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不能为空

当前您在: 主页 > 英语 >

成语故事大全

作者:高考题库网
来源:https://www.bjmy2z.cn/gaokao
2021-02-16 05:33
tags:

-

2021年2月16日发(作者:laurel)


成语故事大全(摘录)



1


、爱屋及乌






这个 典故出自《尚书大传


.


大战》


。殷商末 代的纣王是个残


忍无道的昏君。当时的西部诸侯之头领姬昌,因反对纣王被


囚禁。出狱后,姬昌回到周的都城岐山,称周文王,要推翻


商朝。他聘请姜尚 (姜太公)为军师,开始扩军备战,并迁


都丰邑(今陕西省)


。 不久,周文王去逝,其子姬发继位,称


周武王。他联络几个诸侯,出兵伐纣。大军渡过黄 河,直逼


商朝京城朝歌。商纣王早已失尽人心,朝歌很快被攻克,纣

王自杀。纣王虽死,敌人并未完全肃清。周武王召见姜太公,


请教如何处臵商朝遗留 下来的权臣贵族、官宦将士,能否使


局面安定下来。


姜太公答道 :



臣闻之也,


爱人者,


兼其之鸟;


不爱人者,及其胥余。


就是说,如果喜爱那个人,就连他屋


顶上的乌鸦也喜欢;如果不爱那个人,就连他住 处的墙壁也


讨厌。姜太公的主张是要把敌对分子彻底消灭。






后来 ,这个典故常被人们用作描述因为深爱某人,连带也


喜爱他的亲属朋友等人这种现象。< /p>




2


、安乐窝






这个典故出自《宋史

< p>
.


列传


.


道学一


.


邵雍》


。邵雍字尧夫。


初到洛阳的时候,住在四面透风的破房子里。富弼、司马光


和吕公著等各位贤人,被罢 官以后也住在洛阳。平时他们很


敬重邵雍,经常跟邵雍来往,而且为邵雍买了园田与住宅 。


到了农时,


邵就自己去园田耕种与收割,

但收获下来的粮菜,


只够一个人的吃用和换取必备的衣裳。


为表示



安贫乐道,


< br>求荣华富贵



,邵雍把自己的住处叫作


安乐窝



。早晨起来,


点好香坐着休息,到了傍晚,自己便斟上三、四杯酒喝下,


稍微有一点酒意就 行了,但从不喝醉。兴趣来了,他就吟成


诗章,然后又放声朗诵。每到春天和秋天,邵雍 就到洛阳城


里去游玩。刮风下雨是不出门的。出去的时候,就坐一辆小

< br>车,让一个人拉着,心里想到哪儿,就到哪儿。官宦人家的


人一听出他的车音,就 争着出门等候迎接。这些人家的小孩


子与奴仆,也喜欢他来,互相说:

< br>


我们家的先生来了。




们就不再称呼邵雍的姓名了。他在这些人家,有时竟一连住


上两宿方肯离 去。有一些好多事的人,便在自己家里仿照邵


雍的



安乐窝



,盖一处房舍,等邵雍来了住,他们把这房子


称作邵雍的



行窝







现通常用此典故比喻安逸舒适的生活。




3


、暗中摸索






这个 典故源于于唐


.


刘束的《隋唐佳话》


。 唐朝时,大臣许


敬宗为人非常自傲轻慢,


凡属他见过的客人,< /p>


尽管经人介绍,


也常常忘记很快,如果再见面如同生人一样。有的 人就讥讽


他记性太差了。许敬宗则回答说:


像你这样的人,我当然很


难记住。但是假如碰到像南朝的何逊、刘季绰、沈约、谢兆


等著名学者,我即使在黑暗中摸索,也能辨认出来。


< p>




现通常用此典故 比喻没有师傅或门径,独自探索知识或技


术的掌握与创造。




4


、按图索骥






这个 典故载于《汉书


.


梅福传》


。在春秋时 代秦国,有个相


马专家叫伯乐,原名孙阳。他善于识千里马并写了一本《相


马经》


。伯乐的儿子死读《相马经》


,按照书中所说 的马的样


子去寻找骐骥良马。有一天,在看见一只大蟾蜍,他便高兴

地对伯乐说:



爸爸,这是一匹良马,眼睛和额头跟你书上描


述的差不多,就是蹄子不大一样。



伯乐 知其子之愚,转怒为


笑地说:



此马好跳 ,不堪御也(无法驾驭)







这个典故比喻做事情拘泥教条,不能理论结合实际。




5


、鳌戴






这个 典故出自《列子


.


汤问》


。渤海的东面 ,不知几亿万里,


有一大壑,其实是无底之谷,把它叫作归墟。八方及中央的

< p>
水、天河的水,都流入其中,而水无增减。其中有五座山:


一座叫岱舆、二 叫员峤、三叫方壶、四叫瀛州、五叫蓬莱。


这山高低周围达三万里,其山平顶达九千里。 五山相隔的空


间有七万里广远,这样相与为邻居。其山之上看到的都是金


玉,山上的鸟都是白色。像珠玉般光彩的树木丛生,花朵和


果实都有滋味,吃了 都不老不死。所居住的人都是有道的仙


人的后代,一早一晚飞来往去的仙人不可胜数。而 五座山的


根没什么附着,经常随潮水的波涛上下波动,不能暂时停自

动荡。仙圣认为五山动荡不安是患害,告诉了天帝,天帝担


心五山随波流往西极,仙 人们失掉居所。于是命令人面鸟身


的禺强神,让海中的十五只大鳖抬头背负大山,一再轮 换,


六万年一替换,五座大山才停息不动。






后遂 以



鳌戴



比喻负 荷重任,或以表示感恩戴德。




6


、阿娇失宠






这个 典故出自《昭明文选》卷十六《赋


.


长门赋》

< br>。汉武帝


刘彻的妻子陈阿娇非常得宠,被立为皇后。但后来陈皇后一


直未生下独生子,


她又嫉妒别的宫妃得宠,


便暗中搞 媚术和



巫盎



( 用巫术诅咒的办法)害人所以被汉武帝废弃,逼令住


在长门宫中。她悲苦愁闷,想恢复过 去皇后的地位。听说蜀


郡成都人司马相如,是妙笔生花的大作家,就奉献一百斤黄


金给司马相如和他妻子卓文君,请他们买酒喝。托司马相如


为她写一篇 能解脱苦闷生活的文章。司马相如就写成了《长


门赋》


,呈献给 汉武帝,劝导他不记旧怨,重新和好。由此,


陈皇后又得到汉武帝的宠爱。






现通常用此典故比喻有美无人赏、


有才无人用的冷落境遇。



7


、安步当车






这个 典故原载《战国策


.


齐策》


。战国时, 齐国有个叫颜蜀


的人,很有才能,不愿做官,宁愿隐居在家。有一天,齐宣


王召见他并用十分傲慢的口气说:



蜀,


过来!




蜀站立不动,


也叫道:



王,过来,



齐宣王大怒,高声喝道:



到底是国君


高贵还是文士高贵?



蜀笑道:



当然是文士高贵,国君有什


么高贵的。



颜蜀讲了一个例子:



从 前秦国攻打齐国,路经


鲁国,为了保护名士柳下季的坟墓,秦国号令全军:谁要毁


坏坟墓五十步以内的草木,立即处死。进入宋国时又下令:


谁要杀了齐 王,封他为万户侯,赏金千镒。可见,一个活着


的国王还不抵一个死去名士之墓。



齐宣王无话可话,


表示十

分钦佩,接着便改换笑脸请颜蜀收他为弟子,劝颜蜀住到宫


里,每餐都有肉吃,出门 有车坐,荣华富贵享受不尽。颜蜀


回答道:


我不要荣华富贵,


宁愿


'


晚食以当 肉,


安步以当车,


无罪以当贵,清净贞正以自娱


'




意思是说:吃不起肉,可


以晚一些吃饭,肚子饿了,饭自然就香;步行只要走得安稳,


就 好比坐车;只要不犯罪,清白正直就是高贵,不当官,可


以自在自乐。

< br>




这个典故旧时表示文人安于贫苦生活费的清高思想。现在


只用其字面意义,形容不乘 车而从容步行的乐趣。




8


、安然无恙






这个 典故源于《国策


.


