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不能为空

当前您在: 主页 > 英语 >

第2考点:正确使用词语(包括成语)

作者:高考题库网
来源:https://www.bjmy2z.cn/gaokao
2021-02-12 16:37
tags:

-

2021年2月12日发(作者:高度)


页眉内容




2


考点:正确使用词语(包括


成语


< p>


江苏省淮州中学




卜廷才



【安排】

8


教时



最新江苏省《

< p>
考试说明


》要求:


“正确理解词语


(


包括成语


)


在具体语境中的 意义,并能正确


使用。”能力层级为


E













江苏省将教育部《


考试大纲


(


课程标准实验版


)


》中“正确使用词语


(


包括熟语


)


”改为“包括


成语”,显示了分省命题之后 ,江苏对“熟语”与“成语”处理的审慎态度。“成语”的外


延要比“熟语”小,这样处 理,有利于减轻考生的负担;



“成语”



般都是经过长期的使


用与流传,


已 经固定下来的短语,而且文化积淀丰富,流传的覆盖面广,用来作为高考命题


材料,比较 能够适应高考严格的多方面的考查需要,而“熟语”有



定的方 言色彩,虽然与


生活比较贴近,


但有些熟语还在继续发展之中, 还没有完全固定下来。


所以,江苏省作这样


的调整,是比较有道 理的。成语的运用要考虑以下三个层次的问题:


(1)


准确掌握 成语的本


义、引申义、比喻义等内涵;


(2)

< br>细致了解成语语义的轻重、范围的大小、适用对象、感情


色彩、语体风格等特定指 向;


(3)


辨别成语同语境之间语法搭配、感情色彩、整体语义 等方


面的协调问题。



明确了成语题常 见的设题错误类型,


那么在具体做题时,


我们应该怎样做呢?具 体要从以下


几点来辨析成语:



⒈辨语 义。


对成语中的



些关键语素,必须准 确理解,防止望文生义。


许多成语都有特定含


义,不能随意解释 ,更不能不分场合地乱用。比如“文不加点”中的关键语素“点”,不是


“标点”的意思 ,而是“删改”之意,如果我们不理解它,就可能把意思理解成“写文章不


加标点”。而 实际上整个成语是指“写文章很快,不用涂改就写成”。



成语 误用,应该怎么辨别


?


“万辨义为先。”一要注意成语的整体意 义。固然,有的成语的


字面意义与整体意义基本一致,


可根据字 面意义直接解说成语意义;


但多数成语的整体意义


并不是所有字 义的简单相加,


而是通过引申或比喻而形成的。


二要弄清楚成语 中某些字的古


义。如“屡试不爽”的“爽”


(

< br>差错


)



“劝善惩恶”的“劝”


(


勉励


)


.< /p>


“无偏无党”的“党”


(


偏私

< p>
)



“楚楚可怜”的“怜”


(



)



“ 爱财如命”的“爱”


(


吝啬


)



“无声无臭”的“臭”


(

气味


)


,若按照现代意义理解就会大错特错。


总之,辨别成语的意义,


既不能只理解字面意


义,又 不能只注意现代意义,总之,不能“望文生义”。



⒉辨色彩。 不同的成语常带有不同的感情色彩,辨析时应注意在感情色彩上使用是否得当。


比如“处 心积虑”是“蓄谋已久”的意思,属贬义,用于为工厂费尽心血的厂领导身上显然


不行, 应用褒义的“殚精竭虑”才对。











⒊辨对象。有些成语有特定的对象 ,词义有所侧重,适用的对象也就不同。有的指个体,有


的指群体;

有的指人,有的指物;有的专用于男女或夫妻之间,有的专用于写文章或文学艺


术等 方面。


如果对成语所表达的习惯对象或范围缺乏了解,


就会使陈 述与被陈述对象之间出


现张冠李戴的现象。比如“炙手可热”只用于指“气焰很盛,权势 很大”,而时下多误指题


材之类。











⒋辨微 殊。


有些成语由于读音、


词形相近或具有某些共同的语素,


在使用时极容易混淆,要


注意辨别其细微的差别。

< br>比如


“骇人听闻”



“耸人听闻 ”



两个成语



字之差,


且均有


“听


了使人震惊”之 意,但细微差别在于:


“耸人听闻”指“故意说夸大的话或惊奇的话,使人


震惊”,而“骇人听闻”指“已经发生的坏事令人吃惊”。











1


页眉内容



⒌辨语境。


有些成语有两用现象,


或同时兼有两个不相同的意 义,


或褒贬色彩因意义有别而


分别具备,若做题时凭习惯和感觉 去评判,往往会令人大跌眼镜。如“左右逢源”既可指做


事得心应手,非常顺利,又可指 处世圆滑,善于投机。再如“灯红酒绿”既有“娱乐场所的


繁华景象”之意,又有“统治 者骄奢淫逸的腐朽生活”之意。








⒍辨语 法功能。成语的使用,应注意成语的语法功能、习惯用法,否则会造成搭配不当,或


者重 复累赘,或者否定失当等。比如“妄自菲薄自己”


