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不能为空

当前您在: 主页 > 英语 >

软土地基路基监控规范(修改稿,首部)

作者:高考题库网
来源:https://www.bjmy2z.cn/gaokao
2021-02-13 11:43
tags:

-

2021年2月13日发(作者:9981)


关于对工程建设国家标准《软土地基路基监控规范》征求意见的函





各单位及专家:



根据住房和城乡建设 部《关于印发〈


2015


年工程建设标准规范制订、

< p>
修订计划〉的通知》(建标


[2014]189


号 )的要求,由中国铁建港航局集团


有限公司和广州市市政集团有限公司会同有关单位共同 编制的工程建设国


家标准《软土地基路基监控技术规范》,经过多次研讨和修改,已完成 征


求意见稿。为保证标准编制质量,进一步完善标准内容,现向各单位和专


家征求意见。



编制组请各位专家对该稿内容全面审 阅。希望各位专家对规范多提出


具体修改意见和建议,并请于


2 016



5



1


日前以邮寄或电子邮件形式,


反馈至主编单位刘吉福,电子邮 箱为


LJFMXY@


或者


617067 152@


,邮寄地址为:广州市番禺区兴南大道


118



2


号楼


6

< p>
楼,邮政编码为


511442


< br>


祝各位专家身体健康,完事如意!



联系人:刘吉福





话:






1



《软土地基路基监控技术规范》编制组



2016



3


1
































2



UDC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




GB


P









































GB/T×



20×


×














































备案号


J


×



20×


×




软土地基路基监控技术规范



Technical


code for


monitoring of embankments with soft foundation


(


征求意见稿


)







20


×


×< /p>



×


×



×


×


发布



























20


×


×



×


×



01


实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发布




3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软土地基路基监控技术规范



Technical


code for


monitoring of embankments with soft foundation



GB/T***-20**



批准部门: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施行日期:



2 0



×


×







×







1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


×










4






< /p>


根据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关于印发〈


2015

年工程建设标准规范制订、修订计


划〉的通知》(建标


[2 014]189


号)的要求,规范编制组经广泛调查研究,认真


总结实践经验,


参考有关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


并在广泛征 求意见的基础上,


编制了本规范。



本 规范的主要技术内容是:


1


基本规定;


2


监控设计;


3


监测实施;

< p>
4


监测资


料整理与分析。



本规范中以黑体字标志的条文为强制性条文,必须严格执行。



本规范由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负责管理和对强制性条文的解释,由城乡与住房


建设部负责日常管理,


由中国铁建港航局集团有限公司、

广州市市政集团有限公


司负责具体技术内容的解释。


执行过 程中如有意见或建议,


请寄送中国铁建港航


局集团有限公司《软 土地基路基监控技术规范》管理组(地址:珠海市前山翠峰



1 89


号,邮政编码:


519070


)。



本规范主编单位:中国铁建港航局集团有限公司



广州市市政集团有限公司



本规范参编单位:中铁第一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



中国铁建港航局集团勘察设计院有限公司



天津大学



河海大学



同济大学



广东省公路建设有限公司



中交路桥技术有限公司



江苏省交通科学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



1



常州金土木工程仪器有限公司



本规范主要起草人员:安关峰



刘吉福



王应铭



尹敬泽



许四发



刘齐辉



刘添俊



孙良鑫



李国维



陈双全







杨龙才



杨志余



范军琳







蒋雪琴



葛建军



谭祥韶







本规范主要审查人员:××× ××× ××× ×××




××× ××× ××× ×××



2








1



总则


.............. .................................................. .................................................. ...........................


1



2


< /p>


术语和符号


........................ .................................................. .................................................. .....


2



2.1



术语


.............. .................................................. .................................................. ............... 2



2.2



符号


.............. .................................................. .................................................. ............... 3



3



基本规定


............ .................................................. .................................................. .....................


5



4



监控设计


................................................. .................................................. ..................................


7



4.1



一般规定


........................ .................................................. ............................................... 7



4.2



施工期监控



.


................................................. .................................................. ................. 7



4.3



运营期监控



.


..................................... .................................................. ........................... 12



5



监测实施


................................................. .................................................. ................................


1


5



5.1



一般规定


............ .................................................. .................................................. ....... 15



5.2



变形控制网



.


................................................. .................................................. ............... 16



5.3



沉降和隆起监测


< br>.


................................... .................................................. ..................... 18



5.4



水平位移监测


.


.................................... .................................................. ........................ 22



5.5



孔隙水压力监测



.

< br>............................................... .................................................. ......... 24



5.6



土压力监测



.


................................................. .................................................. ............... 25



5.7



地下水位和水面监测



.


................................. .................................................. ............... 26



5.8



膜下真空度监测


< br>.


................................... .................................................. ..................... 26



5.9



巡视检查与裂缝监测



.


................................. .................................................. ............... 27



5.10



测点器材保护与恢复



.


................................. .................................................. ............. 27



5.11



监测记录



.


...................................... .................................................. ............................ 28



6



监测资料分析与应用



.


............................................. .................................................. ...............


2


9



6.1



一般规定


............ .................................................. .................................................. ....... 29



6.2



监测资料分析



.

................................................ .................................................. ............ 29



6.3



路基稳定性评估


< br>.


................................... .................................................. ..................... 30



6.4



工后沉降预测


.


.................................... .................................................. ........................ 31



6.5



后序施工时机确定



.


.............................................. .................................................. ...... 32



6.6



其他分析


.......................... .................................................. ........................................... 32



6.7


监控报告


................................. .................................................. .................................... 33



6.8



监控验收与归档



.

< br>............................................... .................................................. ......... 33



本规范用词说明

< br>............................................... .................................................. ............................


3


4



引用标 准名录


.................................... .................................................. ...........................................


3


5



附:条 文说明


.................................... .................................................. ...........................................


3


6



3



Contents


1



General provisions ........ .................................................. ........................


错误!未定义书签。



2



Terms and symbols

.


.................................... .............................................


错误!未定义书签。



2.1



Terms


.

................................................ ............................................



误!未定义书签。



2.2



Symbols .... .................................................. ...................................



误!未定义书签。



3



Basic requirement ...................................... .............................................


错误!未定义书签。



4



Monitoring design ......... .................................................. ........................


错误!未定义书签。



4.1



General requirement


.


.................................. .................................



误!未定义书签。



4.2



Monitoring during construction .................................................



误!未定义书签。



4.3



Monitoring after construction


.


........ ............................................



误!未定义书签。



5



Monitoring ... .................................................. ..........................................


错误!未定义书签。



5.1



General requirement


.


.................................. .................................



误!未定义书签。



5.2



Deformation control survey.................................... .....................



误!未定义书签。



5.3



Settlement monitoring ....................................... ..........................



误!未定义书签。



5.4



Horizontal deformation monitoring ...........................................



误!未定义书签。



5.5



Pore water pressure monitoring


.


....... ..........................................



误!未定义书签。



5.6



Earth pressure monitoring .............................. ............................



误!未定义书签。



5.7



Water level monitoring ....................................... .........................



误!未定义书签。



5.8



Vaccum monitoring


............................ ..........................................



误!未定义书签。



5.9



Patrol and crack monitoring ................................. ......................



误!未定义书签。



5.10



Protection and repairment of observation points


.


...................



误!未定义书签。



5.11



Monitoring record ........................................... ...........................



误!未定义书签。



6



Analysis and applications of monitording datum


.


................................


错误!未定义书签。



6.1



General requirement


.


.................................. .................................



