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
~
3
题。
(9
分,第小题
3
分
)
《诗经》原来是诗,不是“经”,这在咱们今天是很准确的。但在封建社会里
,诗三百
篇却被尊为“经“,统治阶段拿它来做封建教化的工具。
从西周初期到春秋中叶,诗三百篇是一种配乐演唱的乐歌。这些乐歌一方面用于祭祀
、
宴会和各种典礼,
当作仪式的一部分或娱乐宾主的节目。
p>
另一方面则用于政治、
外交及其他
社会生活
,
当作表情达意的工具,其作用和平常的语言差不多,当然它更加曲折动人。
例如
周代有一种“献诗陈志”的做法,
当一些人看
到国君或者同僚做了什么好事或坏事,
就做一
首诗献给他们,<
/p>
达到颂美或者讽谏的目的。
还有人由于个人遭受冤屈或不幸,
p>
也往往通过诗
来发泄和申诉。
应该说明,<
/p>
“献诗陈志”是要通过乐工的演唱来献给君上或同僚的,
所以卿<
/p>
士“献诗”总和“簪献曲”或者“瞍赋”、“矇诵”并提。
p>
在人民群众的生活里,
诗歌也常用于表情达意,
例如
《诗经·邶风·新台》
和
《诗
经·秦
风·黄鸟》
等,
都是针对具体的
现实问题而发的。
古代史传中还有一些不在三百篇之内的“徒
歌
”,例如《左传·宣公二年》记载宋国将军华元被郑国人提了去,后来逃回来,人民讥笑
这位败军之将,
做了一个歌儿对他唱。
这样的歌,
从性质上说和“献诗陈志”没有什么分别。
不过士大夫献诗,
是特地做了乐工唱的;
庶人的作品则先是在社会上流传,
给采访诗歌的人
收集去了,才配上乐曲,达到统治阶段的耳中。
在外交宴会等场合,
宾主各方往往通过“赋诗”来表达愿望
和态度。
“赋诗”时点出现
成的诗篇,叫乐工们演唱,通过诗歌
的问答,了解彼此的立场,这就叫“赋诗言志”。这种
“赋诗”往往不管原作本身的内容
和意义,
仅仅是把赋诗者的观点和愿望寄托在诗中某几句
之上,
来作比喻和暗示,所以是一种典型的断章取义。
《左传·襄公二十六年》记晋侯为了
p>
卫国一个叛臣的缘故,把卫侯羁押起来,齐侯和郑伯到晋国去说情,郑国的子晨就赋《诗
p>
经·郑风·将仲子》一诗。
《将仲子》本来是一首爱情诗歌,这当中
有“人之多言,亦可畏
也”的话,
是说女的爱着男的,
又怕旁人说闲话;
子晨却借用来说,
晋侯纵然有
理由,
但“人
言可畏”,别人看来总是为了一个叛臣。
三百篇到了孔子的时代,
由于新声代替古乐,
造成了诗与乐的分家,
诗也就由乐歌逐渐
变为纯粹的语言艺术了,
“赋诗”、
“献曲”也不大见到了。
诗三百篇在社会上的实际用途
缩小了,封建士大夫就逐渐把诗的
意义和封建教化的原则联系起来。比如公孙丑问《伐檀》
诗中,为什么君子不耕而食
p>
?
孟子回答道:“国君用了他,就得到安富尊荣;子弟信从他,
p>
就学会孝悌忠信。君子不劳而食,还有谁比他功劳更大呢?”封建统治阶级就是这样“以意<
/p>
逆志”,
最后把诗尊为“经”。
直到五四
运动以后,
这部伟大的诗集才冲开了各种乌烟瘴气,
在思想和艺
术上放射出夺目的光辉。
(
摘编自中
华书局“知识丛书”金开诚《诗经》
)
1
.下列关于原文第一、二两段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诗经》中的作品原来是普通的
诗歌,并没有深刻的含意,但是封建统治阶级却把
它尊为经典,用它来做封建教化的工具
。
B
、在春秋中叶以前,诗三百篇曾
经作为一种配乐演唱的乐歌,成为祭祀、宴会和各种
典礼的一部分仪式或娱乐宾主的节目
。
C
、所谓“献诗陈志”,一种情况
是指卿士通过贡献诗歌,向国君或同僚陈述自己的心
意,以达到颂美或者讽谏的目的。<
/p>
、
D
.在古籍记载中,卿士“献诗”经常和“瞽献曲”、“矇诵”等一起出现,是因为卿
士做诗以后,总是通过乐工的演唱来呈献。
2<
/p>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宋国人民讥笑败军之将华元的诗
歌,也是用来作为表情达意的工具,所以从性质上
说,跟卿士的“献诗陈志”没有什么不
同。
B.
