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不能为空

当前您在: 主页 > 英语 >

《锦瑟》的英译本比较研究

作者:高考题库网
来源:https://www.bjmy2z.cn/gaokao
2021-02-11 01:10
tags:

-

2021年2月11日发(作者:价值取向)



1.


引言



《锦瑟》英译本的比较研究




1.1


汉诗英译的历史背景和研究现状




唐代文化昌盛,诗人辈出,唐诗成了中国文化的瑰宝。不但在中国,就

< br>是在全世界,正如诺贝尔文学奖评奖委员会主席埃斯普马克说的:


?世界上那些< /p>


作品能与中国的唐诗和《红楼梦》相比的呢??


(谢尔

< p>
.


埃斯普马克,


《诺贝尔文


学奖内幕》


:


306



。早在


19


世纪末期,英国汉学家翟理斯(


Giles


)曾把唐诗译


成韵文,得到评论家的 好评。


20


世纪初期,英国汉学家韦利(


Waley


)认为用韵


不可能不因声损义,

< br>因此他吧唐诗译成自由诗或散体。


随后国内众多译家和学者


也用英语翻译汉诗,如许渊冲、吕叔湘、杨宪益等,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汉诗英


译有了 更快的发展。



回顾


20


世纪后


20


年国内古典诗歌英译研究状况,


大都可分文三方面:


第一


是围绕许渊冲提出的< /p>


?三美论


?展开的关于格律体还是散体的大讨论,


第二是翻


译主体的提出对古典诗歌多元化阐释的理念,


产生很大影响,


第三是古典诗歌由


谁来翻译(丛滋杭,


《中国古典诗歌英译理论研究》



9

< p>
页)




1.2



文献回顾



由汉诗英译扩展开去近些年 来典籍英译正以比较强势头发展。


2002


年召开


了首届中国典籍英译学术研讨会,及后有在


2003


年召开了第二次会议。两次会


议集结的论文已经正式出版。


从内 容上看,


有论汉诗英译原则、


有论汉诗英译风

< br>格、


有论汉诗英译的意象处理、


有论汉诗英译的文体、< /p>


有论汉诗英译中的文化阐


释与文化定位、有论汉诗英译中译者的创 造性等,不一而足。


(11)


1.3


写作目的



李商隐是唐代有独特成就并 对后世有较大影响的诗人。他的?朦胧诗?


?用


回环往复的咏叹 来渲染某种情绪,


而很少讲述具体的事实,


叫人难以把握。


他喜


欢用典,但又用来制造气氛,牵引情绪,就是知道了典故的出处 ,也还是很难高


清楚他到底想说什么?



《唐之韵》



9


页)



《锦瑟》就是这样一首难以读懂的?朦


胧诗?




作者希望通过对


《锦瑟》


英译本的比较研究,


更进一步了解中国古典诗歌及


其相关的翻译理论。



2

< br>.


《锦瑟》的阐释




李商隐《锦瑟》一诗写于唐大中二年戊辰


(848



)


,


此 年


,


?商隐正月自南


郡归


,


摄守昭平郡事


,


二月府贬


,


留滞荆巴


,


秋方归洛


,


旋入京师


,


选为周至


尉?


(


叶葱奇


,


1998:


818)


,


生活的奔波劳累不能不对诗人的思想产生极大的影


响。

< br>但是


,


就诗人的一生来说


,


政治上陷入牛李党争而不得志只是一个方面。



后娶妻


,


妻又先亡


,


情感中的波澜也倍加伤怀


,


又不断颠簸流离


,


居无定所。



一切都不能不使诗人身心倍伤。


正是基于这 一点


,


对于


《锦瑟》


一诗的主旨的阐


释就有了


?适怨清和说?



?自伤说?


以及?


?悼亡 说


?等等


,


众说纷纭


,


莫衷一是。


?