误!未定义书签。



6.2



Analysis of monitoring datum


.


.......... ..........................................



误!未定义书签。



6.3



Evaluation of stability of embankment ......................................



误!未定义书签。



6.4



Predciton of settlement after construction


.................................



误!未定义书签。



6.5



Decision of start time of next construciton


.


................................



误!未定义书签。



6.6



Other applications


.


.............. .................................................. .......



误!未定义书签。



6.7



Monitoring reports


.


................... .................................................. .



误!未定义书签。



6.8



Monitoring acceptance and filing ...............................................



误!未定义书签。



Explanation of Wording in this code ... .................................................. ......


错误!未定义书签。



List of Quoted Standards


.... .................................................. ..................


错误!未定义书签。



Addition



Explanat ion of provisions


..................... .....................................


错误!未定义书签。




4




5



1



总则



1.0.1




为规范软土地基路基监控行为、


提高监控水平和质量,


促进路 基安全与质量,指导运


营养护工作,制定本规范。



1.0.2



本规范适用于公路工程 、市政工程、铁道工程、轨道交通工程、水利水电工程、水


运工程等行业软土地基路基施 工期和运营期的监控。



1.0.3



软土地基路基监控除应符合本规范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



1



2



术语和符号



2.1



术语



2.1.1




软土地基



soft foundation


存在淤泥、淤泥质土、有机质土、泥碳土等饱和黏性土的地基。



2.1.2




路基


embankment


直接支承路面结构或轨道结构的带状构造物。



2.1.3




工后沉降



post construction settlement


路面结构或轨道结构完工后规定使用年限内的沉降量。



2.1.4




胶结桩



bonded pile < /p>


由水泥等胶结材料将砂石或土胶结而成具有一定无侧限抗压强度的桩。


2.1.5




复合地基



composite foundation


由桩、土共同承担路基荷载的地基。



2.1.6




桩承堤



piled embankment


采用桩基础的路基。



2.1.7




过渡段



approach embankment


一般路基与桥梁、横向结构物、路堑、隧道等之间用于过渡工后 沉降的路段。



2.1.8




路基监控



monitoring and control of embankment






通过监测路基应力、应变、强度等达到评估路基稳定性、预测工后沉降、评价对相关


建(构)筑物的影响等目的工作。



2.1.9




路基施工期监控



monitoring during construction






软土地基处理阶段、


路基填筑阶段、


预压阶 段、


路面或轨道施工阶段等施工期的路基监


控。



2.1.10



路基运营期监控



monitoring after construction


通车后运营期间的路基监控。



2.1.11



等载预压



dead-load preloading


荷载等于运营期长期恒载的预压。



2.1.12




监测点



monitoring point



直接或间接设置在路基及其周围建


(构)


筑物等监测对象上,并能反映监测对象力学或


变形特征的监测点。



2.1.13




监测预警值



alarming value on monitoring


为保证路基稳定性,对监测项目变化所设定的监控值。



2.1.14




表观法



apparent method


根据路基裂缝、隆起等现象评估路基稳定性的方法。



2



2.1.15




预警值法



alarming value method


通过对比监测项目实测值与预警值评估路基稳定性的方法。



2.1.16




拐点法



turning point method


通过瞬时沉降、水平位移、孔压累计增量等与荷载关系曲线或其他关系曲 线的拐点评


估路基稳定性的方法。



2.1.17




沉降速率法



settlement ratio method


通过对比实测沉降速率与沉降速率标准确定卸载时机的方法。



2.1.18




工后沉降法



post construction settlement method


通过对比预测工后沉降与容许工后沉降确定卸载时机的方法。



2.1.19




差异沉降转角



turning angel due to differential settlement


由于差异沉降导致的涵洞、路面、管线等的转角。



2.2



符号



2.2.1




几何参数



d


e


——竖向排水体影响直径;



d


s


——竖向排水体涂抹区直径;



d


w


——竖向排水体直径;


H


d


——固结土层竖向排水距离 ;



I


——面积惯性矩;



L


——竖向排水体长度;


< p>
L


i


——第


i

< p>
-1


点与


i


的之间的长度 ;



z


——深度;



?


——曲率半径;



?


a



——最小曲率半径预警标准;



?


——转角。



2.2.2




应变与位移



d


i


——第


i


点的沉降或位移;



S


c


——路基软土 层最大主固结沉降;



S


rTa


——容许工后沉降;



S

rTp


——工后沉降预测值;



S


t


——


t


时的 沉降;



S


?


——预压荷载对应的最终沉降;



v


——水平位移;


< br>V


c


——固结沉降速率;



V


h


——水平位移速率;

< br>



3


V

h


i


——填土后第


i


天的水平位移速率监测值;



V

s


——沉降速率;



V

< p>
sa


——沉降速率预警标准;


< br>V


s


i


——填土后第

< p>
i


天的表面沉降速率监测值;


< br>?


S


c


——预压荷载与等载之差 对应的固结沉降。



2.2.3



材料性能参数







C


h


——土的径向排水固结系数;



C


v


——土的竖向排水固结系数;



E


——胶结桩弹性模量;



k


h


——原状土横向渗透系数;



k


s


——涂抹区渗 透系数;



M


a


——桩身抗裂弯矩。



2.2.4




其他符号



C


1



C


2< /p>


——导线类别系数;



F


——固结度计算系数;



m


——表面沉降或位移收敛天数;



?


——沉降速率系数;



?


——修正系数。




4


3



基本规定



3.0.1




软土地基路基监控对象和监控目的应根据各路段的地质条件、路堤设计、地基处理


方案 、周边环境、施工安排等确定,监控工作应围绕监控目的开展。



3.0.2



各路段的监控等级应根 据监控工作对实现监控目标的重要性确定。施工期、运营期


的监控等级应分别按表


3.0.2-1


、表


3.0.2-2


确定。同一路段属于不同监控等级时应取较高监


控等级。




3.0.2-1


软土地基路段施工期监控等级划分标准



监控等级



路段类型



C1.1



C1.2


一级




C1.3


C1.4


C1.5


C2.1


C2.2


C2.3



二级



C2.4



C2.5


C2.6


C3.1


三级



C3.2


路基条件



天然地基路基稳定安全系数 小于


1.0


,采用排水固结法处理


(含 散体材料桩复合地


基)的路段。



天然 地基路基沉降大于


3


倍容许工后沉降,采用排水固结法处理(含 散体材料桩


复合地基)的结构物过渡路段。


< br>受路基影响的重要的建(构)筑物或受损后果很严重的建(构)筑物。



试验工程。



设计等相关单位根据工程具体情况选定的路段。



天然地基路基稳定安全系数小于


1.0


,采用胶结桩 复合地基的路段。



天然地基路基稳定安全系数小于

< p>
1.0


,采用部分换填方法处理的路段。



天然地基路基沉降大于


3


倍容许工后沉降,采 用胶结桩复合地基或部分换填等方


法处理的结构物过渡路段。



天然地基路基沉降大于


3


倍容许工后沉 降且采用排水固结法处理的结构物过渡段


以外的路段。



受路基影响的一般建(构)筑物或受损后果严重的建(构)筑物。



设计等相关单位根据工程具体情况选定的路段。



桩承堤路基。



其它软土地基路基。



注:



