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不能为空

当前您在: 主页 > 英语 >

六年级上册必备古诗词合集

作者:高考题库网
来源:https://www.bjmy2z.cn/gaokao
2021-02-12 00:09
tags:

-

2021年2月12日发(作者:百度英语字典)


《天净沙·秋》



元代:白朴



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一点飞鸿影下。



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




译文及注释:



译文



太阳渐渐西沉,


已衔着西山了,


天边的晚霞也逐渐开始消散,


只残留有 几分黯淡的色彩,映


照着远处安静的村庄是多么的孤寂,


拖出那 长长的影子。


雾淡淡飘起,


几只乌黑的乌鸦栖息


在佝偻的老树上,远处的一只大雁飞掠而下,划过天际。山清水秀;霜白的小草、火红的枫


叶、金黄的花朵,在风中一齐摇曳着,颜色几尽妖艳。



注释



天净沙:曲牌名。



秋:题目。



残霞:快消散的晚霞。



寒鸦:天寒即将归林的乌鸦。



飞鸿:天空中的鸿雁。



飞鸿影下:雁影掠过。



白草:枯萎而不凋谢的白草。



黄花:菊花。



红叶:枫叶。



鉴赏:





白朴这首小令《天净沙·秋》与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


,无 论写法还是构成的意境都有


相似之处。此曲题目虽为“秋”


,并 且写尽秋意,却找不着一个“秋”字。



此曲开篇先绘出


了一幅秋日黄昏图,


营造出一种宁静、寂寥的氛围,再以名词并列组合 的形式,选取典型的


秋天景物,


由远及近,

描绘出一幅色彩绚丽的秋景图。


秋景也由先前的萧瑟、


寂寥 变为明朗、


清丽了。





这首小令,只五句二十八个字,篇幅虽短,却以神来之笔捅绘 出了一幅绝妙的秋景图。


前三句着力渲染出一派深秋凄凉之景。


黄昏时:


如血的残霞映照着一座孤零零的小村庄,


< p>
阳淡淡的炊烟袅袅,几只归巢的寒鸦,静静的站立在老树枝头,忽然,一只哀鸣的孤鸿,在


人边晚霞影里远远的飞翔,而后两句,作者却将笔锋一转,写到:青山静静、绿水悠悠,白


草绵绵,红叶片片,黄花朵朵,在暮色中,这些明丽的色彩,为这萧杀的气氛平添了许多生


机活力。一扫前人一悲到底的俗套。





白朴在写秋景选词语辞精炼,


其词并 不是单纯的突出秋的悲凉。


前二句的


“孤村落日残


霞,


轻烟老树寒鸦”



共用 了六个图景:


“孤村”



“落日”



“残霞”



“轻 烟”



“老树”


“寒鸦”



而其中任何一个图景,


都代表着秋日秋景的萧瑟气氛。


为了要使这种萧瑟气氛活泼起来,



是作者接下来选用了


“一点飞鸿影下”作为上半段的结语。 如此一来,


原本萧瑟的画面转成


了活跃,


寂寞的秋景彷佛也展现了另一种鲜活的生气。


最后为了加强作者心目中秋景是美丽


而有韵味的形象,


因此再以


“青山绿水,< /p>


白草红叶黄花”


作为曲文的结束语。


这两 句用了


“青”



“绿”



“白”



“红”

< p>


“黄”五种颜色,而且“白草红叶黄花”这三种颜色,是交杂在“青山< /p>


绿水”二种颜色之中;


“青山绿水”是广大的图景,


“白草红叶黄花”是细微的图景,如此交


杂相错,于是原本是寂寞萧瑟的秋景 ,突然变得五颜六色而多彩多姿。


由此可见,


白朴的散


曲写作技巧的高明了。





如果联系白朴不愿在元朝做官的态度,


读者就不难理解同样的秋景会有如此巨大反差的


原因。画面中的“一点飞鸿”


,与李白的《送裴十八图南归嵩山》其一:


“举手指飞鸿,此情


难具论。同归无早晚,颍水有清原”中的“飞鸿”有着异曲同工之妙,都暗喻作者本人。白


朴不愿在朝廷中谋职,却希望自己像一只展翅高飞的鸿雁,飞离那种萧瑟、

冷清、


没有生气


的地方,寻找到自己感到满意,

< p>
有生机的乐土,还表示了作者的人生得到了美好的转折。因


此“影下”的这 片“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之地,读者可以理解为是作者的归隐之地,