(

< p>
廖昌胤等,


2005)



1


2.1


悼亡说



悼亡说的发明,


一般都认为是清初的朱彝尊。


其实,


最早启示悼亡说的应是明


末清初的钱龙惕。她在《玉溪生诗笺》




上笺《锦瑟》是分别引《缃素杂记》



《刘贡父诗话》及《唐诗纪事》之说,并加按语云:



义山《房中曲》有?归来已不见,锦瑟长与人?之句,此诗落句云: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


时已惘然。


?或有所 指,未可知也。



钱氏引《房中曲》


? 归来已不见,锦瑟长与人?来类证《锦瑟》是以义山诗证


义山诗的典型例证。尽管钱氏未 对《房中曲》作笺释,但《房中曲》的悼亡内容


非常明显,


故钱 氏之笺释离悼亡说的正式提出实仅一步之遥。


朱鹤龄的


《李义山


诗集笺注》采录钱氏笺而又有所前进:



接义山《房中曲》



?归来已不见,锦瑟长与人。

< p>
?此诗寓意略同。是以锦瑟起心,非专赋锦瑟也。



指出?此诗寓意略同?于《房中曲》


,悼亡说实已呼之欲出。果然,朱氏的《



注》


中就明确指出:


?此悼亡诗也?



但朱鹤龄只下了判断,并未对《锦瑟》作具体 阐释。朱彝尊乃进一步对全诗


作了解读:


此悼亡诗也。瑟本二十五弦,弦断而为五十弦矣,取断弦之意也。一弦一柱而接?思华



年?三字,意其人年二十五而殁也。蝴蝶、杜鹃,言已化去也。珠有泪,哭之也。玉 生烟,



已葬也,尤言埋香瘗玉也。



朱彝尊的解说,问题自然很多。如解?五十弦?为二十五弦之?断弦?以附


会悼亡,


便显属臆解。


商隐开成三年与王氏接回至大 中五年王氏去世,


夫妻共同


生活的时间首尾十四年。

< p>
如果按朱氏所说王氏年二十五岁而死推算,


开成三年结

婚时王氏才十二岁,只是根本不可能的。开成三年义山二十七,王氏为其续弦,


年龄 可能较商隐小一些,但至少亦但在十六七岁左右。说?无端?取?断弦?之


意,更属望文 生义。以下六句的解说,也多有牵强支离之外(尤其是第六句与尾


联)

< br>。



《从分歧走向融通


-<


锦瑟


>


阐释史说显示的客观趋势》


,刘学锴)



2.2


自伤说




持此说早的是《李义山诗集辑评》所录某氏朱批:


< p>
此篇来自伤之词,


骚人所谓美人迟暮也。


?庄生?


句言付之梦寐,


?望帝?


句言待之来世 。


?沧海?



?蓝

玉?


,言埋而不得自见。


?月明?



?日暖?


,则清时而独为不遇之人,尤可怨也。



感年华之易逝,借锦瑟



?庄


以发端。


?思年华?三字,一篇之骨。三四赋?思?也;五 六赋?华年?也。末仍结归?思?字。


生?句,言其情历乱;


?


?望帝?句,诉其情哀苦。


?珠泪?



?玉烟?


,以自喻其文采。



从《辑评》所录的这几条朱批看,尽管对每一句的具体解释未必尽妥,第一条与

< br>末条亦有歧义,但就整体而言,显然比悼亡说更能切合诗的问题。特别是?感华


年 之易逝,借锦瑟以发端,


‘思华年’


,一篇之骨?


,确实提纲挈领式地提示了全


诗的主要内容。谓?庄生?句?言付之梦寐?或 ?言其情历乱?



??望帝?句?


言待 之来世?或?诉其情哀苦?,虽有歧义,但都较符合典故原意,



《刘学锴》





这一说法在《李商隐评传》中得到了进一步的发挥。该《评传》认为,


《锦瑟》


实际上是李义山一生遭遇踪迹的概括。


首联概括本诗的基本主题 思想。


中四句是


纯系自伤之辞。


?庄生 ?句一方面实写青年时代的仙游生活;另一方面有虚写诗


人自己青年时代绮丽美好的理想 在冷酷的现实生活中逐一幻灭,


化为泡影,


晚年


回忆起来真是既辛酸又甜蜜。


?望帝?句谓我满腹忧愤,惟有假诗篇以曲传。< /p>


?蓝



2


田< /p>


?句和尾联则突出诗人内心的惆怅寂寞。



翻译与阐释多元


-



<


锦瑟


>


英译谈起》



2.3


适怨清和说



北宋末年成书的黄朝英《靖康缃素杂记》中记述了以下阐释:




义山《锦瑟》诗


…...