齐策》


。战国时,齐 王派使臣出访赵


国。赵威后接见了这位使臣,一见面,赵威后便问:


今年你


们齐国年成好吗?老百姓好吗?齐王好吗?



齐国的使臣一


听心里很不高兴,


就对赵威后说:



我是奉齐王之命来贵国的,

< p>
现在你先我年成,再问百姓,最后才问到国君,这不是先贱


后贵,贵贱倒臵 吗?



赵威后听了连连摇头:


< p>
不!如果没有


好年成,老百姓就过不上好日子,如果没有老百姓,哪里还< /p>


有什么国君?我不这样问你,难道让我舍本问末,本末倒臵


吗?< /p>






现通常用此典故,形容很平安,没有受到什么损害。




9


、安如泰山






这个 典故见于《文选


.


枚乘


<


上书谏吴王


>



。西汉初年 ,汉


高祖刘邦分封了一些同姓诸侯王。其目的是想以血缘关系作


为政治支柱,加强西汉王朝的统治。但结果适得其反,诸侯


拥有地盘,又有征收赋税、铸 造钱币和任免相、太傅等以下


官吏的权力,加之有的恃亲骄横、贪得无厌,野心膨胀,对


中央政权形成了严重威胁。在分封的诸侯王中,刘邦的侄子


刘濞 被封为吴王。他



招天下亡命


< p>
,冶铜铸钱,占城五十多


处。并宣布吴国不收农民的赋税,引诱西汉政府直 辖区的农


民到吴国谋生,在势力与野心越来越大的情况下,刘濞准备

谋反。这时吴王手下的一个郎中(官名)枚乘上书劝阻。书


中说:

< br>


你(想谋反)的想法是很危险的,难于实现。但如果


改变 想法则易于反掌,安如泰山。但吴王刘濞不听枚乘的劝


千。枚乘便投奔了梁孝王。






现一般用此典故比喻事物的稳固、牢靠,不可动摇。




10


、按兵不动






这个 典故见于《吕氏春秋


.


召类》


。春秋时 候,晋国的赵简


子准备进攻卫国,令部下史默去卫国探听情况,规定一个月


之内必须回来。但是一直过了六个月他才返回来。赵简子问


史默:

< p>


你去卫国,怎么用了这么长的时间?



史默回答:



想得到利益,却会召来祸害,你还没有观 察出来吗?现在卫


国有蘧伯玉做相国,史鳅辅佐,孔子也在那里做客,子贡又

< p>
在国君的面前谋划大事,国君很能听取他们的意见,可见卫


国国君的助手多 是很有才能的人。



赵简之一听这话,就打

消了进攻卫国的念头,命令部队原地待命。






现一般用此典故说明在军事上由 于某种原因,而不采取进


攻或抵抗的行动。也用来比喻对眼前事物抱着观望的态度,


而拿不出办法来。




11


、暗渡陈仓






这个 典故载于《史记


.


高祖本纪》


。秦朝刚 被推翻的时候,


项羽负约,自立为西楚霸王,而封刘邦为汉王,统辖巴、蜀


和汉中。刘邦也有独霸天下之心,很不服气。他发现手下有


一位才华出众的军 事家,就是韩信。刘邦拜韩信为大将,策


划夺取天下。刘邦去汉中途中烧毁栈道,表示无 意东还谋取


天下,使项羽放心。然后采用韩信的计策,派出几百名士兵

< br>去修复栈道。项羽手下大将章邯镇守关中西部,听到消息笑


道:

< br>


这么大工程只派几百名士兵,哪年才能修完?


< p>
章邯对


刘邦、韩信这一行动,根本没引起重视。韩信表面上装作要


从栈道东进,


实际上却和刘邦率主力部队从小路暗袭陈仓


(今


陕西省宝鸡县东)



当章 邯接到急报时,


刘邦大军已攻入关中。


章邯被逼自杀。关中地区 一下子被刘邦占领了。






这一典故常被人们用来比喻利用假象以给别人造成错觉,


而暗中采取另一些措施来达到目的计策。




12


、八斗才






本典 故源自宋无名氏《释常谈


.


八斗之才》


。谢灵运以斗量


才。


他说:


< p>
普天下的才学放在一处,


总共有一石。


曹子建


(曹


植的字,又称陈思王)一人就独占八斗才华;我占一斗;余


下的由天下人共分了。






后来人们用


才高八斗





八斗陈思





多才子建



等比喻


高才,有才学的人;用



一斗才





才无一斗



等指才能平庸


者。




13


、白龙鱼眼






这个 典故出自《说苑


.


正谏》


。吴王想要和 百姓们饮酒,伍


子胥劝谏说:



不可以, 昔日白龙下清泠深渊,化为鱼,被打


渔人豫且射中了眼睛。白龙就此事上告到天帝,天帝 说


'



个时候你在什么地方,是什么样 子?


'


白龙回答说:


'


到了


清泠深渊,化为鱼形。


'


天帝说:


'


鱼本来就是人类该射的,


如 果是这样的话,豫且是没有罪的。


'


因此说,白龙是天帝


的珍贵畜牲;豫且宋国的贱臣。白龙如果不化装成鱼形,豫


且也不会射 他。今吴王你舍弃万乘之皇位,而与布衣平民们


一起喝酒。


我害 怕你有豫且的串祸。



吴王于是停止了与平民

喝酒这件事。






此典故借喻当政者化装出行。




14


、白首为郎






这个 典故出自《汉武纪事》


。汉武帝曾经乘辇到郎署,看见


一老翁,


须鬓皓白,


衣服不整。


武帝问他说:< /p>



你何时当郎官,


这么老!



回答说:



我姓颜名字叫驷,是 江都人,在汉文帝


时作郎官。



武帝问:



为什么这么老没有得到重用呢?



回答


说:



文帝好文, 而我好武;景帝好老,而我还年轻;陛下好


少,而我已老。所以三代遭遇不好,所以老在 郎署。



武帝被


他感动,提拔他为会稽都 尉。






后用



白首为郎



比喻遭遇不好,人才长久被埋没




15


、白驹过隙






这个 典故出自


《宋史


.


石守信传》



宋太祖赵匡胤重文轻武。


他即位后想方设法解 除重要将帅的兵权。一天,赵匡胤请一


些武将喝酒,喝到一半时,他对众人说:



假若不是依靠你们


的拥护和支持,


我不会到今天这个地步。


但是皇帝也太难了,


还不如 当一个节度使省心。



大将石守信赶忙问:



现天下已


平定,谁也没有私心杂念了,你还有何忧虑呢?



宋太祖说:



你们虽 无私心杂念,


可是你们的部下贪图享乐。


如果也为你

< p>
们黄袍回身,


你们不也会自成一统吗?


< p>
石守信等将领一听此


言,


立该明白皇上的弦外之音 ,


自己不能在朝廷再呆下去了。


便纷纷跪地请求皇帝指出一条生 路,赵匡胤说:



人生在世,


就好比少壮 的马在细小的缝隙前飞快地越过一样。你们不如


多攒些钱财,去过舒适的生活,这样君臣 相安无挂,不是很


好的事吗?



石守信等 将领见宋太祖驱武用文的决心已定,



了活命保存生路,只好交 出了兵权。






现一般用此典故比喻时间过得很快。




16


、白面书生






这个 典故出自《宋书


.


