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八年级物理上册全册全套试卷中考真题汇编
[
解析版
]
一、初二物理
声现象实验易错压轴题(难)
1
p>
.
某兴趣小组计划探究
“
< br>铝棒的发声
”
.同学们使用一根表面光滑的实心铝棒,一
只手捏住
铝棒的中间部位,另一只手的拇指和食指粘少许松香粉,在铝棒表面由手捏部位
向外端摩
擦,可以听见铝棒发出声音,而且发现在不同情况下铝棒发声的频率是不同的,
为了探究
铝棒发声频率的影响因素,该兴趣小组找到不同规格的铝棒、虚拟示波器等器材
进行探
究.实验前同学们提出了以下猜想:
< br>猜想
A
:铝棒发声的频率可能和铝棒的横截面积有关
p>
猜想
B
:铝棒发
声的频率可能和铝棒的长度有关
猜想
C
:铝棒发声的频率可能和手捏铝棒的部位有关
为了验证猜想
A
,同学们选择
4
根铝棒,每次均捏住铝棒的中间部位,由手捏部位向外端
摩
擦,实验所得的数据记录于下面的表格中,在
2%
的误差允许范
围内(频率相差在
70Hz
以内)的测量值可以认为是相等的.
(
1
p>
)分析表格中数据,可知铝棒的发声频率与横截面积是
______
________
的.(选填
“
有
p>
关
”
或
“
无关
”
)
(
2
)为了验证猜想
B<
/p>
,同学们选择横截面积均为
2.9×10
﹣
5
m
2
的铝
棒,实验所得的数据记录
于下面的表格中,同学们从表中前两列数据很难得出频率
f
与长度
L
之间的关
系,他们利
用图象法处理数据,画出了频率
f
< br>与长度的倒数
1
/L
的关系如图
所示,分析可知发生频率
f
与铝棒的长度
L
的关系是成
______(
正
p>
/
反
)
比
.
(
3
)同学们又通过实验探究了铝棒发声的频率和手捏铝棒部位的关系,在实验
过程中,有
同学们将发声的铝棒一端插入水中,可以看到
___
___________
现象,有同学用手迅速握住
正在发声的
铝棒,可以听见声音很快衰减,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
.
【答案】
无关
反比例
水花四溅
振幅减小,响度减小
【解析】(
1)
通过比较表格中的
1
和
3
(或者
2
和
4
)可知,
,
当铝棒长度都为
0.71m
时
,
横
截面积不同
,
频率为
3500
hHz
和
3530Hz,
由于这两个频
率在
2%
的误差允许范围内
(
频率相差
在
70Hz
以
内
)
,故频率是相同的,故结论为:铝棒的发声频率与横截面积
是无关的;
(2)
由
图象可知
,
频率
f
与长度的倒数
1
的关系是一条直线,即成正比,故
发生频率
f
与铝棒的
L
长度
L
的关系是成反比;
(
3)
有同学们将发声的铝棒一端插入水中,铝棒振动,引起水的振
动,故可以看到水花四溅;有同学用手迅速握住正在发声的铝棒,可以听见声音很快衰
减,原因是铝棒的振幅减小,响度减小。
点睛:探究实验的难
点在于对数据的分析能力,认真分析实验数据,得出实验结论,提高
分析能力。
2
.
同学们围绕着水瓶发声的有关问题进行了以下探究。
(提出问题)敲瓶(瓶内含水)时发出的声音主要是由什么振动产生的?
(猜想与假设)
A
.
瓶子
振动;
B
.
瓶内水振动;
C
.
瓶内空气柱振动
(进行实验)
(
1
)将瓶子装满水后用筷子敲击瓶子,瓶子仍能发出声音,故可以将猜想
________
排除。
(
2
)将瓶内水全部倒出后用筷子敲击瓶子,瓶子仍能发出声
音,故可以将猜想
________
排
除。
(得出结论)由上述实验分析可知,敲瓶发声,主要是由
________
振动产生的。
(提出新的问题)
(
1
)瓶子发声的音调跟瓶内水的多少有什么关系?
<
/p>
(
2
)随着瓶内水的增多,敲瓶发声的音
调变化和吹瓶发声的音调变化又有何不同呢?
