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不能为空

当前您在: 主页 > 英语 >

谓词逻辑

作者:高考题库网
来源:https://www.bjmy2z.cn/gaokao
2021-02-12 08:54
tags:

-

2021年2月12日发(作者:底气不足)



1


《计算机数学基础


(



)


》辅导


(2)


??


谓词逻辑




本章重点


:谓词与量词,公式与解释 ,前束范式,谓词逻辑推理证明


.





一、重点内容




1.


谓词与量词




?


谓词,在谓词逻辑中,原子命题分解成个体词和谓词


. < /p>


个体词


是可以独


立存在的客体,它可以是 具体事物或抽象的概念


.


谓词


是用来 刻划个体词的性质


或事物之间的关系的词


.




个体词分个体常项


(



a


,

b


,


c


,


d


,…


表示


)


和个体变项


(



x

,


y


,


z


,…


表示


)


;谓词

分谓词常项


(


表示具体性质和关系的词

)


和谓词变项


(


表示抽象的或泛指 的谓词


)




F


,


G


,


P< /p>


,…


表示


.




注意,单独的个体词和谓词不能构成命题,将个体词和谓词分 开不是命



.




?


量词,是在命题中表示数量的词, 量词有两类:全称量词


?


,表示“所


有 的”或“每一个”;存在量词


?


,表示“存在某个”或“至少有 一个”


.




在谓词逻辑中,使用量词应注意以下几点:




(1)



在 不同个体域中,命题符号化的形式可能不同,命题的真值也可能


会改变

< br>.



(2)



在考虑命题符号化时,如果对个体域未作说明,一律使用全个体域


.



(3)


< br>多个量词出现时,不能随意颠倒它们的顺序,否则可能会改变命题


的涵义


.




谓词公式只 是一个符号串,没有什么意义,但我们给这个符号串一个解


释,使它具有真值,就变成一 个命题


.


所谓解释就是使公式中的每一个变项都有

< p>
个体域中的元素相对应


.



2.


公式与解释




学习这一部分内容要侧重于能将谓词逻辑公式表达式中,消除 量词写成


与之等值的公式,然后将解释中的数值代入,求出真值,并着重理解在谓词和< /p>


量词的作用下变元的自由性、约束性和更名规则、代入规则等


.




?


谓词公 式,我们将命题常数


0



1

< p>
,一个命题和命题变元以及一个命题


函数


P


(


x


1


,

< p>
x


2


,…,


x

< p>
n


)


,统称原子公式,由原子公式、联结词和量词 可构成谓词公式


(


严格定义见教材


)< /p>


.


命题的符号化结果都是谓词公式。




例如


?


x


(


F


(


x


)


?


G


(


x


))



?


x


(


F


(

< p>
x


)


?


G


(


x


))


< br>?


x


?


y


(


F


(


x


)


?


F


(


y


)


?


L


(


x


,


y


)


?


H


(


x

< br>,


y


))


都是谓词公式


.



< p>
?


变元与辖域,在谓词公式


?

xA



?


xA

中,


x



指导变元



A


是相应量词


< p>
辖域


.



?

< p>
x



?


x


的辖域


A


中,


x


的所有出现都是约束出现,即


x


< br>约束变元



不是约束出现的变元,就是

< br>自由变元


.


也就是说,量词后面的式子是


辖域


.


量词


只对辖域内的同一变元有效


.




2


< /p>


?


换名规则


,就是把公式中量词的指导变 元及其该量词的辖域中的该变


元换成该公式中没有出现的个体变元,公式的其余部分不变


.



?


代入 规则


,就是把公式中的某一自由变元,用该公式中没有出现的个体变

元符号替代,且要把该公式中所有的该自由变元都换成新引入的该符号


.





?


解释


(


赋值


)



谓词公式的个体域


D

是非空集合,




(1)


每一个常项指定


D


中一个元素;




(2)


每一个


n


元函数指定


D


n< /p>



D


的一个函数;




(3)


每一个


n


元谓词指定


D


n

< p>


{0,1}


的一个谓词


.



