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不能为空

当前您在: 主页 > 英语 >

《老子》(带注释)

作者:高考题库网
来源:https://www.bjmy2z.cn/gaokao
2021-02-16 14:04
tags:

-

2021年2月16日发(作者:connection)


老子




一章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大意:



本章阐述道的特点,它玄奥幽 深,是世间一切存在的根源。


“有”和“无”


,来源于道,是道 的两种表现形式。




二章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


后相随。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生而弗< /p>


有,为而弗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大意:







本章指出世间一切事物都有其对立 面,由此引申出“无为”


的重要,它能使人获得永久的成功,刻意的追求和占有,结果只


能是失去。




三章



不尚贤,


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


使民心不乱。


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


无知无欲,使夫和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



大意:



本章讲“无为”与政治的关系 。统治者的“有为”政治往往


误导人们的行为。如过分标榜贤能、看重财货等等就是误导 。所


以圣人治国以“无为”为准则,这样,人民“无知无欲”


, 有智慧


者也不敢妄为,国家于是得到治理。




四章



道冲,而用之或不盈。



渊兮,似万物之宗。



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



湛兮,似或存。吾不知谁子,象帝之先。



大意:



道是虚空的,但作用无穷,它 渊深、隐而不露,在万物产生


之前就有了他。道是一切的本源。




五章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天地之间,其犹橐籥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



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大意:



本章讲的是:


“无为”


有益于治理国家。


天地间如同一个风箱


(橐




,虚而不竭 ,生生不息。政令太多(多言)


,国家就要陷


入困境,


所以应保持虚静,


就像圣人取法天地、


无所偏爱


(不仁)



听凭百姓自然发展。




六章



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绵绵若存,


用之不勤。< /p>



大意:



道孕 育了天地万物,


就像女性孕育生命一样,


它虚空、


变化、


永不封闭。正因如此,道永恒存在,作用无穷。




七章



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


< /p>


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


能成其 私。



大意:



天长地久的原因,是它们不为自己生存;圣人做事不考虑自


己,反而事事占先;只有大 公无私,才能有好的结果。




八章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 /p>


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


时。< /p>



夫唯不争,故无尤。



大意:



最高标准的善具有水一样的品 格,水的品格是“利万物而不


争”



人 类各种行为若能像水那样,


即可取得良好效果,


这正说明


与物无争才无过失的道理





九章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



揣而锐之,不可长保。



金玉满堂,莫之能守。



富贵而骄,自遗其咎。



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大意:



本章阐述这样一个哲理:一切 事物在达到顶点时,都要走向


反面;因此人们做事情时,要适可而止,追求过分的辉煌是 徒劳


的。功成身退,才符合自然规律。




十章



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



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



涤除玄览,能无疵乎?



爱民治国,能无为乎?



天门开阖,能为雌乎?



明白四达,能无知乎?



生之,畜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大意:



本章讲的是修身、治国应采用 的标准。如精神与肉体是否能


分离?爱民治国是否能不用心计等。本章同时提出,最深的 德的


标准是推动了事物发展而不自我标榜。




十一章



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



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



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



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大意:



本章通过车、陶器和房屋的构 成,阐述了有、无的关系。指


出“无”


(如陶器的中空部分,室 内的空间)与“有”


(如车幅,


墙壁)二者同样重要,他们共同 存在、相互配合,才使事物发生


作用,只重视形而下的“有”是片面的。




十二章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


畋猎令人心发狂;难 得之货,令人行妨。



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大意:



过分地追求享乐,会对自身造 成伤害。圣人只追求最基本的


生存条件,而舍弃享乐。本章指出满足人类欲望的各种享受 是有


弊端的,而智者却不会受其损害。




十三章



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



何谓宠辱若 惊?宠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


惊。



何谓贵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


吾有何患?< /p>



故贵以身为天下,


若可寄天下;


爱以身为天下,


若可托天下。



大意:



本章老子阐述了


“贵身”


的思想,


“身”


是 人一切感受的根源,


只有“贵身”的人,才可把天下交给他。





十四章



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


此 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其上不皎,其不下昧,绳绳兮


不可名,复归于无物。是谓 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迎


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



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谓道纪。



大意:



本章讲述的是“道”的表现形 式。


“道”没有形状,看不见,


听不到,也摸不着。但“道”又 确实存在,绵绵不绝,是没有形


状的实在。





十五章



古之善为士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夫唯不可识,故强为


之容 :



豫兮,若冬涉川;



犹兮,若畏四邻;



俨兮,其若客;



涣兮,若冰之将释;



敦兮,其若朴;



旷兮,其若谷;



混兮,其若浊;



澹兮,其若海;



飂兮,若无止。



孰能浊以静之徐清?孰能安以动之徐生?



