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0-2021
高考化学化学反应原理综合练习题附详细答案
一、化学反应原理
1
.
为探究
Ag
与
Fe
3
氧化性的相关问题,某小组同学进行如下实验
:
已知:相关物质的溶解度(
20<
/p>
℃)
AgCl
:
1
.
5
×
10
-
4
g
Ag
2
SO
4
:
0
.
796
g
(
p>
1
)甲同学的实验如下:
序号
操作
将
2
mL
1
mol
/
L
AgNO
3
溶液加
实验Ⅰ
入到
1
mL
1
mol
/
L
FeSO
4
溶液中
取上层清液,滴加
KSCN
溶液
现象
产生白色沉淀,随后有黑色固体产生
溶液变红
+
+
注:经检验黑色固体为
Ag
① 白色沉淀的化学式是
_____________
。
② 甲同学得出
A
g
氧化了
Fe
2
的依据是
_______________
。
(
2
)乙同学为探究
Ag
+
和
Fe
2
+
反应的程度,进行实验Ⅱ。
a
.按右图连接装置并加入药品(盐桥中的物质不
参与反应),发现电压表指针偏移。偏移
的方向表明:电子由石墨经导线流向银。放置一
段时间后,指针偏移减小。
+
+
b.随
后向甲烧杯中逐渐加入浓
Fe
2
(
p>
SO
4
)
3
溶液,发现电压表指针的变化依次为:偏移减小
→回到零点→逆向偏移
。
①
a
中
甲烧杯里的电极反应式是
___________
。
②
b
中电压表指针逆
向偏移后,银为
_________
极(填“正”或“负”)。
③ 由实验得出
< br>Ag
+
和
Fe
< br>2
+
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
___
________
。
(
3
)为进一步验证乙同学的结论,丙同学又进行了如下实验:
序号
实验Ⅲ
实验Ⅳ
实验Ⅴ
操作
将
2
mL
2
mol
/
L
Fe
(
NO
3
)
3
溶液加入有银镜的试管
中
现象
银镜消失
将
2
mL1
mol
/
L
Fe
2
(
SO
4
)
3
溶液加
入有银镜的试管中
银镜减少,未消失
将
2
mL
2
mol
/
L
FeCl
3
溶液加入有银镜的试管中<
/p>
银镜消失
① 实验Ⅲ
___________
(
填“能”或“不能”)证明
Fe
3
+<
/p>
氧化了
Ag
,理由是
_____________
。
② 用化学反应原理解释实验Ⅳ与Ⅴ的现象有所不同的原因:
_
____________
。
【答案
】
Ag
2
SO
4
有黑色固体(
Ag
)生成,加入
KSCN
溶液后变红
Fe
2
+
-
e
-
=
Fe
3
+
< br>
负
Fe
2
+
+
Ag
+
Fe
3
+
+
Ag
不能
因为
Fe
(
N
O
3
)
3
溶液
呈酸性,酸性条件下
NO
3
-
也可能氧化
Ag
Fe
< br>2
+
+
Ag
+
,且
AgCl
比
Ag
2
SO
4
溶解度更小,
Cl
-
比
SO
4
2
-
更有
溶液中存在平衡:
Fe
3
+
+
Ag
镜溶解)。
【解析】
【分析】
【详解】
(
1
)将
2mL
1mol
/
L
AgNO
3
溶液加入到
1mL
1mol
/
L
FeSO