沈庆之传》


。公元< /p>


450


年,南朝宋文


帝刘义隆想要举兵北 伐,太子步兵校尉沈庆之便劝谏文帝,


认为不可轻举妄动。可是宋文帝不但没有采纳,反 而叫丹阳


尹徐湛之和吏部尚书江湛等文官向沈庆之乱出难题狡辩。沈

庆之当场气愤地说:



皇上准备出兵北伐,

< br>而与白面书生之辈


谋划此举,


事情怎么能办好呢?



宋文帝由于没有听劝沈庆之


的正确意见,终于 导致北伐失败。






现一般用此典故讽刺那些只有书本知识,而社会阅历不多


的人。




17


、白往黑归






这个 典故出自《韩非子


.


说林下》


。杨布养 了一只狗,只认


识杨布衣服的颜色,而不认识杨布本人。有一次杨布穿白衣


服外出。天下雨,脱下白色衣服,穿黑色衣服返回。他的狗


不认识而大叫。杨 布很生气,要打狗,杨布的哥哥杨朱说:



你不要打,你也是这样 ,假若你是狗,主人穿白衣处出,穿


黑衣返回,你能不奇怪吗?






后以



白往黑归



比喻 只看表面现象,不注意本质,或喻为


前后不一致。




18


、白衣送酒






典故 见《续晋阳秋》



《宋书


.

< p>
陶潜传》


。东晋诗人陶渊明极


好饮酒,因家贫常不 能尽兴。一次重阳节,虽篱下菊盛,却


无酒助兴。正怅惘间,忽闻江洲刺史王弘遗白业人 载酒来,


即在花前畅饮至大醉。后人以



白衣送酒



喻所求之物不期而


至。李郢《 重阳日》诗有



愁里又闻清笛怨,望中难见白衣来



句。岑参《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诗有



强欲登高去,无人


送酒来



句。




19


、白眼






这个典故见于

< br>《晋书


.


阮籍列传》



晋朝才子阮籍聪明好学,


博览群书,尤其喜欢《老子》

< br>、


《庄子》


。他生性放荡不羁,不


遵守礼仪法规,与人相处,凡是情投意合的,以青(指眼珠)


相迎;对讲究礼仪法规的 ,就投以白眼(眼白部分)






现通常用此典故比喻对人轻视、反感。




20


、白云亲舍






这个 典故载于《新唐书


.


狄仁杰传》


。唐朝 高宗和武则天时


代的一位名臣,名叫狄仁杰,曾官居大理臣、河南巡抚、宰


相。狄仁杰年轻时在并州(山西省太原市西)都督府任法曹


参军(司法部门的 官员)那时,他的父母在河南(河南省孟


县)居住。一天,狄仁杰登太行山,向河南方向 看云,那边


有一片白云在天空中飘浮着。


他指着白云对左右同行 的人说:



吾亲舍其下。



就是说,我的双亲住在那片白云下面。






现在用这一典故作为怀念父母亲人的词语。




21


、百发百中






这个 典故出自《史记


.


周本纪》


。春秋时楚 国有个叫养由基


的人,善于射箭。距离柳叶百步之外而射,百发百中。左右


围观的几千人,


都说他善于射箭。


有一个男子站在他 旁边说:



好!我可以教导你怎样来射!



养由基很生气,放开弓握着


剑,




你怎么能教我射箭?



男子回答:



不是我教你射箭法


式。距 离柳叶百步而射,百发百中,不趁着恰好时休止,一


会儿气衰力倦,持弓不稳有摆动,箭 易射偏了。如果有一发


射不着,以前百发百中的声誉就全抛弃,前功尽弃。





< br>后以



百发百中


< br>比喻善于谋事。




22


、百闻不如一见






这个 典故见于《汉书


.


赵充国传》


。西汉汉 宣帝刘询时期,


羌族人入侵汉朝的边境,烧杀掠夺。汉宣帝召集文武百官商


议对策,询问谁愿带兵前去杀敌。这时在边疆和羌人打过几


十年交道七十多岁 的老将赵充国自告奋勇请求前去。


宣帝问:


此去讨伐,


需要多少兵马?



赵充国 回答:



带兵打仗这回事,


不能凭空猜想 ,


'


百闻不如一见


'

< br>。我想亲自到边境观察一


下,把那里的作战地图先画出来,再确定攻守计划。



宣帝同


意了,后来,赵充国根据侦察情况, 制订出一整套屯兵守边、


分化瓦解羌人的策略,并确定了作战计划,上报朝廷。不久,< /p>


汉宣帝派兵平定了羌人的侵略,安定了西北边境。






现一 般用此典故说明人们对于客观事物的认识,即使听人


说了一百次,也不如亲自去看一次来 理解的深刻。




23


、包藏祸心






这个 典故出自《左传


.


昭公元年》


。春秋时 期,楚国的令尹


(官职名)



公子围同 伍举去郑国访问,


同时还要迎娶郑国贵


族丰氏的女儿做夫人。郑 国人很清楚楚国派他来没啥好意,


便让他们住在京城外。访问仪式举行之后,公子围想要 带兵


进城迎娶新娘。郑国的令尹子子产不放心,派子羽前去对他


说:



郑国的京城太小,容纳不下你们一块来的人,就在城外


选个地方举行婚礼得了。



公子围一听不太高 兴,说:



你们


这样做,不仅不尊重郑国 和楚国的友好关系,并且也是对我


最大的委屈,


郑国还是应当重 新考虑这个决定。



子羽听了这


话,只得 直率地说:



郑国把女子嫁到楚国,主要是想依靠楚


国安定我们的家园。但眼下你却要带兵进入郑国京场迎娶新


娘,


莫不是包藏着害人的心思,


打郑国的主意吗?



伍举从子


羽的话里分析出郑国已有了戒备,就请求对方允许我们解除< /p>


武装进城,郑国这才同意了。于是公子围把丰氏的女儿从城


里迎娶 了出来。






现通常用此典故来说明那些虽外表和善可亲,但内心却隐


藏着害人心思的人。




24


、抱薪救火






这个 典故见于《史记


.


魏世家》


。魏国的安 厘王就任后,并


没有扭转秦国一直侵略魏国的局面。他上任的第一年,秦国


就夺去了魏的两个城镇。隔了一年,又夺去了三个城镇,并


把军队进攻到国都 大梁(今河南开封市)的城下,韩国派兵


来救,也被秦军打得落花流水。魏国只得割地求 和,秦国才


算了结。但此后几年,秦国侵城占地的胃口越来越大,魏国

< br>的军队即使联合诸侯国的军队也打不过秦国。


在这种情况下,

魏国的一位将领段干子建议魏王把南阳割让给秦国,请求罢


兵求和,安厘王害怕秦继 续进攻,以为割地求和就可太平无


危,就照他的意见办了。苏代(苏秦的弟弟)听说这件 事后,


就对安厘王说:



像你这样光割让 土地来满足秦国的欲望,



好比抱着柴草去救火,


柴草一天烧不完,


火是一天扑不灭的。






现一般用此典故来 比喻人想消灾免祸,但由于所用方法不


适当,反而促使灾祸更大、更危险了。

< p>



25


、抱柱






这个典故见于《战国策


.


燕策一》


。武安君苏秦从齐国来到

< p>
燕国,可是燕王却不接待他了。


苏秦便对燕王说:



我本来是


东周的一个粗人,起初和你见面的时候,并没有为你立 过一


点功劳,


但你竟然到郊外去迎接我,


在朝廷上宣扬我的名声。


今天我为你到齐国做使者,把所占的十座城池要了回来,使< /p>


处于危亡境地的燕国脱离了险恶。但你却不听劝我的话了,


这一定 是有人在你面前说我的坏话了,如果我诚实守信就像


尾生,廉洁耿直就像伯夷,孝敬父母 就像曾参,这三位都是


德行高尚的人,以此来侍奉你,行吗?