1


路基 稳定安全系数包括圆弧滑动、折线滑动、水平滑动等破坏模式的稳定安全系数,是不考虑地震

影响的稳定安全系数。



2


建(构 )筑物是否受路基影响应由设计单位经过计算分析或根据工程经验确定。




3.0.2-2


运营期监控等级划分标准



监控等级



路段类型



S1.1


一级



S1.2


S1.3


S1.4


S2.1


二级



S2.2


S2.3


S2.4


路基条件



施工期监控表明路基稳定性差的路段。



预测工后沉降大于容许工后沉降的结构物过渡路段。



属于


C1.1



C2. 2


路段且实际预压荷载未包括交通荷载的路段。



设计等相关单位根据工程具体情况选定的路段。



预测工后沉降大于容许工后沉降结构物过渡段以外的路段。



预测工后沉降小于容许工后沉降结构物过渡路段。


< p>
属于


C2.1


路段且实际预压荷载未包括交通荷载 的路段。



设计等相关单位根据工程具体情况选定的路段。



5



三级



S3.1


其它软土地基路段



3.0.3



一级监控路基必须进行监控,二级监控路基应进行监控。



3.0.4



软基设计应包括监控设 计内容,监控实施方案应经审批后实施,并加强对监控工作


的检查和验收。路基方案发生 重大变更时,应相应调整监控方案。



3.0.5



软土地基路基监控路基宜由第三方监测单位实施或由第三方进 行抽查性监测,对负


责施工监控的施工单位宜进行培训。



3.0.6




应综合利用仪器量测、现场巡视检查等手段开展软土地基路基监测工作。



3.0.7




应采用先进、成熟、科学的监测手段,真实、可靠、及时、全面地反映软土地基路基


应 力、应变、强度等变化过程,宜采用自动化实时监测。



3.0.8





采用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和新设备时应经传统方法验证并 应满足工程要求。



3.0.9



监测工作应减少对工程自身和环境的不利影响。




3.0.10


< br>应制定监控管理制度,明确参建单位监控职责。对路基稳定性预警的响应应及时、


有效。



3.0.11


< p>
应建立监测资料数据库或信息管理系统,监控信息传递应顺畅、及时。



3.0.12



对各种监测项目,都 应采取措施减小系统误差、控制偶然误差、避免人为错误、对


监测误差进行检验分析,保 证监测精度满足要求。



6



4



监控设计



4.1



一般规定



4.1.1



监控对象宜包括路基、受路基影响的建(构)筑物等。



4.1.2



监控设计时应收集下列资料:



1




施工期 监控设计时应收集工程地质、水文地质、路堤设计、地基处理设计、容许


工后沉降、容许 差异沉降、施工安排、施工控制网、线路区域沉降、周边环境、雨水统计


资料、监控目的 等资料;



2




既有路基改造工程除按照第


1


款收集拓宽部分的相关资料外,还应收集既有路基


工程地质、路堤设计 、地基处理设计、施工资料、施工期监控资料、工后监测监控资料


等;

< br>


3




运营期监控设计应收集工程地质、水文地质、路堤设计、地基处理设计、路基施


工、施 工期监控资料、周边环境、雨水统计资料、监控目的等资料;



4



临水路基或水中路基还应收集水 位变化情况、地下水和地表水的水力联系情况、


路基设计水位及水位变化控制值等;



5



地下管线 、涵洞及受路基影响的建(构)筑物应收集建(构)筑物的结构、地基


基础等方面的设计 和施工资料、容许沉降、容许差异沉降、容许转角、容许倾斜等,有可


能时还应收集已经 发生的沉降、差异沉降、转角、倾斜、裂缝等。



4.1.3




同时属于不同路基类型的路段应同时符合不同路基类型对监测设计的要求。



4.2



施工期监控



4.2.1



路基施工期监控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1




监控设 计应包括监测断面、监测项目、监测精度、监测方法、监测点布置、监测


频率、监测时间 、预警标准等;



2



监控方案应根据工程地质、水文地质、路堤设计、地基处理设计、当地气象状


况、周边环境、工后沉降要求、路基可能的失稳模式、监控目的、施工方案、行业特点


等 ,在稳定分析、沉降计算、现场条件核实的基础上等进行设计;



3



可根据巡视检查结果调整监控设 计方案,出现路基失稳表征现象的路段宜进行专


项监控设计。



4.2.2



受路基影响的建(构)筑物监控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1



监控设计应包括监测项目、监测 精度、监测点布置、监测频率、监测时间、预警


标准等;



2




监控设计宜与相关单位沟通、协商;



3



可根据巡视检查结果调整监控设计方案。



7



4.2.3



路基监测断面设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1




C1. 1



C2.1



C2.2


路段的监测断面间距不宜大于


50m




2




C1.2



C2.3


路段应在结构物(包含搭板)末端、过渡路段中部、过渡路段末端和

< p>
过渡路段外侧分别设置


1


个监测断面,过渡路段外 侧监测断面的位置宜根据数值模式或经


验确定;



3




C1. 4


路段应根据试验目的和试验分区设置监测断面。每个试验区至少设置一个监

< p>
测断面或监测区域,监测断面宜靠近试验区的中部设置;



4




C2. 4


路段监测断面间距不宜大于


100m




5




地形、地质情况变化较大的路段应适当加密监测断面,



一段连续路基宜设置不


少于


2


个监测断面;



6




监测断面应布置在其控制路段范围内沉降或稳定性最不利的位 置和方向,并应利


于减少施工干扰的影响;



7




对于运 营期计划监控的路段,施工期监测断面设置应综合考虑运营期监控与施工


期监控的需求。



4.2.4


监测项目应根据监控对象、监控目的等选择,监测项目选择应符合下列规定:



1



所有监测断面均应监测地基表面 沉降,胶结桩复合地基宜同时监测桩顶沉降和桩


间土沉降。



2



C1.2


路段软土层厚度大于


15m


时,


C1 .2



C2.3


C2.4


路段加固区以下存在软土层


时宜监测地基分层沉降 或深层沉降;




3




路基附 近条件允许时,


C1.1



C2.1< /p>



C2.2


路段宜监测路基附近地面隆起 量;最危


险滑动面范围内靠近滑动面剪出口的地面隆起量;



4




C1. 1



C2.1



C2.2


路段应监测地基水平位移。当存在较厚硬壳层时,应监测地基


深层水平位移;



5




C2.1


路段宜监测桩身水平位移和 桩顶竖向土压力;



6




既有路基加高时应按照新建路基进行监控;既有路基拓宽时, 拓宽部分应按照新


建路基进行监控,既有路基部分应监测路肩附近的沉降和沉降转角;< /p>



7




需要通过监测确定桥台桩基施工时间的路段宜监测桥台附近路基的水平位移;需


要通过监测确定路基范围内地下管线、涵洞反开挖施工时间的路段宜监测地下管线、涵洞


位置处的地基表面沉降和差异沉降产生的转角;



8




试验工程应根据试验目的选择监测项目;



9




重点监 控路段、试验工程宜采用多种监测项目从不同角度反映监测所关注的问


题;



10




路基附近地下水位或水面变化较大的路基监控孔隙水压力时,应监测地下水位


或 路基附近水面高程;



8



11



采用真空预压的路段应监测膜下真空度。



12




自动 监控断面宜同时对路堤自重荷载进行自动监控,并应通过人工监测复核;



13



对于表征路基稳定性的裂缝, 应监测裂缝位置、宽度、深度、长度及其发展情


况,宜监测裂缝表面粗糙度;