4
溶液中发生复分解反应会生
成
硫酸银白色沉淀,银离子具有强氧化性会氧化
Fe
2
+
为
Fe
3
+
,银离子被还原为黑色固体金属
单质银;取上层清液,滴加
KSCN
溶液溶液变红说明
有铁离子生成;
①上述分析可知白色沉淀为硫酸银,它的化学
式是
Ag
2
SO
4
,故答案为
Ag
2
SO
4
;
< br>②甲同学得出
Ag
氧化了
Fe<
/p>
2
的依据是实验现象中,银离子被还原为黑色固体金属单质银,<
/p>
取上层清液,滴加
KSCN
溶液溶液变红
说明有铁离子生成,故答案为有黑色固体(
Ag
)生
成,加入
KSCN
溶液后变红;
< br>
(
2
)①实验过程中电压表指
针偏移,偏移的方向表明:电子由石墨经导线流向银,依据原
电池原理可知银做原电池正
极,石墨做原电池负极,负极是甲池溶液中亚铁离子失电子发
生氧化反应生成铁离子,<
/p>
a
中甲烧杯里的电极反应式是
Fe
2
+
-
e
-
=
Fe
3
+
;故答案为
Fe
2
+
-
e
-
=
Fe
3
+
;
②随后向甲烧杯中逐渐加入浓
< br>Fe
2
(
SO
< br>4
)
3
溶液,和乙池组成原电池
,发现电压表指针的变
化依次为,偏移减小→回到零点→逆向偏移,依据电子流向可知乙
池中银做原电池负极,
发生的反应为铁离子氧化为银生成亚铁离子;故答案为负;
+
+
③由实验现象
得出,
Ag
和
Fe
2
反应生成铁离子和金属银,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
+
+
利于降低
Ag
+<
/p>
浓度,所以实验Ⅴ比实验Ⅳ正向进行的程度更大(或促使平衡正向移动,银
Fe
2
+
+
< br>Ag
+
Fe
3
< br>+
+
Ag
;故答案为
Fe
2
+
+
Ag
+
Fe
3
+
+
Ag
;
(
3
)①将
2mL
2mol
/
L
Fe
(
NO
3
)
3
溶液加入有银镜的试管中银镜消失
,说明银杯氧化,
可能是溶液中铁离子的氧化性,也可能是铁离子水解显酸性的溶液中,
硝酸根离子在酸溶
液中具有了强氧化性,稀硝酸溶解银,所以实验Ⅲ不能证明
Fe
3
+
氧化了
Ag
,故答案为不
能;因为
Fe
(
NO
3
)
3
溶液呈酸性,酸性条件下
NO
3
-
也可能氧化
Ag
;
②将
2mL1mol
/
L
Fe
2
(
SO
4
)
3
溶液加入有银镜的试
管中银镜减少,未消失说明部分溶解,
将
2mL
2mol
/
L
FeCl
3
溶液加入有银镜的试管中银
镜消失,说明银溶解完全,依据上述现象
可知,溶液中存在平衡:
Fe
3
+
+
Ag
+
Fe
2
+
+
Ag
+
,
且
AgCl
比
Ag
2
SO
4
溶解度更小,
Cl
-
比
SO
4
2
-
更有利于降低
p>
Ag
浓度,所以实验Ⅴ比实验Ⅳ正向进行的程度更大,故答案为溶液
中存在
平衡:
Fe
3
< br>+
+
Ag
Fe
< br>2
+
+
Ag
+
,且
AgCl
比
Ag
2
SO
4
溶解度更小,
Cl
-
比
SO
4
2
-
更有利于降低
Ag
+
浓度,所以实验Ⅴ比实验Ⅳ正向进行的程度更大。
H
2
O)<
/p>
是一种强还原性的碱性液体,常用作火箭燃料。利用尿素法生产水合
2
.
