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不能为空

当前您在: 主页 > 英语 >

八年级物理上册前四章知识点总结

作者:高考题库网
来源:https://www.bjmy2z.cn/gaokao
2021-02-13 22:19
tags:

-

2021年2月13日发(作者:parasomnia)



第一章




机械运动



第一节



长度和时间的测量



知识点


1




长度的单位





a


、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基本单位 是米(


m


),常用单位有千米(


km< /p>


),分米(


dm


)。

厘米(


cm


),毫米(


mm


),微米


μ


m


,纳米 (


nm


)。



















































































































知识点



2




长度的测量




a


、长度的基本测量工具:刻度尺。




b


、正确使用刻度尺:三看:(


1


)看刻度尺的零刻度线的位置及其是否磨损;





























2


)看刻度尺的量程;






























3


)看刻 度尺的分度值。




四会:




1


)会选:根据测量要求,选择适当量程及分度值的刻度尺




2


)会放:零刻度线与被测物体一端对准 ,刻度线紧贴被测物体,刻度尺要与被测物体平


行;




3







线

< br>要






线





































4


)会记:测量结果记录形式是数字


+


单位。



考察题型:














1



对长度的估计





方法规律:


一臂展≈身高,


一步幅≈< /p>


0.5m-1m





一拃≈


20cm


1


指宽≈


1cm


。臂展:两臂左右伸平时,两手中指尖之间的距离。步幅:走路时,两脚尖之


间 的距离。拃:张开手,拇指尖到中指尖之间的距离。












2


、根据测量要求选择刻度尺




从量程和分度值两个方面考虑。看题目里面对精

确度的要求。刻度尺的精确度由分度值决定,分度值小的刻度尺精确度高。分度值为


1mm


的刻度尺则能精确到


1


毫米。< /p>












3


、正确 使用刻度尺


:注意刻度尺的使用规则,违反规则的读数,都是错误的。

< br>


如果一个物体的读数为


2.43cm

< br>。



可以推测出它的最小分度值是毫米。






2.4


3cm


















单位(


cm




















估读数字(


0.03


















准确数 字(


2.4




一个准确的读数应该包括三部分。当估读数字为


0


时,


也不能漏掉。



4


、用特殊方法测量长度


< p>
化曲为直法:


借助一些简单的测量器材。


如不能伸 长的细线,


把不能用刻度尺直接测量的曲


线变为直线,再用刻度 尺测量,所得结果即为所测物体的长度。



累积法:

< p>
在测量微小量的时候,


我们常常将微小量累积成一个比较大的量,


再进行测量的方


法为累积法。



组合法:用来测量圆、椎体等



5


、使用零刻度线磨损的刻度尺测量长度时的读数问题







方法:用零刻度线磨损的刻度尺测量长度时,读数用“刻度差值”法:用物体末端刻度


值减去起始端刻度值,计算的结果就是所测物体的长度。


< p>
6


、用特殊方法测一张纸的厚度(易测点)





某学生测得物理书内


150


页的厚度是


5.4mm


,则每张纸的厚度应是


_____mm



错解:


5.4mm


÷

< p>
150=0.036mm


,没有认识到一张纸有两页,把页数当成是张数了 。



正确分析:


5.4mm

< p>
÷


75=0.072mm


知识点


3


时间的测量



1


、在国际单位制中,时间的基本单位是秒(


s


),常用单位还 有小时(


h


),分(


min

< p>
)。



2



1h=60min



1min=60s


3


、实验室及运动场用的测量时间的工具为停表(有机械停表,电子停表两种)。



4


、正确使用停表四步法;



5


、一按启动;二按停;三读数;四归零。



出题角度


1


:时间单位的换算



1.2h=________min=__________s


1d=__________min(1d


就是一天


)