< /p>


燕王回答:



行。



苏秦说:



有他们那样的德行,


我也就不会侍奉你了。


你想想,


孝敬父母就像曾 参那样,


一个晚上也不离开父母而睡在外面,


你如何派他去齐国 办事呢?廉洁耿直就像伯夷那样,不听人


家施舍给的饭食,玷污周武王的恩义而不给人家 做臣子,最


终饿死在首阳山上,廉洁耿直到这个地步,怎么肯步行几千

< br>里来衰弱的燕国侍奉你这个处境危险的国君呢?诚实守信就


像尾生,跟一个姑娘在 桥下约会,姑娘不来,他就抱着桥柱


一直等下,水涨了也一动不动,最后被淹死了。诚实 守信到


这副模样,


他如何肯为燕国和秦国到齐国扬威,


立下大功呢?



燕王听了他的这一番开导,又对他 热情相待了。






现通常用此典故比喻坚守信约。




26


、班荆道故






这个 典故出自《左传


.


襄公二十六年》


。春 秋时代,楚国大


夫伍举和蔡国大夫声子是好朋友,而且是世交。伍举的岳父


申公犯了罪,偷偷地逃跑了。有人说:申公畏罪潜逃,是其


女婿伍举送他走的 。伍举听说后,很害怕,因此躲避到邻近


的郑国去,还准备从郑国逃到晋国去。在郑国都 城外,伍举


恰好遇上途经郑国的好友声子。好友相遇,异常高兴,由于

< br>郊外,两人便铺荆树条在地上当垫子,坐在上面一边吃一边


谈起过去的事情。后来 声子和楚国的令尹谈起伍举蒙受的不


白之冤,为伍举恢复了名誉和爵位。





< br>现在用这个典故比喻老朋友重逢,不拘客套和礼节而畅叙


旧情。

< br>



27


、班门弄斧






这个 典故见于《蓬轩别记》


。鲁班,又名公输般,春秋时代


鲁国人。 他是我国古代著名的能工巧匠,他的斧头可以巧夺


天工的制造出各种精致美妙的器具,木 匠行里一向尊他为祖


师爷。明朝进士梅之涣凭吊采石矶(今安徽当涂县)帝李白


坟墓时,看见墓前能写字的地方,都被前代诗人留下并不优


美的诗句辞赋 ,


实在是有点不自量力,


他便挥笔题了一首诗:



采石江边一捧土,李白之名高千古,来的去的写两行,鲁班

门前弄大斧。






现一般用此典故讽刺那些在行家里手面前卖弄本领的人,


有时也用来形容自己谦虚。




28


、班香宋艳






战国 楚宋玉和东汉班固都是中国古代有名的辞赋家,后人


以此称誉班固、宋玉的作品文辞美妙 ,风格清丽。清孙尚任


《桃花扇》中有



蚤岁清词,吐出班香宋艳






29


、半部论语






这个 典故出自宋罗大经


《鹤林玉露


.


地集< /p>


.


论语》



杜甫 诗中


说:



小儿学问止《论语》


,大儿结束随商旅。



认为《论语》


是儿童的书。赵普当宰相,人们议论赵普是山东人,所读的


书只不过《论语》 罢了,这也是依了杜甫的话。宋太宗曾向


赵普问起这件事,赵普一点也不隐讳,回答说:



我平生所知


道的,确实不超出《论语》 的内容,以前我用半部《论语》


辅助太祖定天下,今后还想用半部《论语》辅助陛下定太 平。


我作宰相应无愧于所学的《论语》



《论语》所言是天下至高


无上的言论。






原文 意为夸大《论语》的效用,后或以



半部论语


讽刺人


学识浅薄。




30


、半途而废






这个 典故出自《后汉书


.


列子传》


。东汉时 ,一个叫乐羊子


的读书人。他的妻子聪明贤慧。有一天,乐羊子在道上捡到


一块金子带回到家中,


其妻看见后说:



捡到别人的东西而带


回到自己的家中,


这是一种很不 光彩的行为。



乐羊子一听顿


时很羞愧, 便把捡到的那块金子放回到原处。不久乐羊子离


家去远方求学,但是只过了一年他的就回 来了,妻子问他为


何这么快就回来了。乐羊子回答:


< p>
走后我很想念你,因此就


回来看看。



妻子听完,拿了一把剪刀把他带到织布机前说:



你瞧 ,


这布的原料的蚕茧,


然后用织布机一丝丝把它编织出


来,经过很长时间才能织出成寸、成尺、成丈的娟布。假如


现在用剪刀一 下子把它剪断了,就白白浪费了很多时间,娟


布也织不出来了。你在外边求学也是这样, 要持之以恒地用


功攻读,假如半路就停下来不走了,那不是和用剪刀剪断丝


线一样,


前功尽弃吗?



乐羊 子一听顿受启发和鼓舞,


马上告


别妻子又出外继续求学,


一去就是七年。


为鼓励他求学上进,


在此期间 ,其妻还省吃俭用资助乐羊子。






现通常用这典故比喻做事情没有完成就终止了。




31


、半面之交






这个 典故源于《后汉书


.


应奉传》


。东汉时 ,有个叫应奉的


人,是有名的学问家。他小时聪明过人,记忆力极强,读过


的书、见过的人,经历过的事情,都能牢牢记住。应奉在郡


里担任官职的时候 ,曾去过四十多个县,记录了上百数千个


囚犯的情况。后来郡太守询问这些人的情况,他 都能对答如


流,甚至说出这些囚犯的姓名及定罪的轻重,这使太守等人

< br>很惊讶。有一回,应奉去拜访彭城长官袁贺,袁贺不在家,


应奉正要转身回去,袁 贺家的车匠突然推开大门,从门缝露


出半张面孔看了应奉一眼,而后又关上了大门,二十 年过去


后,


一天应奉出门在路上偶然见到这个车匠,

< p>
立刻认出他来,


并同他打招呼,这个车匠很吃惊,经过交谈他才明白,原来


以前和应奉见过半面。


车匠不由惊叹地说:


应奉的记忆力真


了不起啊!






现通常用此典故来说明只见过一面的人。




32


、抱佛脚






这个 典故见唐朝诗人孟郊《读经》诗:



垂老抱佛脚,教妻

< p>
读《黄庭》





.


张世南《游宦纪闻》中说:


< br>云南南面的一


个国家,举国上下都崇尚佛教,有犯罪异地处死刑的人,赶


往寺中,抱佛脚悔过,官府便可舎免他所犯的罪。






现在人们常说:闲时不烧香 ,急来抱佛脚。用这个典故比


喻事先不作任何准备,临急才仓皇补救。

< br>



33


、抱瓮灌畦






这个 典故出自《庄子


.


天地》


。春秋时代, 孔子有一个比较


有名的弟子,叫子贡,是卫国人,曾当过卫国和鲁国的宰相。

< p>
他走访过许多国家。有一次,子贡访问楚国后,又准备去晋


国,经过汉阴( 汉水南岸)时,看见一位老人在浇灌田地。


老人沿一条通到井底的通道走下去,把水瓮装 满水再抱到田


里去浇灌庄稼。来回走得很费力气和时间,一瓮水又浇不了


多少地。子贡问老人:



您为什么不用汲水工具来浇灌田 地


呢?那样一天能浇一百畦,既快又省力气。


< br>老人回答:




坚决抱一守白,不 赶时髦。如果改变方法,我的思想也要随


之改变。我纯正素白的胸怀也要改变,那就可能 走到歧路上


去。






古人用这个典故来比喻淳朴的生 活,我们用来讽刺那种原


始守旧,不思改进的落后思想。




34


、暴虎冯河






这个 典故见于《论语


.