水合肼
(N
2
H
4
·
H
2
O+Na
2
CO
3
+NaCl
。
肼的原理为
CO(NH
2<
/p>
)
2
+2NaOH+NaClO=N
p>
2
H
4
·
实验
1
:
制备
NaClO
溶液
(<
/p>
己知
:
3NaClO
2NaCl+NaClO
3
)
。<
/p>
(
1
)
图甲装置
Ⅰ
中烧瓶内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
2
)
用
NaOH
固体配制溶质质量分数为
30%
的
NaOH
溶液时,
所需玻璃仪器有
_______________
。
(
3
)
图甲装置
Ⅱ
中用冰水浴控制
温度的目的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实验
2
:
制取水合肼
(
< br>4
)
图乙中若分液漏斗滴液速度过快,部分
N
2
H
4
< br>·
H
2
O
会参与
A
中反应并产生大量氮气,
降低产品产率,该过程中反应生成氮气的化学方程式为
_______________
___
。
充分反应
后,蒸馏
A
中溶液即可得到水合肼的粗产品。
实验
3
:
测定馏分中水合
肼的含量
(
5
)
称取馏分
3.0g
,
加入适量
NaHCO
3
固体
(
滴定过程中,调节溶液的
pH
保持在
6.5
左
右
)
,加水配成
250mL
溶液,移出
25.00mL
置于锥形瓶中,并
滴加
2~3
滴淀粉溶液。用
0.15
mol·
L
-1
的碘的标准溶液滴定。
(
已知
:
N<
/p>
2
H
4
·
H
2
O+2I
2
p>
=N
2
↑+4HI+H
2
O)
①
滴定操作中若不加入适量
NaHCO
3
固体,则测量结果会
___________
“
偏大
”“
偏小
”“
p>
无影
响
”)
。
p>
②
下列能导致馏分中水合肼的含量测定结
果偏高的是
___________(
填字母
< br>)
。
a.
锥形瓶清洗干净后未干燥
b.
滴定前,滴定管内无气泡,滴定后有气泡
c.
读数时,滴定前平视,滴定后俯视
d.
盛标准液的滴定管水洗后,直接装标准液
< br>
③
实验测得消耗
I
2
溶液的平均值为
20.00mL
,馏分中水合肼
(N
2
H
p>
4
·
H
2
O)
的质量分数为
_____________
______
。
【答案】
MnO
2
+4H
+
+Cl
-
Mn
2+
+Cl
2
↑+2H
2
O
量筒、烧杯、玻璃棒
防止
NaClO
分解,影
H
2
O+2NaClO=N
2
↑+3H<
/p>
2
O+2NaCl
偏大
d 25%
响水合肼的产率
N
2
H
4
·
【解析】试题分析:
由图可知,装置
I
由二氧化锰和浓盐酸制备氯气;装置
II
由氯气和氢
氧化钠溶液制备次氯酸钠;装置
III
是尾气处理装置;图乙中的由
C
O(NH
2
)
2
与
NaOH
、
NaClO
反应制备水合肼。
实验
1
:制备
NaClO
溶液
(
己知:
3NaClO
2N
aCl+NaClO
3
)
。
Mn
2+
+Cl
2
↑+2H
2
O
p>
。
(
1
)图甲装置Ⅰ中烧瓶内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
MnO
< br>2
+4H
+
+Cl
-
(
2
)用
NaOH
固体配制溶质质量分数为
30%
的
NaOH
溶液时,所需玻璃仪器有量筒、烧
杯、玻璃棒
。
<
/p>
(
3
)
由题中信
息
(
己知:
3NaClO
2NaCl+NaClO
3
)
可知,图甲装置Ⅱ中用冰水浴控制温度
的目的是防止
NaCl
O
分解,影响水合肼的产率
。
实验
2
:制取水合肼
(
4
)图乙中若分液漏斗滴液速度过快
,部分
N
2
H
4
·
H
2
O<
/p>
会参与
A
中反应并产生大量氮气,
p>
降低产品产率,该过程中反应生成氮气的化学方程式为
N
2
H
4
·
H
2
O+2NaClO=N
2
↑+3H
2
O+2NaCl
。充分反应后,蒸馏
A
中溶液即可得到水合肼的粗
产
品。
实验
3
:测定馏分中水合肼的含量
(
p>
5
)称取馏分
3.0g
,加入适量
NaHCO
3
固体
p>
(
滴定过程中,调节溶液的
pH
保持在
6.5
左
右
)
,加水配成
250mL
溶液,移出
25.00mL
置于锥形瓶中,并
滴加
2~3
滴淀粉溶液。用
0.15
mol·
L
-1
的碘的标准溶液滴定。
(
已知:
N
2
H
4
·
H
p>
2
O+2I
2
=N
2
↑+4HI+H
2
< br>O)
H
2
O)
是一种强还原性的碱性液体,滴定操作中若不加入适量
NaHCO
3
固体控
①水合肼
(N
2
H
4
·
制溶液的
pH
,则碘会
在碱性条件下发生歧化反应而消耗较多的碘,所以测量结果会偏大
。
②下列实验操作:
a.
