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散文阅读
(A)
限时
:30
分钟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
,
完成问题。
p>
(15
分
)
永恒的文赤壁
曹
矞
熟悉文史的人皆知
,
赤壁有文赤壁和武赤壁。武赤壁
,
< br>自然指的是史上曾发生赤壁之战
的武昌赤壁
;
文赤壁
,
指的是北宋大文豪苏轼因“乌台诗案”被
贬谪到黄州
,
误把黄州赤壁
当作赤壁之
战古战场
,
曾于
1082
年秋冬先后两次游览
,
写下不朽的词赋名篇“一词二
赋”的
地方。
文赤壁自古素有“风景
如画”之美誉。至于为何称之为赤壁
,
说法不一。或许因其山崖
陡峭
,
壁如刀削
,
犹如城壁一般
,
且呈赭红色
,
故称之。或许当年苏轼见当地人把黄州的赤鼻
矶叫作“赤鼻”,误把“赤鼻”当“赤壁”,再观其地形酷似
,
就不曾深究
,
误认为它是赤壁
之战的
古战场。
于是
,
他排遣愁绪
,
赤壁怀古
,
寄情于山水
之间
,
撰妙文于笔端
,
方有了后人击
节赞叹不已的千古绝唱。这真是黄州百姓之荣光
< br>,
实在是个美丽的错误
!
如今
,
慕名而来游览文赤壁的观光客
,
p>
从四面八方纷至沓来。
驱车到武汉
,
向东走一个多
小时的车程
,
< br>就到了湖北黄州的文赤壁。
一下车
,
就可远远望见儒雅文豪苏东坡
,
那是山坡下
一尊高高站立的汉白玉石雕像。为他铸造这么一尊高大石雕
,
< br>是应该的
,
苏东坡理所应当是
这
里的主角。大家纷纷走近前去
,
仰视这位大文豪
,
高兴地和苏东坡合影存照。
我凝视苏东坡良久
,
他英俊洒脱
,<
/p>
气宇轩昂
,
那眉宇间
,
襟袍临风处
,
无不溢出文人雅士
的睿智和大度
,
仿佛他正在拂袖挪步<
/p>
,
缓缓走来。
正欲上前与之搭讪时
,
不禁一愣
,
哑然失
笑。
迎面一座山
,
< br>不高
,
随同众游人拾级而上。
居
高临下
,
山壁下面只剩两池死水。
抬头
北望
,
远处才是白茫茫的长江。
在宋代
,
长江就在这座山脚下拍壁奔流
,
p>
几百年后已淤积成滩
,
如今
滩地上已盖满了房子。
遥想当年
,
苏轼就在此地与友人一起两度泛舟游玩
,
怡情山水
,
饮酒作
乐
,
感叹过“哀吾生之须臾
,
羡长江之无穷”。试想
,
他第一次秋游之后
,
写下《前赤壁赋》
;
仅仅三个月后的冬天
,
重游赤壁再写《后赤壁赋》时
,
< br>就曾感叹“曾日月之几何
,
而江山不可
< br>复识矣”。何况他去世九百多年后的今天呢
?
早已斗转星
移
,
时过境迁
,
江山易改矣。而今虽
涛声依旧
,
但毕
竟江面已远去
,
古时东坡赤壁以及泛舟游览情景
,
唯有梦里再现了。
总分
:30
分
1
/
13
黄州
之于苏轼
,
简直太重要了。黄州是苏轼做官时间最长的地方。在
这里
,
他大体上做
了四件事
:
躬耕东坡、放浪山水、修身养性、激情创作。黄州优美的山水风景
,
他自身特殊
的人生经历和境遇
,
给了他无穷的创作源泉。
谪居黄州期间
,
苏轼挥洒自如
,
创造了
具有开拓
意义的新的生活和新的艺术形象
,
冲破了艺术樊篱
,
开拓了诗词歌赋反映现实生活的新路
p>
子。他一生中最有影响力的作品多出自黄州
,
他艺术上的顶峰也是在黄州。据悉
,
在数量上
,
他在黄州写了
753
篇作品
,
其中诗
214
首
,
词
79
首
,
散文
457
篇
,
赋
3
篇
。在质量上
,
文学上
的代表作有“一词
二赋”,书法上的代表作是《寒食帖》。平均每两天一篇
,
每周
3.3
篇。
乃至饮食上的东坡肉、东坡
饼等名菜也都是他在黄州时发明的。这些都是黄州极其宝贵的
文化遗产。
哦
,
对了
< br>,
包括苏轼的号“东坡居士”,也是他躬耕于黄州东坡之时取的。东坡是营地
p>
,
长期无人耕种
,
是瓦砾之场
,
不适合耕种。
又因当年大
旱
,
从未躬耕过的苏轼饱尝了开荒种地
的艰辛
,
但是他仍然很乐观
,
很豁达。
一个月夜
,
苏
轼拄着拐杖
,
走在东坡的田间小路上
,
诗兴
大发
,
写
下著名的小诗《东坡》:“雨洗东坡月色清
,
市人行尽野人行。
莫嫌荦确坡头路
,
自
爱铿然曳杖声。”
余秋雨在《苏东坡突围》中写道:“苏东坡成全了黄州
,
黄州也成全了苏东坡。”苏轼
被贬谪到黄州
,
反而为他营造了创作名篇佳作的主观情绪和客观环境。这真是
逆境出成果
,
逆境造就人才的典范。
苏
轼个人之不幸
,
命运的阴差阳错
,
p>
反而成就了黄州赤壁之大幸
,
更是
中国文学之大幸
!