述而》


。其中的冯读


ping


音(凭)


< br>春秋时,孔子的学生子路虽然身强力壮,勇敢无畏,但做事


考虑不周,缺少智谋。 为此孔夫子不太喜欢这个学生,子路


知道后心里也不太服气。有一次,子路有意来询问孔 子:



假若你来指挥军队,那么你将需用什么样的人呢?



孔子回


答:


< p>
徒手和老虎搏斗、徒步过河、死了都不埋怨的人,我是


不能用的,因为这种 人有勇无谋,拿自己的生命随便冒险,


我所需用的是办事小心谨慎,善于筹划并能认真完 成任务的


人。






现通常用此典故讽刺那些冒险行事,有勇无谋之人。




35


、杯弓蛇影






这个 典故出自《晋书


.


乐广传》


。乐广有许 多曾经常来往的


客人。分别很久没有见面。乐广问他为什么不来家作客,客


人回答说:



前一次在您这坐席,

承蒙赐酒盛情款待,刚要饮


酒时,见到杯中有一只蛇在游动,心里非常厌恶杯中的蛇 。


我喝下了这杯酒就得了病。



在那个时 候河南北地办理正事的


厅堂内墙壁上有一弯装饰上犀牛角的弓。角弓用漆涂绘成蛇


的样子。乐广杯中的蛇就是角弓的影子,他们重又在先前的


地方放酒杯 。对客人说:



酒杯中还有从前你所见到的东西

< br>吗?



回答说:


< br>所见到的和从前一样。



乐广于是告诉他其中


的原因。客人一下子就想通了。积久难愈的病一下子好了。






这个典故比喻疑神疑鬼。




36


、杯羹之让






本典 故源自《史记


.


项羽本纪》


。故事发生 在楚汉相争的时


期。由于彭越断绝了楚的粮食,项王(项羽)十分忧虑。于


是找到了一只高大的俎


(古代祭祀时盛牲肉的器具)



把太公


(刘邦之父)放在上面,告诉汉王刘邦说:

< p>


如果不肯服输降


我,那么我就把你的父亲烹死。< /p>



汉王说:



我和你 接受楚怀


王命令伐秦,


曾经结为兄弟,


这样我的父亲也就是你的父亲。


现在如果一定要把你的父亲烹死的话,那么希望你能分给 我


一碗肉汁吃。



项羽大怒,

< p>
就要杀死太公,


这时项伯劝项羽说:



天下形势如何,


现在还定不下来,


这样的人对他家庭 的人不


会看得太重,杀死刘邦的父亲我们得不到什么好处,只有坏


处。



项羽听从项伯的意见,没有杀死刘邦的父亲。

< p>





现通常用此典故来说明不甘受别人的威胁、要挟。




37


、杯酒释兵权






古人 所说的



杯酒



就 是喝酒,





就 是放弃、丢掉或解除


的意思。



杯酒释兵 权



就是说喝酒的时候放弃、丢掉、解除


了兵权。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唐朝末年,爆发了一次规模


很大的黄巢农民大起义,唐朝 统治者为了镇压农民大起义,


命令各地军事将领和地主武装与农民军作战。在农民起义被


镇压之后,全国形成了军阀混战、封建割据的局面。在黄河


流域 先后出现了朱温建立的梁、李存勖建立的唐、石敬瑭建


立的晋、刘知远建立的汉和郭威建 立的周这五个先后更替的


朝代,


史称


< /p>


五代




与南方所 建的十个割据政权合称



五代十









周代的第二位皇帝柴荣是很有作 为的国君,他一系列革新


措施,大有一统天下的希望,不幸的是他过早去世了,皇位


由他的


7


岁的幼子柴宗训继承。

< p>





柴荣临死前,


提拔赵匡胤为最高军事将领


----< /p>


殿前都点检。


赵匡胤利用他手中的兵权,在


960


年的正月,经过周密的布


臵,在陈桥驿发动兵变,建立 了宋朝,史称北宋。赵匡胤也


就成了北宋的开国皇帝,尊称他为宋太祖。





< br>宋太祖连年向南方的割据政权发动进攻,


取得很大的胜利。


但同时他一直思考着这样的一个问题:自己是利用手中的兵


权夺取周的政权的,


现在自己手下有些将领拥有很大的兵权,


万一他们也像自己一样发动兵 变,自己建立的宋朝不就完了


吗?宋太祖就决定以满足下属将领的物质欲望为手段,和气


地解除他们手中的兵权。






在宋太祖做皇帝的第二年(


961


年)


,在一个秋天的傍晚,


他准备了丰盛的筵席,宴请石守信等几位握有重大兵权的高


级将领。当他 们喝酒喝得高兴的时候,宋太祖对他们说:



我现在没有一个晚上 睡得安稳。



要是有人也像我一样,


被 部


下黄袍加身(即被拥立为皇帝)


,那结果会怎么样呢?



在座


的将领们吓得满身大汗,急忙请求宋太祖 给他们指出一条出


路。


于是宋太祖说:



你们如果放弃兵权,


多买些好地、


好房 ,


替儿孙多臵备产业,自己饮酒作乐一辈子,我们不是能相安


无 事了吗?



将领们连连称是。


第二天,< /p>


石守信等人就向宋太


祖上表称病,请求解除兵权。宋太祖则给了他 们许多金银财


物,并给他们每人一个没有实权的荣誉头衔


--- -


节度使。






就这样,宋太祖解除了这些高级 将领的兵权,加强了军权


的集中,


使军权牢牢掌握在自己的手中 。


这就是



杯酒释兵权

< br>


的来历。




38


、背城借一






这个 典故源于《左传


.


成公二年》


。公元前


589


年,齐国军


队在安(今山东历城 )被晋、鲁、卫等国的联军打败。齐国


国君齐顷公派大夫宾媚人去晋军中求和。临走时, 他对宾媚


人交待:



如果他们不同意讲和 ,就随他们办吧!



宾媚人来


到晋军营中 ,送上财礼说明来意。但晋国人联军的统帅溪克


却乘机提出了齐国难以接受的条件。宾媚 人一听立刻驳斥了


晋国的无理要求,表达了齐国的立场。他说:



假如晋国不想


灭亡齐国,愿意恢复过去的友好关系,那我们是不 吝惜老祖


宗遗留下来的一点点土地和财物的。可是如果你们不肯就此

善罢甘休,我们只好收拾残兵败将,背靠自己的城墙来决一


死战。

< br>


看到齐国的态度和立场很坚决,鲁、卫两国的将领也


都主 张和解,于是两国签署了和约。






现一般用此典故比喻在战场上同敌人决一死战的勇气和立


场。




39


、背水一战






这个 典故源于《史记


.


淮阴侯列传》


。公元 前


204


年,汉王


刘邦派大将韩信率军 去攻打赵国。赵王歇和赵军统帅除余,


率领二十万兵马在井陉口(今河北的井陉关)迎战 。为以少


战多,取得胜利,韩信派两千轻骑兵,每人带一面汉军的小

红旗,悄悄埋伏在赵军驻地周围。然后韩信命令一万人马沿


着河岸摆开阵势。


除余等人见韩信兵马沿河布阵,


大笑不止,


说 :



韩信徒有其名,背水作战,不留退路,这是自己找死?



