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优秀新闻标题赏析
1
.《千里赴蓉
只为活出个熊样》(三秦都市报
2004/03/11/
A18
版)
报道的是
04
年被解救的天津受虐黑熊艾玛,被送往成都治疗的事情。“千里赴蓉”,简
要说明了黑熊是被展转送往成都寻求治疗的,
而且这种拟人手法也合乎黑
熊受到的关切;
“只
为活出个熊样”,继承前句语境,轻松幽默
地吸引起了读者阅读新闻的欲望,看完新闻,又
感觉这幽默是借对黑熊的调侃之名,而对
虐熊者进行谴责,继而引发读者的怜悯之心。
2<
/p>
.(肩题)墓价
4000
元碑价
1500
,一亩地年租
350
< br>元能建
200
座墓
(主标题)《墓园暴利
人“死不起”了》(华商报
2004/03/12
45
版)
从肩题就可以看出整个新闻要说的问题了,墓园暴利一直为人
们所敢怒不敢言,这条新
闻不仅为人们代言说了这个问题,而且尖锐地道出了老百姓的心
声
-----
人“死不起”了,愤
怒与
谴责之意活然而出,让人百般玩味。
3
.《“徒儿”
休得无礼》(摄影报道)(华商报
2004/08/11
5
版)
西安名胜大雁塔南侧有尊高大的玄奘铜像,经常有孩童爬到“
唐僧”身上玩耍,周围游
客缤纷,这等行为甚是不雅。这个摄影报道的大照片就是这样一
个随意的场景,但因为标题
的传神,而让报道的分量得以提高,报道的意图也因为这“借
体”教化,而更易实现。
4
(肩题)老师随意缺课
学生回家自修
家长困惑
-----
(主标题)《上课咋也“缺斤少两”》(西安晚报
200/03/16
8
版)
这是一个典型的借用新闻当事人言论的标题。借用当事人的某
句话做标题,在娱乐新闻
上最为常见,
有时候为可吸引读者,<
/p>
编辑不惜断章取义或者偷梁换柱,
如果“断”得好、
“偷”
的妙倒也是一种敏锐,但相反,眼下因为“胡断”“乱偷”而和当事人
引发纠纷的事情层出
不穷。李毅的“我的胡球像亨利”就曾是一个报纸“胡断”的标题,
让李毅成了诸多球迷的
笑柄。《西安晚报》上的这个社会新闻标题,引用的原话抓住了事
件的中心,也合适地传达
了新闻与当事人的意图,“缺斤少两”则同样运用了反面幽默化
的表达手法。
5
.《寻
枪》(副标题)金龙护卫押钞员“不慎丢失一只手枪”,运钞车在西安街头散发
启事悬赏
寻枪》(华商报
2004/01/09
头版头条)
这个新闻标题的主标题言简意赅
--
--
“寻枪”,而且是用了大号黑字体,直接说明了事
情的严肃
性,同时它也借用了陆川导演的著名电影《寻枪》的影响力,来实现报纸对事情的
质疑<
/p>
----
“不慎丢失一只手枪”,怎么会“不慎丢失”呢,相关人
员对此遮遮掩掩,而让事
情变得扑朔迷离,正印合了电影《寻枪》中的的悬疑,也因为这
“悬疑”而被大家期待关注。
一句话,这个标题一边严肃地向市民发了“广告”,一边以
媒体的态度对事件提出质疑。不
过两个字,标题在新闻中的动态呈现特性充分体现。
p>
6
《狼狗咬伤我左腿
主人打断我右脚》(阳光报
2004/05/17
A5
版)
当事人张先生被狼狗咬伤,为了索取医药费,又被霸道狗主人
打断右脚。标题上下两句,
以对联的形式,恰当概括了这个事情之所以成为新闻的原因。
新闻界有句俗语“狗咬人不是
新闻,人咬狗才是新闻”。所以这前后两句,缺一点都不是
新闻。而且这种对联形式的标题,
对仗工整,拿来对应的新闻元素悄然地传达了媒体的感
情立场(比如这个标题中的“狼狗”
对“主人”)。
<
/p>
7
.《难以想“象”的痛苦》(摄影报道)(华商报
2005/01/06
9
版)
有人说,新闻标题是文学与新闻相结合的最高技巧。这个标题
是个绝好的例子。图片上,
在广场上看热闹的人们横七竖八地站满了一对大象母子雕塑的
身上、鼻子上,只剩了面孔的
大象在人们的踩塔下显的特别的委屈。《难以想“象”的痛
苦》,巧妙地分开了“想象”这
个词语,也委婉地对市民的这种行为提出了批评。
8
.《如果傻根知道汇费没那么贵》
(西安晚报
2005/01/14
37
版)
新闻编辑永远不能被社会的潮流和热点落在后面。这个新闻标
题的妙处就在于借用了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