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 Rose for Emily
解读与译赏
本文由颜林海教授授权爱思英语发布,转载请注明出处和作者
爱思英语网推出全新栏目《佳作欣赏》,旨在为各位网友提供
互相、探讨、交流
的平台。《佳作欣赏》主要设置以下子栏目:英文写作,英汉互译,方
法,人生
感悟。除英文写作以外,其余子栏目中英文皆可。如果您有好的作品,请向我们
推荐。原创优先,转载作品请注明作者及出处。爱思,因你而精彩;爱思,大家
的平台!
学习学习
在线投稿:
http
/custom/
A Rose for
Emily
William
Faulkner
【原文解读】
<
/p>
过去几年一直在讲《英美短篇小说解读与译赏》
(自编讲义),每
讲一次,对福
克纳的这篇小说都有一种新的认识,
都有一种翻译
的冲动,
一旦动笔翻译,
便在
标题上卡
壳了。
但正式决定要试着翻译这篇小说而收集相关评论时,
才发
现此篇
小说早已有人译为
《献给爱米丽的玫瑰》
。
许多评论家都对此篇小说的主题给出
了不同的看法,
并找出了各种理由一定要
“
献给
”
p>
爱米丽玫瑰。其最终原因,他们
的解读因为根据汉语译文标题《献给
爱米丽的玫瑰》。为什么一定要
“
献给
”
爱米
丽的玫瑰
”
呢?爱米丽因为什么而值得
“
献给
”
玫瑰呢?这是专家们喜闻乐道、争
论不断的话题。
尽管如此,
仍然禁不住原文小说的诱惑,
也禁不住想亲自动手翻译的冲动。
专家
们对小
说内容的分析给自己的翻译提供不少的理解上的帮助;
他们的论争也同时
加深了自己对原文的理解。
此篇小说翻译理解时,
参阅
过肖明翰博士对此篇小说
的研究论文(肖明翰,再谈《献给爱米丽的玫瑰》
———
答刘新民先生,四川师
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0
年
1
月)。他认为,此篇小说试图说明杰弗逊镇上
的人及其以清教
思想为核心的旧传统是造成爱米丽的悲剧的真正原因。
【翻译津要】
尽管原文标题有寓意,
但寓意如何,因人而已。不同的人往往会有不同的理解。
这就是为什么不同的学者对这篇
小说有不同的解读。毕竟理解是一种阐释过程,
但凡阐释必有主观性,翻译也是一种阐释
,也必有译者的主观性。
从翻译的角度和读者的角度,
个人感觉标题译为
“
悲情玫瑰
”
更好,
因为全文中唯
一出现
rose(
玫瑰
)
的地方是小说的第五部分中
(171)A thin, acrid pall
as of the tomb
seemed to lie everywhere
upon this room decked and furnished as for a
bridal: upon
the
valance
curtains
of
faded
rose
color,
upon
the
rose-shaded
lights,
upon
the
dressing table, upon the delicate array
of crystal
and the man’s toilet things
backed
with tarnished
silver, silver so tarnished that the monogram was
obscured.
其中
rose
一<
/p>
共出现过两次:
rose
color
和
rose-shaded lights
。此处描写的是新房,可见标题中
rose
应该
是象征的是爱情;
但此处的新房如坟墓一般。
那就意味着小说中
的爱情
结果并不能令人向往,而是一种悲剧。
第
1
页
共
28
页
【汉语译文】
悲
情
玫
瑰
威廉
·
福克纳
颜林海译
I
(
1
)
WHE
N Miss Emily Grierson died, our whole town went to
her funeral:
(
2
)
p>
the
men through a sort of
respectful affection for a fallen monument, the
women mostly
out
of
curiosity
to
see
the
inside
of
her
house,
which
no
one
save
an
old
man-
servant--a combined gardener and cook--had seen in
at least ten years.
【原文解读】从写作上看,作者采用了一个
圆周句
+
名词复合结构,这种句式在
文
学作品中司空见惯,并且语气或氛围颇显凝重。本句的圆周句(
1
)奠定了整
篇小说的悲情氛围,
同时设置了一个悬念:
为什么全镇的人都去参加葬礼呢?作
者通过冒号
(
:
),
并用名词复合结构交代的原
因,而这个原因中又设置了悬念:先
说男人们,
他们怀着敬慕之
情参加葬礼,
因为爱米丽的死意味着一座丰碑倒塌了,
为什么呢
?后说女人们,
他们为什么要好奇呢?倒底想进屋子里看看什么呢?先
< br>男后女并非重男轻女,而是为了过渡到下一段的对爱米丽的房子的细节描写。
【汉语译文】
爱米丽
·
格利尔逊小姐走了,全镇的人都去送葬:男人们是出于敬慕之情,因为
一座丰碑倒塌了;
女人们大多出于好奇之心,
都想到爱米丽屋里看个究竟。
除了
一个园丁兼厨师的上了年纪的
男仆外,至少已经十年都没有人进去看过了。
【翻译津要】此
段中的
when
属于英语形合手段,翻译时,可以用汉语意合化
,
所以遗而不译。代词翻译一般应该遵循汉语代词使用的原则
“
若要明白,不如名
词复说;若要简洁,不如索性不用(王力)。
”
如
Our whole
town
,
her funeral
和
her
house
中的代词,如果遗弃又不生歧义,可以遗而不译。当然如果原文强调
代词时,代
词是必须翻译出来的。
第
2
页
共
28
页
(
3
)
It
was
a
big,
squarish
frame
house
that
had
once
been
white,
decorated
with
cupolas
and
spires
and
scrolled
balconies
in
the
heavily
lightsome
style
of
the
seventies,
set on what had once been our most select street.
(
4
)
But
garages and cotton
gins had encroached
and obliterated even the august names of that
neighborhood; only
Miss Emily's house
was left, lifting its stubborn and coquettish
decay above the cotton
wagons
and
the
gasoline
pumps-an
eyesore
among
eyesores.
(
5
)
And
now
Miss
Emily
had gone to join the representatives of those
august names where they lay in
the
cedar-bemused cemetery among the ranked and
anonymous graves of Union and
Confederate soldiers who fell at the
battle of Jefferson.