布臵妥后,韩信带领人马和赵军展开激战,交战了一会儿,

< p>
汉军假装败退,丢掉战旗,向河岸阵地退去,赵军不知是计,


一窝蜂地追了 上来。这时,埋伏赵营附近的两千轻骑见赵军


全部出动,立刻冲入赵营,拔掉了赵军旗子 ,插上了汉军的


小红旗。韩信率领的万余名人马,被赵军追杀到背靠大河的


阵地后,没有后路,个个只得殊死决战。赵军久战不能取胜,


便有些泄气,回 头看见营垒中已插上汉军旗臶,顿时军心大


乱,纷纷溃逃,汉军趁机前后夹攻,大胜赵军 ,赵王歇被活


捉,除余被杀死。






现通常用此典故比喻在军事等方 面没有其他选择,只有决


一死战才能取得成功。




40


、比肩接踵






这个 典故出自《战国策


.


齐策一》


。春秋时 期,一次齐国大


夫晏婴奉命出使楚国。


楚王依仗自己国盛兵强,


瞧不起齐国。


一看晏婴既矮又丑,


便有 些傲慢地问:



你们齐国难道没有人


了吗 ?为什么派你这样的人来?



晏婴回答说:



大王您错了,


我们齐国人才济济,走在路上肩靠肩,脚碰脚, 扬起衣袖就


能挡云遮日,一起挥洒汗水就好比下雨一样,为何说没有人

< br>了呢?不过我们齐国有个规定,能干而体面的使臣,出访上


等国家,去拜见德高望 重的国君,而像我这样的人,只能派


访到您这里来了。



楚王本想嘲弄晏婴,


结果反被对方奚落一


顿,非 常尴尬。






现通常用此典故比喻人很多、很拥挤。




41


、髀肉复生






这个 典故出自《三国志


.


蜀志


.

< p>
先王传》


。东汉末年,刘备在


割据争雄的混战中失 败后,投奔到荆州刺史刘表那里。刘表


对待刘备很好,吃、住、行都安排得妥贴周密。一 晃刘备都


在荆州闲住了五年。一天,刘备和刘表在一起闲谈,不一会

儿刘备去厕所解手,在厕所里他用手摸了摸自己的大腿,禁


不住流下眼泪。回到屋时 脸上还沾有泪痕。刘表见他这副模


样,忙问原因,刘备说:



没什么,过去我是身不离马鞍,大


腿上的肌肉很结实。自从来到你这 里后,无忧无虑,享尽清


福。这些年由于不再骑马打仗,大腿上的肉又肥又松。唉,


人快老了,却一点功业都没完成,一想这件事,我的心中就


很痛苦。






现一般用此典故比喻长久安逸,无所作为。




42


、避实就虚






这个 典故源于《孙子


.


虚实篇》


。孙武是我 国古代著名的军


事家,春秋时期齐国人。他所著的《孙子兵法》是一部重要


的军事著作。在这部著作中的《虚实》篇中,他主要论述如


何使敌虚我实,从 而达到在战斗中以实击虚、夺取胜利的目


的。他指出:作战的方式、方法,就好像水的流 动一样,因


为水是避开高处往低流,所以打仗用兵应该避开敌方实处而

< br>击其虚处。水适应地理形态变化而流动,那么用兵打仗就应


该针对敌情的变化而制 定取胜的办法。因此说用兵打仗没有


一定的规律,流水也没有一定的固定地形。如果能根 据敌情


变化而制定夺取胜利的办法,可称其为用兵如神。所以五行


(金、木、水、火、土)之中没有哪一行是常胜的;春、夏、


秋、冬四季交替,没有哪 一季是固定不变的。因此说,日子


有长有短,月亮有缺有圆,打仗用兵也是这样。






现一般用此典故说明谈论问题空洞无物,回避要害。



43


、笔底生风






这个 典故出自《图画见闻志


.


吴道子》


。唐 玄宗开元年中,




因为家中父母亡故 ,到吴道子那里,请他答应到天宫在


几个墙壁上画鬼神,凭借这几个鬼神赏善罚恶,帮助 劝善。


吴道子回答说:



我长久不动画笔 了,


您若有意让我画几个鬼


神,就为我盘绕着舞剑一节,剑锋犀 利犹如风猛,可以通过


舞剑通到阴府幽冥。




听到这,立即脱去丧服,像平常的

装束一样,跑马如飞,左旋右旋,把高剑抛到云空中,剑高


数十丈,仿佛一道电光下 射。之后裴



手握剑鞘收剑回套。


围观 的人达数千人,没有人不惊讶战栗的。吴道子于是握笔


在壁上画图。运笔神速有力,风声 飒然,确为天下的壮观一


景。吴道子平生绘画,都是从这得到的益处。

< br>





形容书法、绘画笔势遒劲有力。



44


、宾至如归






这个 典故载于《左传


.


襄公三十一年》


。春 秋时代,郑国大


夫子产随郑简公出访晋国。晋平公摆起大国君主的架子,借


口为鲁襄公逝世致哀,没有接见。子产命令随行人员把晋国


宾馆围墙拆掉,把 车马都拉进去。晋国大夫士文伯得报,赶


到宾馆问子产:



因为我们的国君要接受诸侯和属管的朝拜,


所以修建了宾馆,把围墙筑 得很厚,大门也造得非常高,其


目的是为了让宾客休息好。但是现在你把它们拆毁了,让 我


们如何来接待宾客呢?你拆墙的目的是什么呢?



子产回答




由于我们郑国领 土面积太少,


又处在大国之间,


随时都要


供给大国索要的贡品。这回我们国君亲自带着财宝来访问贵


国,然而却得不到贵国国君 的接见。因为不知道被接见的时


间,


带来的财宝不敢随意地献上 ,


又害怕这些东西日晒夜露。


过去晋文公做盟主的时候,住的宫 室很简陋,又没有可观望


的平台,而把接待诸侯的宾馆建造得又美观又高级,诸侯来


到这里,有如同回到自己家里的感觉。但是现在贵族国国君


住的宫室 非常考究,


而招待客人住的宾馆却像奴隶住的陋室,


大门矮得连 车子都进不去,四周还建起了围墙。我们不拆除


围墙,那财宝放在哪里呢?献不上这些宝 物,不是更加重自


己的罪过吗?请问,贵国对我们还有什么要求,假若能早点

< p>
接受我们的财礼,


我们把围墙修好了再回去。



士文伯把子产


的这些话向执政大臣赵文子作了汇报,


赵文子说:



的确是这


么回事, 我们羞辱了德行,用住过奴隶的房屋去接待他们,


这真是罪过。



于是叫士文伯主动去向客人表示歉意,


又安排

< br>晋平公尽快接见了郑简公,欢迎宴会也搞得很隆重,并且回


赠了丰厚的礼品,然后 礼貌送他们回国。不长时间,晋国又


重新建造了漂亮高档的宾馆。






现通常用此典故形容宾客到这里来就像回到自己家里一


样。



45


、冰消瓦解






这个 典故出自《隋书


.


杨素传》


。杨素是隋 朝皇帝杨坚手下


的一位近臣,


他在帮助杨坚建立隋朝的过程中立 下汗马功劳,


所以被隋文帝杨坚封为越国公。杨素为人心狠手辣,治军严


谨。在他的部队中,只要军令一下,官兵们稍有违抗就遭杀


头之祸,而英勇杀敌 立功的,能够及时得到封赏进官。所以


他打仗取胜的时候很多。隋文帝杨坚的儿子杨广很 赏识他的


才干,想方设法拉拢他为自己的私人势力。公元


604


年,杨


广阴谋杀父篡位,称炀帝。当这个消息传出后,不少宗室 大


臣纷纷遣责杨广这种卑鄙的有失天伦之道的行为。汉王杨谅


在 并州(今山西太原)发兵对抗。杨素得知消息后,在杨广


的指令下,亲自率军追击,虽然 杨谅人多势众,杨素兵少将


弱,但他采取了声东击西、避实就虚等战术,很快以少胜多,


攻到并州城下,迫使杨谅兵败投降。战报传到京都之后,隋


炀帝 很高兴,亲自写了诏书,向杨素全军表示慰问。诏书中


称赞杨素战术谋划得当,出其不意 ,英勇善战,所到之处,



雾廓云除,冰消瓦解。



杨素班师回京后,不久被进封为楚国


公。






现一般用此典故比喻某种事物完全消失或崩溃。



46


、兵不厌诈






这个 典故源于《韩非子


.