苏轼遭遇贬谪
,
遇厄运而不悲观消沉
,
失
意而不失志
,
胸襟开阔大度,“不以物喜
,
不以
己悲”,怎不让人敬佩万分
?
他文如其人
,
直抒心灵
,
率直本真
,
赤壁怀古之赋、
之词
,
皆于悲
愤之中更见其旷达情怀。
永远的苏东坡
,
永恒的文赤壁。《苏东坡传》的作者林语堂曾说:“像苏东坡这样的人
物
,
是人间不可无一难能有二的。”作为后人的我们
,
崇敬仰慕苏东坡如此。我们这些后人
的后人
< br>,
自然还会如我们一般敬仰他
,
甚或有过之而无不及。
苏东坡千古流芳
,
文赤壁亦随之
而名垂千古。
(
有删改
)
1.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
,
最恰当的一项是
(3
分
)(
)
A.
苏
轼把黄州的赤鼻矶当作赤壁
,
是因为苏轼见当地人把赤鼻矶叫作
赤鼻
,
再看它的地形酷
似城壁
,
于是将错就错
,
把赤
鼻矶当成赤壁之战的古战场。
2
/
13
B.
作者说苏轼误把黄州赤壁当作武昌赤壁是个美丽的错误
p>
,
是因为苏轼为此写下了不朽的
词赋
,
并使黄州赤壁成了游览胜地。
C.
文章叙议结合
,
先叙
后议
,
既叙述了作者游览文赤壁的经过
,
又叙写了苏轼被贬黄州的生
活场景
,
时空转换自然
,
使得文章事、理、情融
为一体。
D.
苏轼在黄州写下了许多
一生中最有影响力且在中国文学史上地位极重的作品。余秋雨认
为苏轼个人之不幸成就了
黄州赤壁和中国文学之大幸
,
使黄州名扬天下。
2.
文章用了不少笔墨写苏轼的雕像
,
有什么作用
?(6
分
)
答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p>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余秋雨说:“黄州也成全了苏东坡。”结合文本
,
说说你对这
句话的理解。
(6
分
)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
1.
答案
B
A.“将错就错”说法错误
,
p>
原文是说苏轼“误认为它是赤壁之战的古战场”。
C.“先叙后议”
说法错误
,
应是夹叙夹议。
D.
“苏轼个人之不幸成就了黄州赤壁和中国文学
之大幸”不是余秋雨的观
点
,
而是作者的观点。
2.
答案
①
直观地展现了苏轼儒雅的形象。②说明苏轼是黄州的主角
,
自然
而然地引出下
文对苏轼在黄州的事迹的描述。③表达对苏轼的景仰之情。
解析
题干要求分析文章写
苏轼的雕像的作用
,
这属于概括题。可从内容、结构和情感等<
/p>
角度来分析。对苏轼的雕像的描写主要集中在三、四两段
,
可结合“为他铸造这么一尊高大
石雕
,
是应该的
,
苏东坡理所应当是这里的主角”“
他英俊洒脱
,
气宇轩昂
,
那眉宇间
,
襟袍
临风处
p>
,
无不溢出文人雅士的睿智和大度”等句子分析即可。对他外貌的描
写
,
直观地展现
了苏轼儒雅的形象
p>
;
结构上的作用主要是引出下文对苏轼在黄州的事迹的描述
;
情感上的作
用就是表达对苏轼的景仰之情。<
/p>
3.