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故能蔽而新成。



大意:



本章形象地介绍了得道之人所 具备的品格,这些品格是:谨


慎、警觉、严肃、融合、淳朴、豁达、浑厚、沉静、飘逸。 得道


者即可以在动荡中进入静空状态,又可以在沉寂中表现出活力。



十六章



致虚极,守静笃。



万物并作,吾以观复。



夫物芸芸,各 复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复命曰常,


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



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


不殆。



大意:


< p>
本章首先强调人应彻底排除外界及私欲的干扰,即致虚、守


静;然后指出万 物的运行是循环往复的,这是自然规律(即常)



了解这一点的 人,终身没有危险。




十七章



太上,不知有之;其次,亲而 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


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悠兮其贵言。



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



大意:



本章阐述的是老子的政治见解 。他认为最理想的状态是百姓


不知有国君存在,国君很少发号施令。事情自然而成,百姓 没有


受到骚扰的感觉。





十八章



大道废,有仁义;



智慧出,有大伪;



六亲不和,有孝慈;



国家昏乱,有忠臣。



大意:



人们所崇尚的,正是现实所缺 乏的。正因为大道废弛,才会


出现仁义孝慈等道德要求。




十九章



绝圣弃智,民利百倍;



绝仁弃义,民复孝慈;



绝巧弃利,盗贼无有。



此三者,以为文,不足。



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绝学无忧。



大意:



本章是针对上一章所描述的社 会现象提出的独特的治理办


法,即保持淳朴,减少欲望,摒除仁义巧智。




二十章



唯之与阿,相去几何?善之与恶,相去若何?人之所畏,不


可不畏。

< p>


荒兮,其未央哉!



从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台。



我 浊泊兮,其未兆;沌沌兮,如婴儿之未孩;儽儽兮,若无


所归。



众人皆有余,而我独若遗。我愚人之心也哉!



俗人昭昭,我独昏昏。



俗人察察,我独闷闷。



澹兮其若海,飂兮若无止。



众人皆有以,我独顽且鄙。



我独异於人,而贵食母。



大意:



老子通过和世俗人群的对比, 描述了他作为一个追求“道”


的人甘于寂寞、淡泊独行的生活状态。



二十一章



孔德之容,惟道是从。



道之为物,惟 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


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 其中有信。



自今及古,其名不去,以阅众甫。吾何以知众甫之 状哉?以


此。



大意:



本章仍是探讨道的特点。道是 恍恍惚惚的,但它又是真实的


实在。万物因道而生,道通过万物而显现。德是道的外在表 现形


式,并随着道的变化而变化。




二十二章












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



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


自伐,故有 功;不自矜,故长。



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古之所谓 “曲则全”者,岂


虚言哉?诚全而归之。



大意:



本章通过对“曲则全”这一论 点的阐述,指出“圣人”成功


的秘诀在于守“道”


,而不在于过 分地宣扬自我。




二十三章



希言自然。



故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 日。孰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


久,而况于人乎?故从事于道者,同于道;德者,同于 德;失者,


同于失。同于道者



,道亦 乐得之;同于德者,德亦乐得之;同于


失者,失亦乐得之。



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大意:



老子认为统治者少发号施令, 才能合乎自然和民心。政令太


多,就像狂风骤雨一样,不能持久。




二十四章


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


功;自矜者不长。



其在道也,曰:馀食赘行。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大意:



故意表现自我,轻举妄动者, 只能收到相反的效果,惹来所


有人的厌恶。有道者是不这样的。




二十五章



有物混成,


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


可 以为天地母。


吾不知其名,


强字之曰


“ 道”



强为之名曰


“大





大曰逝,逝曰远,远曰 反。



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王居其一焉。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大意:



本章是老子对“道”的再描述 。道是先于天地的独立存在,


它无形无声,循环不止,


创造了万 物。


道以自然为本性,成为天、


地、人取法的准则。

< p>



二十六章



重为轻根,静为躁君。



是以君子终日 行不离辎重。虽有容观,燕处超然。奈何万乘


之主而以身轻天下?