< p>


14



对受路基影响 的建(构)筑物,应根据建(构)物地基基础和结构情况确定敏感


因素和监测项目,宜监 测水平位移、沉降、沉降或位移导致的转角或倾角等。



4.2.5




监测精度要求宜结合监测技术水平,根据监测阶段、监测对象、监测目的、监测项


目变 化幅度、预警值或容许工后沉降大小、建(构)筑物重要性等因素综合确定,监测精


度要 求应符合表


4.2.5


的规定。




4.2.5


监测精度要求



监测项目



地基或路基表面


沉降



深层沉降和分层


沉降



地基表面隆起



边桩水平位移



深层水平位移



土压力



孔隙水压力



地下水位



水面



真空度



裂缝宽度



监测精度要求



填筑期中误差不宜大于 ±


1.0mm


,且


C1.1

< p>


C2.1



C2.2< /p>


路段中误差不宜大于预警值



1/20< /p>


。预压期中误差不宜大于±


0.5mm




精度不宜低于


2mm


中误差不宜大于±


1.0mm


中误差 宜小于预警值的


1/10


,且不宜大于±


3mm


精度不宜低于


2mm


精度不宜低于


0.5%FS


精度不宜低于


0.5%FS


中误差不宜大于±


5mm


中误差不宜大于±


5mm


精度不宜低于


1kPa


精度不宜低于


0.1mm


4.2.6




监测方法应根据工程具体情况、


监控目的、


监测精度要求等选 择,


监测方法应经济、


可靠,便于监测实施和器材保护。



4.2.7



监测点布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1



监测点布置应最大程度反映监测对象的实际状态及其变化趋势 ,并应减少监测与


施工的相互干扰;



2




表面沉降监测点布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1


)路基中线、路肩、坡脚附近均宜设置地基表面沉降监测点;



2


)需要监测路基表面沉降时,路基中线和路肩附近均宜设 置路基表面沉降监测


点;



3


)用于确定涵洞反开挖施工时间时,沿涵洞走向在路基中线、坡肩、坡脚附近均

< br>宜设置地基表面沉降监测点;



9



4


)用于确定路基范围内地下管线反 开挖施工时间时,宜沿地下管线走向设置能反


映其最大沉降转角的地基表面沉降测点;< /p>



5


)监测方法应根据横剖面沉降监测点 或管应沿监测断面布置,监测点间距不宜大



5m


,沉降沿横剖面变化剧烈的部位监测点间距应加密。



3




分层沉 降或深层沉降监测点宜设置在监测断面内沉降最大的部位,压缩层内各各


土层的分界面、 加固区底面均应设置分层沉降或深层沉降监测点,分层沉降环的间距不宜


大于

< p>
5m




4



监测受路基影响的建(构)筑物的沉降监测点布置应全面反映 其位移、沉降、差


异沉降转角,监测点布置应侧重可能出现最大转角的部位;

< p>







5


< /p>


路基附近地面隆起监测点宜设置在最危险滑动面范围内靠近滑动面剪出口的位


置;



6




水平位移监测点布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1


)水平位移监测点应设置在路基两侧或稳定性较差的一侧,且应位于最危险滑动


面内,宜尽量靠近坡脚;



2


)临水或水中路基的水下部分不存在失稳危险时,水平位移监测点可设置在水面


以上边坡处,否则应在水中设置监测点;



3


)利用基准桩监测边桩位移时,水平位移基准桩应设置在路基影响范围之外,基


准桩与边桩的连线方向应与地基最大位移方向一致;



4


)利用测斜仪监测水平位移时,测斜管底端或最下面的固定式测斜仪应进入压缩


层底面以下至少


3m


;当软土层底面深度远大于最危险 滑动面深度时可以管口为水平位移


基准点,此时测斜管底端或最下面的固定式测斜仪应超 过最危险滑动面至少


3m




5


)受路基影响的建(构)筑物的水平位移监测点应布置在路基与建(构 )筑物之


间并靠近结构物、构筑物;



6


)确定桥台桩基施工时机的水平位移测点宜设置路基纵向坡脚附近,且距离路基


坡脚不宜大于


1m




7



孔隙水压力监测点布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1


)用于评估路基稳定性的孔隙水压力计宜布置在路基范围内最危险滑动面附近的< /p>


饱和黏性土层中;



2

< br>)用于预测工后沉降的孔隙水压力计宜布置在监测断面内沉降最大的部位附近的


压 缩层内饱和黏性土层中,孔隙水压力计竖向间距宜为


3m~5m



且每个软土层至少


1


个孔

< p>
隙水压力计;



3


)用于 监测强夯或桩体施工时软土层中孔隙水压力变化的孔隙水压力计宜布置在


影响范围内不同 距离、不同深度处。



8



与孔隙水压力计联合监测超静孔隙水压力的地下水位观测点应设在路基影响范围

< br>10



之外;



9



胶结桩复合地基桩、土竖向土压 力计应布置在路基坡肩以内,并位于最危险滑动


面范围内;







10




服务于相同监测目的的测点布置应相对集中。



4.2.8



监控时间应符合下列规定:



1



软土地基路基监控时间应满足工后沉降预测、路基稳定性判断 等监控目的的需


要。施工期监控工作宜持续到工程移交给运营管理部门为止,预压荷载未 包括交通荷载的


C1.1



C2.1< /p>



C2.2


路段、计划运营期监测的路段 应监测至运营期;







2




受路基影响的建(构)筑物应监测至沉降、水平位移收敛或达 到监控目的为止。



4.2.9


< /p>


监测频率应根据行业特点和要求、地质条件和周边环境条件、监测指标特点和重要


性、监测目的、监测指标变化速率、监测精度、路基施工方法和施工状态、路基稳定状

< p>
态、监控手段等综合确定,并应满足反映监测对象变化过程的要求。监测频率应符合表


4.2.9


的规定。




4.2.9


监测频率



监测阶段



监测频率



C1.1

< br>、


C2.1



C2.2


路段每填筑一层或一日,表面沉降、隆起、水平位移、孔隙水压力应


至少 监测


1


次;填筑间歇期前


2

< p>
天每天应至少监测


1


次,间歇期最后一天应监测< /p>


1


次。


填筑期



其他监测项目监测频率可减小。路基填土高度小于天然地基极限填土高度的


0.5


倍时监


测频率可适当减小。

< br>


其他路段每填筑一层或一日,宜监测


1




预压期




6


个月宜


7d~15d


监测一次,超过


6


个月时宜


15d~30d


监测一次。



注:


1.


外部条件变化或路基稳定性差时应加大监测频率。



2.


自动监控时应加大监控频率。



4.2.10



路基稳定性评估方法可根据行业和地区经验选择,


宜采用不同方法综合评估。


采用


预警值法时应根据地质情况、路基情况、地基处理方案、加载速率 、工程经验等确定预警


值,并应根据试验工程监测结果或前期监测资料对预警值进行修正 。



4.2.11



复合地基中钢筋混凝土桩桩身水平位移


~


深度曲线最小 曲率半径预警值宜按式



4.2.11


)确定。



?


a


?


1000


EI



























4.2.11




M


a


式中


< /p>


?


a


——最小曲率半径预警值(


m


);



E

< p>
——弹性模量(


MPa


);



I


——桩身横截面面积惯性矩(


m


);



M


a< /p>


——桩身抗裂弯矩(


kNm


)。



4


4.2.12




受路基影响的建(构)筑物的预警标准应根据建(构)筑物容 许变形确定。



4.2.13




采用沉降速率法确定路基卸载时机时应根据容许工后沉降、地 基处理参数、预压


11



荷载,结合 工程经验确定预压荷载对应的沉降速率标准。公路、普通铁路、市政道路、堆


场道路的路 基可采用下式估算沉降速率标准。



V


sa


?


?


?


?


S


c


?


S


rTa


?






