是作者的心中 之景。


情调开朗平和,


没有一点消极之感,

表现了作者对隐居生活的热爱之情,


应属于虚写。在这支曲子中,作者非常巧妙地、 不露痕迹地把“心中之景”与当时真实的环


境放在一起,产生强烈的对比效果,含蓄地流 露出自己的爱恨之情。



描绘秋景,


历 来是中国古代文人喜爱的一个题材,


为表现它而不惜笔墨的诗人骚客代代


有之,


留下的作品更是多不胜举,


但许多作品易于流入 俗套。


白朴却能根据自己的观察和体


验,在作品中,层次分明的 描写了秋天的自然景象,虽然,在开始时,有些许的萧瑟之意,


然而后来以缤纷的色彩作 结,


终究是赏心悦目、


的韵味无穷的。


他用笔精深,


作品风格独具,


婉约清丽,意境新颖,可与被誉为 “秋思之祖”的马志远的《天净沙·秋思》媲美。这首小


令不仅不俗,

< br>还很是典雅。


词、


曲有雅、


俗之 别,


一般来说,


词尚妩媚、


含蓄,


而曲贵尖新、


直率。白朴的这支小令却有词的意境。曲中虽无“断肠 人在天涯”之类句子,抒情主人公却


时隐时现,在烟霞朦胧之中,传达出一种“地老天荒 ”的寂静。





《马诗二十三首·其五》



唐代:李贺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译文及注释:



译文



平沙万里,

在月光下像铺上一层白皑皑的霜雪。连绵的燕山山岭上,一弯明月当空,如弯钩


一般 。



何时才能受到皇帝赏识,给我这匹骏马佩戴上黄金打造的辔 头,让我在秋天的战场上驰骋,


立下功劳呢?



注释



燕山:山名,在现河北省的北部。



钩:弯刀,是古代的一种兵器,形似月牙。



金络脑:用黄金装饰的马笼头,说明马具的华贵。



解析:





一、二句展现出一片富于特色的边疆战场景色,乍看是运用赋法:连绵的燕山山岭上,< /p>


一弯明月当空;


平沙万里,在月光下象铺上一层白皑皑的霜雪。这 幅战场景色,一般人也许


只觉悲凉肃杀,但对于志在报国之士却有异乎寻常的吸引力。< /p>


“燕山月似钩”与“晓月当帘


挂玉弓”



《南园》其六)匠心正同,


“钩”是一种弯刀,与“玉弓”均属 武器,从明晃晃的


月牙联想到武器的形象,


也就含有思战斗之意 。作者所处的贞元、


元和之际,正是藩镇极为


跋扈的时代,而“ 燕山”暗示的幽州蓟门一带又是藩镇肆虐为时最久、为祸最烈的地带,所


以诗意是颇有现 实感慨的。


思战之意也有针对性。


平沙如雪的疆场寒气凛凛,< /p>


但它是英雄用


武之地。所以这两句写景实启后两句的抒情,又具兴 义。





三 、四句借马以抒情:什么时候才能披上威武的鞍具,在秋高气爽的疆场上驰骋,


建树


功勋呢?《马诗》其一云:


“龙背铁连钱,银蹄白踏烟。无人织锦襜 ,谁为铸金鞭?”


“无人


织锦襜”


二句 的慨叹与


“何当金络脑”


表达的是同一个意思,


就是企盼把良马当作良马对待,


以效大用。


“金络脑”



“锦襜”



“金鞭”统属贵重鞍具,都是象征马受重用。显然,这是作


者热望建功立业而又不被赏识 所发出的嘶鸣。



此诗与《南园(男儿何不带吴钩)

< p>
》都是写同一种投笔从戎、削平藩镇、为国建功的热


切愿望。但《南园》是 直抒胸臆,此诗则属寓言体或比体。直抒胸臆,较为痛快淋漓;而用


比体,则觉婉曲耐味 。而诗的一、二句中,以雪喻沙,以钩喻月,也是比;从一个富有特征


性的景色写起以引 出抒情,又是兴。短短二十字中,比中见兴,兴中有比,大大丰富了诗的


表现力。从句法 上看,后二句一气呵成,以“何当”领起作设问,强烈传出无限企盼意,且


有唱叹味;< /p>



“踏清秋”


三字,

声调铿锵,


词语搭配新奇,



“清 秋”


草黄马肥,


正好驰驱,


冠以“快走 ”二字,形象暗示出骏马轻捷矫健的风姿,恰是“所向无空阔,真堪托死生。骁


腾有如此 ,万里可横行”


(杜甫《房兵曹胡马》



。所以字句的锻炼,也是此诗艺术表现上不


可忽略的成功因素。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宋代:辛弃疾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 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译文及注释:



译文



天边的明月升上了树梢,惊飞了 栖息在枝头的喜鹊。清凉的晚风仿佛传来了远处的蝉叫声。


在稻花的香气里,

< p>
人们谈论着丰收的年景,


耳边传来一阵阵青蛙的叫声,

好像在说着丰收年。



天空中轻云漂浮,

< br>闪烁的星星时隐时现,


山前下起了淅淅沥沥的小雨,


从前 那熟悉的茅店小


屋依然坐落在土地庙附近的树林中,


山路一转,


曾经那记忆深刻的溪流小桥呈现在他的眼前。



注释



西江月:词牌名。



黄沙:黄沙岭,在江西上饶的西面。



别枝惊鹊:惊动喜鹊飞离树枝。



鸣蝉:蝉叫声。



旧时:往日。



茅店:茅草盖的乡村客店。



社林:土 地庙附近的树林。社,土地神庙。古时,村有社树,为祀神处,故曰社林。



见:同“现”


,显现,出现



赏析:





这是辛弃疾中年时代经过江西上饶黄沙岭道时写的一首词。


公元


1181



(宋孝宗淳熙


八年)


,辛弃疾因受奸臣排挤,被免罢官,开始到上饶居住,并在此生活了近 十五年。在此


期间,


他虽也有过短暂的出仕经历,


但以在上饶居住为多,因而在此留下了不少词作。


词中


所说的黄沙岭在上饶县西四十里,岭高约十五丈,深而敞豁,可容百人。下有两泉,水自石

中流出,可溉田十余亩。


这一带不仅风景优美,也是农田水利较好的地区。


辛弃疾在上饶期


间,


经常来此游览,

< p>
他描写这一带风景的词,


现存约五首,


即:


《生查子》


(独游西岩)


二首、


《浣溪沙》


(黄沙岭)一首,


《鹧鸪天》

< p>
(黄沙道上即事)一首,以及此词。





辛弃疾的这首


《西江月》

< p>
前两句


“明月别枝惊鹊,


清风半夜鸣蝉”


表面看来,


写的是风、


月、蝉、鹊这些极其平常 的景物,然而经过作者巧妙的组合,结果平常中就显得不平常了。


鹊儿的惊飞不定,不是 盘旋在一般树头,而是飞绕在横斜突兀的枝干之上。因为月光明亮,


所以鹊儿被惊醒了; 而鹊儿惊飞,自然也就会引起“别枝”摇曳。同时,知了的鸣叫声也是


有其一定时间的。


夜间的鸣叫声不同于烈日炎炎下的嘶鸣,


而当凉风徐徐吹拂时,


往往特别


感到清幽。总之,


“惊鹊”和 “鸣蝉”两句动中寓静,把半夜“清风”



“明月”下的景色描


绘得令人悠然神往。





接下来“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 br>”把人们的关注点从长空转移到田野,表现


了词人不仅为夜间黄沙道上的柔和情趣 所浸润,


更关心扑面而来的漫村遍野的稻花香,


又由

< p>
稻花香而联想到即将到来的丰年景象。此时此地,


词人与人民同呼吸的欢乐 ,尽在言表。稻


花飘香的“香”


,固然是描绘稻花盛开,也是表 达词人心头的甜蜜之感。而说丰年的主体,


不是人们常用的鹊声,而是那一片蛙声,


这正是词人匠心独到之处,令人称奇。在词人的感


觉里,

< p>
俨然听到群蛙在稻田中齐声喧嚷,


争说丰年。


先出


“说”


的内容,


再补

< br>“声”


的来源。


以蛙声说丰年,是词人的创造。





以上四句纯然是 抒写当时当地的夏夜山道的景物和词人的感受,


然而其核心却是洋溢着

< br>丰收年景的夏夜。因此,与其说这是夏景,还不如说是眼前夏景将给人们带来的幸福。




不过,

词人所描写的夏景并没有就此终止。


如果说词的上阕并非寥廓夏景的描绘,


那么


下阕却显然是以波澜变幻、柳荫路曲取胜了。由于上阕结尾构思和音 律出现了显著的停顿,


因此下阕开头,


词人就树立了一座峭拔挺 峻的奇峰,


运用对仗手法,


以加强稳定的音势。


“七


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在这里,


“星”是寥落的疏星,


“雨”是轻微的阵雨,这些都

是为了与上阕的清幽夜色、恬静气氛和朴野成趣的乡土气息相吻合。特别是一个“天外”一

< br>个“山前”


,本来是遥远而不可捉摸的,可是笔锋一转,小桥一过,乡村林边茅店 的影子却


意想不到地展现在人们的眼前。


词人对黄沙道上的路径 尽管很熟,


可总因为醉心于倾诉丰年


在望之乐的一片蛙声中,竟 忘却了越过“天外”


,迈过“山前”


,连早已临近的那个社庙旁 树

-


-


-


-


-


-


-


-



本文更新与2021-02-12 00:09,由作者提供,不代表本网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bjmy2z.cn/gaokao/639908.html

六年级上册必备古诗词合集的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