出题角度


2


:停表的使用













小盘: 通常有


30


刻度和


60


刻度型。


30


刻度型则每格代表


0.5


分钟,


60


刻度型每格则


代表


0.25


分钟。



大盘:大盘每圈代表


30s


,共< /p>


60


个大刻度,每两个大刻度之间有


5< /p>


个小刻度,所以每


格大刻度代表


0.5s


,每格小刻度代表


0.1s


,这也是停 表精确度为


0.1s


的原因。



读数为小盘的分钟数


+


大盘的秒读数。先读小 盘的读数,它的单位是分钟,看上面的示


数可知每分钟分为前半分钟和后半分钟,要注意 看它是指向哪半分钟。




接着读大盘的读数,它的单位是秒,



如果是前半分钟就则读


0-30s


,若为后半分钟读

< p>
31-60s




知识点


4


误差



1


、误 差: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的差别。



2


、减小误差的方法:多次测量求平均值;选用精密的仪器;改进测量方法。



误差与错误的区别



区别



产生



原因








测量误差







测量错误



1


、不遵守测量仪器的使用规则



1


、跟测量工具的精确程度有关



2


、跟测量人读取估计值不同有关



2


、读取记录结果时粗心



3


、跟测量环境有关





不可避免,只能减小,减小方法:


采用正确的测量方法就可以避





1


、采用精确度更高的测量工 具





2


、运用合理的实验方法



3


、多次测量求平均值




第二节



运动的描述



知识点

< br>1


、机械运动。



机械运动:物 体


位置的变化


叫机械运动。



出题角度


1


:判断运动形式


如下列现象中属于机械运动的是哪一个,


根据机械运动的 概念来观察被研究的物体,


如果位


置发生变化,就属于机械运动 。



知识点


2


、参照物



1


、定义:判断物体的运动 和静止,总要选取一个物体作为标准,这个作为标准的物体叫参


照物。

< br>


2


、选取参照物的五个原则



原则



































说明



假定性



参照物一旦被选定,我们就假定该物体是静止不动的



任意性



参照物的选择可以是任意的, 既可以是运动的物体,也可以是静止的物体



排己性



参照物一般不选研究对象自身 ,


因为若以自己为参照物,


研究对象的位置是不可能

< p>
变化的,即永远是静止的



不唯一




参 照物的选择不唯一,同一物体可以选择不同的参照物,若选用了不同的参照物,


其运动状 态的描述往往是不同的




方便性



通常情况下,


为了研究机械运动方便,


物理学中一般选取地面或相对于地面静止的

< p>
物体为参照物。


例如,


河水在流淌,


柳条随风飘动。


这些运动的描述都是选取地面


或地面 上静止不动的物体为参照物。




出题 角度


1


:利用参照物判断物体的动与静



方法规律:运用巧判运动状态“四步曲”解决。



一定



确定被研究的物体




二选



三分析



四判断



选择一个参照物



分析被研究的物体相对于参照物有没有距离或方位的变化



若物体相对于所选的参照物没有位置的改变,


则物体时静止的;


若位置发生改变,


则物体就是运动的



出题角度


2


:利用参照物判断物体运动的方 向



例如



甲 、乙两列火车在两条平行的铁轨上匀速行驶,两车交汇时,甲车座位上的乘客从车


窗看到 地面上的树木向北运动,看到乙车向南运动,由此可判断(


A




A


、甲、乙两车都向南运动



B


、甲、乙两车都向北运动



C


、甲车向南运动,乙车向北运动



D


、甲车向北运动,乙车向南运动


< /p>


出题角度


3


:根据物体的动和静判断选择 的参照物



方法规律:运用速选参照物“两步走解决”。具体步骤:



一定



二选



确定被研究的物体是静止还是运动的



如果被研究的物体时静止的,分析寻找与被研究的物体相对位置不变的物体就是


参照物; 如果被研究的物体是运动的,分析寻找与被研究的物体



知识点


3


,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1


、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包含三层含义



运动是绝对的



静止是相对的









述是相对的



一切物体都在运动,绝对不动的物体是没有的



我们平常所说某物体静止,


是指它们相对于所选取的参照物的位置没有


发生变化,实际上这个被选为参照物的物体也在运动


< br>研究同一物体的运动状态,


如果选择不同的参照物,


得出 的结论可能不


同,但都是正确的结论。



第三节




运动的快慢



1


、运用控制变量法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



2


、速度概念



物理意义



定义



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路程与时间之比



V=



s


表示路程,


t

< p>
表示时间,


v


表示速度)



