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埃里克森简介及主要著作
爱利克
?
埃里克森(
Erik
Erikson
)
1902
年出生于德
国法兰克福,父母都是丹麦人。生父在
埃里克森诞生之前就弃家出走了。他三岁时,母亲
嫁给了一个名叫西塞多
?
洪柏格的儿科医
生。
埃里克森在童年时期并不知道洪柏格不是他的亲生父亲。
但他总是出现这种感觉:
无论
如何,他不属于父母亲,并幻想能
成为
“
更好的父母
”
< br>的儿子。埃里克森多年来一直沿用继父
的姓,甚至在第一次写论文时还使用爱利克
?
洪柏格的名字。直到
1939
年他加入美国公民
时,才改姓爱里克森。
爱里克森那种不属于他的家庭
的感觉为这样一种事实而不断加剧:母亲和继父都是犹太
人,而他却由于斯堪狄那维尔血
统长的身材高大,碧眼金发。在学校,人们说他是犹太人,
而在继父的祖庙里,却叫他为
异教徒。由此想来,为什麽
“
同一性危机
”
的概念能成为后来爱
里克森理论上最为问题关注的问题之一
就不足为怪了。
大学预科毕业后,他违背继父要他成为一名医生的愿望,从事艺术专业,并周游整个欧洲< p>
大陆。总的说来,爱里克森在校时不是一位杰出的学生,但他却有艺术天赋。
1927
年是爱里克森一生的转折点。那年,他受一位名叫彼德
?
波罗斯的老同学的邀请到维
也纳一所规模较小的学校中工作,
该校生源都是弗洛依德的病人与朋友的子女。
开始,
他是
以艺术身份受聘的,后来担任了指导教师,最后,安娜
?
弗洛依德征求他是否愿意接受培训
当
儿童精神分析<
/p>
者。
爱里克森接受了安娜的提议,
以每月
支付七美元培训费的条件接受安娜
的精神分析训练。安娜
?
p>
弗洛依德的精神分析理论与他父亲的理论不同,在诸多方面都具有
独
特的创建,这对爱里克森产生深刻的影响。
1964
年,爱里克
森把自己的《洞察力与责任
感》一书呈现给安娜,以表对她的感激之情。
形势对爱里克森十
分有利。
他被邀加入一个当时被医疗机构拒之门外的团体。
通过
参加这
个
“
遗弃者
”
的组织,使他能作为一名
“
局外
人
”
保持自己的同一性。另一方面,由于这个团体
的职能是帮助烦恼不安的人们,所以他起码能够间接地满足继父希望他当一名医生的愿望。
他大学预科毕
业时获得的一份蒙台梭利学校的毕业文凭,以及接受安娜
?
弗洛
依德在儿童
精神分析方面的训练,
是他所获得的唯一的正规学校
。
因为爱里克森没有获得高级学位,
所
以他完全可以成为弗洛依德所认为的精神分析家不必攻读医科专业主张的一名典型范例。
1929
年,爱里克森与同校任教的加拿大籍教师琼
?
谢尔逊结婚。
1933
年为了对付纳粹日
益加剧的威
胁,爱里克森(已两个
孩子
)全家迁居丹麦,后又迁往麻省的波
士顿,在那里,
他以精神分析家的身份私人开业。
除了私人开业外,爱里克森还
在亨利
?
墨里主持的哈佛医学院神经
精
神病
学系任研究员。
爱里克森被哈佛医学院录取为
心理学
哲学博士候选人,但只有几个月他就放弃了这个意图。
1936
年到
1939
年间,
爱
里克森在耶鲁大学精神病学系医学院任职,
在那里,
他研究了正
常儿童和
情绪
紊乱的儿童。也约在这一
时期,他与人类学家鲁斯
?
本尼迪克特和玛格丽特
?
米德有了交往,
1938
年,他前往南达科苏语印第安人的松脊居住地进行了实地考察,观察
了苏语印第安人抚育
子女的实况。
诸如此类的人类学研究使爱里克森进一步认识到社会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