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历史朝代公元对照表
朝
代
起
讫
都
城
今
地
皇
帝
黄帝轩辕氏
前
2697
~前
2599
下注
下注
下注
少昊金天氏
前
2598
~前
2515
下注
下注
下注
颛顼高阳氏
前
2514
~前
2437
下注
下注
下注
帝喾高辛氏
前
2436
~前
2367
下注
下注
下注
帝挚高辛氏
前
2366
~前
2358
下注
下注
下注
唐
尧
p>
前
2357
~前
2
258
下注
下注
下注
虞
舜
前
225
7
~前
2208
下注
下注
下注
夏
约前
22
世纪末—约前
16
世纪初
安邑
山西夏县
禹()
启
太康
仲康
相
少康
杼
槐
芒
泄
不降
扃
廑
孔甲
皋
发
桀
阳翟
河南禹县
商
约前
16
世纪—约前
11
世纪
< br>
亳
河南商丘
汤
外丙
仲壬
太甲
沃丁
太庚
小甲
雍已
太戊
仲丁
外壬
河亶甲
祖乙
祖辛
沃甲
祖丁
南庚
阳甲
盘庚
小辛
小乙
武丁
祖庚
祖甲
廪辛
康丁
武乙
太丁
帝乙
纣
殷
河南安阳
周
西周
约前
1
1
世纪—前
771
镐京
陕西西安
武王(姬发)
成王(姬诵)
康王(姬钊)
昭王(姬瑕)
穆王(姬满)
共王(姬翳扈)
懿王(姬鞯)
孝王(姬辟方)
夷王(姬燮)
厉王(姬胡)
共和
宣王(姬静)
幽王(姬宫星)
东周
前
77
0
—前
256
洛邑
河南洛阳
平王(姬宜臼)
桓王(姬林)
庄王(姬佗)
禧王(姬胡齐)
惠王(姬阆)
襄王(姬郑)
顷王(姬壬臣)
匡王(姬班)
定王(姬瑜)
简王(姬夷)
灵王(姬泄心)
景王(姬贵)
悼王(姬猛)
敬王(姬丐)
元王(姬仁)
贞定王(姬介)
哀王(姬去疾)
思王(姬叔)
考王(姬嵬)
威烈王(姬午)
安王(姬骄)
烈王(姬喜)
显王(姬扁)
慎靓王(姬定)
赧王(姬延)
春秋时代
前
770
—前
476
下注
下注
下注
战国时代
前
475
—前
221
下注
下注
下注
秦
前
221
—前
206
咸阳
陕西咸阳
周赧王
昭襄王(嬴则,又名稷)
孝文王(嬴柱)
庄襄王(嬴子楚)
始皇帝(嬴政)
二世皇帝(嬴胡亥)
汉
西汉
<
/p>
前
206
—公元
25
长安
陕西西安
高帝(刘邦)
惠帝(刘盈)
高后(吕雉)
文帝(刘恒)—后元
景帝(刘启)—中元、后元
武帝(刘
彻)—建元、元光、元朔、元狩、元鼎、元封、太
初、天汉、太始、征和、后元
昭帝(刘弗陵)—始元、元凤、元平
宣帝(刘询)—本始、地节、元康、神爵、五凤、甘露、黄
龙
元帝(刘示)—初元、永光、建昭、竟宁
<
/p>
成帝(刘骜)—建始、河平、阳朔、鸿嘉、永始、元延、绥
和
p>
哀帝(刘欣)—建平、元寿
平帝(刘侃)—元始
孺子婴(王莽摄政)—居摄、初始
[
新
]
王莽—始建国、天凤、地皇
更始帝(刘玄)—更始
东汉
25
—
220
洛阳
河南洛阳
光武帝(刘秀)——建武、建武中元
明帝(刘庄)——永平
章帝(刘怛)——建初、元和、章和
和帝(刘肇)—永元、元兴
殇帝(刘隆)—延平
安帝(刘祜)—
永初、元初、永宁、建光、延光
顺帝(刘保)—永建、阳嘉、永和、汉安、建康
冲帝(刘炳)—永嘉
质帝(刘缵)—本初
桓帝(刘志)—
建和、和平、元嘉、永兴、永寿、延熹、永
康
灵帝(刘宏)—建宁、熹平、光和、中平
献帝(刘协)—初平、兴平、建安、延康
