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不能为空

当前您在: 主页 > 英语 >

试解弘一大师临终绝笔之心境

作者:高考题库网
来源:https://www.bjmy2z.cn/gaokao
2021-02-12 09:09
tags:

-

2021年2月12日发(作者:cat翻译)


试解弘一大师临终绝笔之心境








X



弘一法师《悲欣交集》



< p>
弘一大师在


1942



1 0



13



(


农历九月初四日


)


午后


8


时,


安详圆寂于福建泉州不二祠温陵养老院晚晴室。 临终前


3



即农历九月初一下午


6


时,书“悲欣交集”四字并自注“见


观经” 一纸交侍者妙莲法师,为其最后绝笔


(


见附图

< br>)


。如何


解读,值得推敲。






弘一大 师的一生颇具传奇,直至今日,不解之谜屡见不


鲜,众说纷纭。我想能否从大师同一时代 与他亲近的人所写


的纪念文章中,找一点线索来了解大师。如今要解读临终绝

< p>
笔,似乎更应注重于佛教角度,来进行探索研究,或许如此


方可略窥其端倪 。


如闽南诸佛弟子所作奠章是这样说的:


“公

< br>以圣贤应化之身,出现于南阎浮提,其土众生具有大乘根器


之中华国土。时而游行 学舍黉宫,时而游行艺苑剧社,时而


游行梵宇觉园。出其文心雕龙手腕,天女微妙舌根, 铁画银


钩笔法,迦陵频迦音声,作种种善巧方便,于种种族类,种


种众会,种种道场,种种说法,化度众生。……境界高深,


诚非凡夫俗眼之所能了别也 。公于现代佛化,为中兴一大尊


宿,于传南山宗轨范,则八百年来一人而已注

< p>
1



”大空法师


说:


“大师实为乘愿再来人也,无量劫来,本自具足悲愿,


故虽在家处俗 ,即已悲天悯人,淳静慈悲,不同凡流。迨出


家之时节已至,卒能舍富贵妻子,名利技艺 ,而勤修梵行,


皎然以‘难舍能舍,难行能行’之模范,示观于世间,化度


于众生。……观大师一生之精神,应化之幻迹,所表现于世


间者,除持律清净 ,念佛精深,


‘梵行高远’之外,尤有‘慈


悲一切’之大慈大悲 ,令人深感其广大深刻也。及至最后往


生,仍将大慈悲之精神,全体表现于此‘悲欣交集 ’之四字


中耳注


2


< br>”






佛教界有仅研究佛法教理,修行方法


(


即理论


)


的“佛学”


者,也有依教奉行,如法修持


(


即实践


)


的“学佛”者。因为


佛学的目的不光是研究佛学,而 是为了更好地去学佛,这才


是佛教的整体内容和根本所在。


“佛 学”和“学佛”二者分


而不分,


不分而分,

互摄互融,


缺一不可。


若只是研究佛学,

< br>没有很好地向佛学习去修行证实,最多也只能成为一个佛学


家,不能称之为高僧。 高僧就必须兼具佛学和学佛这二个方


面,并且以学佛实践。悟与证的深浅作为衡量的重< /p>





要标准。 被佛教界尊称为经中之王的八十一卷《华严经》里


面所说的不外乎“信、解、行、证”< /p>


,这足以证明此种关系


的重要性。弘一大师是佛教界公认的一代高 僧,所以本文从


佛教学佛的角度来作一探索,试解大师临终所书的“悲欣交


集”所指何意


?


此时的心境如何

?





大师的“悲欣交集”四字对于不同角度、层面的读者来


说,


就 会出现不同的理解。


如学者叶圣陶先生解释


“欣”


字,


一辈子“好好的活”了,到如今“好好的死”了,欢喜满足,

< p>
了无缺憾注


3


。上海音乐学院钱仁康教授认为“< /p>


‘悲’是悲悯


众生的苦恼,


‘欣’是欣幸 自身得到解脱注


4



。大空法师说


“大师之所谓‘悲’者,悲众生之沉溺生死,悲娑婆之八苦


交煎,悲 世界之大劫未已,悲法门之戒乘俱衰,悲有情之愚


慢而难化,


悲 佛恩之深重而广大,


总之为慈愍众生而起之


‘称


性大悲’也。大师之所谓‘欣’者何,欲求极乐,欣得往生,


欣见弥陀而圆成佛 道,


欣生净土而化度十方注


5




叶圣陶先


生解释的“欣”

< br>,只属“好人”范围,似乎只说到佛教所说


人乘,也就是五戒标准,并且没有解释 “悲”字。钱仁康教


授和大空法师解释很好,二人基本相同,而大空法师的解释


更为完备,非常精要。又著《弘一大师传》的作者台湾陈剑


慧教授说


“弘公把


‘悲欣交集’


交给他的法侣——妙 莲法师,


是告诉妙莲,他是决定






‘往生’了。

‘悲欣交集’是弘公当时临终的情境。是


一种念佛见佛,一悲一喜的境界,不见佛的 人,便不知道念


佛也会起悲心注


6


”< /p>


。此说甚妙


!