锥形瓶清
洗干净后未干燥,不影响测定结果;
b.
滴定前,滴定管内无气
泡,滴定后有气泡,则标准液的体积读数偏小;
c.
读数时,滴定前平视,滴定后俯视,则
标准液的体积读数偏小;
d.
盛标准液的滴定管水洗后,直接装标准液,则标准液会被残留
的水稀释,从而消耗标准液的体积偏大。综上所述,能导致馏分中水合肼的含量测定结果
偏高的是
d
。
③实验测得消耗
I
2
溶液的平均值为
20.00mL
,
由反
应的化学方程式
N
2
H
4
?H
2
O+2I
2
=N
2
↑+4HI+H
2
O
可知,
n
(N
2
H
4
?
H
2
O)=
n(I
2
)=
=0.0015mol
,<
/p>
馏分中水合肼
(N
2
H
4
·
H
2
O)
的质量分
数为
< br>25%
。
点睛:本题考查物质
制备实验、主要考查了实验室制备氯气的反应原理、配制一定质量分
数的溶液所用的实验
仪器、反应条件的控制、氧化还原滴定及其误差分析等等,题目难度
中等
。
明确实验目的为解答关键,较好地考查了学生对实验原理的理解及知识迁移应
用的
能力、处理实验数据的能力等等
。
3
.
某小组
为测定化合物
Co(NH
3
)
y
Cl
x
(
其中
Co
为
+3
价
)
的组成,进行如下实验。
< br>
L
-1
AgNO
3
标准溶液滴
(
1
)氯的测定:准确称取
2.675g
该化合物,
配成溶液后用
1.00mol·
定,
K
2
CrO
4
溶
液为指示剂,至出现淡红色沉淀
(Ag
2
CrO
4
为砖红色
)
且不再消失时,消耗
AgNO
3
溶液
30.00mL
。
[
已知:
K
sp
(AgCl
)=1.8×10
-10
、
K
sp
(Ag
2
CrO<
/p>
4
)=1.12×10
-12
]
①
AgNO
3
标准溶液需要放在棕色的滴定管中的原因是
_
_
。
(
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
②若滴定终点读数时滴定管下口悬挂了一滴液体
,会使得测定结果
__
。
(
填
“
偏大
”
、
“
偏
小
< br>”
、
“
无影响
< br>”)
③用
K
< br>2
CrO
4
溶液作指示剂的理由
是
__
。
(
2
)氨的测定:再准确称取
2.675
g
该化合物,加适量水溶解,注入如图
4___
。
(
填仪器名
称
)
中,然后通过仪器
3
滴加
足量的
NaOH
溶液,加热
1
装置,产生的氨气被
5
中的盐酸吸
L
-1
盐酸
收,多余的盐酸
再用
NaOH
标准溶液反滴定,经计算,吸收氨气消耗
1.00mol·
60.00mL
。
装置
A
在整个实验中的作用是
__
,如果没有
6
中的冰盐水,会使得测定结果
___(
填
“
偏
大
”
、
“
偏小
< br>”
、
“
无影响
< br>”)
。
(
3
)通过处理实验数据可知该化合物的组成为
___
。
【答案】
2Ag
NO
3
光照
2Ag
↓
+2NO
2
↑
< br>+O
2
↑
偏大
Ag
2
< br>CrO
4
为砖红色,由
Ksp<
/p>
可知
AgCl
的
溶解度更小,当溶液中
Cl
-
消耗完时
,才会产生砖红色沉淀
三颈烧瓶
产生水蒸气,将装<
/p>
置
B
中产生的氨气全部蒸出
偏大
[Co(NH
3
)
6
]Cl
3
【解析】
【分析】
Co(NH
3
)
y
Cl
< br>x
中
Co
的化合价为
+3
,
NH
3
为
0
,
Cl
为
-1
,则
x=3
,通过实验测出
NH
3
和
Cl
的物
质的量之比即得出结果。<
/p>
【详解】
(
1
)①
AgNO
3
不稳定,见光易分解成
Ag
和
p>
NO
2
和
O
2
,发生的反应为:
2AgNO
3
光照
2Ag
↓
+2NO
2
↑
+O
2
↑,故答案为:
2AgNO
3
光照
2Ag
↓
+2NO
2
↑
+O
2
↑;
②若滴定终点
读数时滴定管下口悬挂了一滴液体,使得
V
2
< br>读数偏大,导致滴定结果骗大,
故答案为:偏大;
p>
③一方面
Ag
2
C
rO
4
为砖红色,另一方面由
K
sp
(AgCl)=1.8×10
-10
p>
、
K
sp
(Ag<
/p>
2
CrO
4
)=
1.12×10
-12
可知,
AgCl
饱和溶液中
c(Ag
+
)=
1.8
?