【原文解读】此段时承接上一段末尾提及
的
house
加以细节描写。文学写作都有
描写,但凡描写必有意图,绝对没有无意图的描写,这段描写极具象征性。
(
3
)
描写房屋的结构及其建筑风格:
十九世纪七十年代的风格。
建筑风格具有时代性,
同时影射了小说人物的性格。然而(
4
)时过境迁,曾经的繁
华已成沧桑之地,
曾经的名流已经为人淡忘。
唯独不变的是那栋
房子,
爱米丽家的那栋房子。
虽有
破败
,
却依然那么傲然,
残破之中风韵犹存;
貌似环境描写却是对人物思想的象
征。时过境迁本是自然规律,但如果物非人是则必成
保守之心态。作者用
“an
eyesore
among
eyesores”
一语
充分表明了作者或者镇上人们对时过境迁的厌恶。
(
5
)时过境迁是自然规律,生老病死也是自然规律。谁也不可逆转。南北战争
死去的军人,无论有名无名,无论职位高低,是如此,曾经家道辉煌一时的格利
尔逊家
族也难逃此运。
【汉语译文】
p>
那是一幢曾经漆成白色的方形大木屋,
圆圆的顶阁,
尖尖的塔顶,
涡形花纹的阳
台,
尽显出浓浓的七十年代轻松愉快的风格。
房屋所在的街道曾经是全镇最为繁
华之地。
但这里早已被附近的汽修厂和扎棉机侵占了,
就连那些庄严的名字也被
吞噬得一干二净;岿然不动的,只有爱米丽小姐的房子,虽
有破败之势,却依然
显得执拗不训,风韵犹存,与周围的四轮棉花车和汽油泵一样,太过
碍眼了。如
今爱米丽小姐也进入了那些具有代表性的庄严的名字行列之中,
他们长眠在雪松
环拥的墓地里,
那是南北战争时期杰
斐逊战役中阵亡的军人之墓,
有的是南方军
人,有的是北方士兵
;有的是高职位,有的是无名氏。
【翻译津要】
(
3
)此句是一个描写句。
it
指前
一段中爱米丽的
house
,此词前后都有形容词修
饰,切不可将定语全部前置,否则汉语句子极为累赘,难以卒读。汉语描写句的
句式较多,
其中一种就是
“
名词<
/p>
1, +
形容词
+
名词
2”
,
本句译文中
“……
方形大木
屋
,
圆圆的顶阁,
尖尖的塔顶,
涡形花纹的阳台
”
就是采用这种句式。
分词短语
“set
on…street”
独立译成一句。
(
4
)
原文
but
,
“
时过境迁
”
之意尽显;原文以
“ga
rages
and cotton gins”
做主语,译文
改为
“
这里
”
做主语以求承上启下,并用被动语态来
表示
“
< br>时过境迁
”
的残酷。
Only…
一句翻译时采用倒装句式
“
岿然不动的
,只
有
……”
原文中的
coquettish
由
coquet
派生而来,
根据
《韦氏大学词典》
“a woman
who
endeavors without sincere affection to gain the
attention and admiration of men”
可见,作者此处
用
coquettish
来描写房子,实际上是描写爱米丽本人
。此处房屋
的意象与下面爱米丽舌战群议员的形象一脉相承。因此,翻译为
“
风韵犹存
”
。
an
eyesore among eyesores
< br>,表明作者或叙述者的矛盾心情:一切
“
时过境迁
”
的东西
第
3
页
共
28
页
都让人看不惯,无论是新的东西还
是旧的东西。此处译为:
“……
一样,太过碍
< br>眼。
”
(
5
)中
ranked
不应理解为
“<
/p>
一排排
”
而是指军人的级阶。
(6)Alive,
Miss
Emily
had
been
a
tradition,
a
duty,
and
a
care;
a
sort
of
hereditary
obligation
upon
the
town,
dating
from
that
day
in
1894
when
Colonel
Sartoris,
the
mayor----he who fathered
the edict that no Negro woman should appear on the
streets
without an apron----remitted
her taxes, the dispensation dating from the death
of her
father
on
into
perpetuity.
(7)Not
that
Miss
Emily
would
have
accepted
charity.
(8)Colonel Sartoris invented an
involved tale to the effect that Miss Emily's
father had
loaned money to the town,
which the town, as a matter of business, preferred
this way
of repaying. (9)Only
a
man of Colonel
Sartor
is’ generation and thought could
have
invented it, and only a
woman could have believed it.
【原文解读】
此段是承接小说开头第一段中的
a
m
onument
做出交代,说明爱米丽倒底是怎样
建立或是怎样
的一座丰碑。
这座丰碑
(
6
)
代表了
a tradition, a
duty, and a care; a sort
of hereditary
obligation
,
(
7
)
对爱米丽加以评述。
其实这座丰碑不过是
p>
(8)Colonel
Sartoris
等人的虚构。(
9
)作者或叙述人的质疑和评价。
【汉语译文】
生前,爱
米丽小姐代表着一个传统、一种职责;她既是人们关注的目标,也是全
镇传承下来对她应
尽的义务,
这种义务是从一八九四年开始的,
当时的镇长萨特<
/p>
里斯上校
——
还颁布了一道命令:
严禁黑人妇女不系围裙上街
——
豁免了她各种
税款;
这种特惠政策从她父亲去世之日开始,
< br>一直到她不在人世之时为止。
这并
不是说爱米丽爱占人们
的便宜,而是萨特里斯上校编造了一套不清不楚的瞎话,
说什么爱米丽的父亲曾贷款给镇
政府,而镇政府,作为交易,以这种方式偿还。
这种瞎话,只有萨特里斯上校那一代人以
及像他那样的脑袋的人才瞎编的出来,
也只有女人们才会相信这种瞎话。
【翻译津要】
(
6
)是一种隐喻,翻译时,把四个喻词分成两组:
a tradition, a duty
一组;
a
care
和
a sort of
hereditary obligation
一组。
前一组中
把
be
动词译为
“
代表
”
,
使其隐喻
明晰化;后一组保留
be
,用连接词
< br>“
既是
……
也是
……”
将
a
care
和
a
sort
of
hereditary obligation
连接起来。句中两个
dating
的逻辑主语不
同,翻译时补充逻
辑主语。
其中
per
petuity
指
“
终身
”
即爱米丽
“
不在人世之日
为止
”
。
(
7
)
中的
Charity
指前一句中提及的
“remitted her taxes”
和
“dispensation”
,
< br>此句客观评述像爱米丽这
样的家族并不需要人们对她的
c
harity
。故译为:
“
这并不是说
爱米丽爱占人们的
便宜,而
……”(8)(9)
两句翻译并不难。
(10)When
the
next
generation,
with
its
more
modern
ideas,
became
mayors
and
aldermen, this arrangement created some
little dissatisfaction. (11)On the first of the
year
they
mailed
her
a
tax
notice.