(设计实验)
(
1
)如图甲所示,先将
8
个空的玻
璃瓶子放到桌子上一字摆开,再向瓶内注入不等量的
水,从左到右,瓶内注入的水逐渐增
多,最后用筷子从左到右依次敲击瓶口,同时用耳朵
仔细听,辨别音调的高低。
(
2
)用嘴从左到右
依次吹瓶口,同时用耳朵仔细听,辨别音调的高低。
(再得出结论)
(
< br>1
)敲瓶发声的音调随着瓶内水的增多而变
______
(选填高或低)。
(
2
)吹瓶发声的音调随着瓶内水的增多而变
_____
_
(选填高或低)。
(拓展应用)如图乙所示
.
用嘴分别
对着
5
个高度不同的小瓶的瓶口吹气,发现瓶子越高,
发出声音的音调越低。
(
1
)用嘴对着
5
个小瓶的瓶口吹气
,
5
个小瓶均发出声音,则发出的声音是由
________
的
振动产生的。
(
2
)
5
p>
个小瓶产生的声音音调不同,其原因是
_____________
___
。
【答案】
C
B
瓶子
低
高
瓶内空气柱
空气柱的长短、粗
细不同,导致空气柱振动的
频率不同
【解析】
【分析】
【详解】
[1]
将瓶子装满水后
,
瓶内没有空气,用筷子敲击瓶子,瓶子仍
能发出声音,说明敲瓶时发出
的声音不是由空气柱的振动产生的。所以可以将猜想
C
排除。
[2]<
/p>
将瓶内水全部倒出后,瓶内没有水,用筷子敲击瓶子,瓶子仍能发出声音,说明敲瓶时
p>
发出的声音不是由瓶内水振动产生的。所以可以将猜想
B
排除。
[3]
由以上两
个实验可知,敲瓶发声,排除由瓶内水振动和瓶内空气柱振动产生,则主要是
由瓶子振动
产生的。
[4]
随着瓶内水的增多,
敲瓶瓶身振动频率慢,敲瓶发声的音调变低。
[5]
吹瓶发声是因为空气柱振动发声,水越多,空气柱越小,振动频率越快,音调就越高
了。
[6]
嘴对瓶口吹气
,发出的声音是由空气柱的振动产生的。
[7]5
个小瓶,长短、粗细不同,空气柱的长短、粗细不同,导致空气柱振动的频率不同,
产生的声音音调不同。
3
.
为了探究声音产生的原因
,
小明和小丽一起做了几个实验:小明把手放在喉咙处
,
< br>大声讲
话
,
感觉喉头振动了;小
丽把发声的音叉放在水中
,
可以激起水花.
(
1
)通过对上面的种种实验现象的分析
,
能得出声音是由
______
产生.
(
2
)小华同学
,
用手敲鼓
,
他知道声音是由鼓面的
______
发出的
,
但是他看到鼓面
几乎没有什
么异样
.
为了使看到的实验
现象更明显
,
他在鼓面上撒些小纸团
,
撒小纸团目的是
______
.
(
3
)小明、小丽
等同学在探究上述问题之后
,
又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声音是怎样
从发声物
体传播到远处的?针对这一问题
,
他们经过认真地思考
,
提出了两种猜想:
< br>
①声音要传播出去
,
需要别的
物质做媒介;
②声音要传播出去
,<
/p>
不需要什么物质做媒介.
究竟哪一种猜想是正确的呢?小明他们进行了如下的实验:
<
/p>
a.
把正在响铃的手机放在玻璃罩内
,<
/p>
再逐渐抽出玻璃罩内空气的过程中
,
会听
到铃声逐渐
______
.
b.
再打开阀门
,
让空
气逐渐进入玻璃罩内
,
又会听到铃声逐渐
______
.
c.
推理过程:玻璃罩内空气越少
,
传出的声音越
______,
如果玻璃罩内抽成真空后
,<
/p>
就听不到
手机响铃的声音了.
d.
结论:
______
.
由此现象可以推得猜想
____
__
是正确的.
【答案】振动
振动
发声振动转换成鼓面上小纸屑的振动易于观察
减小
变大
小
声
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
真空不能传声
①
【解析】
【详解】
(1)[1]
讲话是声带的振动,音叉发声使水振动,都能证明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2)[2]
用手敲鼓
,
声音是由鼓面的振动发出的。
[3]
为了使看到的实验现象更明显,在鼓面上撒些小纸团,撒小纸团目的是显示鼓面的振
< br>动,这是放大法
(
转换法
)
p>
的运用;
(3)[4]a.
