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星球之战
巴里
·
卡门纳
p>
1
.人类生活在两个世界中。和所有的生物一样,我们生存在这个经
过
50
多亿年物理、
化学、生物变化所
形成的地球上,即自然世界。另外一个世界则源于人类的创造,如家庭、
汽车、农场、工
厂、实验室、食物、服装、书籍、绘画、音乐、诗歌等。我们为人类世界所
发生的一切承
担责任,却对自然世界的变化无能为力。风暴、干旱、洪水等都是上帝的
“
手
笔
”
,人类无法控制,也
无须负责。
2
.但如
今,从全球的角度看,这个界限已被打破。对地球起保护作用的臭氧层出现空
洞,全球变
暖威胁人类,甚至干旱、洪水、热电波等都可能是人类的无心之过。
p>
3
.正如宇宙的建立,这种预示性的全球事件是影响深远的。它们改
变了地球与它的恒
星太阳之间的关系。
太阳通过两种力量对地球
发挥重要作用:
重力和太阳辐射。
重力是一种
< br>使地球轨道绕太阳转的稳定力量。
太阳辐射
——
大部分为可见光和紫外线
——
是沐浴着地球
p>
表层的取之不尽、
用之不竭的能量,
它会随
时间和季节的变化而波动。
太阳能为生命进程提
供必需的能量:
它创造了地球上的气候并掌管着庞大而多样的生物群的逐渐进化和当前的行
为。
我们一直在滥用这股强大的力量,
就像传说中的
魔术师的徒弟一样,
并没有意识到我们
的这种行为很可能会导致
灾难性的后果。
4
.自从
人类第一次登月起,我们就一直习惯于如今这平常无奇的地球景象
——
< br>一个被
装点着旋涡状白云的蓝色星球。
这真是个壮观的自
然天体。
隔着那么远的距离,
人类活动的
明显痕迹无法被察觉。
但这种曾无数次展现在照片、
海报和广
告上的景象都是误导。
即使全
球变暖这种灾害永不发生,
即使臭氧层空洞仍然只是一种深奥的极地现象,
人类活动已极大
地改变了地球条件,
这些也许是用照相机拍不出来的。
世界的每个角落都出现了由核爆炸和
核能工业的危险剩余物质所产生的辐射现象
,
那是从前不存在的;
烟霾的有害烈焰笼罩着世
界上的大都市;
各地都有报道发现母亲的奶水中有致癌的合成杀虫剂的成分;<
/p>
大片大片的森
林被砍伐,摧毁了生态小环境,也毁灭了生存在其中
的物种。
5
.显而
易见,我们需要深入认识这两个世界间的相互作用:一个是稀薄的地表空气、
水、
土壤和植物、
动物们赖以存在的生态圈;
另一
个是人造生物圈
——
它庞大的力量完全配
得上这一称号。
如此庞大和强烈的技术圈已经改变了控制自然圈的自然进程。
接着,
被改变
了的生态圈也已淹没我们的城市,
耗尽丰厚的农场资源,
污染食物和水源,
并毒害我们的身
体
——
使我们丧失供
应人类基本需求的能力。
人类对生态圈侵害已遭到反击。
两大世
界正处
于交战状态。
6
p>
.我们所居住的两个世界分别受控于不同的规律。生态圈一个最基本的规律可概括为
“
万物都互相联系
”
。
这说明生态圈是一个精密的网络,
其间的每个成员都与其他成员
相联系。
因此,
在海洋生态系统中,鱼不仅是鱼,
也不仅是其他鱼的生育者;它还充当有机废料的生
产者,
而这些有机废料滋养着微生物甚至水生植物;
它又是由植物光合作用生成的氧气的消
耗者;
它也是寄生虫的栖息地和鱼鹰的猎食对象。
鱼并不仅仅是孤立的鱼,
它也是网络上的
一个要素并
限制网络的功能。的确,
从进化论的角度上看,网络中的很多成员,比如微生物
和植物,都先于鱼而存在。但正因为鱼能适应这一业已存在的系统,它才得以立足。
7
.在技术圈中,成员们即众多形形
色色的人造物体之间相对于它们的环境来说关系也
不一样。
例如
,
汽车立于社区却不受其限制;
同型的汽车可以奔驰在熙熙攘攘
的洛杉矶高速
公路上,也可以行驶在安静的乡村小路上。汽车被生产出来就是为了出售,
就是一种商品,
