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不能为空

当前您在: 主页 > 英语 >

上古星宿与地域对应之科学性考释1

作者:高考题库网
来源:https://www.bjmy2z.cn/gaokao
2021-02-13 07:41
tags:

-

2021年2月13日发(作者:国际问题)



上古星宿与地域对应之科学性考释



刘俊男



载《农业考古》


2008




1

< p>






要:远古二十八宿与地域的对应同时符合如下两条规则:一、 纬度对应规则,即古


中国靠南的地域对应靠南的星宿,


靠北的地 域对应靠北的星宿;


二、


经度对应规则,


即每月


观察对应星宿从东方地平线上升起,


不受冬夏昼夜长短 变化的影响,


皆可在古代


“中央时间”


的上卯时(


5:30


左右)观测,只是应按经度位置变更


12


个观测地域,这不同的地域即对应


不同的 星宿。今传之十二分野当源于商末周初,其划分原理是科学的。



关键词:二十八宿;十二分野;天地对应






二十八宿、


十二次与地域对应,


是我国古代史书中的一大传统。


较早记载分野的是


《国


语·周语下》< /p>


,云:


“昔武王伐殷,岁在鹑火??岁之所在,则我有周之分野也 ”


,直到清代


编地方志,


各地还有入某 某宿多少度的说法。


可见,


分野是中国古代的一种非常重要的理 论。


古人没有测绘地图的精密仪器,


最简单而有效的办法是通过 天文来表达地理,


因而将星宿与


地域一一对应。


弄清这个原理,


对于我们研究上古史极为重要,


因为,


地名常变动乃至消失,


而用星宿来考察上古地望就是一种行之有 效的方法。


尤其是研究传说史中的地名,


如:

< br>黄帝


所生之“寿丘”


,虞舜避丹朱于“南河之南”


,这类地名已很难从古地理书中找到答案,而用


古天地对应的理论就能 很好地解决。而且上古的“东南西北”最先是表达时间“春夏秋冬”


的,后来才用来表达 地理方位,而古代春夏秋冬与建子、建丑、建寅这三正有关,这又影响


到地理的“方位”


,如上古的“东夷”有时并不指正东,而应指东南;上古的齐国,本来在


正东,可《山海经》里称之为“北齐”


。总之,研究这个课题的意义重大。





那么 ,


古人为什么建立这种对应?按什么原则建立这种对应?它是否科学?历代学者多


有怀疑:


“乃若天以阳动,地以阴凝,变主于上,祥应于下,北方之宿 ,返主吴越,火午之


辰,


更在周邦;


且 天度均列,


而分野殊形,


一次所主,


或 绵亘万里,


跨涉数州,


或止在阛内,


不 布一郡,而灵感遥通,有若影响,故非未学,未能详之”



[1 ]




王德昌先生等在解释十 二分野时说:我国古时称木星为岁星,它运动一周天的时间约十


二年(实际上是


11.86


年)


,每年基本上经过十二辰中的一 个辰,因此统治阶级把受封地的


臣侯在分封时岁星所在的星次列为受封地的分野,据《名 义考》说:


“古者封国皆有分星,


以观妖祥??受封之日,岁星 所在之辰,其国属焉”


[2]







而笔者查《国语·晋语四》



“吾闻晋之始封也,岁在大火?? ”此中认为晋分封之时


岁在大火,按上述理论则宜对应“大火”之次,可是,众所周知, 晋对应的是实沈之次。而


且国名变化,其国土所对应的星宿不变。如:与参宿相对应的国 土,先是大夏,后是唐人,


后是晋人,


《左传·昭公元年》



“迁实沈于大夏,主参,唐人是因,??及成王灭唐而封大


叔焉,故参为晋星。



又如:


《汉书·地理志》云:


“宋地,房、心之分野也。? ?宋虽灭,


本大国,故自为分野。


”又如陈为楚所灭,属楚国, 按上述理论应与楚同对应轸翼二宿,可


是按星野说,陈与郑、韩对应同一星宿。故班固说 :


“自胡公后二十三世为楚所灭。陈虽属


楚,于天文自若其故。


”可见天上的星宿与地面上的某一区域建立了牢固的对应关系。陈久

金教授作《华夏族群的图腾崇拜与四象概念的形成》


[3]