把正在响铃的手机放在玻璃罩内,再逐渐抽出玻璃罩内空气的过程中,会听到铃声
逐渐减弱。
[5]b.
再打开阀
门,让空气逐渐进入玻璃罩内,又会听到铃声逐渐变大。
[6
]c.
进一步推理:玻璃罩内空气越少,传出的声音越越小,如果玻璃罩内抽成真空后,
就
听不到手机响铃的声音了。
[7]
d.
得出结论: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8]
由此现象可以推得猜想“①声音要传播出去,需要别的物质做媒介”是正确的
。
4
.<
/p>
小红是一个爱观察、爱思考的同学,她在欣赏乐手演奏二胡时,发现二胡弦在振动。小
p>
红猜测二胡弦发声的音调可能与弦的粗细、长短及弦的材料有关。于是她想利用下表中列
p>
出的不同规格的弦来检验她的猜想是否正确。
(
1
)选用
表中
D
、
E
两
根弦,可以探究弦发声的音调与
____________
的关
系;
(
2
)
为了探究弦发声的音调与弦的粗细的关系,她应选用表中
______
< br>和
______
两根弦;
p>
(
3
)实验中,应如何判断音调的高低?<
/p>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p>
【答案】弦的材料
A
、
B
琴弦的振动频率越大,音调越高
振动频率越小,音调越低
【解析】
【详解】
(1)
探究音调与弦的材料的关系
,
应控制琴弦的长度与横截面积
相同而材料不同
,
由表中实验
数据可以
知道
,
实验序号是
D
< br>、
E
的琴弦长度与横截面积相同而材料不同
,
因此可以用
D
、
E
实验探究弦发声的音调与弦的材料的关系。
(2)
由表中实验数据可以知道
,A
、
B
编号的两种琴弦做实验探究
,
则控制的变量是琴弦的材
料和长度
,
想探究的问题是弦发声的音调与弦的粗细
(<
/p>
或横截面积
)
的关系。
< br>
(3)
物体振动频率决定发出声音的高低
,
故音调的高低由发声体的频率决定
,
琴弦的振动频率
越大
,
音调
越高;振动频率越小
,
音调越低。
【点睛】
(1)
表中
D
、
E
两根弦
,
琴弦的长度与横截面积相同而材料不同
,
由此可得出结论;
(2)
根据表中实验序号为
A
、
B
的实验数据
p>
,
分析实验所控制的变量
,
然后分析答题;
(3)
音调
是指声音的高低
,
音调跟频率有关
,<
/p>
频率越大
,
音调越高;频率越小
,
音调越低。
p>
5
.
在学习吉他演奏的过程中,小明发现琴
弦发出声音的音调高低受各种因素影响,经过与
同学们讨论,提出了以下猜想:
猜想
1
:琴弦发出声
音的音调高低,可能与琴弦的横截面积有关;
猜想
2
: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高低,可能与琴弦的长短有关.
< br>
为了验证上述猜想是否正确,他们找到下表列出的几种规格的琴弦进行实验.则
:
(
1<
/p>
)为验证猜想
1
,应选编号为
_________
和
_________
的琴弦进行探究.
(
2
)为验证猜想
2
,应选编号为
p>
_________
和
_________
的琴弦进行探究.
(
3
)随着实验的进行,小丽又觉得琴弦音调的高低还可能与琴弦的松紧程度有关
,为了验
证这一猜想,请写出你的操作过程:
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
【答案】
A B C E
选择一根琴弦,调节弦的松紧程度不同,用相同的力拨动它,听它
发出声
音的音调高低
【解析】
由于影响琴弦发出声音的音
调高低的因素不唯一,所以当采用控制变量法.
(
1
)
为了验证猜想
1
p>
,即探究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高低与琴弦的横截面积的关系时,应控
制琴弦的长度和材料不变,所以
,
可选择长度和材料都相同,而
横截面积不同的琴弦
A
、
B
进行研究
;
(
2
)为验证猜想
2
,<
/p>
即探究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高低与琴弦的长短的关系时,应选择横截
面积和材料都相同,而长度不同的琴弦
C
、
< br>E
进行研究
;
(
3
)探究琴弦音调的高低还与琴弦的松紧程度有关,
控制琴弦的长度、横截面积、材料都
不变,改变两者的松紧,比较音调的高低
.