?


谓词公式分类


,在任何解释下,谓词公式


A


取真值


1


,公式


A


为逻辑

< p>
有效式


(


永真式


)


;在任何解释下谓词公式


A


取真值

< p>
0


,公式


A


为永假式;至 少有


一个解释是公式


A


取真值


1


,公式


A


称为可满足 式。




3.


前束范式




一个谓词公式的前束范式,仍然是谓词公式


.


若一个谓词公式


F


等值地转


化 成





Q< /p>


1


x


1


Q


2


x


2


...


Q


k


x


k

< p>
B



那么


Q


1


x


1


Q

< br>2


x


2


...

< br>Q


k


x


k


B


就是


F


的前束范式,其中


Q


1



Q


2




< br>Q


k


只能是


?

< br>或


?




x


1


,


x


2


,…,


x


k


是 个体变元,


B


是不含量词的谓词公式


.




每个谓词公式

F


都可以变换成与它等值的前束范式


.


其步骤如下:






消去联结词


?



?



? ?





< /p>


将联结词


?


移至原子谓词公式之前;





利用换名或 代入规则使所有约束变元的符号均不同,并且自由变元与约


束变元的符号也不同;



④将


?


x,


?


x


移至整个公式最左边;

< br>




将公式化为前束范式


.




4.


谓词逻辑的推理理论




谓词演算的推理是命题演算推理的推广和扩充,命题演算中的 一些规


则,如基本等值公式,重言蕴含式以及


P



T



CP

< br>规则在谓词演算中仍然使用


.


在谓词演算推理中,某些 前提和结论可能受到量词的限制,为了使用这些推


理,引入消去和附加量词的规则,有< /p>


US


规则


(


全称 量词消去规则


)



UG


规则


(



称量词附加规则


)



ES


规则


(


存在量词消去规则


)


EG


规则


(

存在量词附加规则


)


等,以便使谓词演算公式的推理过程可 类似于命题演算的推理进行


.





二、实例





2.1



将下列命题符号化:



(1)



每个母亲都爱自己的孩子;



(2)


所有的人都呼吸;



(3)


有某些实数是有理数


.





(1)


设个体域是所有母亲的集合


.




M


(


x


)



x


表示爱自己 的孩子;




3

该命题符号化为


?


xM


(


x


)


.




(2)


设个体域为人的集合


.




H


(


x


)



x


表示要呼吸


.




该命 题符号化为


?


xH


(

< br>x


)



或设个体域为生物集合,




M


(


x


)



x


是人


.




H


(


x


)



x


表示要呼吸


.



< /p>


该命题符号化为


?


x

(


M


(


x


)


?


H


(


x< /p>


))



(3)


设个体域为数的集合


.




R


(


x


)



x


表示实数< /p>




Q


(


x


)



x

< p>
表示有理数


.




该命题符号化


?


x


(


R


(


x


)< /p>


?


Q


(


x


))


.




2.2



指出下列公式



?


x


?


y


(


R


(


x


,


y


)


?


L


(


y


,


z


))


?


?


xH


(


x


,


y

< br>)



中量词的每次出现辖域,并指出变元的每次出现是约 束出现,还是自由出现,


以及公式的约束变元,自由变元


.






在公式


?


x


?


y


(


R


(


x


,


y


)


?


L


(


y


,


z


))


?


?


xH


(


x

< br>,


y


)


中,

?


x


只有一次出现,辖域是


?


y


(


R


(


x


,


y


)


?


L


(


y

< br>,


z


))


?


y


只有一次出现,辖域是


R


(


x


,


y


)


?


L


(


y


,


z


)

< br>;


?


x


只有一次


出现,辖域是


H


(


x


,


y


)


.

< p>
变元


x


在公式


?


x


?


y


(


R


(


x


,

< br>y


)


?


L


(


y


,


z


) )


?