则认为四象及恒星分野源于图腾崇


拜,但并没有论证十二分野的科学性。本文拟就有关天 地对应的科学性问题试作如下论证,


请学者专家指正。



一、分野对应原则试探





要弄清星宿与地域的对应,必先探索其对应的原则。为了弄清 其对应原则,不妨先考以


古书记载:




《淮南子·天文》



“何谓九野?中央 曰钧天,其星角、亢、氐,东方曰苍天,其星房、


心,尾,东北曰变天,其星箕、斗、牵 牛,北方曰玄天,其星须女、虚、危、营室,西北方


曰幽天,其星东壁、奎、娄,西方曰 颢天,其星胃、昴、毕,西南方曰朱天,其星觜訾、参、


东井,南方曰炎天,其星舆鬼、 柳、七星,东南方曰阳天,其星张、翼、轸”


。其《地形》


又曰 :


“何谓九州?东南神州曰农土,


正南次州曰沃土,

< p>
西南戎州曰滔土,


正西弇州曰并土,


正中冀州曰中 土,


西北台州曰肥土,


正北泲州曰成土,


东北薄州曰隐土,


正东阳州曰申土。



可见,


九方天对应九方土。


于此可知古星野对应的基本法则是 按方位对应的(按:


天之东南


西北即指天时之春夏秋冬四季)< /p>


。即东方天(春天)对应东方土,余类推。





那么,十二次与十二州(国 )的对应是否是方位对应?按天之九野与地面对应的原则,


十二次与地面的对应,亦当如 此。只不过随时代之变迁,人口之迁徙,至春秋战国时,有些


州国之对应好像不与十二次 为方位对应罢了。





天其实是没有“方位”的,二十八宿围北极星成一大圆,从地球上看星宿东升西落,一


个时刻只能看到半个圆以内的星宿。因此所谓天之东南西北四方其实最先是指春夏秋冬四


季,后世才用于表达地上之方位。而一年之始有所谓建子、丑、寅三建,因此天之“方位”


随“三正”之变而变,若建子,则天之“方位”


(季节)与地之方位正 合,若建丑则偏约


30


度,若建寅,则偏约

60


度。即天之东方(春季)对应地之东南方了,余类推。


(下“图二”


所示为夏历,则偏


60


度 )




所谓“十二州(国)

< p>
”是指当时天子所辖国土的十二块土地之名,这十二块地与春秋时


十二“国 ”国名相同,但并不囿于那个“国界”


,春秋时的十二国是因为立在这古老的十二


块地上才以这个地名为国名的。


正如王充所云:


“唐虞夏殷周者,


土地之名,


尧以唐侯嗣位,


舜从虞地得达??皆本所兴昌之地,


重本不忘始,


故以 为号??犹秦之为秦,


汉之为汉,



起 于秦,汉兴于汉中,故曰秦汉;犹王莽从新都侯起,故曰亡新。



[4]


例如秦是周之附庸,


至襄公始封为诸侯,


但在秦成为诸侯之前就有


“秦”


这个地名。


可见是先有与鹑首之次相对


应的秦地,


再有建立 在秦地之上的秦国。


疑古派认为十二次对应了春秋时的十二国名,


因而


星野理论是春秋以后的事。


这无疑是没有根据的。


其实这十二个地名早就有,


春秋时只沿用


而已 。再说春秋又何止十二国?





关于十二次与十二州国的对应,我们也从有关记载着手。


《史记 ·天官书》



“自生民以


来,世主曷尝 不历日月星辰?及至五家、三代,绍而明之,内冠带,外夷狄,分中国为十有


二州,仰则 观象于天。仰则法类于地。天则有日月,地则有阴阳,天有五星,地有五行,天


则有列宿 ,地则有地域。


”可见十二次与中国之十二地域是一一对应的。天上的十二次划尽



365.25


度的全周天,因此,十二州[ 国]亦当含盖全天下(当时的地理概念以中国及九


夷、八狄、七戎、六蛮为天下之范围)


[5]


,是故,古帝王称天子。邹衍等所言之大九州,


是战国以后的事,上古帝王所不知,故十二分野未将其列入。





二十八宿、十二次与“天下 ”之对应,可从《史记·天官书》中找到其原形:


“角、亢、


氐 ,兖州。房、心,豫州。尾、箕,幽州。斗,江、湖。牵牛、婺女,杨州。虚、危,青州。


营室至东壁,并州。奎、娄、胃,徐州。昴、毕,冀州。嘴訾、参,益州。东井、舆鬼,雍

州。柳、七星、张,三河。翼、轸,荆州。


”此中若将斗、牛、女合对吴越,便是十 二次之


对应。


《汉书·地理志》引刘向云:

“秦地,于天官东井、舆鬼之分野也??;韩地,角、亢、


氐之分野也??;赵地, 昴、毕之分野??;燕地,尾、箕分野之地??;齐地,虚、危之


分野??;

< p>
鲁地,


奎、


娄之分野??;


宋地,


房、


心之分野??;


卫地,< /p>


营室、


东壁之分野??;


楚地,翼、轸之 分野也??;吴地,斗分野也??;粤地,牵牛、婺女之分野也。





以上便是流传至今 的十二分野之本,


后世因之,


除十二次之起点有的从星纪起算,


有的


从玄枵起算及各次度数略有出入外,其他均同。而《帝王世 纪·星野》所述较详,时代又较


早,故引述于下。




“及黄帝受命,始作舟车,以济不通,及推分星次,以定律度。





自斗十一度至婺女七度,< /p>


一名须女,


曰星纪之次。


于辰在丑,


谓之赤奋若,


于律为黄钟,


斗建在子,今吴 、越分野。





自婺女八度至危十六度,曰玄枵之次,一曰天鼋,于辰在子,谓之困敦,于律为大吕,


斗建在丑,今齐之分野。





自危十七度至奎四度,曰豕韦之次,一名觜訾,于辰在亥,谓 之大渊献,于律为太簇,


斗建在寅,今卫分野。





自奎五度至胃六度,曰降娄 之次,于辰在戌,谓之阉茂,于律为夹钟,斗建在卯,今鲁


分野。





自胃七度至毕十一度, 曰大粱之次,于辰在酉,谓之作噩,于律为姑洗,斗建在辰,今


赵分野。





自毕十二度至东 井十五度,


曰实沈之次,


于辰在申,


谓 之涒滩,


于律为中吕,


斗建在已,


今晋 、魏分野。





自井十六度至柳八度,曰鹑首之次,于辰在未,谓之叶洽,于律为蕤宾,斗建在午,今


秦分野。





自柳九度至张十七度,曰鹑火之次,于辰在午,谓之敦牂,一名大律,于律为林钟,斗


建在未。今周分野。





自张十八度至轸十一度,


曰鹑尾之次 ,


于辰在巳,


谓之大荒落,


于律为夷则 ,


斗建在申,


今楚分野。





自轸十二度至氐四度,曰寿 星之次,于辰在辰,谓之执徐,于律为南吕,斗建在酉,今


韩分野。




自氐五度至尾九度, 曰大火之次,于辰在卯,谓之单阏,于律为无射,斗建在戌,今宋


分野。





自尾十度至斗十 度百三十五分而终,


曰析木之次,


于辰在寅,

< br>谓之摄提格,


于律为应钟,


斗建在亥,今燕分野。





凡天有 十二次,日月之所躔也。地有十二分,王侯之所国也。故四方方七宿,四七二十


八宿,合 一百八十二星。东方苍龙三十二星,七十五度。北方玄武三十五星,九十八度四分


之一。 西方白虎五十一星,八十度。南方朱雀六十四星,百一十二度。周天三百六十五度四


分之 一,


一度二千九百三十二星;


分为十二次,

一次三十度三十二分度之十四,


各以附其七


宿间,


距周天积百七万九百一十三里。


径三十五万六千九百九十一星。


阳道左行,


故太岁右


转。凡中外官常明者百二十 四,可名者三百二十,合二千五百星。微星之数,凡万一千五百


二十星。万物所受,咸系 命焉。此黄帝创制之大略也。






皇甫谧之星野说与《史记》



《汉书》实质一样,只是他将“阳道”



“太 岁”分成两个用


十二支表示的方向相反的系统,与以前有别。





对于以上之分野,学者多疑 。具体可见《路史·星次说》


。考学者之所疑,大概是没有


弄清 十二分野的对应原则,也不知为何要有这些原则,又没用变动的观点来研究星野。







所谓“变动”包括如下几点:







(一)


,分野占星原本是确定农时用的,后来染上了许多神学色彩,使人产生了错觉;



(二)后世之国民由某地迁往另一地,带去了原居土地之名,因而引起 了地名的混乱;



(三)


、同一地点, 国号数变而分野仍旧。






为弄清星野对应规则,我们不妨将二十八宿、十二次形成的一 个大圆覆盖在“春秋形


势图”上,得出如“图一”之对应。





我们会发 现,除燕国、鲁国有些特别外,其他各国与对应的宿、次排列是很有规律的。


那么为何燕 国、鲁国有些特别呢?其实,燕本在今山东西南及安徽一带,


《史记·燕召公世


家》



“周武王灭纣,


封召公于北燕”


(实际是在成王以后封召公之子,


详下)



说明还有南燕。


燕即偃(奄)


,如:北京房山县琉璃河有北燕国古城址和古墓葬,并出土不少有“匽侯”铭


文的青铜器,证明燕字与“匽”字相通。今山东曲阜至安徽一带,居住着皋陶后裔,偃姓。


如《世本校辑》云:


“皋陶出于少昊,其后为六,偃姓”


,又 如《帝王世纪》云:


“皋陶生于


曲阜,曲阜,偃地,故帝因之, 而以赐姓曰偃。




[6]

< p>
可见十二次分野中的古燕宜在曲阜至


安徽一带地。而鲁则宜在今北京附近, 即后世所谓的燕(北燕)


。据史载,在夏代就有古鲁


地之名,这 与尧后裔刘累有关。刘累是帝尧陶唐氏的后裔,生于夏朝后期。


《左传·昭公二


十九年》



“刘累学扰(驯养)龙于豢龙氏,以 事孔甲,能饮食之。夏后嘉之,赐曰御龙氏,


以更豕韦之后,龙一雌死,潜酱以食夏后, 夏后食之,既而使求之,惧而迁于鲁县,范氏其


后也”



《史记·夏本纪》也有同样记载。


《水经注》云:

“尧之末孙刘累,以龙食帝孔甲,孔


甲又求之不得,累惧而迁于鲁县立尧祠于西山, 谓之尧山”


。而后刘累后裔又被周成王封于


北京附近,将鲁地名 带到新地。



三民书局《大辞典》第


4 00


页对“刘”的解释:


“刘,地名”


,帝尧陶唐氏后裔的封地,


在今河北唐县。宋代郑樵的《通志·氏族略·以邑为姓》刘条 也说:


“帝尧陶唐之后,受封


于刘。其地在今定州唐县也。裔孙 刘氏以能扰龙,事夏为御龙氏,亦为杜伯。宣王时国灭,


在商为豕韦氏,在周为唐杜氏。 ??”


。这个唐也或称为蓟。


《史记·周本纪》载,

< p>
“周武王


追思先圣王,乃褒封神农之后于焦,黄帝之后于祝,帝尧之后于蓟 ,帝舜之后于陈,大禹之


后于杞。




关于周初鲁、


燕二国的分封问题,


多认 为周武王时周公、


召公畿内有封,


不可能在周初


即封鲁、燕,待完全克商之后,再将周公之子封于偃(燕)并定国名为鲁、召公之子封于刘


氏旧地蓟(因刘累曾迁鲁故又称鲁,十二次中对应“鲁”的降娄之次同时对应古徐州,至今

< p>
北京西还有徐水即证。


)并将国名定为燕。


[7] [8]


由于对燕、


鲁两个地名的混淆,


后世所传之天地对应将燕与鲁颠倒了,


应将其改正,



奎娄二宿宜对应蓟或鲁(幽州,在今北京附近)


,箕尾二宿宜对应偃( 即南燕,为徐州,在


曲阜至安徽一带地)


。于是,我们将十二次 与十二州(国)的对应修改为“图二”


。这样,整


齐的对应原则 便显现出来。因此,我们认为十二次的对应当为周武王之前的对应。


-


-


-


-


-


-


-


-



本文更新与2021-02-13 07:41,由作者提供,不代表本网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bjmy2z.cn/gaokao/648845.html

上古星宿与地域对应之科学性考释1的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