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孙子兵法提出的战争指导规律
子的全胜思想是关于以万全之策力争用最小的代价获取全局胜利的理论
.
p>
它要求决策者
利用全破辩证关系
,
最大限度地使敌人屈服而把敌我双方的损失减少到最小
,
它的核心思想是
谋全局
,
懂全
破
,
定全策
,
即谋划要从全局出发
,
这就要懂得全与破的辩证关系
,
在此基础上
,
制定
p>
出万全之策
.
其手段主要有伐谋、伐交与伐
兵相结合
.
孙子认为:
用兵之法
,
全国为上
,
破国次之;全军为上
< br>,
破军次之;全旅为上
,
破旅次
之;全卒为上
,
破卒次之;全伍为上<
/p>
,
破伍次之
.
这
里所说的
全
是
保全
,
破
是用
武力将敌人
击败
.
孙子这段话中包含这
样的思想:最理想的目标是使敌人整个国家都投降;不行
,
就破
敌
一军
,
使敌人一国投降;次之
,
破敌一旅
,
使敌人
一军投降;再次
,
破敌一卒
,
使敌一旅投降;乃
至破敌一伍
,
使敌一卒投降
.
这就是孙子的
全胜
思想
.<
/p>
可见
,
孙子
p>
全胜
概念确切含义是指最
< br>大限度地减少牺牲而获得全局性胜利
.
他已认识到了
p>
全
与
破
相反相成的关系
,
在指导思想
上力争完满的
全
;在实践中
,
则主张
全
破
结合
,<
/p>
以
小破
求
大全
其最终目的是最大限
度地使敌屈服于我
,
而把敌我双方的损失减少到最小
.
这就在全破问题上
实现了理想与实践的
辩证统一
.
孙子虽然提出了全胜思想
,
但对如何实现全胜
,
讲得不够具体
,
后人对此进行了补充
和发展
.
其中比较突出的有攻心战、经济战、联盟战等
.
攻心是达成全胜目的的重要手段<
/p>
.
目前
,
所见我
国最早的兵书
《军志》
中就有
先人有
夺人之心
的话;
《孙子兵法》中也讲到
三军可夺气
,<
/p>
将军可夺心
攻心
作为一个完整的概
念是孙膑最早提出来的
.
据唐代人杜佑撰写的
《通典》
中记
载
,
孙膑曾对齐王说:
凡伐国之道
,
攻心为上
,
p>
务先服其心
.
古人所用的攻心谋略中有两个
最主要的手段
,
一是软攻心
,
古人称之为
文伐
;
一是硬攻心
,
古人
称之为
威慑
什
么叫文伐呢
?
文伐是
《六韬》
里的话
,
意思是用柔性
手段消弱敌人
,
为对之进行军事打击创造条件
< br>.
其基本特点是
因其所喜
,
以顺其志
比如
p>
,
敌人
骄傲自大
,
就吹捧他
,
使他忘乎所以;
敌人利欲熏心
,
p>
就用金钱收买他
,
让他为我所用;
敌人喜欢
美色
,
就用美
女去诱惑他
,
叫他心昏神迷
,
颠倒是非
.
如春秋末年越王勾践送西施给吴王夫
差;
战
国时
,
秦将王翦用离间手段使赵王杀死李牧;明末皇太极用反间计使明朝的崇祯皇帝杀死袁
崇焕
等
,
都属文伐
.
威慑的含义是显示威力和使用这种
威力的决心
,
以使敌人畏服
.
用孙子的话说
,
叫
p>
威
加于敌
威慑仍是
现代人们对敌斗争的一个重要手段
.
美国国防大学教官哈伦·厄
尔曼等人说
,
他们提出的
震慑
理论就源之于孙子吴宫教战斩美姬
.
美军将这一战略思想贯穿于伊拉克战
争的始终
p>
,
为瓦解伊军士气产生了巨大作用
.
全胜思想中还有一个重要谋略叫<
/p>
经济战
即用经济
手段达成不战屈敌
,
或为军事上
战胜敌
人创造条件的目的
.
这个思想在我国古代托名管仲作的《管子》
一书中就有记载
.
现在
美国经常使用这
一手段
,
叫做
经济制裁
用以对付它的对手
,
以此达到不战而屈敌或削弱对
方、达成
胜于易胜
的目的
.
中国古代的联盟战略思想也很丰富
,
如战国时代的连横、合纵;三国时代的多极斗
争谋略等
.
它是多极斗争的产物
,
使用者利用盟友借力打力或宣示自己的强大以使敌畏服
.<
/p>
据
有关资料统计
,
在阿富汗战争前
100
天内
,
美国总统布什为了取得盟友的支持
,
至少会晤
了
51
个国家的领导人
,
争取到了
190
多个国家和地区及
< br>40
多个国际组织的支持
,
从而
对阿富汗塔
利班政权构成了巨大压力
,
并因势借力打击主要敌人
,
将己方伤亡减少到最低限度
.
在出现核武器
后
,
孙子
全胜
思想中的
不战
而屈人之兵
的观点受到世人重视
,
p>
成为
一些国家特别是美国制定国家战略的重要依据
< br>.
前美国总统尼克松在<
/p>
1980
年
5
月
出版的《真正的战争》一书中
,
讲到了他施行的
以正合
,
以奇胜
的对苏新战略
.
所谓
以正合
就是以其强大
的军事力量和加强西方的联合与
苏
联正面对峙;
所谓
以奇胜
就是依靠西方的经济实力、
精神力量和价值观念分化
瓦解苏联
等国家
,
用表面的
缓合
达成
退一步
,
进两步
的目的
.
