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诗词赏析: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的意思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的意思
秋风很急,
天空高爽,
猿猴悲哀地啼叫着
;
水中
的小洲一片凄清,
满地白沙,只有那鸟儿在飞来飞去。
《登高》
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赏析
《登高》
是大历二年
(
公元
767
年
)
杜甫颠沛夔州时期所
作,其时安史之乱虽然平定数
年,但关河以东局势越发混乱,肘腋之
间宦党日强朝纲日废,
后
庭方寸吐蕃弄强回纥嗜欲,
天下大势实在悲
观。杜甫满腔爱国热
情,一身耿骨义气,不但客寓夔州,而且沉疴日
起,惶惶终日,
自认重见社稷光耀朝纲振奋天下益安苍生乐享,怕是
此生无望他生未卜,
其萧索落寞悲愁苦涩可以想见,
正是这种绝望孤
寂悲苦
无端的心境,
在
767
年那个秋天,<
/p>
直接催生出千古七律第一的
《登高》
。<
/p>
《登高》
其诗,八句皆为偶句,在律诗中已属少见,而其信手拈
来,卓然成章,巧夺天工,全无痕
迹,似无心为之,竟浑然天成的通
脱磊落,
又足令赏诗者击节赞
叹做诗者废然忘返。
下面我就从结构上
1
逐句分析一下,以资方家斧正。
全诗以“风急”起句,不但抓住了
了夔州峡口高秋之际的自然气
象,
更直接映衬出诗人心绪起伏波
澜跌宕的主观情景,
直接把读者带
入诗人壮怀激荡的精神世界中
。接下来的“天高”为“风急”提供了
一个阔大无畴的背景空间,
令长风激荡恍如天籁飞鸣,
寥寥四个字便
已有冲洒天地的磅礴
声势,
同时更为明确地凸现了诗人长空般阔大的
襟怀和疾风般激
荡的心绪之间相得益彰的恢宏气魄。
但是这不是一种
令人欢欣鼓
舞的恢宏气魄,
而是一种沉郁苍凉,
悲壮压抑的恢宏气魄,
p>
正是这种沉郁苍凉和悲壮压抑,
让曾经唱和着李白那对未来不乏憧憬
和向往的不远千里送轻舟的依依惜别的热切猿声,
变成了风声呼
啸中
那痛彻心肠的哀鸣,
“猿啸哀”因此成为全篇的题眼。在风
急天高的
寥廓江天之间,哭泣般的猿鸣仿佛也升入九天,与天风应和共鸣。
如果说“风急天高”
凸现了强势的动荡与碰撞,并籍此抒发了诗
人胸怀激荡的内心世界,那么“渚清沙白”的
静谧舒缓,便如天风激
荡猿啸清扬的动感气氛中的一片清淡绿洲,
为诗人的驻足提供一个稳
定的空间,
不但从字义上与风急天高
形成工整对仗,
而且在意境上也
严丝合缝地成为上下偶句,
p>
既进一步衬托了风急天高猿啸哀的气魄声
势,
又从结构上到气氛上稳定了全诗的走向。
当然诗人悲秋的情怀心
绪的主旋律还是激荡的动感十足的,
只不过这种静谧的意境将有些暴
< br>烈的动感转化为相对更从容更舒缓的有些悠扬的节奏,
于是
“鸟飞回”
就成为水到渠成的静中有动的舒缓过渡。这种过渡将与“风急天高”
深深契合的诗人之心直接投射到另一番情景中。
2
<
/p>
从风急天高到渚清沙白便是全诗第一个节奏,
在动静交叠之际呈<
/p>
现出江天一体的深刻和谐的自然节奏,
而这种节奏也恰恰是诗人内
心
深处胸怀激荡又渴望平静的深刻的内在节奏的曲折的投射。
当
然,
这
种让人叹为观止的节奏绝不是诗人刻意为之的节奏,
p>
而是老去浑漫与
后融入诗人生命运动本身的下意识节奏。
紧接着杜甫写下了
《登高》中最脍炙人口广为传颂的一句话:无
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渚清沙白
,尽在眼底,飞鸟徘回,
举目可及,
似乎诗人的心情也因此从天
风浩荡的激越中平静下来,
但
是这种平静不是一种简单的反弹和
平庸的失落,
继之而起的深沉的压
抑感更是让这种悠扬的平静生
出一种一默如雷的深邃感和震撼力。
无
边落木,萧然飘落,道尽
了秋意遮天蔽日的苍凉,不尽长江,滚滚而
来,道尽了世事蹉跎的沧桑,在尽在眼底举目
可及之间,无边不尽陡
然而出,直如异军突起,读来不由自主随着诗人一同扩大其心胸,
开
阔其眼界,不由自主痛感营营小我之渺小,滔滔物议之微不足道。
诗人无意片面描摹自然景观
之庞然大象,
而是要在壮怀激烈的昂
扬主观中寻找自然万象与内
心的契合点,
这种自我的悲剧意识的彰显
突出体现在这个“来”
字上。这个“来”字是一个完整充分的主观视
角,
将天地万象与
个人主观紧密联系在一起,
并通过个人主观将天地
万象摄收在主
观之心中,
这个心便是天人合一的大心,
而非蝇营狗苟
的小心,
这个心便是可以容纳沧桑物易世事悲凉的千古同心,
这个心
便是可以承载苦难面对灾难躬行艰难而不轻言畏难的坚忍不拔的深<
/p>
深扎根于现实主义的伟大诗心。正是这样一个心将《登高》这个普通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