和盘托出弘一大师当时之心


境,而此境是无法用语言文字所能表达的,只有过来人才能


知晓 ,有同等感受之人才能道出


!





笔者认为:要进入大师当时写“悲欣交集”之心境,还


得从大师自注“见观经”三字入手。大师预知后人很难理解


和契入他的 境况,特自注“见观经”来指明方向和契入点。


据台湾李璧苑教授考证:弘一大师书信, 题跋中平生述及的


“悲欣交集”共五次。在佛教典籍中的“悲欣交集”与“悲

< p>
喜交集”也约有十几部,十几处中出现。又将有关佛教经文


中可能与“观经 ”名近或亦略称《观经》之经列表有


14


部,

< br>一一考证,但均无此“悲欣交集”之词。只有《观无量寿佛


经》

< br>(


简称《观经》


)


有类似于“悲 欣交集”之情景,也没有



“悲欣交集”


文句。


经过大量考据研究


,


李教授提 出


“见观经”


三字应为主要线索之观点注


7


。现不一一列举。笔者认为:


现在第一要确定,

< p>
大师自注的


“见观经”


指的是哪部经


?


第二


怎样去解读“见观经”和“悲欣交集”


?





弘一大师出家后即依蕅益大师礼地藏,诵普贤,阐教宏


律,归心净土。而 临终前六天的情况是解读的关键。叶青眼


《千江印月集》中写道“廿八日叫莲师抵卧室写 遗嘱。廿九


日嘱临终助念等事注


8


。< /p>



八月廿九日下午嘱咐妙莲的五事中


第二 件是关于往生助念方面,大师嘱咐道:


“当助念之时,


须先附耳 通知云,我来助念,然后助念。如未吉祥卧者,待


改正吉祥卧后,再行助念。助念时诵普 贤行愿品赞,乃至所


有十方世界中等正文,末后再念南无阿弥陀佛十声,不挝木


鱼,大声缓念,再唱回向偈,愿生西方净土中,乃至普利一


切诸含识,当 在此诵经之际,若见予眼中流泪,此乃悲欢交


集所感,非是他故,不可误会注

< p>
9





叶青眼记载中说“八月三十日整天不开口,独自默念佛号。


越至九月初一日上午 ,为黄福海居士写纪念册二本,下午写


‘悲欣交集’四字交莲师。初二日命莲师写回向偈 。初三日


因莲师再请吃药,示不如念佛利益,及乘愿再来度生等嘱。

初四日因王拯邦居士力恳吃药及进牛乳,说十诵戒文等。是


晚七时四十五分钟,呼吸 少促,八时正遂吉祥西逝。


”注


10





据以上记载,得知弘一大师在临终 前


6


天内集中关注在


往生西方极乐世界 和乘愿再来度生之事上。现粗浅解读一


下,有助于契入大师所写“见观经”和“悲欣交集 ”之心境。


“助念时诵普贤行愿品赞,乃至所有十方世界中等文”


,表


示大师一生修持得力于《华严经》中的《普贤行愿品》


, 而


“末后再念南无阿弥陀佛十声”和“再唱回向偈,愿生西方


净 土中,乃至普利一切诸含识”


,表示《普贤行愿品》中的


十大愿 王导归极乐,大师亦复如是。与历代高僧大德一样为


未来修行者作一示范,具体落实在最 后称佛名号上。又以净


土五经中《观无量寿佛经》中的:


“如是 具足十念,称南无


阿弥陀佛”




《无量寿经》


阿弥陀佛的四十八大愿中的


“ 十


念必生愿”表示决定往生,并且发愿重来度化,普利一切众


生 。所以大师晚年经常书写《华严经》中的“不为自己求安


乐,但愿众生得离苦”经文广为 结缘。话说至此,顺便提一


下,以往佛教念诵文本的回向偈中古人均以“愿生西方净土< /p>


中,九品莲花为父母,花开见佛悟无生,不退菩萨为伴侣”



作为回向念诵之文。弘一大师却把最后一句“不退菩萨为伴


侣”改为 现在所用的“普利一切诸含识”



“含识”二字是佛

< p>
教用语,解释为含有心识,灵性之有生命众生。可见发心广


大,度生之心切 ,也是大师所修证,大慈大悲的一种自然流


露。






据上述 事实得知,弘一大师临终前极为关注念佛往生和


乘愿度生之事。所以在此时所写的“见观 经”