10
-5
mol/L
,
Ag<
/p>
2
CrO
4
饱和
溶液中
c(Ag
+
)=
3
1.12
×10
-4
mol/L
,
所以,
AgCl
的溶解度更小,当滴入
AgNO
3
时溶解度小的沉淀先形成,当
AgCl
形成的差不多
的时候,溶液中
Cl
-
几乎沉淀完了,此时再滴
AgNO
3
溶液就会立刻产生
Ag
2
CrO
4
,即终点的
时候会
产生砖红色沉淀,故答案为:
Ag
2
C
rO
4
为砖红色,由
Ksp
可知
AgCl
的溶解度更小,
当溶液中
Cl
消耗完时,才会产生砖红色沉淀;
(
2
)图
4
为三颈烧瓶,装置
A
的作
用是产生水蒸气,将装置
B
中产生的氨气全部蒸出,如
果没有
6
的冰盐水,
H
Cl
吸收氨气时可能形成倒吸,溶液中的
HCl
有一部分被倒吸,被反
滴定的
HCl
< br>的量就少,计算吸收氨气时的
HCl
就偏大,氨气的含量
就偏大,故答案为:三
颈烧瓶;产生水蒸气,将装置
B
中产生的氨气全部蒸出;偏大;
L
-1
AgNO
3
,所以<
/p>
n(Cl
-
)=n(Ag
+
)=1.00mol·
L
-
(
3
)滴定
C
l
-
时,
2.675g
样品消耗
30mL 1.00mol·
1
-
×30mL
×
10
-3
=0.03mol
,测定氨时,
2.675g
样品消耗
1.00mol·
L
-1
盐酸
60.0
0mL
,所以
n(NH
3
)=n(HCl)= 1.00mol·
L
-1
p>
×60.00mL
×
10
< br>-3
=0.06mol
,故
n(
Cl
-
):n(NH
3
)=0.03:0.06=1:2
,由于化
合物
Co
x
(NH
3
p>
)
y
Cl
x
中
Co
的化合价为
+
3
,
NH
3
的
化合价为
O
,
Cl
的化合价为
-1
,所以
x=3
p>
,
y=6
,该化合物为:
< br>[Co(NH
3
)
6
]Cl
3
,故答案为:
[
Co(NH
3
)
6
]Cl
3
。
【点睛】
测氨的含量时
HCl
总物质的量
=
氨气消
耗的
HCl
的物质的量
+
反滴定时
NaOH
消耗的
H
Cl
的
物质的量。
4
.
