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
.
阅读教学
一:新课标要求的阅读教学
1
、阅读技能的教学
教学目的:
培养阅读策略;
培养语感;
特别强调培养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获取和处理信息的能
力。
基本技能:略读
(skimming)
;
找读
(scanning)
;
预测下文;
理解大意;
分清文章中的事实和观点;
猜测词义;
推理判断;
了解重点细节;
理解文章结构;
理解图表信息;
理解指代关系;
理解逻辑关系;
理解作者意图;
评价阅读容。
材料选择:贴近学生生活和语言水平;
题材广泛,体裁多样;
具有思想性、趣味性、知识性、挑战性和时代性。
教师角色:鼓励、启发、引导、帮助、监控、参与、反馈与评价。
二.泛读(
Extensive
reading
)和精读(
Intensive
reading
)(考点预测)
20
15
年下半年曾经考过精听与泛听的区别,那么之后会不会考精读与泛读的区别呢?所以
大家多注意吧。
一)定义:
泛读:
< br>是一种快速、
广泛接触语言材料信息的方法。
泛读不要求
学习者分析语言材料的生词,
语言规则等,只需要了解语言材料的性质、涉及围和容梗概
,
旨在通过大量接触英语,
发挥
语言习
得机制的力量,
自然习得英语语言能力。
泛读重在积累单词和习
惯表达,
扩宽视野并
了解英语文化。
精度:详细,逐字逐句的阅读,以掌握全部材料容。泛读通常重视语言形式,以分析词,
短
语,句子,段落结构与排列顺序为手段,深入理解文义,揭示作者思想意图、写作风格
等。
二)要求:
< br>泛读:泛读要求在广泛、大量、快速地阅读,在扩大词汇量、巩固和发展已学知识的同时,
掌握高效率提取信息的阅读技巧。
精读:精读是从词
汇,句型,中心思想,语篇分析等方面进行深入讲解,具有夯实语言基础
的功能。
三)目的
就阅读的目的而言,泛读、精读是统一的,只不过侧重点不同。
泛读:注重语言传达的信息,即容
精读:注重传达信息的手段,即形式。
三
.
阅读基本技能(考点预测)
一)略读
(
Skimming
)
目的:找出中心思想
Reading for the
main idea.
规定时间,快速阅读文章,找出文章大意。
< br>步骤:
1
)通读文章的起始段和结尾段
< br>
2
)读每段开头和结尾
3
)浏览相关信息词
二)跳读(
Scanning
)(
2015
上初中)
是一种快速阅
读方式,目的是从较长的材料中获取细节特定的细节信息
目的:获取细节信息(
Reading for
specific/detailed
information
)
要求:跳读要求即快又准
三)猜测词义(
Word-
guessing
)
通过上下文以及
所了解的词汇结构的一些知识来推断词性和词义。
常见方法:
1.
根据定义线索猜测词义
2.
利用同义词和反义词猜测词义
3.
利用构词法猜测词义
四)预测(
p>
Predicting
)
一般来说,
阅读一篇英语文章,
教师应先引导学生根据
标题对容进行预测,
这是利用学生确
认知结构接收新信息的方法
。
英语文章的标题一般有三种情况
一是可预测度高,一看标题便知容。
对于这类标题,可先让学生
用英语谈谈自己的看法,这
便于引导学生把注意力集中到新信息上来。
< br>
二是可预测度低。对于这类标题,教师应当给予适当的点拨,
< br>如先讨论一下,或让学生读一
下文章的第一句通常是引出主题的句子
)
,以便把学生的注意力引人到文章的主题。
p>
三是有一定的可预测度,
但容易误导。对于这种标题,先让学生大胆
预测,
预测正确与否都
会对学生的阅读有推动作用。
一)推理(
Inferring
)(
2015
年下高中考过)
推理是要求学生在阅读时,
除了具备理解文章的字面意思外,<
/p>
还需要透过字里行间领悟言外
之意及作者的观点、态度。
训练推理技能时要注意:
1.
忠于原文,客观推断作者的观点态度,不可主观臆断作者
的观点,用自己的想法代替作
者原意;
2.
注意遣作者遣词造句的特点和倾向,客观推测作者立场、
观点和写作意图;
3.
由同一已知事实退出不止一个正确结论
二
.