无须考虑它适合于外界条件:交通系统或环境。当然,所有汽车都需要交
通通道,
并要有合
适的闸、灯、喇叭等。但正如洛杉矶或纽约的
每个居民所知道的那样,近年来,拥挤的街道
和高速公路全都充塞着长龙般的小轿车。而
这些小轿车的设计只求迎合买者并使生产商获
利,却很少考虑与环境相宜。
8
.若只为迎合买者和生产商,汽车
具有不利于环境的性能也就不足为奇了。人们成功
地设计出了既舒适又快捷的新型汽车,
却从不考虑环境中的必备要素
——
人类
本身和他们对
清洁的、无烟空气的需求。
p>
9
.就连技术圈中如此接近自然的农场也遭受到同样的与环境的冲突
。作为人造物体,
农场仅仅旨在生产农作物。
为此,
二战后农学家们大力提倡增加化学氮肥料的投入量。
生产
< br>量增长了,
却与肥料投入量不成正比;年复一年,
庄稼吸
收到的肥料日益减少,投入的肥料
大都通过土壤流失到地下水中,
并以硝酸盐的形式污染河流、
湖泊和淡水供应。
仅仅为了提<
/p>
高产量而出售氮肥料,
甚至单单为了提高化学工业的利润而生产氮
肥料。
20
世纪
50
< br>年代引
进无机氮肥料时,
人们就很少考虑其在土壤/水系
统中的生态情况和饮用水中硝酸盐比重提
高的危害。
lO<
/p>
.第二条生态规律
——“
任何事物都会转
化成其他事物
”——
与第一条合起来,体现出
< br>自然圈中循环的重要性。
例如在水域生态系统中,
参与其
中的化学要素通过封闭的循环流程
运动。
鱼呼吸时产生二氧化碳
,
接下来,
二氧化碳被水生植物吸收并用于光合作用生成鱼呼<
/p>
吸需要的氧气。
鱼分泌出含氮的有机化合物;
当废料被水生细菌和霉分解时,
有机氮就转化
为硝酸盐;<
/p>
依次下来,
硝酸盐又是水生藻类的必要营养品;
< br>水生藻类被鱼吸收后会促成其产
生有机废料,这个循环到此完成。在这个封闭的循
环系统中,没有真正的
“
废料
”
,循环中产
生的任何事物都会转化为它物并在下一步被利用。
11
.与生态圈相反,技术圈是由线性流程决
定的。农作物和以它们为生的动物被人食用;
而它们的废料被冲进下水道,
经处置后构成保持不变但数量发生变化,
然后残余部分被倒入
河流或海洋中,
因此这部分废物便打乱了自然水域生态系统。
< br>铀经开采后被加工成用于生产
能源的原子燃料,
然后变成
放射性极强的核废料。
为防污染环境,
这些核废料必须被认真保
管长达数千年。
但迄今为止,
保管工作
一直效果不佳。
现在技术圈运作的能源主要是矿物燃
料,一旦用
完,永不再生。线性流程的最终后果就是空气污染和全球变暖的威胁。所以,在
技术圈中
,
物质被直线性地转化为废物:
农作物转化为污物;
铀成为放射性残余;
矿物燃料
成为二氧化碳。在技
术圈中,直线末段永远是废物,是对生态圈循环流程的攻击。
12
.第
三条规律即
“
自然深知一切
”
。生态系统内部和谐;各组成部分间相容并共存于一
体。经过
50
亿年这一相当长时期生物进化的反复尝试,终于成就了如此和谐的结构
。生态
圈的生物部分
——
生物圈
——
由经受过考验的生物构成。
它们经过准确
的调整后能适应自身
居住的特殊生态小环境。
若生态小环境不被
外界打扰,
它们将几乎保持不变,
进化速度十分
缓慢。即使有暂时的变化,比如说兔子的激增,也会很快被狼群重新调整。
13<
/p>
.与生态圈相反,技术圈由能反映出快速、激烈变化的物质组成。在不到一个世纪的
时间里,交通工具不断更新,从马车、
T
型福
特汽车到如今每年不断更新的汽车和飞机。在
不长的一段时间里,
书写工具便从羽毛笔变成了打字机,
直至现在的文字处理器。
150
年前
-
-
-
-
-
-
-
-
-
上一篇:江西省2017年中考英语试题含答案(word版)
下一篇:英语颜色词语与心理情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