(12)February
came,
and
there
was
no
reply.
(13)They
wrote
her
a
formal
letter,
asking
her
to
call
at
the
sheriff's
office
at
her
convenience. (14)A week later the mayor
wrote her himself, offering to call or to send
his car for her, and received in reply
a note on paper of an archaic shape, in a thin,
flowing
calligraphy
in
faded
ink,
to
the
effect
that
she
no
longer
went
out
at
all.
(15)The
tax notice was also enclosed, without comment.
第
4
页
共
28
页
【原文解读】
此段描写的是新旧思想
的第一回合冲突。
(10)
描写时过境迁,
物非人非必然激进,
物非人是必然保守。
二者相遇必有不满
、
矛盾和冲突。
(11)
新思想发起挑
战;
(
12
)
旧思想的反击;(
13
)新思想继续挑战;
(14)(15)
旧思想回击。
【汉语译文】
到了第二代人,
他们当上了镇长和议员,
思想更加前卫,
便对
这种免税约定产生
了一丝不满。那年元旦,他们寄给她一张纳税通知单,可是到了二月,
依然没有
回信。他们给她发了一封公函,要她方便时到镇治安办公室去一趟。一周后,镇
长亲自书函一封给她,
表示愿意登门拜访,
或派车接她;
镇长得到的回信却是一
张便条,字是写在一张
古香古色的信笺上,书法流利,字迹纤细,墨迹已干,大
意是说,她根本不再外出。随信
附还的还有纳税通知单,但不见任何评述。
【翻译津要】
(10) with
its more modern ideas
介词短语作定语修饰
generation
,但在逻辑上是后
面
“created some little dissatisfaction”
的原因,因此,翻译时,
“with…”
译成独立小
句;
modern
根据上下文是指
“
前卫
”
、
“
激进
”
;
this
arrangement
指上文提到的给
爱米丽的免税照顾,此处译为:
“
这种
免税约定
”
。
(11) On the
first of the year
指
那年元旦,
they
指
mayors
和
aldermen
,代词翻译只要不产生歧义,可以直译。<
/p>
(12)
中
and
具有转折含义。翻译时与(
11
)句合并在一起。
(13)a
formal
letter
是
指
official letter
,所以译为
“
公函
”
;
sheriff
是指
(
美
)
郡保安官
(
由郡民选出的郡中
最高
官吏
;
通常掌有司法权与警察权
)<
/p>
,
此处指镇级
sheriff
,
所以把
sheriff’s office
p>
译为:
“
镇治安办公室
”
。
(14) a note on paper of
an archaic shape, in a thin, flowing
calligraphy in faded ink
是局部细
节描写。语言中
“adj+noun”
与
“noun+(be)+adj”
的
认知意义是相同的,因此
,英语中
“adj+noun”
短语结构,可以翻译成汉语的<
/p>
“
名
词
+
形容词
”
描写句句式。所以,译为
“……
一张便条,字是写在一张古香古色的
信笺上
,书法流利,字迹纤细,墨迹已干
”
。
to the effect
意为
“with the mea
ning”
,
译为
“
< br>大意是说
”
。
(15)
中的
also
表明
ta
x notice
和
note
一并回复
,所以译为
“
纳税
通知单也随同附还<
/p>
”
。
(16)They
called
a
special
meeting
of
the
Board
of
Aldermen.
(17)A
deputation
waited upon her, knocked at the door
through which no visitor had passed since she
ceased
giving
china-painting
lessons
eight
or
ten
years
earlier.
(18)They
were
admitted by the old Negro into a dim
hall from which a stairway mounted into still
more shadow. (19)It smelled of dust and
disuse--a close, dank smell. (20)The Negro
led
them
into
the
parlor.
(21)It
was
furnished
in
heavy,
leather-covered
furniture.
(22)When the
Negro opened the blinds of one window, they could
see that the leather
was cracked; and
when they sat down, a faint dust rose sluggishly
about their thighs,
spinning with slow
motes in the single sun-ray. (23)On a tarnished
gilt easel before
the fireplace stood a
crayon portrait of Miss Emily's father.
【原文解读】
在第一回合的第一次冲
突中,代表新思想的新一代镇政府官员吃了一会闭门羹;
这一段是新旧思想的第二次冲突
,一场面对面的冲突。
(16)
镇政府官员为了挽回
第一次冲突,
决定召开一次特别会议,
商议怎样对
付代表旧思想的爱米丽。
最后
(17)
决定派出代表团登门交涉,但是这门已经有八年或十年为开过了,充分说明
第
5
页
共
28
页
房屋主人面对时过境迁,采取躲避
的态度。开门接待新思想的是
(18)
黑人奴仆,
而不是房屋主人,进屋才发现,屋子里很阴暗,进屋越深越阴暗,明是写景实为
写意,房屋越阴暗,旧思想越顽固。表现在(
19
)屋里发出
一股难闻的尘封已久
阴冷潮湿的味道,表明此处长期无人居住,同时作者又给读者设置了
一个悬念,
为什么会长期无人居住呢?这个悬念一直要到小说结尾才能解开悬念。
(
20
)
奴
仆领着他们进入客厅,