答案
<
/p>
①文学方面
,
苏轼被贬谪到黄州
,
黄州优美的山水风景和苏轼自身特殊的经历反
而为他营造了创作名篇佳作的客观环境和主观情绪
,
从而写下了
大量的名篇佳作。
②思想性
3
/
13
格方面
,
苏轼在黄州开荒种地
,
但是他仍然很乐观
,
很豁达
,
成就了一个旷达洒脱的苏轼。③
生活方面
,
苏轼在饮食上发明了东坡肉、
东坡饼等名菜
,
使之成为黄州极其宝贵的文化遗产。
解析
理解句子的
含意
,
可从句子在文中所处的位置考虑其在结构上的作用
;
从句子的表
现形式考虑其表达效果
;
从文章的内容考虑主旨、人物或作者的思想感情。“黄州也成全了
p>
苏东坡”,重点要分析黄州在苏轼的一生中的作用。从文章的第六段“黄州之于苏轼
,
简直
太重要了”开始
,
后文重点介绍了黄州在苏轼一生中的作用
,
< br>可结合关键句子来分析。如
“黄州是苏轼做官时间最长的地方……创作源泉”“他
一生中最有影响力的作品多出自黄
州
,
他艺术上的顶峰是在黄州”“乃至饮食上……文化遗产”“哦
,
对了
,
包括苏轼的号
‘东坡居士’,也
是他躬耕于黄州东坡之时取的”“苏轼被贬谪到黄州
,
反而为他
营造了创
作名篇佳作的主观情绪和客观环境”“苏轼遭遇贬谪
,
遇厄运而不悲观消沉
,
失意而不失志<
/p>
,
胸襟开阔大度,‘不以物喜
,
不以己悲’,怎不让人敬佩万分”等。
最后根据这些关键句子进
行整合
,
可概括为三个方面
:
文学方面、思想性格方面、生活方面。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
,
完成问题。
(15
分
)
江南的春天
陈荣力
持续的阴雨
,
让江南的春天有点姗姗来
迟。
其实
,
人们对每个春天的感受都是不一样的。记得第一次强烈感到春天扑面而来的
,
是
四十余年前的那个三月。
那时我正在浙东杭州湾
畔的一个乡村供销站上班
,
来回途中要穿过
一个村庄和一大片江南的田野。村庄有粉墙瓦舍、修竹桃杏
,
有短巷石径、小院篱笆
;
田野
有河流
蜿蜒、田塍阡陌
,
有青山远隐、岸柳斜逸。许是囿于上下班的匆
忙
,
往日
,
对
江南乡村
的这般景致我多是熟视无睹。
而那天早上当我一踏上穿
越田野的土路时
,
一阵近乎沸腾的蛙
鸣
声如波涛一般向我卷来。
咯咯咯
,
咕咕
咕
,
咯咯咕
,
咯咕咯咕……正是稻秧鹅黄半绿的时机
,
那如暴雨骤落、万锅齐
沸的蛙鸣
,
几乎来自每一寸水田、每一截沟渠、每一滩泥洼
p>
,
甚至每
一缕目光和呼吸。虽然脚步近处蛙
声稍淡
,
但未及抬步
,
身前身后早被密密匝匝的蛙声层层
裹挟
,
迭迭淹没。咯咯咯
,
咕咕咕
,
咯咕咯咕。清晨的阳光照在秧苗上
,
连着那铺天盖地的蛙
鸣
,
整个田野都恍
如一层嫩绿的薄毯
,
绒绒起伏
,
软软沉浮。几只勤劳的白鹭时而驻足
,
时而<
/p>
低翔
,
在嫩绿的浅处投下几点不规则的倒
影。
4
/
13
阳光
、蛙鸣、白鹭、绿毯……春天第一次在我十八岁的生命里烙下华美的印记
,
定格成
湿漉漉的底片。而那铺天盖地的蛙鸣声
,
p>
如春天的歌唱和宣言
,
是如此鲜亮
,
如此蓬勃
,
如此
p>
溢满生机和活力。声音
,
春天的声音
,
也成为我真切认知春天的第一个关键词。
又一次为春天所感动和震撼是几年后的一个下午
,
那天当我吃力地将车蹬上海塘
,
歇息
时不经意抬起头
,
刹那间
,<
/p>
我被深深地震慑。我惊呆了
,
那是一幅怎
样宏伟、浩大、摄人心魄
的巨卷啊
!