在国际单位制中单位是


m


s

< p>
;常用单位还有


km


h



公式



单位



s


t


注意事项



运算中单位要统一,且计算时要带单位



s


3


、速度公式变形为


s=vt



来求路程,变形为


t=


来求时间。



v


1


4


、速度单位换算关系


1


m


s


=3.6


km

< br>h





1


km


h


=


m


s



3


.< /p>


6


出题角度


1


、 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



方法规律:物体运动的快慢与路程、时间 两个因素有关,为了比较两个(或几个)运动物体


的快慢,通常采用控制变量法。



出题角度


2


、对速 度公式的


V=


的理解



s


t



由速度 的公式


V=


可知,物体的速度取决于路程与时间的比值,不能单 纯根据物体路程的


大小或运动时间的长短判断物体运动速度的大小。


出题角度


3


、速度单位的换算< /p>



要比较速度的大小,应先统一单位,可把单位都换算成


m


s




知识点


2


匀速直线运动



定义:物体沿着直线且速度不变的运动叫匀速直线运动。



出题角度


1


、研究物体是否做匀速直线运动 的方法



频闪摄影的时间间隔是相等的,


利用图析法分析各选项,


看各图相邻两点间的距离是否相等,


运动路线是否为直线,从而判断物体是否做匀速直线运动。



出 题角度


2


、匀速直线运动的图像



出题角度


3


、对人上楼,火车过桥等问题中 运动路程的判断



人上到第


n


层楼,则人上升了


n-1


个楼层高度。



火车通过大桥时经过的路程是火车的长度与大桥长度之和。



出题角度


4


混淆平均速度和速度的平均值





1



某一物 体做变速直线运动,已知它在前一半路程的速度为


4


m


s


,后一半路程的速度



6


m


s


,那么,它在整个路程中平均 速度是?



错解:


v=


s


t


v


1

?


v


2


4


m


s


?


6


m< /p>


s


=


=5


m


s


.


2


2


正确分析:设总路程为


2s


,前、后两段路程 内的速度分别为


v



v


1


2


,则前一半路程所用


时间


t


=


1


s


v


,后一半路程所用的时间为


t

< p>
=


2


1


s


s


s


,总时间


t=

< p>
t


1


+


t


2


=


+


,则平均速度



v


2


v


1


v


2


1

< br>2


2


s


?


?


V=


=


s


s


v


1


?


v< /p>


2


t


?


2


s


2


v


v

< p>
2


?


4


m


s


?


6


m

s


?


4


.


8


m


s



4< /p>


m


s


?


6


m


s


v


1

< p>
v


2



2




一个做变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在前 一半时间内的速度为


v


,后一半时间内的速度为


1


v


2


,求物体在整段时间内 的平均速度。



解:设整段时间为


2T


,则整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为:


v


?< /p>


s


v


1


T


?


v


2


T

< p>
v


1


?


v


2


?


?


t

2


T


2



第四节



测量平均速度



一、平均速度的定义及计算





公式:


v=s/t




其中


s< /p>


为一段路程,


t


为通过这段路程所用时间 。





探究平均速度的实验,注意两点:






实验中斜面应保持较小的坡度,这 是为了便于


测量时间


;




实验中金属片的作用是使小车在同一位置停下,便于准确测量 小车移动的距离。





2


、进行实验





注意事项


:




①小车的前端对齐起始线,静止释放





②计时开始与小车释放应该是同时 的发生碰撞时马上停表。正式实验前应该练习几次


,


熟练之后会 使测量的数据更准确。





③让小车走得慢一点,路程适当长一点


,


则测量 的误差可以小一点。




< p>
④小车从斜面滑下时,一定要做直线运动


,


否则测 量的路程比实际路程要小,影响实验


结果。





实验步骤


:




①调整斜面装置,保持较小的合适的倾角。





②将金属片卡放在底端,小车放在 顶端。标好起点,测出小车将要通过的路程


s1


,计

< p>
入表格。





③释放小车同时用停表计时


,


到小车撞击金属片 时停止计时,得到时间


t1


,记入表格。





④将小车重新放到顶点,重复测量两次,记入表格。





⑤将金属片移到斜面中部,再测量 三次路程


s2


和时间


t2,

< p>
记入表格。





⑥由测出的数据,依据公式算出各个速度,求出平均值,得到结果。





⑦整理回收器材。





3


、实验结论





①小车沿斜面下滑的速度越来越大


,


说明小车沿斜面下滑运动越来越快。



②小车在不同的路段,平均速度不同,下半段更快,因此全程速度大于上半段速度,但< /p>


不是二倍关系



③如何得出小车在整段路程中,后半段的平均速度


?




