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弘扬民兵光荣传统
积极履行职责使命
教学对象:民兵预备役人员
;
教学
目的:使全体民兵预备役人员通过学习
,
发扬和继承民兵光荣传
统,努力完成党赋予的各种任务;
教学形式:多媒体演示、演讲;
教学提示:适当引用教学参考资料,可展开讨论;
教学时间:1小时。
1945
年
8
月,我国人民取得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抗日战争
是近代中华民族反对外国侵
略第一次取得彻底胜利的战争,
是觉醒了
的中国人民在毛泽东人
民战争思想的指导下谱写的辉煌史诗。
在纪念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
胜利
60
周年之际,回顾广大民兵在抗日战争中的
光辉战斗历程,
继承和发扬民兵的光荣传统,
对于在
新的历史条件下,
加强民兵全面建设,
积极履行民兵肩负的职责
使命,
努力完成党赋予
的各项任务,有着重大的战略意义。
p>
一、坚持“三结合”武装力量体制,充分认清民兵的地位和作用
抗日战争的胜利是中华民族全民抗战的结果,
是我主力军、
地方
军和民兵紧密配合、并肩作战
的结果。抗日战争刚开始,毛泽东就发
出了“武装人民,发展抗日的游击战争,配合主力
军作战”的伟大号
召。
抗战期间,
中国
共产党把民兵建设当作抗日根据地建设的重要方
面,作为武装力量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建立了民兵、游击队和正规
军三位一体的军事组织。广大民兵积极响应党中央和毛泽东的
号召,
踊跃参战支前。
为随时配合正规军和游击队打击敌人,<
/p>
他们三人一群、
五人一伙、满山遍野,出没无定,使敌人陷入风声
鹤唳、草木皆兵的
境地。八年抗战,
民兵和游击健儿配合八路军
、新四军直接参战和配
合作战
29.6
万次
,
歼敌
10.6
< br>万多名
.
他们在青纱帐里逞英豪
,
在水乡
芦苇荡里出奇兵
,
破袭敌人据点
,
巩固和扩大根据地
,
在极端困难的条
件下
,
p>
配合八路军新四军抗击
64%
的侵华日军和
95%
的伪军,
创造了战
争史上的奇迹。毛泽东在总结抗战胜利时说:
“这个军队之所以有力
量,
还由于有人民自卫军与民兵这样广大的群众武装组织,
和它一道
配合作战”、
“没有这些群众武装力量的配
合,要战胜敌人是不可能
的”
实行主力军、地方军和民兵“三结合”的武装力量体制,是抗日
战争胜利的一条宝贵经验,
是毛泽东人民战争思想的重要内容。
实践
证明,
民兵作为国家武装力量的一部分,
< br>不仅是支援主力部队的强大
后盾,
而且是配合常备军的必
不可少的后备力量;
不仅是威慑敌人的
重要因素,
而且是武装群众的极好形式。
我们民兵要充分认清自己的
历史地位和肩负的历史使命,发扬优良传统,发挥应有的作用。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广大民兵要深刻认识坚持“三结合
”武装力
量体制的必要性。《国防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武装力量,
由中国人民解放军现役和预备役部队、
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
民兵
组成。
”
这就把民兵
作为我国武装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以法规的形式
确定下来。在信息化条件下,战争形态发
生了很大的变化,但是“决
定战争胜负的是人而不是物”这一基本规律没有改变,
“民兵是胜利
之本”的基本原理不会过时。人民战争是我们的根本优势
,是克敌制
胜的法宝,过去靠它,现在靠它,将来也靠它。信息化使军民之间的
界限进一步融合了,
使战争对民兵的依赖进一步加深了。
越是信息化
战争越要强调“三结合”武装力量的整体威力,越要强调发扬民兵的
作用。在信息化条件下,无论是配合部队作战,补充部队兵员,还是
支援前线,巩固后方,都离不开民兵,民兵永远是人民解放军的助手
和强大后备力量
。
民兵要充分认识在未来信息化条件下局部战争中担
负的特殊使
命,不断增强光荣感和责任感。要强化忧患意识,树立战
备观念,坚定敢打必胜的信心;
要积极参加国防知识的学习和教育,
加强军政、技能、心理素质训练,努力提高履行职责
的本领;要做到
“召之即来,来之能战”,确保一声令下,能够圆满完成任务。
二、发扬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大力培养英勇顽强的战斗作风
抗日战争是一曲中华民族革命英雄主义的凯歌。
广大民兵在党的
教育和培养下,不论在凶残的敌人面前还是在艰难的困
苦的环境中,
都表现出一不怕苦,
二不怕死的革命英雄主义气概
,
涌现出许许多多
英雄模范人物,创造了可歌可泣的英雄业绩。
1943
年,鲁中沂蒙山
区民兵中队长
刘佩萱,因该村被敌偷袭,陷入包围中,他率领民兵奋
勇突围。
待全部民兵安全突围后,
仍身陷重围的刘佩萱只剩下一粒子
弹了
,日寇愈益逼近,高喊“缴枪的,不杀。”刘佩萱见情势危急,
一面装好子弹,
一面机警地说:
“交给你。
”
< br>当一个敌兵向前接枪时,
啪的一下,
应声倒下,
刘佩萱同志也英勇牺牲。
同年,
在晋察冀反
p>
“扫
荡”战争中,平山民兵张树春、温塘区民兵王子禄,都是在战斗
中被
-
-
-
-
-
-
-
-
-
上一篇:《离散数学》双语教学 第一章 真值表,逻辑和证明
下一篇:博弈论习题参考答案(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