“漠不关心百姓疾苦”


“出奇制胜敌


人”“司空见惯了腐败现象”“逼得穷途末路”“当仁不让的责任 ”等,其中的成语充当的


句子成分就不当。又如“忍俊不禁地笑了”“难言之隐的苦衷” “



场南柯



梦”


“显得相


形见绌”“好像如芒在背”“浑身被打得遍体鳞伤 ”“目前的当务之急”“接踵而至地闯进


来”“津津乐道地说”“海内外闻名遐迩”“责 无旁贷的责任”“我国人民生灵涂炭”“人


民的生活安居乐业”


“只能让人贻笑大方”等之中的成语隐含义就与句子语意重复了;


再如

< br>“望其项背”“善罢甘休”“同日而语”“



概而论”“ 无时无刻”“等闲视之”“等量齐


观”等成语常用在否定句中,很少或不能用于其他句式 里。



总之,


具体答题时应重点解决以 下几个问题:


①看清题干,辨清设问


(


正误


)


取向;


②体会语


境,


判断运用是否合理;


③熟记病理,


审明成语误用原因;


④反复推敲,


比较区分易混成语。



高考命题人习惯设计种种陷阱来干扰考生,

< br>考生应该全面掌握考点设置的特点。


一般来说除


了“望文 生义”,还有“错用对象”“误用褒贬”“颠倒尊卑”“搭配不当”“前后矛盾”


“语意 重复”


“双重设误”等陷阱。尤其要注意“双重设误”。有些成语有两个义项或两种


感情色彩,但在实际使用中一种用得多,一种用得少,如“秀色可餐”,形容女子美丽用得< /p>


多,形容花木山林秀丽用得少。命题者有时取用后者设题,诱导考生以对为错,这就是“双


重设误”。应对这种情况,考生应该积累一些具有双重意义与双重色彩的成语,如“灯红 酒


绿”“想入非非”“淋漓尽致”“平铺直叙”“不翼而飞”“左右逢源”“乘风破浪” “洁


身自好”“百花齐放”“贪多务得”“数米而炊”等,以便解题时“一眼就能识破天 机”。



成语是语言中的珠玉,也是高考的常规考点。纵观


2012


年高考试题,考查成语在具体语境


中的运用能力仍是重点。


归纳高考成语试题设误类型,


掌握成语 试题命题规律,


有利于提高


成语的识记和运用能力,更有利于复 习备考。



正确使用词语(包括成语)补充练习⑴



下面就


2012


年高考成语试题以简要归纳。







一、褒贬误用







有些成语具有鲜明的情感色彩,


在使用过程中,

必须辨明色彩,


否则就会褒贬失当,


导致误用。如:







⑴在这次演讲比赛中,


来自基层单位 的选手个个表现出色,


他们口若悬河,


巧舌如

< br>簧,给大家留下了深刻印象。


(


山东卷

< br>)






(2)


汶川县某领导在灾后重建工作 总结会上,如数家珍般介绍了当地连年发生的较


大地震灾害的情况:

(


江西卷


)






解析:


(1)


句“巧舌如簧”形容花言巧语,能说会道,是贬义词。这 里用在演讲比


赛的“选手”身上,犯了贬词褒用的错误。


(2)


句“如数家珍”是说好像点数家里的珍宝那


样,比喻对列举的事 物或讲述的事情非常熟悉,是褒义词。这里说“地震灾害”,显然色彩


失当。

< p>






二、搭配不当



页眉内容







成语由于固定的词义和词催,


往往有明确的使用要求。


如果把握不准,


就 可能造成


搭配错误的问题。如:







(1)


国际田联专家判断,男子


110


米栏项 目仍是刘翔和罗伯斯的天下,刘翔的竞技


状态与日俱增,而罗伯斯则稍欠稳定且实力有所 下滑。


(


安徽卷


)






(2)


滚滚长江水,滔滔黄河浪,翻卷起中国历史上多少为争夺权力 而相互杀戮、茹


毛饮血的残酷故事。


(


江西卷


)






解析:


( 1)


句“与日俱增”意思是随时间推移而天天增长。这里陈述“竞技状态”,

< p>
属搭配不当。“状态”应是稳定良好,“水平”才可能不断增长。


(2)< /p>


句“茹毛饮血”指原


始人不懂得用火而生吃禽兽,后指未开化的原 始时代。这里作“残酷故事”的修饰语,不搭


配。







三、断词取义







成语的 意义具有整体性,


如果在使用时只断取成语中个别词素的意义,


而抛开成语


的整体意义就会使用错误。如:







在施工过程中,


因疏忽造成的安全事故如期而至,

< br>人员伤亡严重,


救援队伍很快赶


到现场,克服困难抢救危 重人员,并对轻伤者进行了处理。


(


四川卷

)






解析:


“如期而至”意思是按照约定 的期限而来了,


指事情按照计划或愿望准时到


来。


成语多用于人们所期望的美好事情,


而这里用来说


“ 安全事故”


问题,


与语境意义不符。


忽 略“如期而至”的整体意思,只截取“而至”这两个语素的意义,就会导致成语误用。







四、形近混淆







有些成 语与其他成语由于读音、


字形相近或具有某些共同的语素,


如果 不能明确区


别,使用极易混淆。如:







该产品 的试用效果非常好。


相信它大量投产后将不孚众望,


公司一定会 凭借产品的


优异品质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得骄人业绩。


(


全国大纲卷


)






解析:“不孚众望”意思是不能使 大家信服,未符合大家的期望。从语境语意看,


这里“不孚众望”显然是错误的,句中应 为“不负众望”,“不负众望”的意思是没有辜负


大家的期望。


“不孚众望”与“不负众望”,两个成语一字之差而意思相反,很容易造成混


淆。







五、重复赘余







有些成语单从本身意义来看是符合表意要求的,


但有时与其他词语表 意重复,


也是


成语使用错误之一。如:







要解决愈演愈烈的医患矛盾。


既需要运用法律武器制止违法行为,< /p>


更需要从根本上


釜底抽薪,进一步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


(


浙江卷


)






解析: “釜底抽薪”意思是把燃烧的柴火从锅底下抽掉,比喻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这里“釜底抽 薪”的意思是合乎语境语意的,但成语包含“从根本上”的意思,这与前面语


句中的


“从根本上”


造成语义重复,


犯了重负赘余 的毛病.


应当把前面的


“从根本上”


删 去。







六、前后矛盾







有些成语,


单从其本身意义来看似乎可以,


但还要看它在整个句中和其他词语或分


句表意是否矛盾。如:







那天放学回家,


肚子已经抗议地打着鼓了,


正当我如饥似渴地寻找食物时.


突然发


现餐桌上放着一块面包, 我高兴极了。


(


重庆卷


)


3


页眉内容







解析:


“如饥似渴”意思是好像饿了急着要吃饭、渴了急着要喝水一 样,比喻要求


非常迫切。成语中的“如”“似”表明是打比方,即好像饥了、渴了.而语 句中“肚子已经


抗议”“寻找食物”等表明本来就已经饥饿了,这样“如饥似渴”与其他 词语表意矛盾。







七、对象错位







有些成 语有特定的使用对象,


如果对成语使用对象把握不准,


就可能张 冠李戴,



致使用错误。如:







(1)


某市两家报社相继推出的立体报纸受到广大市民的热烈追捧, 更多的立体报纸


呼之欲出,可能会成为当地报业的一种发展趋势。


(


全国大纲卷


)






(2)


在维也纳金色大厅,经常有不同肤色、不同语言的人们会聚在这里.他们各具

< p>
民族风格与艺术特色的优美歌声在大厅内交相辉映,久久回荡。


(


四川卷


)






(3)


毒 胶囊事件是继三聚氰胺事件后又一起惊世骇俗的丑闻,它再次给有关部门敲


响了警钟:药 品安全大如天.万万不可掉以轻心。


(


浙江卷

< br>)






解析:


(1)


句“呼之欲出”形容绘画逼真,也指文学作品的人物描写非常生动:而


用于“立体报纸 ”,属使用对象错误。


(2)


句“交相辉映”指各种光亮、色彩 等互相映照,


不能用于“歌声”,“歌声”应为“此起彼伏”。


(3)


句“惊世骇俗”指人因言行异于寻常


而使一般人感到震惊 ,使用对象为人。“丑闻”是事情,应用“骇人听闻”。







八、望文生义







成语合 义是约定俗成的,


缺乏对成语意义的准确理解,


仅从字面推测,


就容易造成


望文生义的错误。如:







(1)


一名惯偷在车站行窃后正要逃跑,


两 位守候多时的反扒队员突然拦住他的去路,


二人上下其手地将他摁倒,结果人赃俱获。< /p>


(


全国新课标卷


)






(2)


陶渊明早年曾经几度出仕,


后来因为 不满当时黑暗腐败的政治而走上归隐之路,


过起了瓜田李下的田园生活。


(


山东卷


)






(3)


抗洪救灾形势严峻,各级领导都坚守岗位,没有擅离职守、久假不归现象,确

< p>
保了人民群众生命财产的安全


?(


山东卷


)






