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怜悯是人的天性》教学设计
(本教学设计参考了网络媒体等不少资料,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教学目标
语言建构与运用
感受本文准确生动、逻辑严密的语言风格,体会其表达效果。
思维发展与提升
< br>掌握本文例证法、
类比法等论证方法的使用,
学习作者的
驳论
方法。
审美鉴赏与创造
鉴赏文章的论证美和逻辑美。
文化传承与理解
理解
“怜悯是人的天性”
的观点,
辨析这一观点的进步性
于局
限性,培养学生人文精神。
教学重点
理清思路层次,分析反驳方法。
教学难点
鉴赏语言的严密性;理解本文主旨,提升人文素养。
教学方法
诵读法,合作探究法,点拨讨论法。
教学课时
2
课时。
教学过程
一、知人论世
1.
导入新课
齐读下面的段落:
泪为心底的悲悯而
流。每每孤灯夜读,总会流泪。为窦娥蒙冤流泪,为贾谊受屈
流泪,为廉颇老矣流泪。痴
迷于戏剧,而悲剧的结局,偏要把美好的事物撕得粉
碎。
因此,
每到结局处,
总是心中一悸,
为之黯然
泪下。
为发了疯的李尔王流泪,
<
/p>
为殉情而死得罗密欧与朱丽叶流泪,
为因彼此误会而双双殒命的露
伊斯与斐迪南
而流泪对他人的不幸最大触动,
莫过于潸然泪下,
从那些残缺的碎片中,
看到过
去的褪色
欢欣,怎能不为那些生命,那些美好而感伤?悲悯是人类与生俱来的,
是对生之遗憾,生
之残缺的深深哀叹。
为什么悲悯是人类与生俱来的?让我们进
入卢梭的《悲悯是人的天性》。
2.
作者简介
卢梭
(171-1778)
,法国十八世纪启蒙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文学家,民主政
论家和浪漫主义文学流派的开创者,
启蒙运动代表人物之一。<
/p>
主要著作有
《论人
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
》《社会契约论》《爱弥儿》《忏悔录》《新爱洛伊丝》
《植物学通信》等。
卢梭一生和多位女性有染,
主要的有两位。
p>
其一是华伦夫人,
她在卢梭早年的生
活中扮
演了保护人、朋友、情妇、精神上的母亲等多重角色。离开华伦夫人后,
卢梭后来开始与
黛莱丝同居。
对于黛莱丝,
卢梭同样抱有多种复杂的感情。
p>
黛莱
丝陪伴卢梭走完了后半程人生,
卢梭只
是在晚年和其举行了一个极为简单的形式
上的婚礼。黛莱丝为卢梭共生育了五个孩子,全
部被卢梭送进了巴黎的育婴堂。
而卢梭只是在后来草草地寻找了一下他留了标签的第一个
孩子。
卢梭曾在《忏悔录》中如是说
:
我一想到要把孩子交给这样一个乱糟糟的家庭去
抚养,我就感
到害怕。如果把孩子交给他们去教育,那必然会愈教愈坏。育婴堂
的教育,比他对孩子的
危害小得多。这就是我决定把孩子送进育婴堂的理由。
卢梭生
前遭人唾弃,死后却受人膜拜。卢梭被安葬于巴黎先贤祠。
1791
年
12
月
21
日,国民公会投票通过决议,给大革命的象征卢梭树立雕像,以金字题词
--
“自由的奠基人”。
卢梭的学说对后世影响
极大。
在政治上,
他的反封建、
反专制
的精神影响了资产
阶级自由民主传统,
他的文学创作也具有鲜明
的民主主义倾向,
同样深深地影响
了以后的许多作家。
卢梭反归自然、崇尚自我、张扬情感的思想,直接导致了
19
世纪欧洲浪漫主义
文学。许多诗人作家都受到他的影响,就连歌德、雨果、乔治·桑、托尔斯泰都
无一例外地声称是卢梭的门徒。
人物评价:
在面对巨大的困难时,<
/p>
卢梭既没有表现出排山倒海的气魄,
也没有表现出惊天动
地的力量,但这却正是其非凡之处的真正体现。他所表现出来的强大的意志力,
< br>决不是那种勇不可挡的勇士所具有的力量,
而是另外一种特殊的东西。
比如,
一
个正在痉挛发作的人,
< br>可能六个人都无法把他制住,
但他并不能被称为强大有力。
一个肩负重担,
却还能保持稳健的步伐、
努力前进的人才是真
正的英雄。
——英
国历史学家、散文家托马斯·卡莱尔
他能把疯狂的性格描绘得美丽端庄,
把不规的
行为涂上灿烂的色彩,
他的言语就
像眩眼的日光,使人的眼睛流
下同情的泪水。——英国诗人拜伦
卢梭首先发现了人性中感性
冲动与理性冲动的矛盾,
并且自觉地去探讨解决这一
矛盾的途径
,提出了“回到自然”的人性构想和建立
社会契约
的政治理想。或
许在某种意义上我们还可以说,
p>
卢梭思想中对人类情感世界的发掘,
对人性自由
问题的关注,
已经包含了些许精神生态的意味。
——德国哲
学家伊曼努尔·
康德
伏尔泰结束了一
个旧时代,而卢梭开创了一个新时代。——德国文学家歌德
3.
