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
11
课
十六年前的回忆
教学目标
1.
会写“阀、避”等生字。
2.
p>
默读课文,了解课文按照时间顺序写了哪些事情,交流印象最深的事。
3.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主人公的语言、动作和外貌
;查阅资料,感受人物的高尚品质。
4.
学习前后照应的写法,并体会这样写的好处。
重点、难点
重点
(
A<
/p>
案)学生默读,把握课文内容,厘清课文内容;教师补充资料,加深理解。
(
B
案)自读课文,查阅资料,完
成对课文内容的自学。
突破方法
学生通过默读课文,寻找表现时间变化的语句,填写表格,厘清课文内容。
难点
1.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联系课外资料,加深对人物的理解。
2.
朗读课文,体会前后照应的写法,感受其好处。
突破方法
(
A
案)
1.
教师用多媒体课件出示故事背景资料,帮助学生理解。
2. <
/p>
学生在多种方式地朗读中感受前后照
应写法的好处。
(
B
案)
1.
学生质疑后查阅资料,快速找到故事背景资料,理解人物当时的做法。
2.
小组合作朗读,体
会前后照应写法的好处。
教法与学法
教法
(
A<
/p>
案)讲授法、对话法。
(
B
案)讲授法、讨论法。
学法
(
A<
/p>
案)联系实际法、朗读感受法。
(
B
p>
案)自主学习法、探究学习法、小组合作法。
教学准备
(
A
案)多媒体课件、课外资料。
(
B<
/p>
案)课外资料、表格、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建议
2
课时。
A
案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
会写“阀、避”等生字。查词典理解新词“严峻、绞刑、被难日”等。
2.
默读课文,了解课文按照时间顺序写了哪些事情,交流印
象最深的事。
3.
朗读课文的开头和结尾,感受前后照应的好处。
一、认识人物,走进故事
1.
师:预习课文后,大家知道课文写的是谁的故事吗?
2.
师:李大钊是什么人?(教师用多媒体课件出示资料:<
/p>
1889
年出生,
1927
年被害,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算算
他的年龄。
(
38
岁)他有着怎样的一生?(教师用多媒体课件出示资料:
1926
年
3
月
18
日,他领导了北京人民反帝反
军
阀的群众示威运动)
3.
师:文中
还出现了两个与他的命运休戚相关的人,他们是谁?(教师用多媒体课件出示军阀张作霖和工友阎振三的
资料:①张作霖,北洋军阀奉系首领,
p>
1926
年
3
月率
兵进关,攻占河北、察哈尔、山东等省,残酷镇压革命运动,使
当时北方的革命运动受到
很大破坏。②军阀是指在一个国家里由自成派系的军人组成的军事集团,他们划分势力范围,
使用军事手段割据一方,并控制这个地方的几乎所有权力,其军事集团一般只服从于军事首领。中国历史上任 何一个
朝代的终结都出现过军阀或是军阀混战,比较著名的有汉末、隋末、元末的军阀混
战和民国初年的北洋军阀中直系、
皖系、奉系等军阀的相互混战。③阎振三是我党北方革
命指挥机关的交通联络员
,
是李大钊的工友,也是共产党的创始
人之一,
1927
年
< br>4
月
4
日上街买菜时被捕,被捕
后,被人用尽酷刑,却始终没有屈服,
28
日和李大钊等
20
多人一起
被执行绞刑。他忠于组织,不泄
漏党的秘密,不出卖革命同志)
二、把握课文,厘清故事
1.
p>
聚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题目“十六年前的回忆”的中心词是哪个?关于这个课题,你们有
哪些问题?(教师引
导质疑课题)
2.
介绍回忆录:回忆死者生前做过的事情的文章叫回忆录。
3.
梳理内容:课文写了父亲李大钊的哪些故事?(学生交流
,教师板书,引导学生用主人公李大钊开头进行概括)
预设:
局势严峻仍紧张工作,不幸被捕时镇定自若,法庭受审时沉着应变,父亲被害令全家悲痛等。
4.
师:作者按时间顺序写的这些故事里,给你们印象
最深的是哪件事情?(学生批注,准备交流)
5.