根据平均速度的公式可算出小车后半段的平均速度。





④小车在任意一段路程中的平均速度都小于最末端速度。





⑤各小组的测量值不同:不是误差 。其原因是:一是斜面倾角不同,快慢不一


;


二是路

< p>
程不一致,故得到的速度互不相同。





⑥减小误差的方法:





A


、安装 置时


,


斜面倾角要小一点,但不能过小


,


过小则小车不动,稍大就会使小车过快,


计时不准。起止点距 离适当大一点好。





B


、测同一组数据时保证起止点相同。





C


、测时 间时释放小车与开始计时要尽量同步。





D


、对刻度尺和停表读数要规范准确。





第二章声现象



1


、声音的产生



1


)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


振动< /p>


。固体、液体、气体振动都可以发声。




2


)振动可以发声,但发出的声音人不一定能听到;如果物体 不振动,是决不会发出声音


的。



(< /p>


3


)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 p>
误区警示:“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是指当发声的物体停止振动时,发声体将停止发声,


但原来发出的声音却在介质中继续传播,


直至消失,

所以不能理解为


“振动停止,


声音消失”

< br>


2


、声音的传播





1



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一切固体、液体、气体都可以作为介质。声音 在介质中以波的



形式传播,叫做声波。



< p>
2


)真空不能传声



(< /p>


3


)一般情况下,我们听到的声音是由空气传播的,传播的具体过 程是:物体的振动引起


周围空气的振动,形成声波,以声波的形式向外传播,被人耳接收 ,人就听到了声音。在真


空状态下,


因为发声体周围没有介质, 无法形成声波,因此不能将振动向外传播,


也就不能


传声。



3


、声速




1


)影响因素:


声音的速度与传播声音的介质和温度有关。




2


)规律:


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


,原因是:介质不同,其传播声音的性质、


方式也不同。


声音在固体中传播速度最快,


其次是液体,


气体的传播 速度最慢;


同一种介质,


当它温度改变时,传播声音的速度也有 差异。




3



15


℃时,空气中声音传播速度为


3 40m/s




4


、回声




1


)形成: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较小的障碍物会绕过去,遇到 较大的障碍物会反射回来


形成回声。




2


)人耳听到回声的条件:


人耳分清 前后两个声音的时间间隔至少为


0.1s


,如果回声到达


人耳比原声晚


0.1


秒以上,


人耳能把回声跟原声区分开;


如果不到


0.1


秒,


回声和原声混在


一起,使原声加强,听起来 更响亮。因此,在一般条件下,我们距离障碍物至少


17m


才能 听


到回声。



3


)应用:可以利用回声测距离,如测海底的深度等等,在利用回声现象求人距离声 源的


距离时,如果用


s


表示距离,用< /p>


t


表示时间,用


v


表示声速,则


s=vt/2


5


、声音的三要素



声音的三要素是指声音的音调、响度和音色。



项目



概念



音调



声音的高低



响度



声音的大小(或强


弱)



振幅和距离



响亮或微弱



如震耳欲聋



音色



声音的特征



发声体本身、如材料、发音方式等




改变发声体的振动方式等



如“闻其声知其人”



影响因素



频率



描述



描述



说明



尖细或低沉



如尖锐刺耳



改变方法



改变发声体的松紧、


长短、


粗细



改变力的大小



1

、频率:是指物体在


1s


内振动的次数,表示物体振动的快 慢,单位是赫兹,符号为


Hz


2


、振 幅:是指物体振动时偏离中心位置最大距离



6


、人听到声音的条件



人耳听到声音必须具备三个条件:声源,介质,良好的听觉器官。




1


)人耳听到声音的过程:发声体因振动而发 出声音,并以声波的形式向远处传播;声波


传到耳中,


引起鼓膜 振动;