(21)
客厅家具装饰气派,但
(21)
当奴仆打开窗户,不
看不
知道,一看才发现家具早已破败,一旦坐下才发现尘土满地,稍有人动,尘土便
p>
四处飞扬。
这里对房屋内部丑陋的描写与第二段对房屋的外观丑陋的
描写,
形成
一外一内的照应。
(23)
在客厅壁炉处摆设着一个早已失去光泽的镀金画架,虽然
金色已
退,
但画架上屹立着一副爱米丽父亲的炭笔画像。
爱米丽父亲虽
然早已去
世,但作者使用动词
stood
充分表明了房屋主人对父亲,准确地说,是对父亲代
表的旧思想的怀念。因此,此处<
/p>
stood
是一个寓意极深的字眼。前文第二段(
3
)
--
(
< br>5
)句描写房屋屹立不倒,以景喻义;此处爱米丽父亲画像,更是加深了寓
意,以父亲为代表的旧思想屹立不倒。
【汉语译文】
镇政府官员们召开了一
个由全镇参议员参加的特别会议,
派了一个代表团拜访爱
米丽。
他们敲了敲门。
这扇门自从八年或十年前爱米丽停授瓷器彩绘课
以来,
谁
都没有从这里进出过。
接待他
们的是那个黑人男仆,
他们来到阴暗的门厅,
再沿
楼梯而上,光线变得更加阴暗了。屋子里发出一股尘封的气味,阴冷潮湿,密不
透气,这里长久没有人住了。黑人领着他们来到客厅,客厅里陈设着笨重、包着
皮套的
家具。黑人打开一扇百叶窗,只见皮套子已经开裂了;他们坐了下来,大
腿两边,顿时尘
粒飞扬,在百叶窗射进的一缕阳光中,缓缓旋转着。壁炉前是一
张早已失去了昔日的光泽
的画架;画架上屹立着爱米丽父亲的炭笔画像。
【翻译津要】
(16)
中
They
指上文提及的
“
mayors
and
aldermen”
< br>此处译文
“
镇政府官员
”
;
the
Board of Alderm
en
指
“
全镇参议员
< br>”
。
(17)
是上一句特别会议
的结果,翻译增加一
个起过渡作用的动词,
“
< br>派
”
。
“through
which…. ten years earlier”
为定语从句,其
补充交代作用,
翻译时处理成独立句子来交代补充信息。
(16)(17)(18)
三句都是以
“
< br>镇政府官员
”
作为主位,因此,
(18
)使用被动句的目的仍然是使此句的主位与
前两句的主位
保持一致,
同时用
by
照应前文第一段
中提及的
“
黑人男仆
”
。
因此,
采用句式
“
动
+
宾
+
是
+
施事名词
”
,
所以译为:
“
接待他们
的是
……”
,
定语从句
“hall
from which…”
是作者随着视
角转换而进行的描写。其中
Still more
意为:
another
even m
ore
,具有强调比较级的作用,意为
“
还要
”“
更加
”“
< br>益发
”
,其他例词有
still
more bad
news
,
still
better
,
still more
difficult
,
still later
等。(
19
)是静态描写。
文
学作品中,但凡描写都与主题,或刻画的人物有关。
It
smelled
of
dust
and
disuse--a close, dank sm
ell
其中
it
是承接上一句中的
p>
a dim hall
。从逻辑上看,屋
子
能闻到尘埃,
但屋子使用没有使用是不可能闻到的而只能看到,
因此,
作者巧
妙地用一个同位语
a
close,
dank
smell
加以补充说明,从而形成一种嗅觉视觉的
通感修辞格。
但这种通感修辞格很难完整地直译,
翻译时把
d
isuse
扩展为一个独
立的句子。
(
20)
又回到事情发展的叙述上,此句翻译没有什么难度。
(2
1)
随视觉
转移而进行的静态描写,
这
种描写在古今中外的文学作品中是时空见惯的。
翻译
时,与(<
/p>
20
)句合并在一起。
(22)
再次回到事情发展的叙述上,并对所见事物
加以描写。
整个句子是由两个
when
引导主从句构成并列句;<
/p>
when
叙述事情的发
第
6
页
共
28
页
展,主句进行描写静动结合
the
leather
was
cracked
静态描写;
“a
faint
dust
rose…s
pinning…”
动态描写。
翻译时,
when
略而不译,
时间关系融入
句中。
(23)
其中短语
a
tarnished gilt easel
与句子
a
gilt easel had been tarnished
意义等同,因
此,译为小句:
“
壁炉前是一张早已失去了昔日
的光泽的画架
”
。
“the
single
sun-<
/p>
ray”
中的
the
是表明百叶窗打开后才有的
sun-ray
,所以翻译时为
了不至于唐
突的感觉,增加了
“
从百叶
窗射进的
”
。此句是英语存在句的变体,
PP+
(
there
)
+
不及物动词(
stand
,
appear
,
disappear
,
come
等)
+NP
,具有很强的描写性。
此句中的
stand
具有象征意义,表示,表明代表清教徒思想屹立不倒。此处译为
“
屹立
”
。汉语存现句有
三种类型:
1
)处所名词
+
有
+
名词:
2
)处所名词
+
是
+
名
词;
3
)处所名词
+
动作动词
+
施事名词。其中类型
2),3)
具有很强的描写性。此句
翻译时拆分为两个存现句,并采用类型
2),3)
的句式,即
“
壁炉前是
..…
p>
;画架上
屹立着
……”
。
(24)They rose when she
entered--a small, fat woman in black, with a thin
gold chain
descending to her waist and
vanishing into her belt, leaning on an ebony cane
with a
tarnished
gold
head.
(25)Her
skeleton
was
small
and
spare;
perhaps
that
was
why
what
would
have
been
merely
plumpness
in
another
was
obesity
in
her.
(26)She
looked
bloated,
like
a
body
long
submerged
in
motionless
water,
and
of
that
pallid
hue. (27)Her eyes,
lost in the fatty ridges of her face, looked like
two small pieces of
coal pressed into a
lump of dough as they moved from one face to
another while the
visitors stated their
errand.