现使用
酸碱中和滴定法测定市售白醋的总酸量
(g/100
mL)
。
Ⅰ.实验步骤:配制待测白
醋溶液,用酸式滴定管量取
10.00 mL
食用白醋,在烧杯
中用水
稀释后转移到
100 mL
容量
瓶中定容,摇匀即得待测白醋溶液。量取待测白醋溶液
20.00mL
< br>于锥形瓶中,向其中滴加
2
滴酚酞作指示剂。
(
1
)读取盛装
0.1000 mol/L NaOH
溶液的碱式滴定管的初始读数。
如果液面位置如图所
示,则此时的读数为
________
p>
mL
。
p>
(
2
)滴定。判断滴定终点的现象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达到滴定终点,
停止滴定,并记录
NaOH
溶液的最终读数。重复滴定
3
次。
Ⅱ.实验记录:
滴定次数
实验数据
(mL)
V(
样品
)
V(NaOH)(
消耗
)
1
20.00
15.95
2
20.00
15.00
3
20.00
15.05
4
20.00
14.95
Ⅲ.数据处理与讨论:
(
3
)某同学在处理数据时计算得:平均消耗的
Na
OH
溶液的体积
V
=
< br>(15.95
+
15.00
+<
/p>
15.05
+
14.95)/4
=
15.24 mL
。指出他的计算的不合理之
处:
_________________
。
< br>
(
4
)按正确数据处理,得出
c
(市售白醋)
=
_______
mol·L
-1
,
市售白醋总酸量
=
____
g·100
mL
-1
。
【答案】
0.70
溶液由无色变成浅红色,且半分钟内不褪色
很明显第一组数据比其余三
组数据偏大,不能选用,要舍去
0.75
4.5
【解析】
【分析】
(
1
)根据滴定管的结构和精确度来解答;
(
2
)根据滴定终点,溶液由无色恰好变为红色,且半分钟
内不褪色,停止滴定;
(
3
)
根据数据的有效性,应舍去第
1
组数据
;
(
4
)
先根据数据的有效性,舍去第
< br>1
组数据,然后求出
2
、
3
、
4
三组平均消耗
V
(
NaOH
);
接着根据醋酸和
NaOH
反应求出
20.00mL
样品中含有的醋酸,最后求出市售
白醋总酸量;
【详解】
(
1
)
液面读
数
0.70mL
;
< br>(
2
)滴定终点时,溶液由无色恰好变为红色,且半分钟
内不褪色,停止滴定;
(
3
)
第
1
组数据舍去的理
由是:很明显第一组数据比其余三组数据偏大,不能选用,要舍
去
;
(
4
)
先根据数据的有效性,舍去第
1
组数据
,然后求出
2
、
3
、
4
三组平均消耗
V
(
NaOH
)
=15.00
mL
,
CH
3
COOH+NaOH=CH
3
CO
ONa+H
2
O
0.0015mol 0.015L×0.1000mol·
L
-
1
< br>c
(市售白醋)
=0.0015mol
< br>÷
0.02L
×
0.1L
÷
0.01L=0.75
mol/L
;
mol
-
1
×
则
10mL
样品中含有的醋酸的质量为
0.0015mol×
60g·
量
4.5g/100mL
。<
/p>
=0.45g
,市售白醋总酸
5
.