古人在“赋诗言志”时所言
的志,
往往不为原诗所具有,
而是赋诗者采用断章取义的
办法,寄托在诗中某些句子之上的。
C.<
/p>
子展借用
《诗经·郑风·将仲子》
“人之
多言,
亦可畏也”一句话,
他的意思是叛臣
的一面之词令人担心,请晋侯不要听信。
D
.到孔子时代,新音乐逐渐兴起,古乐逐渐失传,由此造成诗与乐分家,《诗经》也
< br>就变成纯粹的语言文学作品,而与音乐无关了。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在西周初期到春秋中叶的政治、
外交和其他社会生活中,
《诗经》
被当作表情达意的
工具,往往能收到平常语言所无法达到的效果。
B.
上古时候,人民群众的作品如果给采访诗歌的人收集去了,就可能进入诗三百篇中,
不然则仍然是没有曲调的“徒歌”。
C.
古人在“赋诗言志”时采用的都是现成的诗篇,
其含意大家
都清楚,
所以能够通过诗
歌的来回问答,了解彼此的立场。
p>
D
.孟子解释《伐檀》说,君子使国君得
到安富尊荣,使子弟学会孝悌忠信,所以君子
可以不劳而食。这就曲解了《诗经》的原意
。
阅读二: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
问题。
(9
分
)
20
世纪后期,陕西凤雏村出土了刻有“凤”字的甲骨
四片,这些
“凤”字的形
体大致相同
,
均为头上带有象征神权或王权的抽象化了的毛角的短尾鸟。
东
汉许慎
《说
文解字》云
:
“鸑鷟,凤属,神鸟也.……江中有鸑鷟,似凫而大,赤目。”据此,
古代传
说中鸣于岐山、兆示周王朝兴起的神鸟凤凰,其原型应该是一种形象普通、类
似水鸭的短
尾水鸟。
那么,普通的短尾
鸟“凤”为何在周代变为华冠长尾、祥瑞美丽的神鸟了呢
?
我<
/p>
们看到,在商代早期和中期的青铜器纹饰中,只有鸟纹而没有凤纹,真正的凤形直到
殷商晚期才出现,
而且此时是华冠短尾鸟和华丽而饰有眼翎的长尾鸟同
时出现,
可见
“凤”是由鸟演变而来的。综观甲骨文和商代青铜
器,凤鸟的演变应该是鸟在先,凤
在后,贯穿整个商代的不是凤而是鸟。“天命玄鸟,降
而生商”,在商人的历史中鸟
始终扮演着图腾始祖的重要角色。
《左传》记载郯子说
:
“我高祖少皞挚之立也,凤鸟适至,故纪于鸟,为鸟师而
鸟名。凤鸟氏
历正也,……九扈为九农正。”凤鸟氏成为“历正”之官,是由于它知
天时,九扈成为“
九农正”,也是由于它们带来了耕种、耘田和收获的信息。殷人先
祖之所以“鸟师而鸟名
”,应该是由于这些随着信风迁批的鸟,给以少皞为首的商人
的农业生产带来了四季节令
的消息。
对凤鸟的崇拜起于
商代,其鼎盛却在周代。正是在周代,
“凤”完成了其发展程
序
中最后也是最重要的环节:
变为神鸟凤凰。
许多历史资料记载了
周王室在克商前后
对“天命”的重视。《尚书》“周书”十二篇中大量出现的“命”字多
指天命,“殷
革夏命”也是常见的语句。武王在甲子日牧野之战结束后,紧接着就“不革
服,“格
于庙”
(
来不及换衣服就到神
庙参拜
)
,这个“庙”自然不可能是周庙,而是商人的神
庙。这说明周王室急于把商人的正统接过来,成为中原合法的统治者。周人之所以宣
扬天命,归根结底在于强调“周改殷命”是出自天的意志和抉择。那么有谁能给周人
带来“上天之命”呢
?