?


xH


(


x


,


y


)


中有四次


出现,其中第一次出现是在


?


x


中,是约束出现;第二次出现是在


?


x


的辖域中,


也是约束出现;第三次出现是 在


?


x


中,也是约束出现;第四次出现 是在


?


x


的辖


域中,也是约束出现


.


这四次出现都是约束出现,所以


x


是该公式的约束变元


.


不是该公式的自由变元


.


变元


y


在公式


?


x


?


y


(


R

< p>
(


x


,


y


)


?


L


(

y


,


z


))


?


?


xH


(


x


,


y


)


中有 四


次出现


.


其中第一次是在


?


y


中的出现,是约束出现;第二次出现和第三 次出现


是在


?


y


的辖域中的出现,也是约束出现;第四次出现是自由出现


. y


在该公式中


有三次约束出现,一次自由出现,因此变元


y


既是该公式的约束变元,也是自


由变元


.


变元


z


在公式


?


x


?


y


(< /p>


R


(


x


,


y


)


?


L

< p>
(


y


,


z


))


?


?


xH


(


x


,


y

)


中只有一次自由出现,


所以


z< /p>


是该公式的自由变元


.




注意,由例


2.2

< br>看到,同一个个体变项,在同一个公式中,既可以是约


束出现,也可以是自由出现 ,这种情况有时会造成一些混淆,带来不变


.


要改

< p>
变这种情况,使一个个体变项在同一个公式中,不同时既是约束出现,又是自


由出现,采取换名规则或代入规则


.





2.3



给定解释


I







D



{2,3};




D


中特定 元素


a


=2






函数为


f


(


2


)


?


3


,


f


(


3


)


?


2





谓词


F


(


x


)


F


(2)=0,


F


(3)=1




G


(


x


,


y


)



G


(2,2)=


G


(2,3)=


G


( 3,2)=0,


G


(3,3)=1



L


(


x


,


y


)



L


(2,2)=


L


(3,3)=1,


L


(2,3)=


L


(3,2 )=0



4


求在解释


I


下各公式的真值


.



(1)


?


xF


(


x


)


?

< br>G


(


x


,


a


)


;



(2)


?


x


?


yL


(


x


,


y


)







设所求 二个公式分别记作


A



C.





(< /p>


1


)


A


?


(


F


(


2

< p>
)


?


G


(


2


,


2


))

< br>?


(


F


(


3


)


?


G


(


3


,


2


))< /p>


?


(


0


?


0


)


?


(

< p>
1


?


0


)


?


0


?


0

?


0


(


2


)


C


?


?


yL


(


2


,


y


)


?


?


yL


(


3


,


y

< p>
)



?


{


L


(


2


,


2


)


?< /p>


L


(


2


,


3


))


?


{


L


(


3


,


2


)


?


L

< br>(


3


,


3


)}




?


(


1


?


0


)< /p>


?


(


0


?


1


)


?


1

< p>
?


1


?


1



和命题逻辑一样,在谓词逻辑中,有的公式在任何解释下都真,也有的


公式在任何解释下都假


.


以此,把公式分为 三类:在任何解释下公式


A


为真,或


者 公式


A


的真值表全为


1


,这就是永真式;在任何解释下公式


A


为假,或者公< /p>



A


的真值表全为


0


,这就是永假式;公式


A


不总是假 ,或者公式


A


的真值表


至少有一个


1


,这就是可满足式


.


由此可见,永真式也是可满足式


.





2.4



讨论公式


?


x


?


yF


(


x


,


y


)


?


?


y


?


xF


(


x


,


y


)

< p>
的类型


.




证明




A


表示该公式


.


取解释


I


如下:个体域为整数集,


F


(


x


,


y< /p>


)



x



?



y


,在< /p>


I


下,若


A


的前 件为


真,但后件为假,所以


A


为假,这 说明


B


不是永真式;



再取解释


I


?


:个体域认为仍 为整数集,


F


(


x

,


y


)



x


=


y.


在解释

I


?


下,当


A

的前件为


真时,后件为真


.