【原文解读】
前文
对房屋外部内部的丑陋进行了描写,但凡景物描写必有意图,即以景衬人。
以景衬人,具
有
“
锦上添花
”
的作用。
“
锦上添花
”
既可以是美中增艳,也可以是丑
中添陋。此段作者通过随着事态发展的叙述对
人物的丑陋加以描写。
(24)
代表团
成员都站了起来,
原来是爱米丽进来了。
他们站起来,
既可以说是对爱米丽家族
及其代表的旧思想的尊重,
也可以说是因为对爱米丽的形象感到惊讶所致。
惊讶
的是不
仅爱米丽打扮
“
身着黑衫,细长的金链直垂腰部,最后插入腰带
里;她撑
在乌木拐杖上,杖头镶金早已失去了昔日的光泽
”
p>
,还有她的长相,难道他们既
尊敬又想改变的传统旧思想的代表人物
的形象就如此这般:
“(24)
身材矮小,但
< br>腰圆体胖
”
,
(25) “
p>
臃肿
”
,
(26)
“
肿胀发白
”
,
“
像长期浸泡在死水中的死尸一般
”
,
(27)“
眼睛啊,
就像揉在生面团
中的两个小煤球
”
。
此句中再次使用<
/p>
“tarnished”
(锈
迹斑斑,失
去光泽),寓意着旧思想的衰落。但守旧的人却还存在。
【汉语译文】
代表团成员站了起来,
原来进来一个人
——
一个身材矮小,但腰圆体胖的女人,
她身着黑衫,细长的金链直垂腰部,最后插入腰带里;她撑在乌木拐杖上,杖头
镶金早已失去了昔日的光泽。
她骨架又矮又小,
也许正
因如此,
要是落在别的女
人身上,那种胖就是丰满,而落在她身
上,就显得臃肿。她看上去肿胀发白,就
好像长期浸泡在死水中的死尸一般。
当客人说明来意时,
她的那两只眼睛不停地
转悠着
,一会儿瞧瞧这张面孔,一会儿看看那张脸蛋,那眼睛啊,都深陷在满脸
隆起的赘肉里了
,就像掐在生面团中的两个小煤球。
【翻译津要】
第
7
页
共
28
页
(
24)
原文
when
表示时间,放在主
句后面,从上下文看,兼有阐释原因的作用,
所以译为
“
原来
”
,
原文用
p>
she entered--- a small, fat woman
< br>,
表明镇政府官员对
she
是否
是爱米丽小姐不敢肯定,毕竟爱米丽至少已经有
8
或
10
年没出过门了,或
者说对出现的人形象感到惊
讶。因此,翻译时省略了
she
,采用倒装句形式,译
为
“
原来进来一个人
—
—
一个身材矮小,但腰圆体胖的女人。
”
其中的
tarnished
第二次使用,具有寓意:旧思想<
/p>
“
早已失去了昔日的光泽
”
。翻译时前后要保持一
致。
(25)
作者故意用不雅之词
skeleton
来描写爱米丽的
身材,
而且
small and spare
< br>(同义重复起强调),故译为
“
又矮又小
”
其中
plumpness
意为:
“having
a
full
(28
)
傲慢
神色尽显;
(29)just
一词尽显
“
不屑一顾
< br>”
的神色,让新思想代表张口结舌,不敢
多加言语;
p>
(30)
,最后导致尴尬的交际冷场:冷清之中,只有怀表声响,真
是此
时无声胜有声;同时又意味着,一场激烈的口战即将开始。
【汉语译文】
她并没有叫他们坐下,
而径直站在门口,
一声不吭地听着,
直
到发言代表结结巴
巴地说完。
这时,
只
听见有滴答滴答的声音,
那是金链另一端隐没在裤袋里的怀
表发
出来的声音。
【翻译津要】
(28)
中的
ask
,
不要译为
“
请
”
,
因为爱米丽对这些代表新思想的人根本瞧不上眼
,
谈不上礼貌的
“
请
< br>”
,故译为
“
叫
”
。
(29)
正因为爱米丽一
声不吭地听着,所以发言
代表说话结结巴巴
(stumblin
g)
,(
30
)中的
< br>could
表示前面
quietly
的程度,但此
句翻译时,可以省略
they
could
,而采用无主句
“
只听见
……
的声音
”
,
ticking
既
有前置定
语,又有介词短语作后置定语,故采用刈分法,刈分而二来翻译。
(31)Her voice was dry and
cold. “(32)I have no taxes in Jefferson. Colonel
Sartoris
explained it to me. Perhaps
one of you can gain access to the city records and
satisfy
yourselves.”
“But we have. We
are
the city authorities, Miss Emily.
Didn't you get a notice from
the
sheriff, signed by him? ”
(33) “I received a paper, yes,” Miss
Emily said. (34)“Perhaps he considers himself the
sheriff . . . I have no taxes in
Jefferson. ”
“But there is nothing on the
books to show that, you see We must go by
the--
”
(35) “See
Colonel Sartoris. I have no taxes in Jefferson.
”
第
8
页
共
28
页
“But, Miss
Emily
--
”
(36)
“See
Colonel
Sartoris.
”
(Colonel
Sartoris
had
been
dead
almost
ten
years.)
(37)“I have no taxes
in Jefferson. Tobe! ” (38)The Negro appeared.
(39)“Show these
gentlemen out.
”
【原文解读】
< br>(31)-(39)
描写的是爱米丽与新镇政府官员的一场舌战,爱米丽性格倔强
,语气冷
酷无情。
性格倔强表明对传统的旧思想维护,
冷酷无情表明对新思想的蔑视。
前
者体现在反复
重复
“I have no taxes in
Jefferson”
,后者表现在
“I received
a paper,
yes,”“Perhaps
he
considers
himself
the
sheriff.
”
和对镇政府官员使用祈使句,如
“See Colonel
Sartoris” “Show these gentlemen out. ”
【汉语译文】
她说起话来,声音冷酷
无情。
“
杰斐逊时,我无须纳税。萨特里斯上校早已给我
交待过了。兴许你们可以派个人去查一查镇政府档案,事情就清楚了。
”
“
可我们查过了。爱米丽小姐,我
们就是镇政府当局的。难道你没有收到司法长
官亲手签署的通知吗?
”
“
不错,我是收到过一张纸,
”
爱米丽小姐说道,
“
司法长官,也许他真把自己当
回事
……
杰斐逊时,我无须纳税。
”
“
可是,纳税册上并没有无须纳税的说明,要知道,我们必须依
……”
“
找萨特里斯上校要去。杰斐
逊时,我无须纳税。
”
“
可是,爱米丽小姐
……”
“
找萨特里斯上校要去,(萨特里斯上校已经死了将近十年了)杰斐逊时,我无
须纳税。托布!
”
黑奴应声而来。
“
把这些绅士们给我带出去。
”
< br>
【翻译津要】
(31)her
voice
预设了
she spoke
,因此,增加了预设命题的翻译
“
她说起话来
< br>”
,这
样不至于太唐突。
(32
)I have no taxes in Jefferson
一句在下面的对话中,
反复出现,
表现出爱米丽的倔强而顽固,翻译时,前后保持一致
即可。
(33)
其中
paper
就是
指前一句中的
notice
。但在爱米丽看来,司法长官亲手签署的通知,不过就是一
张纸而已,因此,
此处直译为
“
纸
”
。
(34)
Perhaps
he
considers
himself
the
sheri
ff
语气讽刺无情,翻译时,语序稍作变动,故译为
“
司法长官,也许他真把自己当
回事。
”(35)
See Colonel Sartoris
是祈使句,既然(
31
)
“
她说起话来,声音冷酷
无情
”
,
那么用带有
命令的祈使句翻译即可,
故译为
“
找萨
特里斯上校要去。
”(36)
原文重复
(35)
,仍然强调
(31)
所说的<
/p>
“
她说起话来,声音冷酷无情
”
。翻译时保持
重复即可,
(37)
倔强地重复
“
杰斐逊时,我无须纳税
”
;
(38)
增加了对预设的
翻译,
故译为
“
应声而来
”
;
(39)
增加两个字<
/p>
“
给我
”
以加强
冷酷无情的语气,
故译为
“
把这
些绅士们给我带出去。
”
II
(40)So SHE vanquished them, horse and
foot, just as she had vanquished their fathers
thirty years before about the smell.