二、初二物理
光现象实验易错压轴题(难)
6
p>
.
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中。
(
1
p>
)实验时应选较
____
(选填“厚”或“
薄”)的玻璃板垂直放置在水平桌面上。
(
2
p>
)将棋子
A
放在玻璃板的前面,应在玻璃板
____
(选填“前面”或“后面”)观察
A
经
玻璃板所成的像。
(
3
)当棋
子
A
远离玻璃板时,像的大小
____
。
(
p>
4
)将光屏放到像的位置,无法直接在光屏上观察到像,说明所成的
像是
____
像
(
5
)用木
板紧贴在玻璃板背面,挡住玻璃板后面的光,人眼在玻璃板前
____
< br>(填“能”或
“不能”)看见棋子
A
的像。
(
6
)实验时,选择两个相同的棋子,是为了比较像与物体的
______
;测量两只蜡烛到玻璃
板的距离,是为了比较
p>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
7
p>
)他在找准像的位置后
,
画出了
A
、
B
、
C
三点做标记
(
如图乙
),
在测量物距和像距时
,
< br>他
应分别测出
_______
两
点到平面镜的距离作为物距和像距
【答案】薄
前面
不变
虚
能
大小关系
像和物体到镜面的距离大小关系
A
、
C
【解析】
【分析】
(
1
)玻璃板有两个反射面,每个反射面都可以成一个像,这样由于两个像的干扰,像的位
置不易确定准确,需要两个像距离越近越减小误差;
(
2
)由于平面镜成的是反射形成的虚像,应在
A
的一侧进行观察像实验;
(
3
)像的大小与物体大小相同。
(
4
)实像和虚像的重要
区别是实像能用光屏承接,虚像不能承现在光屏上。
(
5
)平面镜成像的原理是光的反射形成。
<
/p>
(
6
)选择两个相同的棋子可以比较像和
物的大小关系;通过测量两只蜡烛到玻璃板的距
离,可以得出像距等于物距的结论。
p>
(
7
)为了比较
物距和像距,应找到对应的点进行测量。
【详解】
(
1
)玻璃板两个面都能成像,当越薄时,两个反射面所在的像距离越近,这样可以使确定
的像的位置更加准确,厚玻璃板会形成两个像,会影响对实验结果的判断,所以选薄的玻
璃板;
(
2
)由于平面镜是反射形成的虚像,故在玻璃板前放一支点燃的蜡烛
A
,眼睛应该在镜前
才能观察到蜡烛
A
经玻璃板反射所成的像;
(
3
)平面镜成的像与物大小相同,和物到镜的距离无关,人们感觉到的
近大远小是一种视
觉效果,不影响真实的大小。所以将蜡烛
A<
/p>
逐渐远离玻璃板,它的像不变。
(
p>
4
)因为虚像不能在光屏上承接,所以将光屏放到像的位置,无法直
接在光屏上观察到
像,说明所成的像是虚像。
(
5
)平面镜成的像是光的反射形成的,蜡烛发出的光
线经玻璃板反射,被人眼接收,才能
看到像,所以用木板紧贴玻璃板背面,挡住玻璃板后
的光,人眼在玻璃板前仍能看见棋子
A
的像。
< br>
(
6
)实验时,选择两个相同
的棋子,当后面的棋子和前面棋子的像完全重合时,可以比较
像与物体的大小关系,可得
像和物体大小相等的结论;
测量两只蜡烛到玻璃板的距离,是
为了比较像和物体到镜面的距离大小关系.
(
7
)他在找准像的位置后
,
画
出了
A
、
B
、
C
三点做标记
(
如图乙
)
,由图知,
A
点在蜡烛的
左侧边缘,
根据成像时像与物对称的特点,
A
的对应像点在
B
点,所以在测量物距和像距
时
,
他应分别测出
A
、
C
两点到平面镜的距离作为物距和像距
7
.