轻则失根,躁则失君。




大意:



本章讲述的是轻重、躁静的关 系,


“重”和“静”是君主治国


的根本。




二十七章










善行, 无辙迹;善言,无遐谪;善数,不用筹策;善闭,无


关楗而不可开;善结,无绳约而不可 解。



是以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故无弃物。是 谓


袭明。



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师;不 善人者,善人之资。不贵其师,


不爱其资,虽智大迷,是谓要妙。



大意:



本章阐述了


“无为”


的妙处。


“无为”


之人,


做事能恰到好处,


待人接物也能使人尽其才,物尽所用。 因为无为就是顺其自然,


不以偏见对外界事物。




二十八章



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为天下溪,常德不离,复归于


婴儿。



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为天下式,常德不忒,复归于


无极。



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为天下谷,常德乃足,复 归于


朴。



朴散则为器,圣人用之,则为官长,故大制不割。



大意:



本章叙述得道者面对世事所采 取的态度。他们像溪谷那样甘


于柔下之位,守道培德,保持真朴。面对万物,他们用“道 ”来


联系这些分散的事物。君主若以这种态度治世,就会完美无缺。



二十九章


< br>将欲取天下而为之,吾见其不得已。天下神器,不可为也,


不可执也。为者败之, 执者失之。



夫物或行或随;或嘘或吹;或强或羸;或载或隳。



是以圣人去甚,去奢,去泰。



大意:



本章再次强调“无为”对治国 的重要。治理国家不能采取强


制的办法;世间之物,品性各异,强求划一也是不行的。所 以圣


人采取无为的态度,顺其自然,放弃那些过分的措施。




三十章



以 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强天下,其事好还。师之所处,荆棘


生焉。大军之后,必有凶年。< /p>



善有果而已,


不敢以取强。果而勿矜,


果而勿伐,


果而勿骄,


果而不得已,是 果而勿强。



物壮则老,是谓不道,不道早已。



大意:



本章阐发对战争的看法。战争 是“不道”的,它给社会带来


严重的不良后果,而且会受到报应。不得已而战时,一旦达 到目


的就应立即收兵,不要以武力逞强。




三十一章



夫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君子居则贵左,用兵则贵右。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


不得已而用之,恬 淡为上。胜而不美,而美之者,是乐杀人。夫


乐杀人者,则不可得志于天下矣。



吉事尚左,凶事尚右。偏将军居左,上将军居右,言以丧礼

< p>
处之。杀人之众,以悲哀泣之,战胜以丧礼处之。



大意:



本章继续阐述对战争的看法。 战争是不祥之物,有道者不会


使用它,不得不用时,要淡然处之,得胜不必有喜色,逞强 好胜


是得不到天下的。




三十二章



道常无名、朴。虽小,天下 莫能臣。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


自宾。



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



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将知止,知止可以不殆。



譬道之在天下,犹川谷之于江海。



大意:



本章阐述道具有强大的作用, 它虽小却能统率一切,君主若


能运用她就能使天下归附。道是博大的,如江海可容纳百川 。




三十三章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知足者富。



强行者有志。



不失其所者久。



死而不亡者寿。



大意:



本章讲述自我修养的重要,< /p>


强调人应自知和战胜自我。


如此,


他的人 生才能获得成功。





三十四章



大道泛兮,其可左右。万物 恃之以生而不辞,功成不名有。


衣养万物而不为主,常无欲,可名于小;万物归焉而不为 主,可


名为大。以其终不自为大,故能成其大。



大意:



本章是对道的品格和作用的赞 美。道同行于天地,养育万物


而不居功,不主宰。这种“不自为大”的态度,是真正的伟 大。




三十五章



执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害,安平太。



乐与饵,过客止。道之出口,淡乎其无味,视之不足见,听


之不足闻,用之不足既。< /p>



大意:



本章 继续对道的作用和特性加以叙述。道可以令天下归附,


和乐安泰,虽然它无形无声无味, 却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





三十六章



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将欲 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


固兴之;将欲夺之,必固与之。是谓微明。



柔弱胜则强,鱼不可脱于渊,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大意:



在本章中老子以辩证的思想表 达了他的政治观点和处事准


则。成功者必须善于掌握张合、强弱、兴废、取与之间的转化 规


律。否则,将如鱼离开了水,不能持久。




三十七章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化而


欲作,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 镇之以无名之朴,夫将不欲。不欲


以静,天下将自正。



大意:



本章阐述的是统治者治理国家 必须遵循道的原则。道是无为


而无不为的,它能令万物自然发展,


又能消除人的贪欲。


以“道”


治国,天下太平。




三十八章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



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无为而有以为。



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上义为之而有以为。



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臂而扔之。



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


-


-


-


-


-


-


-


-



本文更新与2021-02-16 14:04,由作者提供,不代表本网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bjmy2z.cn/gaokao/658899.html

《老子》(带注释)的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