4.2.13-1




式中:


V


sa


——沉降速率卸载标准(


mm/d







?


——沉 降速率系数(


1/d



?


S


c


——设计荷载与预压荷载对应的主固结沉降的差 值(


mm


);



S


rTa


——容许工后沉降(


mm< /p>


)。




?


应根据地基中固结系数最小土层并考虑涂抹效应和井阻效应按照表


4 .2.13


计算。




4.2.13


?


公式表













排水条件



参数



竖向排水且固结度大于


30%




径向排水



竖向和径向排水



?



?


2


C


v



2


4


H


d


8


C


h


2


Fd


e



?


2

C


v


2


4


H


d


?


8


C< /p>


h


Fd


e


2



表中:


H


d


——固结土层竖向排水距离(


cm





C


v

< p>
——土的竖向排水固结系数(


cm


2


/s











C


h


——土的径向排水固结系数(


cm


2


/s





F


——固结度计算系数;









d


e


——竖向排水体影响直径(


m


< p>



F


?


F


n


?


F

s


?


F


r
























4.12.13-2


< br>


式中:


F


n

< br>?


2


n


w


2


n


w


?


1


ln


n


w


?< /p>


2


3


n


w


?


1


2


4

< p>
n


w




?


k


h


?

d


s


?


F


s


?


?


?


1< /p>


?


k


?


ln


d




w


?


s


?








F


r


?


?


2


L


2


k


h


4


q


w


d


e


< br>


d


w




n


w


?


d


w


——竖向排水体直径(


m




d


s


——竖向排水体涂抹区直径(


m


)< /p>










k


h


——原状土横向渗透系数(

< p>
cm/s











k


s


——涂抹区渗透系数(


cm/s







L


——竖向排水体长度(


cm



4.3



运营期监控



4.3.1



运营期路基监控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1




路基监 控设计应包括监测断面、监测项目、监测精度、监测方法、监测点布置、


监测频率、监测 时间、预警标准等;



12



2



应根据施工期监控结果、施工情 况、监测目的等进行运营期监控设计。



4.3.2



监测断面设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应根据监测目的、工程具体情况设置监测断面;



2



S1.1



S1.3


路段监控断面间距不宜大于


50m




3




S2. 1


路段监控断面不宜大于


100m


;< /p>



4




S1.2



S2.2


路段宜在结构物


(包含搭板)


末端、结构物过渡路段中部、结构 物过渡


路段末端、结构物过渡段末端外侧


5m~10m


处分别设置


1


个监测断面;


5



有条件时应利用施工期监 测断面或在施工期监测断面附近设置监测断面;



6




运营期 监测断面、测点布设应满足维护部门的要求及其相关规定。



4.3.3



监测项目应根据监测目 的和工程具体情况确定,监测项目选择应符合表


4.3.3


的规


定。对表征路基稳定性的裂缝,应监测其位置、宽度、深度、长度及其发展情况。




4.3.3


运营期监测项目



路基类型



S1.1


S1.2


S1.3


S1.4



S2.1


S2.2


S2.3


S2.4


地基水平位移



应监测




应监测






应监测




路基表面沉降



应监测



应监测



应监测



应监测



应监测



应监测



应监测



应监测



地基深层沉降




存在软土下卧层时应监测





存在软土下卧层时应监测



存在软土下卧层时应监测





备注






根据路段特点选择其他监


测项目






根据路段特点选择其他监


测项目



4.3.4



监测精度应符合表


4.2.5


的规定。



4.3.5




监测方法应符合第


4.2.6


条的规定。


4.3.6



监测点布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1




水平位 移监测点应设置在路基稳定性较差的一侧,距离路基坡脚不宜大于


1m

< br>;



2


监测点布置应减少监测与运营的相互干扰。人工监测时,路基表面沉降、分层沉


降监 测点宜设置在路肩附近;自动监测时,表面沉降、深层沉降监测点宜设置在路肩之间


的最 大沉降处。


15m


深度以下分层沉降监测点间距不宜大于


5m


,加固区底面处应有监测


点。

< p>


4.3.7



监测工期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应根据工程特点、工程需求、监测目的等确定监测工期;



2




S1. 1



S1.3



S2.3


路段应监测至能判定路基稳定为止;



3



S


1. 2



S2.2


路段宜监测至预测工后沉 降小于容许工后沉降的


0.5


倍,


S2 .1


路段宜监


13



控至预测工后沉降小于容许工后沉降;



4




工后监 测时间不宜小于


2


年。



4.3.8



监测频率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应根据 监测指标变化速率、监测精度、路基稳定状态、监测手段等综合确定监测


频率;



2



S1.1



S1.3


路段宜


1d~7d


监测


1


次,路基稳定性恶化 时应加大监测频率。长期稳定


性差的路段监测频率应根据变形发展趋势确定;

< p>


3




S1.2



S2.2


路段宜< /p>


30d~90d


月监测


1


次,


S2.1


路段宜


90d~ 180d


月监测


1


次,沉降

< p>
趋于收敛时取大值;



4




自动监控时应加大监测频率。



4.3.9



路基稳定性预警标准应 根据地质情况、地基处理方案、监测指标变化情况等根据工


程经验确定。



14



5



监测实施



5.1



一般规定



5.1.1



监测器材应根据监测设计、监测目的、监测年限、监测精度要 求、地质条件等因素


选择。监测器材的量程、精度、耐久性、灵敏性、可靠度、稳定性等 应满足工程需要,监


测仪器和方法应与施工阶段、地基处理方案、路基预压方式等相适应 。



5.1.2


< br>监测仪器应符合国家现行标准《岩土工程仪器基本参数及通用技术条件》


GB/T


15406


的要求,测斜仪和横剖仪还应符合行业现行标准《大 坝观测仪器




测斜仪》


SL362


的要求。



5.1.3




水准仪、经纬仪、全站仪等监测仪器应按照相应的国家或行业现行检定规程检定合


格后 方可使用。在使用前应进行全性能检查和校验。



5.1.4




测点器材埋设前应核实现场地形地貌与设计是否相符,应结合测点器材埋设进行地


质复 核。


监控设计与实施单位不相同时宜进行路基稳定性复核验算,


必要时调整监测设计。



5.1.5



应根据监测目的,结合现场条件、监测器材特点和要求等制定测点器材埋设计划。


临水路基采用排水固结法或复合地基处理的路段,软基监控宜在竖向排水体或桩体施工前


开始;其他路段应尽早开始。



5.1.6




测点器材埋设前应进行安全、技术交底,应严格按照仪器埋设技术要求进行测点器


材埋 设,应填写测点器材埋设考证表并留存现场照片。



5.1.7




测点器材埋设后应连续监测多次,将稳定值作为初始值并验收。若验收不合格时,


应报 废并另行埋设。



5.1.8



监测仪器应严格按照操作规程或说明书使用,并经常检查和维护保养。监测初期主

< p>
仪器和备用仪器应对比测量。



5.1.9



每次监测时应测量路基顶面高程。



5.1.10




用于相同监测目的的监测项目应同时监测。



5.1.11



监测前应检查监测点是否正常,确认正常或恢复正常后方可监测。



5.1.12




对同一监测项目,现场监测作业宜符合下列要求:




1



采用相同的监测方法和监测地点;




2



使用同一监测仪器和设备;




3



监测人员相对固定;




4



在基本相同的时段和环境下监测。



5.1.13



受路基影响的建筑物倾斜、


裂缝、


沉降等监测应按照行业现 行规范


《建筑变形测量


规范》


JGJ8


的规定执行。



15



5.2



变形控制网



5.2.1



变形监测基准点和工作基点布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变形测量宜利用施工控制网,建立独立监测网时应与施工 控制网联测,每个独立