小科同
学在学习了平面镜的知识后,回家做了一个实验。他将一支铅笔和平面镜平行并
竖直放置
在水平桌面上,平面镜
PN
高
30
p>
厘米,铅笔长
20
厘米,它们之间相距
p>
20
厘米。
(1
)
倘若要使铅笔与其像垂直,则小科可将铅笔转过
_____<
/p>
度。
(2)
如
果铅笔不动,小科把平面镜绕
N
点沿顺时针方向转过
90
°,他发现
B
点在平
面镜中
的像
B
〞与之前的像
B
'相距
_____
厘米
。
【答案】
45 40
【解析】
【分析】
【详解】
(1)[1]
根据平面镜成像特点可知,像与物是对称的,所以当铅笔的物和像垂直时,铅笔与镜
< br>成
45
度夹角。
(2)[2]
原来铅笔的像点到平面镜的距离和
B<
/p>
点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即都是
20cm
;若铅笔
不动,平面镜绕
N
点沿顺时针
方向转过
90
°,则相当于平面镜中的像转过
< br>180
度,此时铅
笔尖底部
B<
/p>
与镜面在同一平面上,所以
B
的像关于镜
面对称,即都在镜面上,即
B
〞与
B<
/p>
点重合,所以
B
〞与之前的像
B
′的距离是
20cm+20cm=40cm
p>
。
8
.
小丽在做“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时,将一块玻璃板放在水平台
上,再取两段完
全相同的蜡烛
A
和
p>
B
,点燃玻璃板前的蜡烛
A
,进行观察,如图甲所示.在此实验中:
(
1
)为便于观察,该实验最好在
______
(选填“较明亮”或“较黑暗”)环境中进行;
此外,采用透明玻璃板代替平面镜,虽然成像不如平面镜清晰,但却能在观察到
A
蜡烛像
的同时,也能观察到
___
___
,巧妙地解决了确定像的位置和大小的问题.
(
2
)小丽选择两段完全相同的蜡烛的目的是<
/p>
______
,此时应用了
______
(选填“
控制变
量法”、“转换法”或“等效替代法”);
(
3
)在确定蜡烛的位置时,眼睛应在
______
(填“
A
”或“
B
”)侧观察;
(
4
)点燃
A
蜡烛,小心的移动
B
蜡烛,小丽同学无论怎样移动蜡
烛
B
,都不能与蜡烛
A
的
像完全重合,原因可能是
____________
_
;
(
5<
/p>
)如果在像
B
的位置放一个光屏,在光屏
上
______
(填“能”或“不能”)承接到
像,说明平面镜成的像是
______
(填“实”或“虚”)像;
(
6
)把点燃的蜡烛
A
固定在某个位置,分别测出物距和像距,分析数据,得到结论:
“像与物距相等”.你认
为这样得出的结论是否可靠?
______
;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
.
p>
(
7
)如图乙,玻璃板原来沿直线
BC
竖直放置,若实验中将玻璃板沿顺时针方向转过一定
角度
?
(
?
< br><90
°)后,蜡烛
A
成的像移
动到点
A
1
处,已知图中方格均为边长
相等的正方
形,则
?
=_______
______
.
【答案】较黑暗
B
蜡烛
比较像与物的大小
等效替代法
A
玻璃板
与水平面不垂直,
像的位置偏离水平面
不能
虚
不可靠
只是做一次实验,结论
没有普遍性,应该多次
改变位置对比物距和像距
45
°
【解析】
【详解】
(1)[1]
为便于观察,该实验最好在较黑暗环境中进行,这样所成的像更清晰,便于观察;
[2]
能在观察到
A
蜡烛像的同时,也能观察到玻璃板后面的
B
蜡烛,
便于确定像的位置和大
小;
(2)[
3][4]
选择两段完全相同的蜡烛的目的是比较像与物的大小,蜡烛
< br>B
与蜡烛
A
完全相
同,用
B
代替
A
,
这是运用了等效替代法;
(3)[5]
在确定蜡烛的位置时,眼睛应在
A
侧观察,这样即能看到蜡烛
A
的像,又能看到蜡烛
B
,
如果在
B
侧观察,是看不到蜡烛
A
的像;
(4)[6]
无论怎样移动蜡烛
B
,都不能与蜡烛
A
的像
完全重合,原因可能是玻璃板与水平面不
垂直,像的位置偏离水平面;
< br>
(5)[7][8]
如果在像
B
的位置放一个光屏,在光屏上不能承接到像,说明平面镜成的像是虚
< br>像;
(6)[9][10]
这
样得出的结论不可靠,因为只是做一次实验,结论没有普遍性,应该多次改变
位置对比物
距和像距;
(7)[11]
根据平面
镜成像规律,像与物的连线垂直镜面,连接
A
和
A
1
两点,然后在连线上作
垂
直平分线,这条垂直平分线就是平面镜所在的位置,如下图所示,从图中可以看到玻璃
板
沿顺时针方向转过了
45
°.