碳酸氢钠是重要的化工产品。用标准盐酸
溶液滴定可测定碳酸氢钠样品中碳酸氢钠含
量。已知碳酸氢钠受热易分解,且在
250
℃~
270
℃分
解完全。
完成下列填空:
(
1
)测定碳酸氢钠含量的实验步骤:用电子天
平称取碳酸氢钠样品(准确到
_____g
),加
入锥形瓶中,加入使之完全溶解;加入甲基橙指示剂,用标准盐酸溶液滴定。当滴定至溶
液由
_____
色变为
__
___
色,半分钟不变色为滴定终点,记录读数。该实验不能用酚酞作指
示剂的原因是
_____
。
(
2
)若碳酸氢钠样品质量为
0.840g
,用
0.5000mol/L
p>
的标准盐酸溶液滴定至终点,消耗标
准盐酸溶液
19.50mL
。样品中
NaHCO
3
的质量分数为
_____
(保留<
/p>
3
位小数)。
(
3
)如果滴定尖嘴部分在滴定过程中出现气泡,且滴定终点读
数时气泡未消失,会导致测
定结果
____
(选填
“
偏高
”
< br>、
“
偏低
”
或
“
不受影响
”
< br>)。
(
4
)碳酸氢钠样品含有少量水分(
<0.5%
)和氯化钠。以
下是测定碳酸氢钠样品中水分的
实验方案(样品中
NaHCO<
/p>
3
含量已知)。
①在恒重的坩埚中称取碳酸氢钠样品,样品和坩埚的质量为
m
1
g
。
②将
样品和坩埚置于电热炉内,在
250
℃~
270
℃加热分解至完全,经恒重,样品和坩埚的
质量为
p>
m
2
g
。
③
……
。
<
/p>
该实验方案中,质量差(
m
1
-m
2
)是
_____<
/p>
的质量。若所称取样品中
NaHCO
3<
/p>
的质量为
m
3
g
,则样品中水分的质量
m=_____
(用含
m
、
m
1
、
m
2
的代
数式表示)。
【答案】
0.001
黄
橙
滴定终点溶液呈弱酸性,酚酞的变色范围为
8-10
,无法准确判断
滴定终点
0.975
偏低
碳酸氢钠分解生成的
p>
CO
2
、
H
2
O
和样品中的含有的水分
< br> m
1
-m
2
-
31m
3
84
【解析】
【分析】
(1)
电子天平能准确到小数点后三位;碳酸氢钠的溶液中滴加甲基橙指示剂,溶液呈黄色;
而弱酸性的溶液中滴加甲基橙指示剂,溶液呈橙色;酚酞试液在
pH≥8
的溶液中才呈红
色;
(2
)
根据
NaHCO
3
< br>~
HCl
,则
n(NaHCO<
/p>
3
)=n(HCl)
计算;
(3)
根据
c(
待测
)=
差;
(4)
由
2NaHCO
3
量。
【详解】
(1)
用电子天平称取碳酸氢钠样品能准确到
0.001g
;碳酸
氢钠溶液中加入甲基橙指示剂,溶
液呈黄色,用标准盐酸溶液滴定,当滴定至溶液由黄色
变为橙色,半分钟不变色为滴定终
点;因滴定终点溶液呈弱酸性,而酚酞试液的变色范围
为
8-10
,用酚酞作指示剂将无法准
确判断滴定终点;
(2)
滴定至终点
消耗
0.5000mol/L
的标准盐酸溶液
< br>19.50mL
,则参加反应的
HCl
< br>为
0.5000mol/L×0.01950L=0.00975mol
,根据
NaHCO
3
~
HCl
,则
n(NaHCO
3
)=n(HCl)
,
0
.840g
样品
中
m(NaHCO
p>
3
)=0.00975mol×84g/mol=0.819g
p>
,故样品中
NaHCO
3
< br>的质量分数为
Na
2
CO
3
+H
2
O+CO<
/p>
2
↑
可知加热前后固体质量减轻,主要是
生成
CO
2
气体
c
?
标准
?
?
V
?
标准
?
V
?
待测
?<
/p>
分析不当操作对
V(
标准
)
的影响,以此判断浓度的误
和水蒸气;先计算出
p>
m
3
gNaHCO
3
分解生成的水和
CO
2
的质量,再计算样品中含有的水分质
0.819g
=
0.975
;
0.840g
(3)
滴定管尖嘴部分在滴定前没有气泡,滴定过程中出现气泡,且滴定
终点读数时气泡未消
失,导致消耗标准液偏小,则测定结果偏低;
(4)
已知
2NaHCO
3
Na
2
CO
3
+H
2
O+CO
p>
2
↑,
则该实验方案中,质量差
(m
1
-m
2
)
是碳酸氢钠分解
生成的
CO
2
、
H
2
O
和样品中的含有的水分;称取样品中
NaHCO
3
的质量为
m
3
g
,则完全反应
生成的碳
酸钠质量为
m
4
g
,
加热
2NaHCO
3
???
?
Na
2
CO
3
+
CO
2
?
+
H
2
O
168
m
3
106
m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