监测网的平面和高程控制均应设置不少于


3


个基准点。当基准点距离测点较远致使监测作


业不方便时,宜 设置工作基点;基准点和工作基点应形成闭合环或附合路线,相邻基准点


间距不宜大于< /p>


1km


,工作基点及其与观测点的间距不宜大于

< br>200m




2



基准点应选在路基影响范围之外 稳定可靠的位置。工作基点应设在采用桩基础的


桥梁墩台、路基附近建(构)筑物上或者 路基影响范围之外稳定、方便且通视条件良好的


位置;



3




水平位 移中误差不大于


±


1.0mm


的平面基 准点、工作基点应设置强制对中装置或埋


设专门观测标石,强制对中装置的对中误差不宜 超过


±


0.1mm


< br>


4



基准点和工作基点应定 期复测,复测周期应视基准点所在位置的稳定情况确定,


且不宜大于半年。当监测结果异 常或测区受洪水、爆破、滑塌等外界因素影响时,应及时


进行复测;


5



变形控制网技术要求应符 合行业现行标准《建筑变形测量规范》



JGJ8


)的规定。



5.2.2



变形控制测量应符合下列规定:



1



高程控制测量宜采用水准测量方 法。容许沉降中误差不小于±


0.5mm


的高程控制

< p>
测量,可使用电磁波测距三角高程测量方法;



2




采用水 准测量使用的仪器和标尺宜符合表


5.2.2-1


的规定,


观测方式宜符合表


5.2.2-2


的规定, 视线长度、前后视距差和视线高度应符合表


5.2.2-3


的规 定,


水准观测的限差应符


合表


5.2. 2-4


的规定。



5.2.2-1


水准测量仪器型号和标尺类型



测站高 差中误差(


mm




±


0.15


±


0.5


±


1.5


允许使用水准仪型号



DS05




DSZ05


DSZ1



DS1


及以上



DSZ3< /p>



DS3


及以上



允许使用标尺



因瓦尺、条码尺



因瓦尺、条码尺



因瓦尺、条码尺或区格式木制标尺



5.2.2-2


水准测量观测方式



控制测量、工作基点联测



测站高差中


误差(


mm




DSZ05



DS05


往返测



DSZ1


DS1


-


DSZ3



DS3


DSZ05



DS05


往返测或单


程双测站



单程观测



DSZ1


DS1


-


单程观测



DSZ3



DS3


沉降观测



±


0.15


±


0.5


-


-


-


-


往返测或单程双测站



16



±


1.5


单程双测站



往返测或单


程双测站



单程观测



单程观测



单程双测站



5.2.2-3


水准观测的视线长度、前后视距差和视线高


< br>测站高差中误差



mm




±


0.05


±


0.15


±


0.5


±


1.5


视线长度




m





10



30



50



75


前后视距差




m





0.3



0.7



2.0



5.0


前后视距差累积




m





0.5



1.0



3.0



8.0


视线高




m





0.8



0.5



0.3



0.2


注:


1



视线高度为下丝读数;



2



采用数值水准仪时,最短视线长度不宜小于

< br>3m


,最低水平视线高度不应低于


0.6m




5.2.2-4


水准 观测的限差(


mm




测站高差中


误差



±


0.05


±


0.15


±


0.5


±


1.5


基辅分划读


数之差



0.15


0.3


0.5


1.0



2.0




基辅分划所


测高差之差



0.2


0.5


0.7

< p>
1.5



3.0




往返较差及闭合或


环线闭合差




0.1


n




0.3


n




1.0


n




3.0


n



单程双测站所测


高差较差




0.07


n




0.2


n




0.7


n




2.0


n



已测测段高


差之差




0.15


n




0.45


n




1.5


n




4.5


n



备注:


1



采用数值水准仪时,对同一尺面的两次读数差不设限差,两次读数所测高差之差的限差执行基

辅分划所测高差之差的限差;



2



n


为测站数;



3



括号前数值为光学测微法,括号中数值对应中丝读数法。



4



平面控制网的最弱边边长中误差 不应大于水平位移中误差,工作基点相对邻近基


准点的点位中误差不应大于水平位移中误 差的


2


倍。用基准线法测定偏差值的中误差不

< br>应大于水平位移中误差;



5




观测点坐标中误差小于±


1.0mm


时控制网应专门设计,测角网、测边网、边角网、


GPS


网应符合表


5.2.2-5


的规定,导线测量 的技术要求应符合表


5.2.2-6


的规定:

< br>


5.2.2-5


平面控制网技术要求



坐标中误差



mm




±


1.0


±


3.0


平均边长




m




200


300


角度中误差



(″)



±


1.0


±


1.5


边长中误差




mm




±


1.0


±


3.0


最弱边边长相对中误差



1:200000


1:100000


注:


1



最弱边边长相对中误差中未计及基线边长误差影响;







2



下列情况之一时,应另行设计:



1




最弱边边长中误差不同于表列规定时;



17



2




实际平均边长与表列数值相差大时;



3




采用边角组合网时。



5.2.2-6


导线测量技术要求



坐标中误差



mm




±


1.0


±


3.0


导线最弱点点位中


误差(


mm




±


1.4


±


4.2


导线总

平均边


测边中误差


长(


m




长(


m





mm




750


C


1



1000


C


1



150


200


±

< br>0.6


C


2


< br>±


2.0


C


2

< br>


测角中误


差(″)



±


1.0


±


2.0


导线全长相


对闭合差



1:100000


1:45000


注:


1



C


1



C


2


为导线类别系数。对附合导线,


C


1


=


C


2


=1


;对独立单一导线,


C


1


=1.2



C


2

=2


;对导线


网,导线总长系指附合点与结点或结点间额导 线长度,取


C


1


0.7



C


2

=1








2



下列情况之一时,应另行设计:



1




导线最弱点点位中误差不同于表列规定时;



2




实际平均边长和总长与表列数值相差大时。



6




测角、 测边控制网宜布设为近似等边三角形网,其三角形内角不宜小于


30

°,不


应小于


25


°;宜首先使用 边角网,在边角网中应以测边为主,加测部分角度,并合理配置


测角和测边的精度。



5.3



沉降和隆起监测



5.3.1



表面沉降监测点器材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地基表 面沉降可利用表面沉降板、边桩、剖面沉降仪等监测,路基表面沉降监测


可采用沉降桩, 路基工后表面沉降监测点可利用路钉作为监测点;



2




表面沉 降板尺寸和刚度应保证测杆竖直、稳固。沉降板边长不宜小于


500mm


,钢


板厚度不宜小于


4mm


, 混凝土板厚度不宜小于


100mm


。测杆宜采用不小于


DN25


的镀锌


水管。测杆与底板的垂直度偏差 不宜大于


1%




3



沉降桩可采用顶部设置监测点的 混凝土桩或顶面磨圆的钢筋,混凝土桩或钢筋尺


寸应保证沉降桩埋设牢固;



4



< br>剖面沉降管直径变形量与直径的比值应小于


5%


,环向弯 曲应力应小于管材抗拉强


度设计值,


环向稳定性抗力系数不应小 于


2.0



壁厚误差应小于

< p>
0.5mm



失圆度应小于


1mm




5




监测地 基处理施工期间的表面沉降的监测点式样和构造应根据具体地基处理方案


设计。



5.3.2




表面沉降板埋设应符合下列规定:



1




表面沉 降板应采用反挖法埋设,坑深不宜小于


0.5m


,坑底面应平整 、水平、密实,


测杆垂直度偏差不应大于


1%

< br>,测杆外侧宜设置护管,回填应对称、密实;




2




真空联 合堆载预压路段的表面沉降板宜设置在密封膜上侧,沉降板与密封膜之间


应采取密封膜保 护措施;



3




胶结桩复合地基桩间沉降板应设置在褥垫层以下,加筋材料被 破坏时应按其原强


18



度修复;



4




路基填筑过程中应校正测杆保持其竖直,测杆或护管周围填料 宜人工对称夯实。



5.3.3




表面沉降监测应符合下列规定:



1




测杆接 长前后应分别测量测杆顶面标高,并将新的测杆顶面标高作为以后观测计


算依据;



2



< p>
应根据监测精度要求选择测量仪器的类型和型号、观测方式、视线长度、前后视

距差等;



3




监测前应将仪器置于露天阴影下使仪器与外界气温趋于一致。 使用数字水准仪前


应进行预热;



4




观测时标尺划线成像应清晰并且稳定;



5




每测段 往测与返测的测站数均应为偶数站。由往测转向返测时,两标尺应互换位


置,并应重新整 置仪器。转动仪器的倾斜螺旋和测微鼓时,其最后旋转方向应为旋进;



6




在同一 测站上监测时,应避免两次调焦。镜位和转点均应稳定,水准仪应严格整


平;

< p>


7




监测时应避免施工机械、车辆等产生的振动影响。



5.3.4



横剖面沉降管埋设应符合下列规定:



1




横剖面 沉降管应开槽埋设。


槽深不应小于


0.5m


槽底应铺设约


0.1m


厚的中细 砂并


找平;



2




当采用 加速度计式横剖面沉降仪时,横剖面沉降管的一对导槽应垂直于地面;



3



当仅一侧能观测时,应埋设两根 平行的横剖面沉降管并在另一端设置


U


形管;

< br>


4



横剖面沉降管接头应严 密、光滑。接管时应在横剖面沉降管中穿设镀锌钢丝绳等


作为横剖面沉降仪测头拉绳。横 剖面沉降管安装完成后应通过拉绳将横剖面沉降仪测头在


横剖面沉降管内往返拉动两次, 确保横剖面沉降管畅通后方可回填;



5




横剖面 沉降管上方回填约


20cm


厚的中细砂后,用路基土填料回填至 槽顶并压实;



6



横剖面沉降管端部应设置保护墩和沉降观测桩,测试端宜设置平整干净的工作平


台。



5.3.5



采用加速度计式横剖面沉降仪监测横剖面沉降应符合下列规定:



1



监测前应检查横剖面沉降仪电压 是否满足要求,然后将横剖面沉降仪测头沿导轮


平面正反方向逐渐倾斜至其量程,检查测 读仪表是否反应灵敏、静止时能否快速稳定、数


值是否合理;



2




每次监 测均应利用水准仪测量沉降观测桩顶高程。应将横剖面沉降仪测头放在横


剖面沉降管内静 置不少于


10min


后方可进行监测。横剖面沉降仪测头应在横 剖面沉降管中


平稳行走,测点间距应与横剖面沉降仪测头导轮轮距相同;



3



加速度计式横剖面沉 降仪至少应往返测试两次,往返测试时剖面沉降仪应调转方


19



向。各次测试点位置应相同,同一测点往返测的误差不应大于


5


〞。



5.3.5



采用加速度计式横剖面沉降仪监测横剖面沉降应符合下列规定:



1



监测前应检查横剖面沉降仪电压 是否满足要求,然后将横剖面沉降仪测头沿导轮


平面正反方向逐渐倾斜至其量程,检查测 读仪表是否反应灵敏、静止时能否快速稳定、数


值是否合理;



2




每次监 测均应利用水准仪测量沉降观测桩顶高程。应将横剖面沉降仪测头放在横


剖面沉降管内静 置不少于


10min


后方可进行监测。横剖面沉降仪测头应在横 剖面沉降管中


平稳行走,测点间距应与横剖面沉降仪测头导轮轮距相同;



3



加速度计式横剖面沉 降仪至少应往返测试两次,往返测试时剖面沉降仪应调转方


向。各次测试点位置应相同, 同一测点往返测的误差不应大于


5


〞。



5.3.6



杆式沉降计应根据预估沉降量选择其量程。



5.3.7



杆式沉降计埋设应符合下列规定:



1



钻孔垂直度偏差率不应大于


1%


。钻孔底端应进入非压缩地层至少


3m


。钻 孔时应取


样复核地质情况。



2



将专用锚头和连接杆连接后置入孔底预定位置后,

< p>
应在孔底不少


1.0m


长度范围内灌


注水泥浆,然后在连接杆和钻孔壁之间分层填满膨润土风干泥球。



3



应在钻孔回填不少于两天后安装 沉降计和地表固定盘。在沉降计量程范围内的钻


孔内安装与钻孔直径相同的波纹管。安装 法兰盘时,需拉伸沉降计的传感器至其满量程的


90%


左右,< /p>


然后将地表固定盘底采用水泥砂浆填密实。


水泥砂浆凝固


3h


后浇筑混凝土形成


保护墩。



4



沉降计埋设完成后, 安装点上方做明显标志,以防止施工机具人为损坏,待埋设


点填土高度超过


1m


后才能使用机械压实,之前采用人工压实测点附近填土。传感器输出


电缆采用套管保护,引接到安全并便于测量位置,设置明显标志。



5



将断面里程、沉降计埋设的具体 位置、埋设的深度、试验编号、埋设日期、天气


状况及安装人员记录存档。并制作好相应 的标记。



5.3.8



分层沉降监测点器材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应根据分层沉降管内外最大压力 差确定其抗压强度,环向刚度不宜小于


8kN/m


2

< p>



2




分层沉降管宜采用平接头。采用凸接头时,接头与其上方沉降 环的间距应大于其


上方沉降环的沉降量。



3




分层沉 降管接头处不能伸缩时,分层沉降管抗压能力选择应考虑管外侧摩擦力的


影响。



4




分层沉降探测器应符合国家现行标准《大坝监测仪器




沉降仪第


2


部分:电磁式


20



沉降仪》


GB/T 21440.2


的规定。



5




昼夜温 差较大的地区钢卷尺宜采用铟钢尺,如使用电缆芯线和钢卷尺合一的缆尺


电缆芯线,应与 钢卷尺应采用相同的材料。



5.3.9



分层沉降管和沉降环埋设应符合下列规定:



1




钻孔时应取土核实地质情况;



2




钻孔应 避免塌孔且垂直度偏差应小于


1%


,钻孔深度应大于最下部沉降 环


0.5m



上,分层沉降管宜进入非 压缩层;



3




分层沉降管接头处应光滑、不影响沉降环下沉,接管处和底端 应封闭良好避免泥


土进入,垂直度偏差应小于


1%




4



沉降环埋设前应利用探头检查能否发出蜂呜声,沉降环埋设应使沉降环位置稳定


并且与地基土沉降相同,沉降环宜采用以下方法埋设:



1


)每个沉降环下方分层沉降管与钻孔孔壁之间的空隙采用


5mm~1 0mm


直径的风干泥


球充填,并利用长


1m~2m


、管径与沉降环基本相同、顶端栓系尼龙绳或铅丝的送环钢管将


泥球冲填密实。



2



采用橡皮筋收拢沉降环簧片并用尼龙绳系住橡皮筋,


沉降环簧片朝下 沉放到位后利


用钢管压住磁环并通过尼龙绳拉断橡皮筋,然后利用钢管冲击沉降环


2~3


下。



5



分层沉降管与路堤土之间应设隔离管;