孙子全胜思想在战役战术层次上也有广泛应用
.
据媒体报道
,
在伊拉克战争
中
,
担任
美军中央司令部司令的汤米·
弗兰克斯是个熟读《孙子兵法》的人
.
战后
,
弗兰
克斯在接受英国《防务新闻》记者采访时讲到
,
早在伊拉克战争
爆发之前
,
美军就派特工人员深入到伊拉克境内了解驻守巴格达
周围部队的情况
,
包括这些部队的兵
力
、其高级将领和一般军官的姓名、家庭住址和通讯联络方式等
,
在此基础上
,
美军特工人员
对这些官员
有针对性地展开攻心战
,
要求他们与美军合作
< br>.
如果他们接受了美军的条件
,
就会
获得巨额的美元回报
,
他们的家属
也会得到保护
,
战后
,
美军也不会追究他们的责任
.
美国人还
许诺
,
如果他们愿意的话
,<
/p>
还可以让他们加入美国国籍或让他们在未来伊拉克过渡政府中担任
一定职务等等
.
弗兰克斯算了一笔帐:
发射一枚精确制导导弹的成本是
100
万至
250
万美元
.
如果用一枚导弹的
成本
,
就可以收买伊拉克军队的高官
,
让他们下令部下放弃抵抗
,
从而避免<
/p>
巷战造成的人员伤亡
,
并迅速取得胜利<
/p>
,
这不是非常划算吗
?
< br>弗兰克斯说
,
美军的这一做法收到
了奇效
,
巴格达之役打响后
,
许多伊拉克军官和他们手下的士兵们都纷纷脱下军装
,
化装成老
百姓如鸟兽散般各奔东西
,
< br>萨达姆的
王牌军
共和国卫队就这样被悄悄地
蒸发
掉了
.
三、《孙子兵法》的
战胜
思想及其在战争指导上的应用
战胜思想是关于通过战争手段夺取
战争胜利的理论
,
是《孙子兵法》中最精彩的部
分
,
其中包含着丰富的辩证法内容
,
它总的要求是致人而不致于人
,
即掌握战争主动权
.
为此
,
要
识常变
,
讲仁诡
,
知虚实
,
用奇正<
/p>
,
懂专分
,
辨久
速
,
晓迂直
,
兼攻守等
.
(一)识常变
兵家权谋中的灵魂是知常变
.
常是常法
,
变是变法
.
《孙子兵法》中讲了大量的常法
,
即
用兵的一般规律
.
如
< br>高陵勿向
,
背丘勿逆
,
佯北勿从
,
锐卒勿攻
,
饵兵勿食
,
归师勿遏
< br>,
围师必阙
,
穷寇勿迫
等
,
这些都是常法
,
是关于作战指导的一般规律
.
但在很多情况下
,
未必都是如此
.
比
如
,
归师
并非都不可遏
,
围师
p>
也未必都要留阙口
.
东汉末年
,
曹操征张绣引军撤退
,
张
绣手下
有个谋士叫贾诩
,
很有头脑
p>
,
张绣第一次追击曹操时他极力劝阻
,
p>
张绣不听
,
结果因曹操预有准
备而遭到失败
.
第二次
,<
/p>
张绣不想追了
,
贾诩却劝他追
,
结果张绣军因曹操放松警惕而获得胜利
.
可见归师也不是绝对不可遏
.
包围敌人也不一
定都留生路
,
力量上占绝对优势
,
p>
不怕敌人作困
兽斗
,
将其围得铁桶一般
,
也可以瓦解敌人意志
,
迫其投降或聚而歼之
.
如我军在
解放战争时期
以大兵围困北平
,
使敌军
上天无路
,
入
地无门
从而迫使傅作义部接受和平改编
,
即是如此
.
孙
子在讲常法的同时
,
强调
兵无常势
,
水无常形
,<
/p>
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
,
谓之神
就是要人们懂得
变法
.
(二)讲仁诡
有人认为
,
《孙子兵法》只讲诡
,
不讲仁
.
这种认识有片面性
,
实际上
< br>,
《孙子兵法》是
既讲诡
,
p>
也讲仁的
.
《孙子兵法》的仁是智者之仁<
/p>
,
而非迂腐之仁;《孙子兵法》的诡是仁者之
诡
,
而非不仁之诡
.
仁与诡互相界定
,
互相为用
,
仁为诡主
,
诡为仁用
,
以取得和保持战争的胜利为
目的
,
这就是《孙子兵法》仁诡辩证统一思想
.
这是中国古典战略理论中的一个极为重要的原
则
.
在现代战争中
,
同样也必须既讲仁
,
又讲诡
p>
.
现在一些西方强国非常重视对军事欺骗
的
研究
,
如美国
1982
出版了一本《战略军事欺骗》的书
,
英国
1996
年出版了一本《军事欺
骗艺术》的书
.
这两本书都以孙子的
诡道
思想为宗
.
英国人庞森比在《战争时期的谎言》一
书中公然声称:
p>
在战争时期
,
不重视欺骗是一种疏忽
,
怀疑谎言是反常
,
说明真相是犯法
.
在伊
拉克战争中
p>
,
交战双方都制造了大量谎言
.
美国政府说的伊拉克藏有大规模杀伤武器至今还未
找到证据
,
但这却成为其入侵伊拉克的一个极具煽动性的理由;伊拉克新闻部长萨哈夫在
美
军进入巴格达之后
,
还在新闻发布会
上宣布
,
这是伊军为诱敌深入设下的
<
/p>
圈套
以致我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