交流建议:朗读相关语句,结合实际生活或者查阅的资料来谈感受。
<
/p>
示范交流:李大钊被害给我留下的印象最为深刻。
“李大钊等昨已
执行绞刑”
,他早知道等待他的是什么样的结局,绞
刑啊,多么
残酷的刑罚!但是朋友劝他离开时他不走,面对凶狠的匪徒,他始终镇定自若。这是怎样的视死如归,怎
样的大义凛然,他对革命有着怎样坚定的信念!
三、朗读首尾,学习写法
1.
p>
师:
朗读课文的开头,
你们获得了哪些信息
?这一自然段只有两句话,
却强调了父亲被害的时间,
是在哪一
天?
(
1927
年
4
月
28
日)
2.
师:课文还有一处也提到了这个日子,在哪里?(
最后两个自然段)
3.
男女生分别
读课文的开头和结尾。师:这样写感觉重复啰唆吗?如果去掉结尾两个自然段或者开头这一自然段,读
读看,有什么感觉?(去掉结尾感觉文章不完整,去掉开头感觉有点奇怪,这样写使文章内容完整, 结构严谨,文章
更具感染力,我们更能体会作者在这个日子里的悲痛)
< br>
4.
像这样在课文的开头提到的某个重点,在课文的
结尾再次以正面或侧面的方式提到,使文章浑然一体的写法,我们
叫作“前后照应”
p>
。
5.
同桌合作朗读,感受“前后照应”的好处。
6.
摘抄课文的开头和结尾,学习这种写法。
四、检查生字,理解词语
1.
学生齐读要求会写的字,读准字音,强调后鼻音:苦刑。
2.
学习“严峻”
:
①教师用多媒体课件出示“严峻”的三个解释:
1.
严格。
2.
险峻、严重。
3.
神情严肃。
②找到课文里的句子,理解“严峻”
。
③再找另一个和“严峻”意思一样的词,替换后理解。
④教师用多媒体课件出示“严峻”一词的词语搭配:严峻的形势、
严峻的考验、严峻的挑战、严峻的态度。
3.
抄写含有生字的词语两遍。
板书设计
11
十六年前的回忆
李星华
局势严峻仍紧张工作
谁的回忆?
不幸被捕时镇定自若
李
回忆谁?
法庭受审时沉着应变
大
回忆了哪些事情?
父亲被害令全家悲痛
钊
为什么这么难忘?
……
课时作业
一、根据拼音写一写。
y
á
n
j
ù
n
ji
ǎ
o
x
í
ng
ji
ā
n
ru
ì
f
ě
i
t
ú
(
严
峻
)
(
绞
刑
)
(
尖
锐
)
(
匪
徒
)
二、根据课文内容填空并回答问题。
《十六年前的回忆》是一篇(
回忆录
)
。作者(
李星华
)在文中回忆了父亲(
李大钊
)被害前后的事情,
在开头和结尾中尤其强调父亲被害的(
时间
)是
1
927
年(
4
)月(
28
)日。课文开头和结尾采用了(
前
后照应
)的写法,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
使文章内容完整,结构严谨,更具感染力。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关注主人公的语言、动作和外貌,体会人物品质。
2.
查阅资料,加深对人物高尚品质的感受。
一、复习导入
1.
默写生字词,并核对课文。
2.
回顾内容:课文按时间顺序回忆了父亲李大钊的哪些事情?
二、品析人物,感情朗读
1.
p>
课文回忆的是李大钊被捕前后的故事,其中有许多对李大钊同志的描写,请画出这些语句,在
有感触的地方批注自
己的想法或感受。
2.
圈出重点词语,想象词语背后的故事,联系资料作批注。
3.
学生交流,教师点拨。
(
1
)语言:父亲坚决地对母亲说:
“不是常对你说吗?我是不能轻易离开北京的。你要知道现在是什么时候,这里的
工作多么重要。我哪能离开呢?”
①分析:
“坚决”一词看出不容商议。
“常说”可见母亲劝说的次数不少,父亲拒绝的次数也不少。
“现在是什么时候”
,可见父亲知道局势非常紧张,他知道自己
很危险,但是,自己生命是否安全不在他的考虑范围之
内,在他心里永远是党和革命的工
作排第一。
补充资料
1
:当时的社会环境有什么危险?