难一》


。春秋时期 ,晋国的国君晋


升文公准备要同楚国打仗。他召见自己的舅父狐偃,问:



我们准备同楚国打仗,他们兵多,我们兵少,怎么办?



狐偃


回答:



我 过去听说过,讲究繁琐礼节的人不厌烦忠信,在战


场上打仗不厌欺骗和伪装,

< p>
你还是采取欺诈的办法吧。



文公

< br>辞退狐偃,又召见自己的儿子雍季,问他:



我们准备同楚 国


打仗,他们兵多,我们兵少,怎么办?



雍季回答:



烧毁森


林来打猎,用这种 不光彩的办法能得到许多野兽,但以后就


一定不会再有野兽了。采取欺诈的办法对待敌人 ,尽管能不


正当地获取一时的利益,


可是以后就不能再这么干了 。



晋文


公听了点头称赞。他辞退雍季, 采纳狐偃和雍季的计谋同楚


国人交战,结果把楚国人打败。






现通 常用此典故说明在一场战争中,敌我双方没有什么忠


信诚实可言,只能采取一切办法包括 欺诈伪装的办法去消灭


敌人。



47


、兵贵神速






这个 典故出自《三国志


.


魏志


.

< p>
郭嘉传》


。东汉末年,混居在


辽西、辽东、右北平 (今辽宁)三个郡的乌桓(古代北方一


支少数民族)经常进犯中原,烧杀掠夺,危及当地 百妖生活


和社会稳定。公元


207


年, 汉丞相曹操亲自率领十万大军北


征三郡乌桓,以彻底根除北方的隐患。由于此番出征,曹 操


的人马和粮草辎重太多,行军速度太慢,走了一个月,才到


达 易城(今河北雄县)


。军师郭嘉见此情况非常着急,就对曹


操说 :



用兵贵在行动特别迅速。


我们应该赶 紧把大量沉重繁


杂的物资和行李卸掉,派出轻骑兵日夜兼程前进,这样才能


趁敌不备取得胜利。



曹操采用了他的意见,


亲自带领几千名


精兵良将轻装北进,终于出其不意地消灭了三郡乌桓。< /p>






现通常用此典故说明打伏用兵贵在行动要特别迅速。



48


、病入膏肓






这个 典故见于《左传


.


成公十年》


。春秋时 期,晋景公有一


次生了病,请了不少医生也没有治好。听说秦国医生的医术


很高明,就派人去秦国请医生。秦桓公选择了一个叫缓的名


医去诊治。当缓还 没有到宫里的时候,躺在病床上的晋景公


做了一个梦,梦见疾病变成两个小人在对话。一 个说:



缓是


个高明的医生,

< p>
他来了一定会伤害我们,


我们躲在哪为好呢?



另一个说:



不要怕!我们躲在横膈膜(肓) 的上面,心脏


(膏)的下面,看他把我们怎么样?



不久,缓到了宫里来为


景公诊病。他观察了晋景公的脸色,又号了脉,仔细检 查了


病情,最后摇摇头说:



这病没法治 啦!病魔在肓的上面,膏


的下面。药力达不到,实在没啥好办法了!


晋景公听见缓说


的话正和梦中两个小人商议使用的诡计相符 合,便叹了口气


说:



你诊断对,你真是 一位高明的医生啊!



说完,命属下


送给 缓一笔丰厚的礼物,让他回国去了。过了不久,晋景公


真的病死了。





现通常用此典故形容病情十分严重,无法医治。也用来比


喻事情出了毛病,到了无法挽 回的地步。



49


、鞭长莫及






这个 典故出自《左传


.


宣公十五年》


。公元 前


594


年,楚国


国君楚庄王因左司马 申舟去齐国路经宋国被杀,一气之下,


发兵攻打宋国。宋国被楚国军队围困了半年,逼得 实在没有


办法,便向晋国求援。晋国国君晋景公认为,晋国实力较雄

厚,不出兵怕世人耻笑,便打算出兵救宋。但是大夫伯宗却


不同意出兵。

< p>
他对晋景公说:



我们决不能派救兵去帮宋国打


楚国,古语说得好,


'


马鞭子虽长,也不能 抽打马肚子,不


能去攻击它。楚国现在正是强盛的时期,我们和它相争只能


有害无益。即使像江河湖泊都能够容纳污浊之水,山林草丛


可以隐藏猛兽毒蛇 ,就是一块美玉有时也难免有斑点,那么


做国君岂不能容忍一时的屈辱呢?



晋景公经过伯宗的开导,


认为他说的很有道理,就不 派兵救宋了。






现一般用此典故比喻人们在做某件事时,由于受客观因素


所限,力量达不到(要求)




50


、伯牙鼓琴






本典 故见


《吕氏春秋


.


本味》



另外在


《列子


.


汤间》



《说苑


.


尊贤》等亦有文字大致相同的记载。春秋时,伯牙善于鼓琴,


而钟子 期善听琴。伯牙在鼓琴时的思想感情,子期根据琴音


便能心领神会。伯牙鼓琴时,如志在 高山,钟子期就说:



善哉乎鼓琴,


巍巍 乎若太


(泰)





志在流水,


钟子期便说:



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



。后来,钟子期死去 ,伯牙就


破琴绝弦,不再鼓琴。






后来,人们用

< br>


伯牙鼓琴




高山流水



等来比喻知音、知


己,也有表示琴音及其它作品的高妙。



51


、补天之功






在中 国古代神话中,女娲是人类的始祖。是她抟土造人才


因而有了人类。

女娲不仅造人,


而且能给人间解除各种危难。


原来很古的时 候,撑着上天的四根大柱折了,中原一带地也


下陷了,到处是大火,到处是汪洋一片的大 水,不少猛兽以


食人为生,各种凶恶的鸟也来抓食老弱病残者。女娲看着人


间的苦难,心中十分不平。于是她便炼五彩石把倾斜的苍天


补好了,把一种猛 兽的四只脚砍来做为擎天大柱撑立于天之


东南西北的尽头。这样天就不再漏了,也不再倾 斜了。她又


把黑龙杀死填平了下陷的土地,中原一带的地也平坦了。伤

< br>害人的猛兽都被杀死了,地上之人才有了一个安定的可以生


活的环境。女娲的功劳 真可以和古希腊的普罗米修斯相比,


他们都是人类的伟大的庇护者。





《女娲补天》的故事载于《淮南子


.


览冥训》中。这个美丽< /p>


的神话故事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同大自然斗争的壮丽而


又可歌 可泣的历程。鲁迅先生据此神话写了著名的短篇小说


《补天》


( 亦名《不周山》



,更加生动形象地反映了女娲不朽

< p>
的业绩,塑造了一个美丽、善良、坚韧而又胸怀博大的我国


古代女神的光辉 形象。在鲁迅的笔下,这则神话放出了更加


耀眼的光辉。



52


、不耻下问






这个 典故源于《论语


.


公冶长》


。春秋时期 ,卫国的大夫孔


圉为人谦虚,又聪明好学。孔圉去世后,卫国国君为了叫后


人学习和发扬他的孜孜不倦的学习精神,特别赐给他一个




的雅号。以后,人们就尊称孔圉为



孔文子



。孔子有个学


生叫子贡,他也是卫国人。子贡认为,孔圉不可能像人们所


讲的那样好,不该得 到那么高的评价。一次,他请教孔子根


据啥赐孔圉





的雅号。孔子回答:



孔圉聪明灵敏,又勤奋


好学,而且常常向比自己地位低下的人求教学 问知识,一点


也不感到羞耻,


因此才赐给他一个


'



'


的雅号。



经孔子这


样解释细情,子贡终于服气了。

< p>





现一般用此典故比喻谦虚好学。



53


、不得要领






这个 典故出自《史记


.