(4)


旧的梦想总是被新的梦想代替 ,很少有人能从一而终地记住自己做过的华丽缥


缈的梦,因为现实需要人们不断调整梦想 。


(


全国新课标卷


)






解析:


(1)


句“上下其手”比喻玩弄手法 ,串通做弊;这里误用为反扒员合力制服


惯偷。


(2)


句“瓜田李下”比喻容易引起嫌疑的地方;句中用于修饰“田园生活”属望文生

< br>义。


(3)


句“久假不归”指长期借用而不归还,这里误 用作“长期请假,没有回来”。


(4)


句“从一而终”


指女子在丈夫死了之后不再嫁人,


是旧时代束缚妇女的封建礼教,


这里误用


作“始终如一”的意思。







九、不合语意







成语使 用恰当与否,


关键看其是否符合语句表意需要。


如果与所在的语 境不能协调,


使用就是不恰当的。如:







(1)


中国古典家具曾经非常受消费者青睐,


后来很长一段时间市场上却没有了踪影,


而在全球崇古风气盛行的今天,它又渐入佳境 了。


(


全国大纲卷


)






(2)


无论东方还是西方,婚丧嫁娶,对普通人家来说都不是小事, 对皇家而言,就


更不同凡响了。


(


江西 卷


)


页眉内容







(3)


凌南区虽地域狭窄.物产匮乏,但由于大力开发绿色农业,方 寸之地,拓出了


发展的大空间。


(


辽宁 卷


)






(4)


这位姑娘天生就眼睛深凹,鼻 梁挺直,头发卷曲,身材苗条,好似芝兰玉树,


在黄皮肤黑眼睛的国度里,很容易被人认 出。


(


全国新课标卷


)






解析:


(1)


句“渐入佳境”指境况逐渐好 转或兴趣逐渐浓厚,该句说“古典家具”


重新受到青睐,不合语境语意。


(2)


句“不同凡响”形容人或事物的不平凡,这里说婚丧嫁

< br>娶更是皇家的大事,不合语意。


(3)


句“方寸之地”原 指很小的地方.后用来指人的内心;


该句强调“地域狭窄,物产匮乏”而并非“小”,不 合语意。


(4)


句“芝兰玉树”比喻才德


出众的子弟;这里描写“姑娘”的容貌,不合语意。



【类题训练】







(



)


下列各句成语运用中有“望文生义”的 错误,请找出来,并进行解说。







⒈王朝凤这次模拟考试考个第一名 ,


尾巴翘到天上,


连宿舍的同学也对她侧目而视。







⒉专家指出,强烈的地震极易引发海啸,沧海横流,巨浪奔腾 ,对人民的生命、财


产安全造成巨大威胁,应切实建立健全预警机制。

< br>






⒊近几年,


黄河、岷江的部分河段多 次出现断流现象,面对这江河日下的情况,人


们开始冷静地思考环保问题。







⒋俗话说“人无完人,瓜无滚圆”,这一次他在工作中出现的 问题是小问题,不足


为训,看一个人应该看主流。







⒌为了应付高考,


教师越教越细,


其结果是 肢解了课文,


长此以往,


学生目无全牛。







⒍美国政府在台湾问题上的危言危行,势必受到全世界人民的唾弃。






⒎这件事对我无异于晴天霹雳——一块珍藏多年价值连城的璧玉,


顷刻变成一块一


文不名的瓦片。







⒏他最 近出版了一本文不加点、


几乎没有注释的旧体诗集子,


这样的书 ,


读起来确


实累人。







⒐西方多国部队空袭利比亚,首当其冲的不是美国总统奥巴马而是法国总统萨科


齐。







⒑作为一名有上进心的高三学生, 就应该做到学习时对外界的任何影响都充耳不


闻,全身心投入到书本上。



参考答案:



⒈“侧目而视 ”意为敢怒不敢言,形容拘谨畏惧的样子;句中错解为“不屑正眼相看,瞧不


起人”。< /p>







⒉“沧海横流”比喻政治混乱,社会动荡;句中错解为“大海 发生海啸的状态”。







⒊“江河日下”比喻事物日趋衰落 ,情况一天不如一天;句中误将“日下”理解为


“水流一天天在减少”。







⒋“不足为训”意为不值得作为效法的准则或榜样;句中误为 不值得作为教训。








“目无 全牛”


形容技艺达到极纯熟的境界;这里错解为


“眼里看到的都 是支离破


碎的东西”。







⒍“危 言危行”意思是“讲正直的话,做正直的事”;句中意思搞反了。



5

-


-


-


-


-


-


-


-



本文更新与2021-02-12 16:37,由作者提供,不代表本网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bjmy2z.cn/gaokao/644667.html

第2考点:正确使用词语(包括成语)的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