写作教学
写作教学活动
1)
激发学生学习动机(
Creating a
motivation to write
)
教师应有计划、
有目的地拟好学生感兴趣、
有话可说的
题目和写作要求,
并在写作课开始时
以简单明了、直截了当的语
言布置写作任务,清楚地阐明最终要达到的写作要求及目标。
2)
头脑风暴(
Brainstor
m
)
教师引导学生围绕主题用
“
头脑风暴法
”
,开
展议题活动,各抒己见,通过集体讨论抓住有用
的信息并形成思路,并让学生各自说说对
写作主题的理解及自己如何构思。
3)
思路图
Mapping
思路图是从视觉上帮助学习者记录并整理思路。
学生写下作文的话题或用一
个词语来代替这
个话题。引导他们思考有关它的一切就是这图应当有的容。
4)
自由写作
Free-writing
当学生在头脑中对他们要写作的主
题有了清晰的思路图之后,
学生可以开始自由写作。
当学
生被要求尽快写出他们想到的东西,通常会给他们
10--15
分钟的时间。在这个阶段,学生
不需要关注太多语法或者拼写的问题,
他们只需要把自己的观点呈现于纸上。
这个阶段能培
养学生流利写作能力。
5)
写提纲
Outlining
要使写出的文章条理分明、结构清楚,必
须培养学生写作前列提纲的习惯。
包括:
文章要围
绕话题写哪些容,分几个部分,每个部分写什么。这样写出来的文章就不会具有盲目性。
6)
写初稿
Drafting
写初稿时,
学生要
考虑文章要点扩展成句、
段和篇,
将主题句再通过添加支撑句扩
展成段落,
并把各段按照一定的顺序或者逻辑连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形成一篇容要点齐全、
上下文基本
连贯的初稿。
7)
修改:自改与互改(
Editing: Self-editing and Peer-
editing
)
修改包括学生自改
和学生间的互改。
自改是初稿完成后,
学生仔细的重读一遍,<
/p>
看看有无修
正改进之处。
互改在写作练习
过程中十分重要,
因为它符合新课标倡导的合作,
交流和探究<
/p>
的学习方式,
也是合作学习在写作教学中的实际运用。
学生将经过自己初步修改过的稿子交
给其它同学并在小组间传阅,
由这些学生根据上一步中出错的几个方面再看一遍并提出他们
各自的意见
,然后再由学生本人在听取他们意见的基础上对文章做进一步的修改。
8)
修订
Revising
修订是教师在学生自改和它改的基础上对学
生进行指导,
并让学生在作文的组织与结构上进
行完善的过程。
9)
校对
Proofreading
校对是把作文的最后上交终稿前的
最后一道工序。
学生再次对他们的作文进行仔细阅读,
以
免出现语法
错误、拼写错误。这个阶段,学
生可互相校对,但是教师还是要鼓励学生自己
完成校对,这可以为学生之后的写作打下良
好的基础。
三
.
口语教学
一
.
如何提高学生口语学习的兴趣?
一.教材(选用恰当的教材,并尽可能的丰富教材)
1.
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要有连贯性,从已知到未知逐步深
化。因此教材在选择时跨度要
适中,教材的容不宜过难或者过易。
2.
结合学情,容的选择要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心理水平。
3.
兴趣的形成有赖于学生知识的深度和广度,在现有知识的
基础上不断给学生补充丰富的
容和最新的信息,也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模仿训练比较单调,
这时候不妨穿插一些文化
知识,
以帮助学生理解所学知识)
4.
贴近学生实际生活
我国大教育家行之先生提倡
“
生活化教育
”
。
著名教育学家杜威也说过,
< br>“
教育即生活、
即生长,
即经验
改造
”
。对于语言学习者来说,学习语言是为了表达和交流。英
语是人们在生活中进
行交流表达的一种活的语言,
它来自于生活
,
并为生活所用。
学习英语的目的就是要学以致
用,使其成为交流的工具。只有选材贴近学生日常生活,
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的
欲望,
充分
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 br>
二
.
多种训练方式相结合,丰富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生的学习兴趣是通过使用有趣的教材及各种合适的教学方式来增强的,
因此,
在英语口语
教学中必须要运用各种教学活动,<
/p>
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
变换训练方式来增进学生的学习兴
趣
1.
模仿。要求
学生跟着教师或录音朗读或讲话,模仿其语言、语调、节奏等(初级阶段必
不可少)
p>
2.
对话。学了一种情景会话之后,学
生能够进行模仿性的自编自演,已达到语言的灵活运
用。
3.
复述。学完一篇阅读文章或者小故事之后,教师可以要求
学生把主要容用自己的语言复
述出来,教师可以采用改换人称、变换讲话角度等做法,<
/p>
使语言的表达方式随着人称、
角度
的变化
而变化,从而提高学生口语表达能力。
4.
描述。描述一些主题鲜明的图片,特征鲜明的动画人物等。学生可以从模样,穿着,表
< br>情,动作,喜好等方面去描述,并加以想象,使描述容更加丰满。
5.
游戏。句子接龙
6.
辩论。话题要具有争议性
三
.
口语教学原则
1.
听力基础上培养说的能力
培养说的能力,应当以充分的听为基础。只有听得懂,才能说的出。所以应当遵循:语言教
p>
学中,应从听入手,先听后说;
在整个外
语教学过程中,应突出听的活动,是输入的信息
量大于输出的信息量。学生应广泛大量的
听,逐步化语言规则,从而提高说的能力。
2.
平衡准确性
(accuracy)
与流利性
(fluency)
原则
< br>流利性强调意义的完整表达,
准确强调语言形式的正确使用,
因此在口语教学中应首先强调
流畅性,同时注意准确性,很好的平衡两者关系。
p>
3.
多方式循序渐进训练口语
模仿性的口语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