故< /p>


A


为真,这又说明


A

不是永假式


.




综上所述,


A


是可满足式


.




由例


2. 4


可知,量词的次序不能随便颠倒


.




2.5



将公式


F



?


x


(


A


(


x


)


?


B


(


x


,


y


))


?


(


?


yC


(


y


)

< br>?


?


zD


(

y


,


z


))




化为前束范式


.






①消去联结词


?


(0


?



??


)





F

?


?


(


?


x


(


?


A


(< /p>


x


)


?


B


(


x


,


y

< p>
))


?


(


??

< p>
yC


(


y


)


?


?


zD


(


y


,


z


))

< br>




将联结词


?


移至原子公式之前


.


F< /p>


?


?


x


?


(


?


A


(

< p>
x


)


?


B


(


x


,


y

))


?


(


?


y


?


C


(


y


)


?


?


zD< /p>


(


y


,


z


))




?


?


x


(


A


(


x


)


?


?


B


(


x

< br>,


y


))


?

(


?


y


?


C


(


y


)


?< /p>


?


zD


(


y


,


z


))




换名



F


?


?


x


(


A


(


x


)

< br>?


?


B


(


x


,


y


))


?


(


?


t


?< /p>


C


(


t


)


?


?


zD


(


y


,


z


))

< p>




把量词提到整个公式的前面



F


?


?


x


?

< p>
t


?


z


(


A


(


x


)

?


?


B


(


x


,


y


))


?


?


C


(


t


)


?


D


(


y


,


z


))

< p>


为所求前束范式


.



重要的是弄清楚前束范式的定义,求前束范式主要是利用基本等值式、蕴含式和换名


规则,把一个谓词公式化为前束范式,虽然前束范式是谓词公式的一种标准形式,但是一


般一个谓词公式的前束范式并不是唯一的


.





2.6



试 证


(


P


?


Q< /p>


)


?


R


?


(


R


?


P

< p>
)


?


(


S


?


P


)


-


-


-


-


-


-


-


-



本文更新与2021-02-12 08:54,由作者提供,不代表本网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bjmy2z.cn/gaokao/642299.html

谓词逻辑的相关文章

  • 爱心与尊严的高中作文题库

    1.关于爱心和尊严的作文八百字 我们不必怀疑富翁的捐助,毕竟普施爱心,善莫大焉,它是一 种美;我们也不必指责苛求受捐者的冷漠的拒绝,因为人总是有尊 严的,这也是一种美。

    小学作文
  • 爱心与尊严高中作文题库

    1.关于爱心和尊严的作文八百字 我们不必怀疑富翁的捐助,毕竟普施爱心,善莫大焉,它是一 种美;我们也不必指责苛求受捐者的冷漠的拒绝,因为人总是有尊 严的,这也是一种美。

    小学作文
  • 爱心与尊重的作文题库

    1.作文关爱与尊重议论文 如果说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的话,那么离开了尊重同样也谈不上教育。 因为每一位孩子都渴望得到他人的尊重,尤其是教师的尊重。可是在现实生活中,不时会有

    小学作文
  • 爱心责任100字作文题库

    1.有关爱心,坚持,责任的作文题库各三个 一则150字左右 (要事例) “胜不骄,败不馁”这句话我常听外婆说起。 这句名言的意思是说胜利了抄不骄傲,失败了不气馁。我真正体会到它

    小学作文
  • 爱心责任心的作文题库

    1.有关爱心,坚持,责任的作文题库各三个 一则150字左右 (要事例) “胜不骄,败不馁”这句话我常听外婆说起。 这句名言的意思是说胜利了抄不骄傲,失败了不气馁。我真正体会到它

    小学作文
  • 爱心责任作文题库

    1.有关爱心,坚持,责任的作文题库各三个 一则150字左右 (要事例) “胜不骄,败不馁”这句话我常听外婆说起。 这句名言的意思是说胜利了抄不骄傲,失败了不气馁。我真正体会到它

    小学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