三国
魏
220-265
洛阳
河南洛阳
文帝(曹丕)—黄初
明帝(曹壑)—太和、青龙、景初
齐王(曹芳)—正始、嘉平
高贵乡公(曹髦)—正元、甘露
勃帝
[
曹奂(陈留王)
]
< br>—景元、咸熙
蜀
221-263
成都
四川成都
昭烈帝(刘备)—章武
后主(刘禅)—建兴、延熙、景耀、炎兴
吴
222-280
建业
江苏南京
大帝(孙权)—黄武、黄龙、嘉禾、赤乌、太元、神凤
会稽王(孙亮)—建兴、五凤、太平
景帝(孙休)—永安
乌程侯(孙皓)—元兴、甘露、宝鼎、建衡、凤凰、天册、
天玺、天纪
西晋
265-317
洛阳
河南洛阳
武帝(司马炎)—泰始、咸宁、太康、太熙
< br>惠帝(司马衷)—永熙、永平、元康、永康、永宁、太安、
永安、建武、永安、永
兴、光熙
怀帝(司马炽)—永嘉
愍帝(司马邺)—建兴
东晋
十六国
东晋
317-420
建康
江苏南京
元帝(司马睿)—建武、大兴、永昌
明帝(司马绍)—永昌、太宁
成帝(司马衍)—太宁、咸和、咸康
康帝(司马岳)—建元
穆帝(司马聃)—永和、升平
哀帝(司马丕)—隆和、兴宁
海西公(司马奕)—太和
简文帝(司马昱)—咸安
孝武帝(司马曜)—宁康、太元
安帝(司马德宗)—隆安、元兴、义熙
恭帝(司马德文)—元熙
十六国
304-439
下注
下注
下注
南朝
宋
420-479
建康
江苏南京
武帝(刘裕)—永初
少帝(刘义符)—景平
文帝(刘义隆)—元嘉
孝武帝(刘骏)—孝建、大明
前废帝(刘子业)—永光、景和
明帝(刘彧)—泰始、泰豫
后废帝<
/p>
[
刘昱(苍梧王)
]
—元徽
顺帝(刘淮)—升明
齐
479-502
建康
江苏南京
高帝(萧道成)—建元
武帝(萧赜)—永明
郁林王(萧昭业)—隆昌
海陵王(萧昭文)—延兴
明帝(萧鸾)—建武、永泰
东昏侯(萧宝卷)—永元
和帝(萧宝融)—中兴
梁
502-557
建康
江苏南京
武帝(萧衍)—天监、普通
、大通、中大通、大同、中大同、
太清
简文帝(萧纲)—大宝
元帝(萧绎)—承圣
敬帝(萧方智)—绍泰、太平
陈
557-589
建康
江苏南京
武帝(陈霸先)—永定
文帝(陈倩)—天嘉、天康
废帝
p>
[
陈伯宗(临海王)
]
—光大
宣帝(陈顼)—太建
后主(陈叔宝)—至德、祯明
北朝
北魏
386-534
平城
山西大同
道武帝(拓跋圭)—登国、皇始、天兴、天赐
明元帝(拓跋嗣)—永兴、神瑞、泰常
太武帝(拓跋焘)—始光、神珈、延和、太延、太平真君、
正平
南安王(拓跋余)—永(承)平
文成帝(拓跋睿)—兴安、兴光、太安、和平
献文帝(拓跋弘)—天安、皇兴
孝文帝(元宏)—延兴、承明、太和
宣武帝(元恪)—景明、正始、永平、延昌
孝明帝(元诩)—熙平、神龟、正光、孝昌、武泰
孝庄帝(元子攸)—建义、永安
长广王(元晔)—建明
节闵帝(元恭)—普泰
安定王(元朗)—中兴
孝武帝(元攸)—太昌、永兴、永熙
洛阳
河南洛阳
东魏
534-550
邺
河北临漳
孝静帝(元善见)—天平、元象、兴和、武定
北齐
550-577
邺
河北临漳
文宣帝(高洋)——天保
废帝(高殷)—乾明
孝昭帝(高演)—皇建
武成帝(高湛)—太宁、河清
后主(高纬)—天统、武平、隆化
-
-
-
-
-
-
-
-
-
上一篇:四年级英语阅读理解篇
下一篇:最全的复利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