再经过其他组织刺激听觉神经,


听觉神经把这种信号传递 给大脑,


就产生了听觉。




2


)骨传导:声音也可以通过骨骼传声,这种方式叫做骨传声。



声音在空气与在骨骼中的传播不同,


引起的听 觉也不同,


例如人听自己的录音时感到很陌生,


原因就是人听到 自己的说话声是通过头骨、颌骨传导的,而录音是通过空气传导的。



7


、噪声的来源、危害和控制




1


)噪声与乐音的区别和联系:

< p>


概念



人的听觉



环保角度



物理学角度




噪声



乐音



难听、


刺耳



妨碍人们正常休息、工作和生活,或对人们要听


的声音起干扰作用



好听、


悦耳


符合人们的需要,有益于人们的工作、学习或生




振动没有规律,杂乱无章



振动有规律



说明:

< br>噪声与乐音并没有绝对的界线,


乐音在一定条件下也可以会变成噪声。

< p>
如商店为促销而播放的歌


曲,从物理学角度来分析是乐音,而对一个正在学 习的学生来说,则是噪声。




2


)等级和危害:划分声音强弱等级的单位是分贝,用符号“


dB


”表示,人刚能听到的最


弱的声是


0 dB


,较为理想的安静环境是


30~40 dB


,超过


50 dB


就会影响睡眠和 休息。为了


保证工作和学习不能超过


70 dB


,为了保护听力,声音不能超过


90 dB


,突然暴露在


150 dB


的环境中,鼓膜会破裂出血,双耳会完全失去听力。




3


)噪声的防治:一般情况下,防止噪声 主要有以下三种途径:



措施或方法



在声源处减弱



在传播过程中减弱



在人耳处减弱



举例



如摩托车安装消音器



如在公路两旁植树造林或安装隔音板



如佩戴耳塞或捂住耳朵



规律总结:声 音由产生到传入人耳引起听觉可分为三个阶段:


1


、发声体的振 动产生声音


2



介质(空气)的传播< /p>


3


、鼓膜的振动。噪声的防治同样可以根据以上三个阶段进行,即 防治


噪声的产生、阻断噪声的传播、防止噪声进入人耳。



9


、听不到的声音


< br>由于


人耳听到的声音的频率范围是


20Hz~20000 Hz


,在这个范围内的声音称为可听声音。


人们把频率低于


20Hz


的声音叫做次声波,频率高于


20 000Hz


的叫做超声波。如地震时产


生的声波对人体会造成伤 害,使人恶心,有的次声波会致人死亡。



10


、声音的利用


< br>声音在社会、科技和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一般可以概括为两类



作用



利用声音传递信息



利用声音传递能量



实例



通过听广播来了解国家大事;< /p>


利用回声定位可以判断物体的位置,


探测海洋的

< br>深度;利用“


B


超”成像诊断病情



可以利用超声波清洗精密机械;利用超声波振动去除体内结石



第三章




物态变化



一、温度计



简述温度计的构造:


常用的液体温度计是利用液体热胀冷缩的规律制成的。






1



一标准大气压下



冰水混合物的温度定义为


0


摄氏度,沸水的温度定义为


100



氏度


,表示 为:


0


℃和


100

℃。






2



0


℃ 和


100


℃之间为


100


个等分,每一个等份代表


1


摄氏度。





2


.温度计的使用






1


)使用前:观察它的量程,判断是否适合待测物体的温度;并认清温度计的

< br>分度值



以便准确读数。






2


)使用时:温度计的


玻璃泡全部浸入被测


液 体中,不要碰到


容器底或容器壁


;温度


计玻璃泡浸入被测液体中


稍候一会儿


,待温度计的


示数稳定后


再读数;






3


)读数 时


玻璃泡要继续留在被测液体中


,视线与


温度计中液柱的上表面


相平。



绝对零度:


-273.15


开氏温度 与摄氏温度的关系:


T=273+t


;单位:

< br>开尔文


,简称:



,符号:


K


-


-


-


-


-


-


-


-



本文更新与2021-02-13 22:19,由作者提供,不代表本网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bjmy2z.cn/gaokao/653103.html

八年级物理上册前四章知识点总结的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