写作背景
本文选自《论人与人之间不平等的起因和基础》。本书是
1753
年卢梭应法国第
戎科学院的征文而写的论文。
在性质上,<
/p>
这是一部阐发政治思想的著作,
其重要
性
仅次于
1762
年卢梭的《社会契约论》;而在思想体系上,本
书可视为《社会
契约论》
的基础和绪论。
在这本书里,
卢梭已经发现人类历史发展本身所具有的
两面性
(
进步与落后
)
和所包含的内在矛盾。
他认为贫困和奴役亦即人与人之间的
不
平等的产生是随着私有制而来的,
是建立在私有制确立的唯一基础上的。
人在
未开化的自然状态中,
本来是平等的;
可是当人们力求生活完善化,
争取科学技
术和文化
发展时,人类则既在进步,又在退步,因为文明向前进一步,不平等也
就向前进一步。到
了专制暴君统治之下,不平等就发展到极端,到达顶点;这个
顶点同时就将成为转向新的
平等的起因和基础。
这种新的平等,
按照卢梭的看法,
是更高级的、
基于
社会公约的平等。
这些思想是可贵的。
但卢梭的这些可贵的民<
/p>
主思想和辩证思想始终是与他的唯心主义观点和形而上学的思想方法结合在一
起的。本书的写作,就是他隐避森林深处沉思默想之所得。
二、诵读感知
1.
文本诵读
师生合作带有感情的诵读全
文:
师第一段,
一男生第二段前半部分,
一女生第二
段后半部分,以此类推。
2.
字词积累
设身处地:
设想自己处在别人的那种境地。指替别人的处境着想。
混为一谈:
把不同的事物混在一起,当作同样的事物谈论。
明目张胆:
睁开眼睛放开胆量做事。原意指有胆识,敢做敢为。
后演变为无所顾
忌,胆大妄为。
充耳
不闻:
塞住耳朵不听。形容有意不听别人的意见。
感同身受:
心里很感激,就象自己亲身领受到一样。现在多比喻虽未亲身经
历,
却如同亲身经历过一般。
3.
理清结构
(
1
)这篇文章文章的中心论点是什么?在哪里提出?
第二段后半部分提出的:
“
我认为怜悯心是我们
这样柔弱和最容易遭受苦难折磨
的人最应具备的禀性,
是最普遍
的和最有用的美德;
人类在开始运用头脑思考以
前就有怜悯心了
;
它是那样地合乎自然,
甚至动物有时候也有明显的怜悯之心的
表现。
”一句话概括就是:怜悯是人的天性。
< br>
(
2
)对中心论点的论证有什
么特点?
先批驳
霍布斯的错误观点(
第二段),再正面论证自己的观点(第三段)。
(
3
)文章
开头一段和结尾一段的作用?
开头一段阐述自然状态中人的原
始的品性,
并由此引导人们思考;
结尾总结怜悯
心对人类社会的作用。
(
4
)归纳全文的结构层次:
第一部分(
第一段):引论,提出问题,阐述自然状态中人的原始的品性,并由
此引导人们思考。<
/p>
第二部分:
(第二、三段)本论,分析
问题,从批驳错误观点和展开正面论证的
两个层面论证中心论点。
第三部分:(第四段),结论,解决问题,总结怜悯心对人类社会的作用。
小结:典型的“三段论”式的结构。
4.
提头掐尾
(
1
)本文在提出论述的问题上有什么特色?与《修辞立其诚》相比,两篇文章
在提出论点的方式上有什么不同?
《修辞立其诚
》
属于立论文,
开篇引用
《易经》
p>
中的
“修辞立其诚”
并加以阐释,
然后又引用庄子中的话对“城”的含义进行阐释,由此提出中心论点。
《悲悯是人的天性》
属于驳论文,
作者
先比较自然状态中的人和文明社会中的人
的不同特点,然后批驳霍布斯的错误观点,在此
基础上提出“悲悯是人的天性”
这一中心论点。
(
2
)阅读结尾部分,概括怜悯心对人类社会的作用
。
总体作用:有助于整个人类的互相保存。
具体表现:
它使我们在看见别人受难
时毫不犹豫地去帮助他。
在自然状态下,
怜悯心不仅可
以代替法律、
良风美俗和道德,
而且还有这样一
个优点:
它能让每一个人都不可
能对它温柔的声音充耳不闻。—
—以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方式熏陶人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