根据当时的社会共识,最合适
的就应该是“天的使者”——凤
鸟。《国语》云
:
“昔武王伐殷,岁在鹑火。”岁即岁星,鹑火即柳宿。古人把赤凤
叫作鹑,看
来周人选择克商的时间也是寓有深意的。
(摘编自何丹《试论
中国凤文化的“历史素地”及其在文化类型学上的深层涵义》)
1
、下列关于凤的形象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世纪后期在陕西凤雏村出土的甲骨文中,凤都表现为短尾鸟的形象。
p>
B.
在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中,作为凤属的鸑鷟是跟凫一般大的
红眼睛水鸟。
C.
综合甲骨文和上古
文献记载看,凤的原型是一种类似水鸭的普通短尾水鸟。
D.
在周代文化中,凤已经从短尾水鸟变成一种华冠长尾、祥瑞美丽的神鸟。
2
、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在商代晚期的青铜器纹饰中,华丽而饰有眼
翎的长尾鸟形状的凤纹还没有出现。
B.
从青铜器纹饰和
“天命玄鸟,
降而生商”
< br>这句话看,
鸟是殷商人传说中的图腾始祖。
C.
凤鸟知天时,九扈带来耕种、耘田和收获的信息,所以殷人先祖“鸟师
而鸟名”。
D.
周人的凤崇拜是从商
人那里沿袭而来的,而周人的崇凤热甚至超过了商人。
3
p>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后代所见的“凤”并不是自然界的一种鸟。在中国文化史上,凤的形象最为
重要的
演变开始于殷商晚期,最终完成于周代。
B.
周文王、周武王都曾称臣于商纣王。为了表明自己是商朝先王的臣下,周
武王在甲
子日牧野之战结束后,马上就参拜了商人的神庙。
<
/p>
C.
《尚书》
“周书”
< br>是记载周王朝史事之书,
在
“周书”
十二篇中大量宜传天命、
“殷
革夏命”,实际上就是在宜传
“周改殷命,”。
D.
周人之所以把
牧野之战克商的时间定在甲子日,
即岁星在鹑火的时候,
就是因
为鹑
是赤凤,而赤凤将带来“上天之命”。
阅读三: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老子其人其书的时代,自司马迁《
史记》以来即有异说,清代学者崇尚考据,对此议论
纷纷,如汪中作《老子考异》,力主
老子为战国时人,益启争端。钱穆先生说:“老子伪迹
不彰,
真
相不白,则先秦诸子学术思想之系统条贯始终不明,
其源流派别终无可言。”大家
都期待这个问题有新的解决线索。
过去对于古书真伪及年代的讨论,
只
能以纸上材料证明纸上材料,
没有其它的衡量标准,
因而难有定
论。用来印证《老子》的古书,大多受到辨伪家的怀疑,年代确不可移的,恐怕
要数到《
韩非子》、《吕氏春秋》和《淮南子》,但这几本书成书太晚,没有多少作用。近
年战国
秦汉简帛佚籍大量出土,
为学术界提供了许多前所未见的地下材料,
这使我们有可能
重新考虑《老子》的时代问题。
1973
年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帛书,内有《老子》两种版本,甲本字体比较早,
不避汉高
祖讳,
应抄写于高祖即帝位前,
乙本避高祖讳,
可能抄写于文帝初。
这两本
《老子》
< br>抄写年代都晚,
无益于
《老子》
著作年代的推定,
但乙本前面有
《黄帝书》
四篇,
系“黄”、
“老”合抄之本,则从根本上改变了学术
界对早期道家的认识。
郭沫若先生曾指出,
道家都是以“发明黄老道德意”为其指归,
故也可称之为黄老学派。
《老子》和《黄帝书》是道家的经典,在汉初被
抄写在《老子》前面的《黄帝书》显然在当
时公众心目中已据有崇高位置,
不会是刚刚撰就的作品。
同时,
《黄帝书》
与
《申子》
、
《慎
p>
子》、
《韩非子》等有许多共通文句,而申不害、慎到、韩非三人均
曾学黄老之术,这些共
通之处可认作对《黄帝书》的引用阐发。申不害和慎到的年代,前
人推为战国中期,
《黄帝
书》
不应更晚
。
至于
《黄帝书》
与
< br>《老子》