1927
年初,中国
革命进入了危急阶段。
4
月
12
日清晨,蒋介石终于露出其
本来面目,从背后杀向革命群众。仅
4
月
12
日至
15
日,就有
300
多人被杀,
500
多人被捕,
5000
多人失踪。
“我哪能离开呢?”反问句的形式更加反映了他坚定的决心。
补充资料
2
:
1926
年
3
月,李大钊领导并亲自参
加了北京人民反对日、英帝国主义和反对军阀张作霖、吴佩孚的斗争。
北洋军阀段祺瑞执
政府制造了“三一八”惨案,北京陷入一片白色恐怖之中。李大钊在极其危险和困难的情况下,继
续领导党的北方组织坚持革命斗争。
②引导体会:在
当时的情势下,李大钊可以有哪些选择?李大钊又做出了怎样的选择?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革命者?
引导思考:他本可以(
)
,也可以(
)
,甚至
还可以()
,但是他()
。
(
2
)动作:父亲不慌不忙地向外走去。
分析:
“不慌不忙”可见父亲镇定自若,心中有数。
“向外走去”表明父亲的动作没有一点迟疑,可见他早有准备,敢于直面敌人。
(
3
)外貌:我看到了他那乱蓬蓬的长
头发下面的平静而慈祥的脸。
分析:
“乱蓬蓬的长头发”可见父亲已经受刑。
补充资料
3
:李大钊从被捕到就义,在狱中共
22
天。为了逼迫李大钊招供,敌人对他施用了多种酷刑。
< br>
“平静而慈祥的脸”这是对父亲的外貌描写,而且是在被百般折磨后的外貌描写
。
“平静”可见父亲已经接受一切,他
的信念高于生命。
“慈祥”可见面对自己的亲人,父亲仍然是从前的样子,这就是真实的父亲:忠于革命,热爱家
人。
4.
有感情地朗读。
(
< br>1
)师:父亲说这话是慷慨激昂地说的吗?是严厉批评吗?是略带责备的劝慰吗?
读的时候语气可以低沉一点,慈爱
一点,语速可以慢一点。
<
/p>
(
2
)师:这句话中有两个连续性的动作
,我们试着一口气连起来读。
(
3<
/p>
)师:父亲“平静而慈祥的脸”给了“我”力量。试着用敬佩的语气读读,尤其是“平静而
慈祥”可以一个字一个
字慢慢地读。
5.
学生交流其他语句,并有感情地朗读。
6.
联系“阅读链接”
,默读《囚歌
》
,再谈父亲的“平静”
,感受其理想信念和牺牲精神。
三、交流资料,感受品质
1.
师:在这些描写中,你们感受到了革命先烈李大钊先生哪
些高贵的品质?还有哪些资料让你们对李大钊先生有了更
深的钦佩?
2.
学生归纳,教师板书:对家人慈爱,对革命忠诚,
不怕牺牲,镇定自若,视死如归。
3.
师:现在让我们再来读课文的开头和结尾,感受作者对父亲无尽的怀念和敬爱吧。
(
学生齐读开头和结尾)
四、交流资料,感受壮烈
1.
p>
小结课文:在作者具体生动的描写中,李大钊这位对家人慈爱的父亲、对革命忠诚的先烈就活
在我们的心中了。
2.
过渡:无数
革命先烈为了人民幸福,浴血奋战,前仆后继。说说你们了解的革命先烈的事迹,大家交流交流。
(学生
交流自己查阅的资料,说说了解的故事)
3.
师:他们一个个都在革命事业的道路上,在追逐理想的道
路上,献出了宝贵的生命,谱写了壮丽的篇章。让我们大
声朗读《囚歌》
,感受他们内心的坚定和崇高吧。
(齐读《囚歌》
)<
/p>
五、布置作业,摘抄句子
归类摘抄文中描写主人公语言、动作和外貌的句子。
板书设计
11
十六年前的回忆
李星华
-
-
-
-
-
-
-
-
-
上一篇:梦见被猫咬是什么意思
下一篇:《后汉书·王涣传》阅读训练及答案译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