第
9
页
共
28
页
(41)That
was
two
years
after
her
father's
death
and
a
short
time
after
her
sweetheart--the one we believed would
marry her
--had deserted her. (42)
After her
father's death she went out
very little; after her sweetheart went away,
people hardly
saw her at all. (43)A few
of the ladies had the temerity to call, but were
not received,
and the only sign of life
about the place was the Negro man--a young man
then--going
in and out with a market
basket.
【原文解读】
从写
作角度看,
(40)
是过渡句,既对第一次冲突进行收尾,同时
又自然过渡到第
二次冲突。
SHE vanquished
them, horse and foot
表明了爱米丽临危不惧的个性。
(41)-(43)
是作者或叙述者概括式地交代第二次冲突的背景。<
/p>
(41)
会引起读者的思
索,
她的心上人为什么会抛弃她?抛弃她会有什么样的后果呢?这一句,
作者使
用
deserted
一词,给读者留下
心上人是薄情男,玩玩女性而已的坏印象。
(42)
简
要概述了爱米丽经历的两次打击:
父亲的死亡和爱情的失败。
这两次打击最终导
致了爱米丽的行为异常。
从写作
角度看,
此处既然提及的父亲的死亡,
后文应当
有所交代。此句中,作者巧妙地使用了
went away
这个双关语,从而让读者真的
以为心上人是一个玩弄女性之徒。
(43)
是通过对局外人的描写来补充说明这两次
打击对爱
米丽的影响。
【汉语译文】
就这样,
爱米丽把他们一个一个地收拾了,
这
种场面在三十年前也发生过,
他们
的父辈因熏天臭气而闹事,<
/p>
她照样把他们的父辈给收拾了。
那事发生在她父亲死
后两年,
也就是她的心上人
——
我们一直以为一定会与结婚的那个人
——
抛弃她
后不久才发生的事。父亲死后,她很少出门;但心上人走了后,人们几乎再也没
有看到她的身影了。
有几个冒失的女人曾去过她的家,
但却
吃了闭门羹。
房屋四
周唯一的生命迹象就是那个黑人
——
当时他很年青
——
拎
着菜篮子进进出出。
【翻译津要】
(40)
中
horse and fo
ot
意为
“
全力以赴
< br>”
,表现出爱米丽临危不惧的个性,此处译为
“
一个一个地
”
。
(42
)
中的
“went away”
是一个
字眼,双关语(离开、死去),具有
设置悬念的作用,
因此,<
/p>
翻译时注意用词,
要保留这种双关作用,
故译为
“
走了
”
。
(44)“Just as
if a man
--any man--could
kee
p a kitchen properly,” the ladies
said; so
they were not surprised when
the smell developed. (45)It was another link
between
the gross, teeming world and
the high and mighty Griersons.
(46)A
neighbor, a woman, complained to the mayor, Judge
Stevens, eighty years old.
(47) “But
what will you have me do about it, madam?”
he said.
(48) “Why, send
her word to stop it,” the woman said. “Isn’t there
a law? ”
(49) “I’m sure that
won’t be necessary,” Judge Stevens said. (50)
“It’s probably just a
snake or a rat
th
at nigger of hers killed in the yard.
I’ll speak to him about it.”
【原文解读】
(44)
—
(49)
是从侧面描写气味事件导致镇上妇女向镇
长提出抗议。
(44)
是妇道人家
东家
长西家短,表达的意思是男人都能收拾好厨房?难怪会发出难闻的气味来。
(45)
p>
作者或叙事者对这种气味的解释,认为格利尔逊家族再怎么高贵,也要食人
< br>间烟火。
从写作角度看,
是一种悬念设置手段,
是作者的故意让读者误以为真的
第
10
页
共
28
页
是黑人男仆做不好家务导致的。<
/p>
(46)
是妇道人家向镇长告状,作者尤其交代了镇
长是一个高达
80
岁的老人,和爱米丽家的房子一样
,古老。古老意味着守旧,
守旧的人说话守旧也就不足为奇了。
(47)
镇长反问妇女,我能怎么办?
(48)
妇女
建议,先礼后兵,依法办事。
(49)“I’m
sure”
表明了镇长的态度:肯定地表示依法
办事没有必要,
并
(50)
安慰说,气味可能是耗子或蛇一类的尸臭味,并把责
任归
为黑奴;最后答应去跟黑奴说说注意把厨房打扫干净。
【汉语译文】
“
好像,要是男人
——
不管什么样的男人
——
都可以把厨房收拾得井井有条的
话,
< br>”
女人们说道;那种气味越来越来浓时,她们也并不感到吃惊。这种气味毕
竟是芸芸众生的平凡世界与大官贵族的格利尔逊家族之间的另外一种联系方式。
邻家一妇人向年已八十的镇长史蒂文斯法官投诉。
“
可是,太太,这件事,你叫我怎么办呢?
”
他说道。
“
< br>嗯,那,通知她把气味去掉呗,
”
女人说,
“
不是有法律吗?
”
p>
“
绝对没有必要,
”
史蒂文斯法官说,
“
也许是她家那个黑鬼在院子里打死了一条
蛇或一只老鼠什么似的。我去跟他说说这事儿。
”
【翻译津要】
(44)
是一个虚拟语气,翻译时要把虚拟语气翻译出来。
(48)
p>
要把普通妇道人家的
味道翻译出来,增加一些语气词。
(49)
注意把
“I’m
sure”
的语气和内涵翻译出来。
(51) The next day he received two more complaints,
one from a man who came in
diffident
deprecation
.
(52)
“We
really
must
do
something
about
it,
Judge.