9
.
p>
如图所示是小方同学用两只外形相同的蜡烛“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
1
)用透明的玻璃板代替平面镜,主要是利用玻璃透明的特点,
便于确定
_______
.
(
2
)选取相同的蜡烛,是为了便于比较像和物
体的
_______
关系.
(
3
)在实验过程中,把一只点燃的蜡烛放在玻
璃板前,再将另一支不点燃蜡烛放在玻璃板
的后面来回移动,直到看上去跟前面的蜡烛的
像
_______
.
(
4
)当点燃的蜡烛放在玻璃板前面
< br>20cm
的
A
处时,玻璃板后<
/p>
B
处的蜡烛好像也被“点
燃”了;移去<
/p>
B
处的蜡烛,将光屏放在
B
处,发现光屏上并没有蜡烛的像,这说明平面镜
所成的像是
< br>_______
像.
(
5
)小方将玻璃板移去,在玻璃板位置放一个凸透镜,
B
处放光屏,发现光屏上恰好成倒
立、等大的蜡烛的像
,则该凸透镜的焦距为
_______
cm
.
【答案】像的位置
大小
重合
虚
10
【解析】
【详解】
(1)
实验中用透明的玻璃板代替平面镜,在物体的一侧能看到物体的像,同时透过玻璃板也
能观察到代替物体的另一个物体,便于确定像的位置;
(2
)
完全一样的蜡烛是为了比较物体与像的大小关系;
(3)
实验时要另外拿一支相同的未点燃的蜡烛在玻璃板后面移动,直到
在玻璃板前看上去与
玻璃板前的蜡烛在玻璃板中成的像完全重合时,说明平面镜成的像与
物体是等大的;
(4)
移去
B
处的蜡烛,将光屏放在
B
处,发现光屏上并没有蜡烛的像,因为虚像不能用光屏
承接,说明是虚像;
(5)
由题意可知,当物距为
20cm
时,物体成一个等大的实像,根据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可
知,此时的物距等于二倍焦距,所以,凸透镜的焦距是
10cm
。
10
< br>.
小明和小聪探究光的反射规律,实验装置如图所示.先将平面镜
______
放在水平桌面
上,再将纸板
ABCD
放置在平面镜上,让一束激光紧贴纸板射向
O
点;在硬纸板
ONBC
面内看到反射
光
_______
(填“能”或“不
能”);如果保持入射光的方向不变,将硬纸
板
ONBC
面以
ON
为轴向后折转,如图乙所示,则在<
/p>
ONBC
面内
_________
(选填“能”
或“不能”)看到反射光.此现象说明
< br>__________
.
【答案】垂直
能
不能
反射光线在入射光线和法线所在的平面内
【解析】
硬纸板
ABCD
必须垂直放置在平面镜上,才能获得反射光线、
入射光线跟法线位置的关系;
让一束激光紧贴纸板射向
O
点;在硬纸板
ONBC
面内能看到反射光,如
果保持入射光的方向
不变,将硬纸
板
ONBC
面以
ON
< br>为轴向后折转,则在
ONBC
面内不能看到反射光.此现
象说明
反射光线在入射光线和法线所在的平面内.
三、初二物理
物态变化实验易错压轴题(难)
11
.
在“探究水沸腾时温度变化的特点”实验中:
(
1
)如图甲所示是某小组安装的实验装置,以下器材的合理安装顺序是
_____
p>
(填序号)
①
装水的烧杯
②
酒精灯
③
铁杆
A
和温度计(含厚纸盖)
④
铁圈
B
和石棉网
(
2
)下表是小强记录的实验数据.
时间
/min
温度
/
℃
0
88
1
90
2
92
3
94
4
96
5
98
6
98
7
98
请根据
上表数据绘出水温与时间的关系图象
____________
(
3
)小明撤掉酒精灯水停止沸腾后,
发现有段时间烧杯底部的温度仍高于杯内水的温度,
水不会继续沸腾的原因是
_____
.