的共通之处也甚多,
如
《黄帝书·经法》
篇云“王
天下者有玄德”,什么是“玄德”,
文中未见解释,查《老子》五十一章:“生而不有,为
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帛书所讲“玄德”显然由此而来。此例甚多,那么为《黄
帝书》所称引的《老子》必须再
早上一个时期,也就是不会晚于战国时期。
古书中有关老子和孔子关系的记述很多,
但矛盾和可疑之点不少。
近来有陈鼓应先生
《老
学先于孔学》
一文,
专门讨论
《论语》
受
《老子》
的影响,
p>
用以证成“
《老子》
成书早于
《论
语》”。如《论语·卫灵公》:“子曰:‘无为而治者,其舜也与?夫何
为哉?恭己正南面
而已矣。’”“无为而治”是老子的学说,细味孔子的话,是讲唯有舜
称得其无为而治,很
像是针对已有的学说而发。
《论语·宪问》
:“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
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朱熹指
出:“或人所称今见《老子》书。”因此这一条是
《论语》引用《老子》的铁证,而且是
对《老子》的批评。从这些情形来看,古书所记老子
长于孔子,可以认为是确实可信的。
(摘编自李学勤《
<
老子
>
的年代》)
1
.下列关于作者写作本文的原因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p>
A
.从司马迁《史记》开始,关于老子和《老子》一书的时代问题就有不同说法。清代
汪中作《老子考异》以后,学者们更加纷争不已。
B
.钱穆说过:如果老子其人其说的
时代不明,那么先秦诸子学术思想的联系和发展就
无法弄清,《老子》和道家的源流、派
别也无从谈起。
C
.以前用来印证《老子》的古书,大多本身就被人指为伪书。《韩非子》、《
吕氏春
秋》等虽然年代确凿无疑,但是成书太晚,也无济于事。
D
.近年
来战国秦汉简帛文献大量出士,给学术界提供了许多纸上材料以外的东西,这
使得老子和
《老子》一书的时代问题有了解决的可能。
2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虽然从字体和避讳来看,马王堆
汉墓《老子》帛书甲本和乙本的抄写年代可以大致
确认,但是这对于《老子》著作年代的
推定没什么用处。
B
.《黄帝书》和《老子》有许多相似的语句,但许多名词的解释只见于《老
子》而不
见于《黄帝书》,所以《老子》成书应该早于《黄帝书》。
C
.陈鼓应曾撰写《老学先于孔学》一文,指出《论语》中多有受到《老子》影响之处,
其
目的是证明《老子》一书的产生比《论语》早。
D
.
《老子
》
有
“以德报怨”
之说,
所以
“子曰:
‘何以报德?以直报怨,
以德报德。
’
”
一句应该是
《论语》引用《老子》的铁证,并且是对《老子》的批评。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对于
古书真伪和年代问题,本文采用了两方面的证据来证明,即不但有古书上的材
料,还加上
了考古发掘的地下材料,从而增强了论证的力量。
B
.
道家以
“发明黄老道德意”
为其指归,
马王堆
汉墓
《老子》
帛书乙本是
“黄”
、
“老”
合抄之本,这证明在西汉初年黄老学
派已经形成。
< br>C
.申不害、慎到、韩非都学过黄老之术,他们著作的语句与《黄帝书》也多有相
同相
似,可见这三人的引用阐发,与《黄帝书》后来享有崇高地位极有关系。
D
.《论语》引用老子“无为而治”等意见,并
加以阐发,这不但证明老子年长于孔子,大
概也能印证史书上孔子曾经问学于老子一事。
阅读四: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p>
1~3
题
周代,
尽管关于食品安全事件的记我不多,但我们还是看到,由于食品安全关系重大,
统治者对
此非常重视并作出了特别规定
.
周代的食品交易是以直接收获采
摘的初级农产品为
主,所以对农产品的成熟度十分关注
.