(53)
I'd
be the
last one in the world
to bother Miss
Emily, but we've got to do
something.”(5
4)
That
night
the
Board
of
Aldermen
met--
three
graybeards
and
one
younger
man,
a
member of the rising
generation.
(55) “It's simple enough,”
he said. “Send her word to have her place cleaned
up. Give
her a certain time to do it
in, and if she don't. ..”
(5
6)
“Dammit,
sir,”
Judge
Stevens
said,
“will
you
accuse
a
lady
to
her
face
of
smelling bad?”
【原文解读】
镇上的人再次对爱米丽
家的臭气熏天提出了两次抗议
(51):
先是口头抗议
,
后是行
动抗议,此处描写口头抗议。
(52)
镇上男人向法官提出了抗议,但对法官有所畏
< br>惧,所以抗议有点犹豫
(53)
。在人们的抗议下,镇长
只好召开会议
(54)
。
(55)
p>
新生
代成员提出强制执行的,语气强硬。新生代的建议引起了旧传统
的代表
(56)
史
蒂文斯法官的反感
(Dammit,
sir)
。
【汉语译文】
第二天,镇长又接到两
起投诉,一起是来自一个男的,语气温和。
“
法官,对这
气味,
我们真的该采取措施了。
可我又最不想
打扰爱米丽小姐,
但我们总得想想
办法呀。
”
那天晚上,全体参议员召开了一个会,参加会议的人有三位老人和一
位较年轻的新兴代成员。
“
这事再简单不过了,
”
年轻人说,
“
通知她叫人把屋子打扫干净,限期搞好,否
则
< br>……”
第
11
页
共
28
页
“
滚蛋吧,你。先生
……”
萨特里斯法官说,
“
当着一个贵妇的面,你怎么
能说她
家里有难闻的气味呢?
”
【翻译津要】
(51)deprecation: “to belittle or mildly
disparage,”
或
“to speak
slightingly about
”(
美
国传统词典第四版
) “one
from a man who came in diffident deprecation”
译为
“
一起
是来自一个男
的,语气温和。
”(53) the last one in the
world
意为:
most unlikely
,
译为:
“
可我又最不想打扰
爱米丽小姐。
”
(57)So the next night, after midnight,
four men crossed Miss Emily’s lawn and slunk
about
the
house
like
burglars,
sniffing
along
the
base
of
the
brickwork
and
at
the
cellar
openings while one of them performed a regular
sowing motion with his hand
out
of
a
sack
slung
from
his
shoulder. (58)They
broke
open
the
cellar
door
and
sprinkled
lime
there,
and
in
all
theoutbuildings.
(59)
As
they
recrossed
the
lawn,
a
window
that had been dark was lighted and Miss Emily sat
in it, the light behind her,
and her
upright torso motionless as that of an
idol.(60)They crept quietly across the
lawn and into the shadow of the locusts
that lined the street. (61)After a week or two
the smell went away.
【原文解读】
本段是承接上文,由于
投诉得不到支持,
(57)
四个居民开始采取了偷偷的自救行<
/p>
动:越过草坪、东闻闻西闻闻,开地窖等,所有举动如盗贼一般鬼鬼祟祟,毕竟
未经允许私自闯入别人的院子是违法的。
此句采用远镜头描写,
所以
one of them
performed
a
regular
sowing
mo
tion
让读者疑惑这四个家伙在干吗呢?
(58)
突然作
者采用近镜头描写:原来他们在嗅味撒石灰。
(59)
对黑暗中的爱米丽的形象进
行了细节描写,这个的
形象是一种象征。
(60)
自救行动结束。
(61)
是作者故意对
上文设置的冲突进行了让读者感到合
理的解决。
其实这是一种写作技巧,
以便已
达到最后的出其不意的效果。
【汉语译文】
接着,
第二天子夜过后,
有四个男人越过爱米丽小姐家的草坪,
像盗贼一般在屋
子周围潜行,
沿着墙角和在地窖通风处吸气闻
嗅,
其中一人还从肩上的麻袋中掏
出东西,
做着播种的样子。
他们打开地窖门,
在地窖里和所有的裙楼
外都撒上了
石灰。
当他们再回头穿过草坪时,
< br>原本黑暗的窗户亮起了一扇灯光。
灯光中爱米
丽坐在那儿
,灯在她的身后,挺立的身躯一动不动,活像一座雕像。他们鬼鬼祟
祟地弓着腰,越过草
地,进入街道两旁的洋槐树影中。一两周后,气味消失了。
【翻译津要】
此段翻译不难。
(60)
中的动词
crept(creep)
,
意为:
“
To move with the body close to
the
ground, as on hands and knees”
故译为:
“
他们鬼鬼祟祟地弓着腰
”
。
(62)That was when people
had begun to feel really sorry for her. (63)People
in our
town, remembering how old lady
Wyatt, her great-aunt, had gone completely crazy
at
last, believed that the Griersons
held themselves a little too high for what they
really
were. (64)None of the young men
were quite good enough for Miss Emily and such.
(65)We had long thought of them as a
tableau, Miss Emily a slender figure in white in
the
background,
her
father
a
spraddled
silhouette
in
the
foreground,
his
back
to
her
第
12
页
共
28
页
and
clutching
a
horsewhip,
the
two
of
them
framed
by
the
back-flung
front
door.
(66)So when she got to
be thirty and was still single, we were not
pleased exactly, but
vindicated;
(67)even with insanity in the family she wouldn't
have turned down all of
her chances if
they had really materialized.