大宛列传》


。西汉时 ,有一个民族叫



月氏


< br>(今甘肃、青海之间)


,被匈奴打败之后,只好远远逃


走 ,他们仇恨匈奴,时刻都想报仇雪恨,但苦于没人相帮,


只能暂时忍气吞声。汉朝正想打 败匈奴,汉武帝从投降汉朝


的匈奴人那里得到这个消息后,便想派使者前去联系月氏,< /p>


一起来消灭匈奴。


但通往月氏的道路须经过匈奴。


公元前


139


年,博望侯张骞受命出使月氏。经过匈奴 时,被匈奴抓住,


在那被拘留了十多年,张骞也娶了妻子,有了儿子。但即使

< p>
这样,他也没有忘记皇上交给的任务。后来,张骞带领部下


趁匈奴不注意, 逃了出来,继续寻找月氏。由于月氏国王当


初被匈奴杀死后,国人立他的太子做国王。新 国王便带领臣


民向西进攻大夏国(在今阿富汗北部)


,占领了大 部分领土,


因为那里土地肥沃,物产丰富,很少有外敌骚扰。随着安逸

< br>的生活和岁月的流逝,月氏人向匈奴人报仇的念头也逐渐淡


薄了。当张骞等一行人 来到之后,和他们谈起抗击匈奴一事


时,月氏人根本提不起什么兴趣来,言谈话语也不得 要领。


最后张骞等一行人只好扫兴地返回了汉朝。






现< /p>









< p>










键。




54


、不改一字






王勃 写诗先打腹稿,落笔后不改一字。


《新唐书


.

< br>王勃传》




勃属文,

< p>
初不精思,


先磨墨数升,


则酣饮引被复面卧。


及寤,


援笔成篇,不易一字,时人谓勃为腹稿。


55


、不龟药






本典 故见《庄子


.


逍遥游》


。说的是宋国某 人有一种防治皮


肤冻裂的药。他和家里人世世代代用水漂洗绵絮为生,有了


这种不龟药,可以防止双手因湿冻而龟裂。有位客人听说他


有这种不龟药,就 希望能以百金来购买这种药方。宋人听了


很高兴,于是和他的族人商量说:



我们世世代代漂洗绵絮,


收入很少,现在一个药方就 可以换来百金,这太上算了。



于是把不龟药方卖给了客人。


客人便把这个药方献给了吴王。


不久,越国和吴国之间发生了一次大 战,在冬天的水战中,


由于吴国的将士使用了不龟药,


于是赢得 了这次战争的胜利。


吴王为了酬答客人,便封地给他。






后来 ,人们用



不龟药



这个典故来比喻平常之物,如使用


得法,那可发挥远大作用,又寓有惋惜和感叹才非所 用的意


思。



56


、可救药






这个 典故源于《诗经


.


大雅


.


板》


。周厉王(姬胡)生活腐化


堕落,并且残酷压迫 剥削百姓,当时有一个名叫召伯虎的老


臣忠心劝谏,但是被厉王宠信的那些奸臣所嘲笑。 召伯虎十


分着急,就写了一首诗警告他们。


匪我言耄,尔用忧谑,多


将高高,不可救药。



意思是说:不是我老了,说些不该说的


话,而是你们把忧患当儿戏。忧患还没 到来时,是可以防止


的。但如果让忧患越来越多,像火焰猛烈燃烧起来,那就职


有办法救治了。果然不久,百姓们揭竿而起,打进王宫,周


厉王逃奔到彘 (今山西)这个地方,一直住了十四年才死。






现通常用此典故比喻一个人的品 质坏到了无法救治的地


步。



57


、不教而诛






这个 典故见于《论语


.


尧曰》


。春秋时,有 一天孔子的学生


子张询问孔子,


怎样才能管理好政事呢?孔子说 :



尊重五种


美德,扫除四种恶政,就能 管理好政事了。



子张请孔子解释


一下什 么是



五美



、< /p>



四恶



。孔子回答 :



所谓五美,就是君


子给百姓一些好处 ,自己不耗费什么财力;使用百姓,但他


们却不埋怨;追求礼德但不贪财享利;庄重但不 傲慢;威严


但不凶猛。所谓四恶,就是事先不进行教育就无辜杀人,这

< br>是虐;事先不进行动员和布臵,而要求立刻成功,这是暴;


指示命令下达得很迟, 又让必须限期做完,这是贼;一样地


送给别人物品,却很吝啬,这是抠。





现通常用此典故说明事先不加以引导和教育,人家一错误


就予以遣现或处罚。



58


、不如识丁






这个 典故出自


《旧唐书


.


列传


.


张延赏》


中所附的


《张弘 靖》



唐代幽州(今北京市和天津市及河北省的部分地区)节度 使


张弘靖部下的带兵头领韦雍、张宗厚等人,依仗权势,欺压


百 妖,虐待士兵,又嗜好饮酒。常常在夜里喝醉才散。回去


时叫侍卫点着灯笼簇拥着他们, 灯火照明了大半条街,又任


意辱骂和驱赶街上的行人。


使当地的 百姓很反感。


遇到韦雍、


张宗厚不高兴时,还无故责骂士兵,甚 至骂他们叫



反贼




有一回,他俩竟对士兵吼叫着说:



现在天下太平,你们这些


能拉开两石重的硬弓,也不如认识一个


'



'


(个)字。


士兵们情绪不稳,常常怀恨在心。后来,张弘靖的前任刘总


派人送来一百万贯钱。犒赏士兵。但张弘靖却从中克扣了二


十万抡为私有,只拿出八十万 分给大家。士兵们知道了这件


事后,想起平日韦雍、张宗厚等人对他们的欺辱,再加上当


地百姓也仇恨这几个人,便一齐拿起武器,杀死了韦雍和张


宗厚 等人,又把张弘靖软禁起来,拥戴朱洄做临时统帅。张


弘靖虽然在这次事件中没有丧命, 但还是被朝廷降调到抚州


(今江西临川一带地区)做刺史。






现用此典故比喻文盲或没有文化。



59


、不舞之鹤






这个 典故源于《世说新语


.


排调》


。东晋有 个叫刘遵祖的人


年青时很被朝廷的官员殷浩赏识。


殷浩便向中书 令


(官职名)


庾亮推举。庾亮一听很高兴,就召来刘遵祖做自己 的助手。


见面之后,庾亮跟他谈话。但这天刘遵祖的言谈举止与殷浩

介绍的很不相称,


庾亮感到有些失望,


就把刘遵祖比作



羊公



< p>


因为过去西晋时,


荆州


(今湖北)


长官羊祜养有一只鹤,


很会舞蹈。有一次,羊祜向客 人称道这只鹤的本事。客人说:



那就欣赏一下吧。



但鹤来了后,羽毛松散,一副懒散的样


子,迟迟不肯 起舞。所以庾亮用其来比刘遵祖。






现通常用此典故比喻他人或自己无能。



60


、不学无术






这个 典故出自《宋史


.


寇准传》


。起初,张 咏在成都,听说


寇准作了宰相,


于是对其下属臣僚们说:



寇准这个人是个奇


才,只可惜学问不足。



到寇准从陕西出来,张咏恰好自成都


被罢免 回乡,寇准细致地布臵陈设帷帐等用具,准备举办大

-


-


-


-


-


-


-


-



本文更新与2021-02-16 05:33,由作者提供,不代表本网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bjmy2z.cn/gaokao/657574.html

成语故事大全的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