压和无危
险的感应电势,给检测漏电造成困难,容易造成错误判断。
[
背景技术:是指对实用新型的理解、检索、审查有用的技术,可以引证反映这些背景技术
的文件。背景
技术是对最接近的现有技术的说明,它是作出实用技术新型技术方案的基础
。此外,还要客观地指出背景
技术中存在的问题和缺点,引证文献、资料的,应写明其出
处。
]
发明内容
< br>[
发明内容:应包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
方案及其有益效果。
]
为了克服现有的试电笔不能区分有危险
的触电电压和无危险的感应电势的不足
,
本实用新型
提供一种试电笔,该试电笔不仅能测出被测物是否带电,而且能方便地区分是危险的触电电
压还是无危险的感应电势。
[
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指要解决的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应当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缺陷或不足,
用简明、准确的语言写明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也可以进一步说明其技术效果,
但是不得采用广
告式宣传用语。
]
本
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在绝缘外壳中,测试触头、限流电阻、氖
管和手触电极电连接,设置一分流电阻支路,使测试触头与一个分流电阻一端电连接,分流
电阻另一端与一个人体可接触的识别电极电连接。当人手同时接触识别电极和手触电极时,
使分流电阻并联在测试触头、限流电阻、氖管、手触电极电路测试时,人手只和手触电极接
< br>触,氖管启辉,表示被测物带电。当人手同时接触手触电极和识别电极时,若被测物带有无
危险高电势时,由于电势源内阻很大,从而大大降低了被测物的带电电位,则氖管不启辉,
若被测物带有危险触电电压,因其内阻小,接入分流电阻几乎不降低被测物带电电位,则氖
管保持启辉,达到能够区别安危电压的目的。
[
技术方案:是申请人对其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所采取的技术措施的集合。技术措施通常是由
技术特征来体
现的。
技术方案应当清楚、
完整地说明实用新型的形状、
构造特征,
说明技术方案是如何
解决技术问题的,
必要时应说明技术方案所依据的科学原理。撰写技术方案时,机械产品
应描述必要零部件及其整体结构关
系;涉及电路的产品,应描述电路的连接关系;机电结
合的产品还应写明电路与机械部分的结合关系;涉
及分布参数的申请时,应写明元器件的
相互位臵关系;涉及集成电路时,应清楚公开集成电路的型号、功
1
能等。本例“试电笔”的构造特征包括机械构造及电路的连
接关系,因此既要写明主要机械零部件及其整
体结构的关系
,<
/p>
又要写明电路的连接关系。技术方案不能仅描述原理、动作及各零部件的名称、功能或用<
/p>
途。
]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可以
在测试被测物是否带电的同时,方便地区分安危电压,分流
支路中仅采用电阻元件,结构
简单。
[
有益效果:是实用新型和现
有技术相比所具有的优点及积极效果,它是由技术特征直接带来的、或者是
由技术特征产
生的必然的技术效果。
]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说明。
图
1
是本实用新型的电路原理图。
图
2
是试电笔第一个实施例
的纵剖面构造图。
图
3
是图
2
的
I--
I
剖视图。
图
4
是试电笔第二个实施例的纵剖面构造图。
图中
1.
测试触头
,
2.
绝缘外壳,
3.
弹簧
,
4.
同心电阻,
5.
限流电阻,
6.
分流电阻
,
7.
识别
电极
p>
,
8.
氖管,
9.
弹簧,
10.
后盖,
< br>11.
手触电极,
12.
绝缘隔
离层,
13.
弹簧。
[
附图说明:应写明各附图的图名和图号,对各幅附图作简略说明,必要时可将
附图中标号所示零部件名
称列出。
]
具体实施方式
在图
< br>1
中,测试触头(
1
)
、限流电阻(
5
)
、氖
管(
8
)与手触电极(
11
)串联,测试触头(
1
)
与分流电阻(
6
)一端相连,分流电阻(
6
)另一端与识别电极(
7
)相连。
通常限流电阻阻值
为几兆欧,为保证人身安全,分流电阻阻值不小于限流电阻阻值,最好
取限流电阻阻值
1
-
2
倍。
在图
2
所示实施例中,测试触头(
1
)在绝缘外壳(
2
)一端伸入其中空腔,与弹簧(
3
)接触,
弹簧(
3
)另一
端与同心电阻(
4
)相接触,同心电阻(
4
)是纵剖面为
E
形,其中间圆柱部
分
限流电阻(
5
)高于作为分流电阻(
6
)的圆管部分,使氖管(
8
)的一端与限流电阻(
5
)接
< br>触时不碰到分流电阻(
6
)
,弹
簧(
9
)一端与氖管(
8
)相接触,另一端与后盖(
10
)上的手
触电极(
11
)相接触,弹簧压力保证各元件间可
靠电连接。如图
3
所示的环状弹性金属片状识
< br>别电极(
7
)其边缘向中心伸出的接触爪卡住圆管状分流
电阻(
6
)外表面,其外边缘伸出并
附
于绝缘外壳外表面。
在图
4
所示的另一个实施例中,测试探头(
1
)在绝缘
外壳(
2
)一端伸入其中空腔,同时与平
行设置的限流电阻(
5
)和分流电阻(
6
)的一端相接触,限流电阻另一端通过氖管(
8
)
、弹
簧(
9
)与手触电极(
11
)电接触,分流电阻通过弹簧
(
13
)与识别电极电接触,两电极之间
设置一绝缘隔离层(
12
)
。
[
具体实施方式:是实用新型优选的具体实
施例。具体实施方式应当对照附图对实用新型的形状、构造进
行说明,
< br>实施方式应与技术方案相一致,
并且应当对权利要求的技术特征给予详细说明,<
/p>
以支持权利要求。
附图中的标号应写在相应的零部件名称之后,使
所属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能够理解和实现,必要时说明其
动作过程或者操作步骤。如果有
多个实施例,每个实施例都必须与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及其有
益效果相一致。
]
2
-
-
-
-
-
-
-
-
-
上一篇:实用新型专利范例
下一篇:专利技术交底书-案例模板-软件类-样板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