但
见海塘外几万亩的油菜花如金黄的海洋向天的尽头无穷连绵
,
没
有树木
,
没有
建筑
,
甚至看不见一只飞鸟
,
田畴之上
、天地之间
,
有的只这一片广袤得连天接云、浓烈得让
人窒息的金黄。风从海边吹过来
,
天际尽头一缕
金黄缓缓起伏
,
慢慢滚动。那金黄的起伏滚
动愈来愈大
,
愈来愈浓
,
很快凝成道
,
连成块
,
涌成云
,
转眼间那金黄就卷成金色的波
涛
,
掀起
金色的骇浪了……面对这惊世
骇俗、
主宰整个世界的金黄
,
我的大脑
一片空白
,
心脏剧跳
,
我
甚至都不会呼吸了。
都说
江南的春天多如小家碧玉般纤丽和精致
,
倘若你也看到过江南的
田野上几万亩油
菜花连天接云、大气怒放的春天
,
那么我相信你肯定会为这种说法感到羞愧的。如果说
,
色
彩作为我感知江南春天的第二个关键词
,
< br>让我对江南春天的瑰丽和雄奇
,
有了身心俱澄的崇
仰和膜拜外
,
它也使我明白了一个道理
:
华丽、完美的春天从来不是自然界单方面的杰作。
< br>
春天是丰富多彩、缤纷烂漫的代名词。这样的丰富多彩和缤纷烂漫
,
也流淌在人世间。
三年
前
,
映山红开满山岗的季节
,
我到浙江四明山区的一所小学看望一位“结对”几年
的女孩。内向和不善
言辞是那里孩子常有的特征
,
而对“结对”的那些孩子来说
p>
,
这一特征
似乎更为明显
< br>,
和我“结对”的那位女孩也不例外。
那天当我与女孩的
老师交谈后正要与女
孩告别时
,
刚才还
站在身边的女孩忽然不见了。
老师让同学寻找未果
,
我只得向老师告别
,
怏
怏
离开。不料我刚走到校门口
,
女孩气喘吁吁地从后面追了上来。
“叔叔!”她一边叫
,
一边
递上一捧开
得正旺的映山红。“我刚到学校后面山上采来的
,
送给叔叔。”
她一脸通红
,
就
像做了一件错事。刹那
间
,
我的眼眶有点潮湿。一路上我特别小心地捧着那捧映山红<
/p>
,
因为
我知道
,
我捧着的其实就是一个春天。
此刻<
/p>
,
久违的太阳正洒下一地金光
,
窗外的玉兰和箭竹上
,
小鸟在快乐地啁啾
,
紫薇已绽
起了浅浅的嫩芽。
虽然持续的阴雨让江南的春天有点姗姗来迟
,
但我相信
你已看见江南的春
天了。就像每个春天都各不相同一样
,
说不定你看到的这个江南的春天
,
还是最美的
呢
!
(
选自《人民日报》
2019
年
3
月
27
日
,
有删改
)
4.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
析鉴赏
,
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
)
5
/
13
A.
文章两次写到江南的春天“有点姗姗来迟”,第一次引出了“我”对美好春天的回忆
p>
,
第
二次呼应开头
,
有助于升华主题。
B.
文章叙述“我”与小女孩的故事
,
既写出小女孩对
“我”的感激之情
,
又从侧面烘托
“我
”的仁爱之举
,
旨在体现社会救助的重大意义。
C.“如春天的歌唱和宣言
,
是如此鲜亮
,
如此蓬勃
,
如此溢满生机和活力”,作者用比喻、排
比呈现出一个浓烈的江南春天。<
/p>
D.
本文融叙述、描写、抒情于一体<
/p>
,
展示了具体的春天和抽象的春天
,
p>
笔法细腻
,
画面唯美
,
感情真挚
,
让人回味。
5.
结合上下文
,
p>
理解文中画线句子含意。
(6
分
)
(1)
华丽、完美的春天从来不是自然界单方
面的杰作。
答
: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我捧着的其实就是一个春天。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
6.
简要梳理文章的行文思路
,
并概括其结构特点。
(6
分
p>
)
答
: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答案
B
“旨在体现社会救助的重大意义”分析有误。文章叙述“我”与小女孩的故
事
,
是想表达对内向和不善言辞的小女孩身上所具有
的像春天一样美丽的美好品性的赞美。
5.
答案
(
1)“华丽、
完美的春天”不但指自然界的美景
,
而且指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两者
互动所构筑的天人合
一的美好图景。(2)“春天”既指“我”手中的映山红
,
又指
小女孩知
恩图报的纯洁、美好的心灵。
解析
理解句子的含意要遵循“句不离
段
,
段不离篇”的原则
,
不能只抓住所给句子进行
表面解读
,
要深入文本进行分析。(1)“不是自然界单方面的杰作”,结合语境分析可知
,
前
6
/
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