6


真空联合堆载预压路段的分层沉降管与密封膜密封连接时,宜预留分层沉降管与土< /p>


体之间沉降差需要的密封膜,并将其放在分层沉降管外套的保护管内;


5.3.10



分层沉降监测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分层沉降仪应定期校准;



2



未设置基准沉降环或基准沉降板的分层沉降管口高程应与土层 沉降同步监测,管


口高程监测精度不应低于


1mm




3




应把分层沉降仪探头先放入管底静止不少

5min


,然后先自下而上逐点测量,再自


上而下逐点测量 ,取上下两次测量结果的算术平均值。按上述方法测量,两次测量最大差


值不应大于


2mm


,取二次测量的算术平均值作为观测值;


4



对于真空联合堆载预压工 程,如分层沉降管无法做到完全密封,每次监测后应密


封分层沉降管管口。



5




每节沉降管接长前后应观测一次。



5.3.11



深层沉降标埋设应符合下列规定:



1



钻孔铅直度偏差应小于


1

< p>
°;



2


< p>
测标、测杆、隔离管应一起放入孔底,若测杆长度大,应在测杆与隔离管之间设

减少测杆晃动的固定滑轮。



3



测标压入或旋入孔底面以下后,提起隔离管


30cm~50cm


,在隔离管下部及隔离管


21



与孔壁之间回填膨润土泥球或中细砂。



5.3.12



深层沉降测杆接长、 监测、保护应采用与表面沉降相同的监测方法。



5.3.13



地基隆起宜采用与表面沉降相同的监测方法。



5.4



水平位移监测



5.4.1

< p>
边桩水平位移监测方法应根据现场条件、监测精度要求等选择。路基边桩水平位移

< br>监测方法宜符合下列规定:



1




桥台附近路基的纵向水平位移、软土路基两端为路堑或桥隧且 路基长度较段的路


基横向水平位移,宜采用视准线法、激光准直法、测边角法监测,也可 采用前方交汇法或


极坐标法等监测;



2




路基周 围场地平坦空旷时可采用钢卷尺或测距仪等测量边桩水平位移。



5.4.2



边桩水平位移监测器材应符合下列规定:



1




边桩宜 采用钢筋混凝土预制,边长不宜小于


100mm


,桩长不宜小于


1.3m


。采用木


桩时应采用松木桩,


桩直径不应小于


10cm


< p>
桩头应用粗铁丝扎紧。


桩顶应设置半圆形不锈


钢耐 磨测头。


利用钢卷尺测量位移时,


应在测头上刻画垂直地基最大 水平位移方向的直线;



2



视准线两端延长线上宜埋设检核点,基准点和边桩均宜设置强制对中设备,应根


据监测精度要求选择精密经纬仪或视准器。


活动站牌读数尺的量程应大于预测的 水平位移;



3




采用小角法测量边桩位移时,边桩宜靠近基准线一个端点,边 桩偏离视准线的偏


角不应超过


30


″;



4



激光 准直法应根据激光准直精度选择配置氦


-


氖激光器或半导体激光 器的激光经纬


仪及光电探测器或目测有机玻璃方格网板。对于较长距离的高精度准直,可 采用三点式激


光衍射准直系统或衍射频谱成像及投影成像激光准直系统。对端距离的高精 度准直,可采


用衍射式激光准直仪或连续成像衍射板准直仪;



5




采用测 距仪法测量水平位移时,宜采用激光测距仪、红外线测距仪或精度不低于


1mm


±


2


×


10

< p>
-6


的全站仪;







6




测边角 法采用的全站仪监测精度不应小于


2


?


?




5.4.3



边桩埋设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埋置深 度不宜小于


1.2m


,冻胀土地区应埋入冻结深度以下不宜少于


0.5m




2




利用测 距法测量水平位移时,基准桩与边桩连线方向应与地基最大水平位移方向


一致,桩顶高程 应基本一致。基准桩应设置在路基影响范围之外;



3




边桩周围宜采用混凝土回填固定稳固。



5.4.4




边桩位移监测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应根据位移中误差要求确定测回数和测量精度;



2




采用因 瓦尺、钢尺测量边桩位移应符合表


5.4.4


的规定,应避开大 风时间,利用拉


力计保证每次钢卷尺拉力相同并有专人读数,并测量温度。



22



5.4.4


导线测量技术要求



观测点坐标中误< /p>


差(


mm




±


1.0


尺子


类型



因瓦



因瓦



±


3.0







2


1


2


2


测量次




4


4


2


8


定线最大偏


差(


mm




20


30


50


尺段高差较


差(


mm




3


5


5


读数次




3


3


3


最小估读值




mm




0.1


0.1


0.5


3



采用活动站牌法或激光准直法时 ,每个测点应按确定的测回数进行往测和返测,


并依据距离加权平均。往返测均不应少于


2


个测回,每个测回应观测


4


次;



4




采用小角法测量位移时,应在基准线的两个端点分别设站观测 ,每个测站宜测


4


个测回,然后依据距离加权平均;

< p>


5




采用测边角法时,宜以边桩为测站观测视准线端点的边长和角度,角的两边长宜


接近。



5.4.5



深层水平位移应采用测斜仪监测。路基可能沿浅层软土发生水平滑动或折线滑动


时,宜采用固定式测斜仪等监测深层水平位移。



5.4.6




测斜管和测斜仪应符合下列规定:



1




测斜管 额定压强不宜小于


1.0MPa


,额定承载不宜小于

< p>
300kg



测斜管刚度应使其

< br>水平位移与地基位移基本一致


。测斜管导槽应光滑,宽度不应大于


3mm


,扭曲角宜小于


0.3


°


/1m




2



测斜仪量程应与水平位移


~


深度曲线最大倾角匹配;



3




利用电 缆确定测试深度时,电缆随温度变化的伸缩性应能保证测点间距的准确性


并定期对电缆长 度进行率定。



5.4.7




测斜管埋设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埋设前 测斜管应平整堆放,并避免泥土进入管内和阳光照射老化;



2



钻孔直径宜比测斜管直径大于


40m m


左右。钻孔应避免塌孔且垂直度偏差应小于


1%


,钻孔深度应超过测斜管底端


0.5m


。钻孔时应取 土核实地质情况;




3




测斜管 接长时导槽应严格对齐。测斜管接头处、底端等处应利用粘结剂、螺丝或


铆钉、橡皮泥、 防水胶带等连接密封好。测斜管接头处设置沉降段时应采用土工布等进行


密封;



4




测斜管外壁摩擦角较大时,宜在测斜管上部外侧涂润滑剂或设置套管。每节测斜


管预留沉降应小于


5cm




5




地下水 位较低时,测斜管上应系安全绳索;测斜管浮力较大时管内应充水。测斜


管下放时一对导 槽连线方向应与路基最大水平位移方向一致。测斜管下放到位后应采用测


斜仪模具检查导 槽是否畅通,宜采用测扭仪测量各段导槽扭角;



6




基岩段 孔壁与测斜管之间宜采用水泥砂浆回填,土层内孔壁与测斜管之间可采用


23


-


-


-


-


-


-


-


-



本文更新与2021-02-13 11:43,由作者提供,不代表本网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bjmy2z.cn/gaokao/649898.html

软土地基路基监控规范(修改稿,首部)的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