【原文解读】
(62)
是事态发展过渡句。
(63)
开始回顾往事,作者通
过对爱米丽的疯癫姑奶奶的
描述,影射爱米丽的行为不正常,而这种不正常的原因,或许
是家族的遗传,也
可能是对物非人非的人世变化的不适应。
但人
们或作者宁可认为是后者
:
格利尔
逊
一家人都太过自命清高了。
这一点从
(64)
< br>和
(65)
中可以看出来:
(6
4)
爱米丽一类
女人什么男人都看不上眼;
(65)
作者通过静态的细节勾画出了爱米丽(和父亲)
一
家人的自命清高的活人画像。但这种画像是人们对爱米丽和其父亲形成的印
象,
象征着自命清高,
与世格格不入。
(66)
p>
是爱米丽自命清高的结果,
年届三十,
仍然
孑然一身。
对这种孑然一身,
镇上年轻男子本应感到高兴:
p>
至少还有成为爱
米丽夫婿的机会。但是
“<
/p>
我们
”
并不高兴,反而印证了人们的看法
,即太过自命清
高。
(67)
是评述,评述中透露出惋惜。
【汉语译文】
而这时,
人们才开始真正为她感到难过。
我们镇上的人想起了爱米丽小姐的姑奶
奶怀亚特,
这老太太后来完全变成了一个疯子;
我们都相信格利尔逊一家人都太
过自命清高了。
年轻男人在爱
米丽小姐这类的女人看来都不是什么好货色。
长久
以往,
我们都把她们这家人看做是一幅活人画:
爱米丽小姐身材苗条,
立于父亲
身后;父亲站在前面,双脚叉开,背对爱米丽,手里握着马鞭
;二人站在一扇后
开的前门中间。所以当她接近三十岁,依然孑然一身,准确地说,我们
并没有欣
喜之心,
反而觉得我们先前的看法得到了证实。
即使她家有疯癫的遗传,
要是遇
到机会,她也
不应断然放弃。
【翻译津要】
(63)
中
themeselves<
/p>
和
they
指
t
he Griersons
,
为了避免指代不清,
翻译时采用代词
还原增益法,对代词加以还原。
He
ld themselves a litter too high what they really <
/p>
were,
概括式译为
“
自命清高
”
。
(64)
也可译为:米丽小姐这类女人对什么年轻男子
都瞧不上眼。
(65)
是静态的细节描写。英语
(
介词,分词
)
复合结构在文学作品中
的功效之一,便是进行静态。因此,翻译时,要注意描写对象的细节和方位,句
子不宜太长。
(68)When her father
died, it got about that the house was all that was
left to her; and
in
a
way,
people
were
glad.
(69)At
last
they
could
pity
Miss
Emily.
(70)Being
left
alone, and a pauper, she had become
humanized. (71)Now she too would know the
old thrill and the old despair of a
penny more or less.
【原文解读】
<
/p>
此段是一个过渡段,
同时具有悬念设置作用。
爱米丽父亲的死,
对镇上的人或爱
米丽本人来都应该说是一
件好事,
因为对镇上的人来说,
爱米丽孑然一身是因为
她的父亲古板缘故导致她无法与同龄男子接触。
她父亲一死,
镇上年轻男子自然
就有了机会。对爱米丽来说,孤单清苦会让她改变,早应
该懂人情世故了。正常
人都会这样想。但事实如何呢了?镇上的年轻男子真的得到这种机
会了吗?
第
13
页
共
28
页
【汉语译文】
父亲死后,
传说那幢房子全部留给了她;
人们也有点高兴。
他
们终于可以向她表
达怜悯之情了。
孤单清苦,
< br>她早该懂人情世故了。
如今她也该体会到多一分钱则
喜,
少一分钱则愁的那种人之常情了。
【翻译津要】
(68)it
为形式主语,真正的主语为
that
clause
。
got
about
意为
“becomes
well
known”
。
It got abo
ut
译为
:
传说。
In a way
意为:
a little
,
somewhat
。
(69
)
是一个
虚拟语气,
对过去的假设。<
/p>
(71)
仍然是虚拟语气,
对现在的假设
。
其中
old
是指
“
惯
常的
”“
常有的
”
,故译为
“
人之常情
”
。对
a
penny more or less
采取了归化处理,
译
为
“
多一分钱则喜,少一分钱则愁
”<
/p>
。
(72)The
day
after
his
death
all
the
ladies
prepared
to
call
at
the
house
and
offer
condolence and aid, as
is our custom. (73) Miss Emily met them at the
door, dressed
as usual and with no
trace of grief on her face. (74)She told them that
her father was
not dead. (75) She did
that for three days, with the ministers calling on
her, and the
doctors, trying to
persuade her to let them dispose of the body.
(76)Just as they were
about to resort
to law and force, she broke down, and they buried
her father quickly.
【原文解读】
<
/p>
此段通过对爱米丽父亲的丧事的描写,
(72)
< br>人死入殓下葬,家属悲戚、邻里乡相
亲吊唁,本为人情世故。但
< br>(73)
爱米丽依着如旧,全无悲伤之情。作者通过静态
的细节描写,
刻画爱米丽的内心活动:
(74)
她父亲没有死
(
读者读到这里时,
读者
会产生两种理解:
一是父亲死亡给她的打击,
一是爱米丽的不正常有家族的遗传,
这样就与前文疯癫的姑奶奶相互照应
了
)
,
和爱米丽的倔强性格
(75)
:
连续三天都
不
埋葬自己的父亲,无论谁来劝告,都不理睬,直到
(76)
人们
准备诉诸法律和武
力,爱米丽自己崩溃时,人们才赶紧帮忙埋葬了她的父亲。为什么人们
要赶紧
(quickly)
把她父亲埋掉了呢?
【汉语译文】
她父亲死后
的第二天,
镇上所有的女人都准备去她家吊唁和提供帮助,
这是
我们
的习俗。
爱米丽小姐在家门口接待了她们,
依着和往日一样,
脸上也没有丝毫悲
伤。她告诉来访者
,她父亲没有死。连续三天都这样,无论是来访的牧师们,还
是医生们,
都劝她让他们把尸体处理掉。
正当他们准备诉诸法律和武力时,
爱米
丽崩溃了,这时,他们才赶紧把她父亲给埋掉了。
【翻译津要】
(72)
其中
all the
ladies
是指镇上的女人,
call at the
house and offer condolence
指登
门吊唁。
as is our
custom
翻译时独立处理成小句。
(75)
中
with the ministers calling
on her, and the doctors, trying to
persuade her to let them dispose of the body
的难点
是两个逗号的作用。
第一个逗号和连词
and
旨在表明
with
< br>有两个名词短语宾语,
第二逗号旨在说明,
trying
的逻辑主语有两个:一个是
the
ministers
,一个是
the
doctors
,翻译时把
calling
on
her
译为前置定语,把
and
处理为
“
无论
……
,还
是
…
….
,
”
可以巧妙地把原文的意思翻译
出来。
(77)We did not say she
was crazy then. (78)We believed she had to do
that. (79)We
remembered
all
the
young
men
her
father
had
driven
away,
and
(80)we
knew
that
第
14
页
共
28
页
-
-
-
-
-
-
-
-
-
上一篇:小学生英语短语词汇大全
下一篇:SWIFT报文的结构和报文类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