【答案】
②④①③
杯内的水沸腾需要吸收热量,烧
杯底部吸收的热量不能够提供水沸腾所需的热量
【解析】
【详解】
(
1
)酒精灯要使用外焰加热,所以合理顺序应先放好酒精灯,由其外焰高度确定铁圈及石
棉网的高度,温度计测量液体温度
时,玻璃泡要浸没在液体中,不能接触容器底和壁,所
以接着应放置烧杯,最后安装温度
计,即合理安装顺序为:
②④①③
;
(
2
)由表格中的数据描点连线得:<
/p>
(
3
)小明撤掉酒精灯水停止沸腾后,发现有段时间烧杯底部的温度仍高于杯内水的温度,
水不会继续沸腾的原因是杯内的水沸腾需要吸收热量,烧杯底部吸收的热量不能够提供水
沸腾所需的热量.
12
.
如图所示是小兰探究“水的沸腾”的实验装置:
(
1
)安装实验器材时,她按照
_______________
(选填
“
自上而下
”
或
“
自下而上
”
)的顺序
进行.
(
2
)当她观察到杯底的气泡在水中上升、体积
< br>___________
(选填
“
变小
”“
不变
”
或
“
变大
”
)
时,说明水开始沸腾.
(
3
)她还发现水在沸腾过程中,温度保持不变,温度计示数如如图所示
,则水的沸点为
_________
℃.
(
4
)通过预习她已经知道沸腾过
程要不断吸热,可是,当她移开酒精灯时,发现水还会沸
腾一会儿,原因可能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
.
【答案】自下而上
变大
97
石棉网上有余热,水可以断续吸热
【解析】
【分析】
【详解】
(1)
酒精灯需用外焰加热,所以要放好酒精灯,再固定铁圈的高度;温度计的玻璃泡要全部
浸没到液体中,但不能碰到容器壁和容器底,所以放好烧杯后,再调节温度计的高度;
(2)
沸腾时气泡不断吸收周围水沸腾产生的水蒸气,故气泡是
不断变大,到了水面气泡破
裂,里面的水蒸气释放到空气中.
(3)
由图知,温度计的分度值为
1<
/p>
℃,示数为
97
℃;
(4)
熄灭酒精灯,观察到水还会继续沸腾一会儿,这是
因为石棉网温度高,水会继续吸热;
水要想持续沸腾,需要持续吸热.
< br>
故答案为自下而上;变大;
97
;石棉网温度高,水会继续吸热.
13
.<
/p>
如图甲所示是小丽“探究冰的熔化规律”的实验装置.实验时,她先将冰和温度计正
确放入试管内,再将试管放入大烧杯的水中加热,观察冰熔化过程中温度变化情况.
(
1
)实验中,将盛有碎冰的试管放入烧杯内的水中加热,而不是用酒精灯直接对试管加
热,其目的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p>
.
(
2
)若某时刻温度计的示数如图丙所示,则此时的温度是
______<
/p>
℃.
(
3
p>
)她将观察到的温度计示数变化情况记录在下表中.请根据表中数据,在图乙的坐标纸
上画出冰熔化过程中的温度—时间图象.
时间
/min
温度
/℃
0
1
2
3
4
5
6
7
8
9
10
?
4
?
2
0
0
0
0
0
1
2
3
4
(
4
)在第
5
min
时,物质处于
______
(<
/p>
选填“固”、“液”或“固液共存”
)
态
.
(
5
)通
过对数据和图象的分析可知,冰熔化时需要
______
热,温
度
______
.
【答案】使冰受热均匀
4
固液共存
吸
不变
【解析】
(
1
)
将盛有碎冰的试管放入烧杯内的水中加热
< br>,
而不是用酒精灯直接对试管加热
,
其目的
是使冰均匀受热
.(
2
p>
)图中温度计的分度值是
1
℃
,故此时的温度是
4
℃
<
/p>
.(
3
)
采用描
点法绘制图象如下:
(3)
图示的温度计,分度值为
1
< br>℃
,液柱上面与
0
℃
以上第四个小格对齐,因此该温度计的
-
-
-
-
-
-
-
-
-
上一篇:八年级上册物理人教版第三章知识点总结
下一篇:八年级上册物理作图题专项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