,应该与净土


宗经典有关,才能与当时之事实相合。净土宗 所依据的经典


是五经一论,即《佛说阿弥陀经》



《佛说无量寿经》



《佛说


观无量寿佛经》



《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

< br>、


《普贤行愿品》


和《往生论》


。大师所指“见观经”应该就是简称《观经》


的《观无量寿佛经》



“当在此诵经之际,若见予眼中流泪,


此乃悲欢交集所感, 非是他故,不可误会”之嘱咐,表明大


师当时所现境界的感受,怕人误会,故提前说明。 其意为请


不要用凡情测度我悲欢交集时眼中流泪的现象。所以九月初

一日所写的“悲欣交集”亦复如是,怕别人误会,特别注明


“见观经”



“八月三十日整天不开口,独自默念佛号。越至


九 月初一日……下午写‘悲欣交集’四字交莲师”


。通过整


天独自 念佛,大师提起正念进入念佛三昧,故而念佛见佛,


境界现前,


此时随手拿起一张曾写过字的纸


(


见附图,

背面隐


约可见字迹


)


来记下当时之 心境,


极其自然。


怕后人误会,



注明“见观经”三字来说明“悲欣交集”之原因。






然而我 们在《观经》中找不到“悲欣交集”四字。以愚


测度此四字是大师念佛见佛的三昧境界,


而其感受与


《观经》


中的韦提希夫人相 同。同时大师也见到了如《观经》所说的


一切境界,这与净宗初祖慧远大师在临终时所见 到的也一


样,故而“悲欣交集”



“初 二日命莲师写回向偈”


,表示大


师功德圆满之意。


“回向”在佛教中极为重要,表示将所修


持种种功德回转凡情,归向菩提


(


即自利利他


)


。 印光大师归


纳回向有三种义“一回向真如实际,心心契合。此即回事向

< br>理之义。二回向佛果菩提,念念圆满。此即回因向果之义


.


三回向法界众生,同生净土。此即回自向他之义注


11





“初三日,因莲师再请吃药,示不如念 佛利益及乘愿再来度


生等嘱”


,表示大师发起了大菩提心,悲悯 众生,故而上求


下化,自利利他。只有一心求生净土,方可乘愿度生,普利


一切含识。


“初四日因王拯邦居士力恳吃药及进牛乳,说十

< br>诵戒文等。是晚七时四十五分钟,呼吸少促,八时正遂吉祥


西逝”


。表明大师在生命垂危之际,还是念念不忘佛之遗教


“以戒为师”


,以宏扬律宗为己任,使佛法永住神州,此举


将永作人天之典范。

< p>
“吉祥西逝”


,证明大师学佛悟证深入,


来去自由 ,学本师释迦牟尼佛所示现涅槃之吉祥卧相。故大


师火化后“得舍利一千八百余颗,舍利 块五六百颗注


12




所谓舍利者,梵语设利罗,乃戒定慧忍力功德薰修所致。






大师临 终时心中所现的境界与《观经》上所描述的一般


无二,这或许才是弘一大师自注“见观经 ”的真实含义。为


此必须了解《观经》上讲了些什么内容和境界。


《佛说观无


量寿佛经》刘宋西域三藏法师






畺良耶 舍译,


简称


《观无量寿经》



《十六观经》



《观经》



是净土宗所依据的根本经典之一。经中讲述了印度王舍城有


一太子名阿阇世,听从恶友调达的教唆要加害其父母,王太


后韦提希夫人在极悲痛之际, 举身投地,号泣向佛,五体投


地,


求哀忏悔,

< br>求佛广说无忧处,


愿当往生永离此五浊恶世。


于时佛说了 净业三福,十六妙观的修行方法。俾一切众生,


悉知是心作佛,是心是佛,诸佛正遍知海 ,从心想生。则是


心作众生,是心是众生,众生烦恼业海,从心想生之义。末

< p>
明九品往生正因。当佛说完此修行方法时,韦提希夫人与五


百侍女,闻佛所 说,应时即见极乐世界及阿弥陀佛。心生欢


喜,叹未曾有,豁然大悟,证无生法忍,五百 侍女发起了菩


提心,愿生彼国,佛给予授记,皆当往生彼国。






简言之 即是,见佛闻法,证无生的境界。


“无生法忍”


简称无生法,< /p>


“无生”是佛教用语,解释为“远离生灭之真


如实相体也,


真智安住于此理而不动,


谓之无生法忍注


13








其次要了解一下历代净土宗高僧在 临终时的境界。在佛


教典籍中的《净土圣贤录》中记载了大量出家在家修行人的


往生事迹。现例举四位净土宗祖师往生的境况,有助于我们


去解读弘一法 师“见观经”的注解和“悲欣交集”所感受的


真实含义。






一、净土宗初祖晋朝慧远大师






“……师居山三十年,

< p>
迹不入俗。


专志净土,


澄心观想。


三见圣相,而沉厚不言。义熙十二年七月晦夕,于般若台之

-


-


-


-


-


-


-


-



本文更新与2021-02-12 09:09,由作者提供,不代表本网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bjmy2z.cn/gaokao/642417.html

试解弘一大师临终绝笔之心境的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