山谷道人读此诗,殊不晓其意,后以问东坡,东坡云:


?此出《古今乐志 》



云:


‘锦瑟之为器也,其弦五十, 其柱如之,其声也,适、怨、清、和。



?案李诗,

< p>
?庄生晓梦迷蝴蝶?,


适也


;


望帝春心托杜鹃?


,怨也;


?沧 海月明珠有泪?


,清也;


?蓝田日暖玉生烟?

< br>,和也。



它从咏音乐的角度对《锦瑟》进行了解说。< /p>


?适怨清和?说将《锦瑟》看成一首


咏瑟声和瑟境的诗。



《中国诗学研究》


,第二卷)从学术过程中显 现如下理据,


第一,苏轼深通音律,她从音律的角度对《锦瑟》音旨的阐释显然高过其后 者。


第二,


苏轼时代,


瑟这种乐器尚未 绝迹,


这使他比起后者因瑟失而难懂


?音


?


?的


穿凿阐释高出一筹。


第三,< /p>


?


适怨清和


?



对颈联和颔联的全部意旨的阐释符合这


两联的整体意蕴机理。< /p>


第四,


苏轼的阐释着眼整体感受,


记载中 他并未详细阐发,


这就留下了个体的阐释空间,


从而符合诗心旨 趣。



《翻译的阐释视域能否优化?


- 也从《锦瑟》的英译谈起》


,陈白颖等)


如果不过分追究中间两联所展示的境界是否完全切合


?适怨清和

?四境,



么这一解读无论就切和诗题、诗句及含腹二联看 都有其文本依据显然的合理性。


但这一解读也有明显的缺陷,即无法理解?一弦一柱思华 年?和?此情可待成追


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因为次句已明确 显示听奏瑟而思忆人之华年,不管这人


是诗人自己或他人。如果只是单纯咏瑟声瑟境。< /p>


?思年华及?追忆?



?惘然?都


无所取义。


正如胡应麟批评的:


?

< p>
?宋人认作咏物,



‘适怨清和

< br>‘字而附会穿凿,


遂令本意懵然。且‘此情可待成追忆‘处更说不通。

< p>
?


(转引自《中国诗学研究》


第二卷)

< p>


3.


比较典故翻译的得失





《锦瑟》阐释千百年来众说纷纭缘 在用典。首句?锦瑟无端五十弦


,


一弦一

柱思华年?中?锦瑟?典出《汉书〃郊祀志》?泰帝使素女鼓五十丝瑟


,



,



禁不止


,


故破其瑟为二十五弦。?第二句?庄生晓梦迷蝴蝶


,


望帝春心托杜鹃?


典出《庄子》


:


?昔庄周梦为蝴蝶


,


栩栩然蝶也。?和《成都记》


:


?望帝死


,



魂化为鸟


,


名曰杜鹃


,


亦曰子规。


?


第三句


?沧海明月珠有泪


,


蓝田日暖玉生烟。


?


据《博物志》 载



在用了五个典故后,结句?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 然。


?留下无限的


意义空间。于是,


? 悼亡说?从用典的意象出发,


?自伤说?从李商隐的身世遭际


出 发,而?适怨清和?从琴瑟的乐理方面来阐释。



《翻译的阐释 视域是否能优化


-


也从


<

< p>
锦瑟


>


的英译谈起》


)< /p>





各种异说 之产生是由于不同的读者,


站在不同角度去感受,


根据不同的内 外证


据去理解这首诗的内容虚泛,表现?无端?的?惘然?之情的诗的结果。而对文


本的不同阐释会导致不同的译文。


一下我们将分析各异说具有代表性 的译文来评



3

-


-


-


-


-


-


-


-



本文更新与2021-02-11 01:10,由作者提供,不代表本网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bjmy2z.cn/gaokao/633009.html

《锦瑟》的英译本比较研究的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