据《礼记》记栽,用代对食品交易的规定有:“五谷
不时,果实未熟,
不鬻于市
.
”这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的关于食品安全管理的记录<
/p>
.
汉唐时期,
食品交易活动非常频繁,
交易品种十分丰富。
为杜绝有毒有害食
品流入市场,
国家在法律上作出了相应的规定。汉朝《二年律令》规定:“诸食脯肉,脯
肉毒杀、伤、病
人者,亟尽孰燔其余……当燔弗燔,及吏主者,皆坐脯肉赃,与盗同法。
”即肉类因腐坏等
因素可能导致中毒者,
应尽快焚毁,
否则将处罚当事人及相关官员。
唐朝
《唐律》<
/p>
规定:
“脯
肉有毒,曾经病人,有余者速
焚之,违者杖九十。若故与人食并出卖,令人病者,徒一年;
以故致死者,绞。即人自食
致死者,从过失杀人法。”从《唐律》中可以看到,在唐代,知
脯肉有毒不速焚而构成的
刑事犯罪分为两种情况,
处罚各不相同:
一是得知脯肉有毒时,
食
品的所有者应当立刻焚毁所剩有毒食品,
以绝后患,
否则杖九十;
二是明知脯肉有毒而不立
刻焚毁,致人中毒,则视情节及后果以科罚。
宋代,饮食市场空前繁荣。孟元老在《东京梦华录》中,追述了北宋都城开封府的城市
风
貌,
并且以大量笔墨写到饮食业的昌盛,
书中共提到一百多家店
铺以及相关行会。
商品市
场的繁荣,不可避免地带来一些问题,
一些商贩“以物市于人,敝恶之场,饰为新奇;假伪
之物,
饰为
真实。
如绢帛之用胶糊,
米麦之增温润,
肉食之灌以水,
药材之易以他物”
(
《袁
氏世范》)。有的不法分子甚至采用鸡塞沙,鹅羊吹气、卖盐杂以灰之类伎俩谋取利
润。为
了加强对食品掺假,
以次充好现象的监督和管理,
宋代规定从业者必须加入行会,
而行会必
须对
商品质量负责,“市肆谓之行者,因官府料索而得此名,不以其物小大,但合充用者,
皆
置为行,虽医卜亦有职。”(《都城纪胜》商人们依经营类型组成行会,商铺、手工业和
其他服务性行业的相关人员必须加入行会组织,并按行业登记在籍,否则就不能从业经营。
各个行会对生产经营的商品质量进行把关,
行会的首领作为拉保人,
< br>负责评定物价和监察不
法行为。除了由行会把关外,宋代法律也继承了《唐律》的
规定,对有毒有害食品的销售者
予以严惩。
< br>上述朝代对食品流通的安全管理及有关法律举措,
可以给我们很多启示,
也可以为现今
我国食品质量和安全监管模式的合理构建提供新的思路和路
径选择。
(
摘编自张炸达《古代食品
安全监管述略》
)
1.
下列关于原文第一、二两段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br>A
.周代统治者严禁未成熟的果实和谷物进入流通市场,以防止此类初级农产品引
起食
品安全方面的问题。
B
.《二年律令》与《唐律》都规定,凡出现因脯肉有毒而致人生病的情况,食品所有
者应当立刻焚毁剩余的肉食。
C
< br>.《二年律令》中的规定注重对主使官员责任的追究,而《唐律》则更加强调对伤害
生命的犯罪行为的追究。
D
.《唐
律》规定,明知脯肉有毒而不立刻焚毁,并故意将脯肉给人吃或出售,而致人
生病者,要
判处徒刑一年。
2.
下列理解和分析
,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宋代
政府注意到食品掺假、以次充好等各种质量问题,进一步加强了食品安全的监
督和管理工
作。
B
.随着城市民间工商业的繁荣
发展,宋代统治者出于对从业者监管的需要,设立了行
会这一政府机构。
C
.监督从业者的合法经营,同时方便官府向商户、
手工业者等收取费用,这也是宋代
行会的重要职责。
-
-
-
-
-
-
-
-
-
上一篇:宫之奇谏假道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赏析-作文
下一篇:(整理)希尔伯特变换与傅立叶变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