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不能为空

当前您在: 主页 > 英语 >

黍离之悲

作者:高考题库网
来源:https://www.bjmy2z.cn/gaokao
2021-02-10 19:51
tags:

-

2021年2月10日发(作者:精英英语)



《黍离之悲》



【解析】



出自《诗经》“王风”,历 来被视为是悲悼故国的代表作,说的是两千多年前的


一个夏天,


周大夫行役路过镐京,


看到埋没在荒草中的旧时宗庙遗址,


有感 于周


室的被颠覆,悲伤而作【黍离】。描述了当一个人看到心中的理想大厦坍塌埋没


于苗草中时的难受心情,


这首诗两千年来不断被传唱着。

< p>
以至于人们把“亡国之


痛,兴亡之感”称为“黍离之悲”。



【主旨】



表达了对国家昔 盛今衰的痛惜伤感之情。


每读此诗,


都会被吟唱者心中那股浓浓


的忧郁哀怨所感染,


一唱三叹的语式又让感伤的情绪显得格外深 沉、


强烈。


我曾


经一遍又一遍地问自己 :


让诗人“心忧”的到底是什么呢?诗中没有说,


诗人好


象很突然地就忧虑起来了。


从诗的字面看,


三 章的内容简洁明了:


诗人在茂密成


行的黍稷之间徘徊,


便情不自禁忧伤起来,


而且伴随着黍稷的成长


( 出苗-成穗


-结实),那股伤感越来越浓(中心摇摇-中心如醉-中心如噎)郁积在诗人 的


心里无处宣泄,不得不仰望苍穹,一声长叹:悠悠苍天!此何人哉?是什么原因


让诗人如此忧郁悲怨却又不能说出只有自己才清楚的“心忧”的缘由?压抑着

< br>诗人的显然是一股沉重强大、


单凭一个人的力量根本无法抗争的势力。

< p>
那会是一


种什么样的力量?诗人是不能说?不愿说?不敢说?而这一切一切 的诱因竟是


地里逐渐长熟的庄稼!


另外,


还有非常重要的一点:


诗人究竟有没有相知者呢?


如果有,那 相知者一定与诗人有着同样的身份、同样的处境、同样的感触、同样


的难言的苦衷。现作 为代表“对国家昔盛今衰的痛惜伤感之情”的一个词。



【赏析】【



这首诗在抒发对西周灭亡 的沉痛时,


首先出现的是生长茂盛的农作物,


而庄稼生


长的地方曾是宗周的宗庙公室。


这种沧海桑田的巨大变化,


自然使诗人陷人悲哀


之中,


行进的脚步变得迟缓。< /p>


三章反复出现“行迈靡靡”的诗句,


用脚步的迟缓


引出心情的沉痛。



这首诗采用的是递进式的写景抒情 笔法。


出现的景物依次是“彼稷之苗”、


“彼

< br>稷之穗”、“彼稷之实”,农作物的部位暗合农作物的生长过程:先有苗、再有


穗 、


最后有了颗粒。


作者抒发沉痛之情时,


依次是“中心摇摇”、


“中心如醉”、


“中心如噎”,变得越 来越强烈,也更加痛苦。



作者忧国忧民,伤时悯乱,最后向天 发问:这种历史悲剧是谁造成的,由谁来承


担西周灭亡的历史责任,

诗的作者非常清楚。


他不把问题的答案明确说出,


而是


采用质问的方式,所产生的艺术效果更加强烈,并给读者留下思考的空间。

< br>


背景



这首诗作于西周灭亡后 :


一位周朝士大夫路过旧都,


见昔日宫殿夷为平地,

< p>
种上


庄稼,不胜感慨,写下了这篇哀婉悲伤的诗。



【鉴赏】


1


关于《黍离》一诗的主 旨,虽然《诗序》说得明白:“黍离,闵宗周也。周大夫


行役,至于宗周,过故宗庙宫室 ,尽为禾黍。闵周室之颠覆,彷徨不忍去,而作


是诗也。


”而且 从此诗序于王风之首,


确见其为编诗者之意旨。


但历来争讼颇多 ,


三家诗中韩、


鲁遗说与毛序异,


宋儒 程颐更有臆说以为“彼稷之苗”是彼后稷之


苗。近人读诗,新说迭出,比较有代表性的有 郭沫若在《中国古代社会研究》中


将其定为旧家贵族悲伤自己的破产而作,


余冠英则在


《诗经选》


中认为当是流浪


者诉述他的忧思。还有蓝菊荪的爱国志士忧国怨战说


(


《诗经国风今译》


)


,程俊


英的难舍 家园说


(


《诗经译注》


)


等。说法虽多,诗中所蕴含的那份因时世变迁所


引起的忧思是无可争辩的,< /p>


虽然从诗本文中无法确见其具体背景,


但其显示的沧


桑感带给读者的心灵震撼是值得细加体味的。


另一方面,

从诗教角度视之,


正因


其为大夫闵宗周之作,故得列于《王 风》之首,此为诗说正统,不可不及,以下


从两方面细析之。



闵宗周之诗何以列于《王风》之首,先得弄清何为《王风》,郑笺云:“宗周,


镐京也,谓之西周。周,王城也,谓之东周。幽王之乱而宗周灭,平王东迁,政

< br>遂微弱,下列于诸侯,其诗不能复《雅》,而同于《国风》焉。”可见《王风》


兼 有地理与政治两方面的含义,


从地理上说是王城之歌,


从政治上 说,


已无


《雅》


诗之正,故为《王风》 。此诗若如《诗序》所言,其典型情境应该是:平王东迁


不久,朝中一位大夫行役至西周 都城镐京,即所谓宗周,满目所见,已没有了昔


日的城阙宫殿,


也没有了都市的繁盛荣华,


只有一片郁茂的黍苗尽情地生长,



许偶尔还传来一两声野雉的哀鸣,


此情此景,

< br>令诗作者不禁悲从中来,


涕泪满衫。


这样的情和这样的景 化而为诗是可以有多种作法的,


诗人选取的是一种物象浓缩


化而 情感递进式发展的路子,


于是这首诗具有了更为宽泛和长久的激荡心灵的力


量。



全诗共三章,


每章 十句。


三章间结构相同,


取同一物象不同时间的表现形式完成< /p>


时间流逝、


情景转换、


心绪压抑三个方面 的发展,


在迂回往复之间表现出主人公


不胜忧郁之状,


“三章只换六字,


而一往情深,


低回无限”(方 玉润


《诗经原始》


)




诗首章写诗人行役至宗周,


过访故宗庙宫室时,< /p>


所见一片葱绿,


当年的繁盛不见


了,昔日 的奢华也不见了,就连刚刚经历的战火也难觅印痕了,看哪,那绿油油


的一片是黍在盛长 ,还有那稷苗凄凄。“一切景语皆情语也”(王国维《人间词


话》


)


,黍稷之苗本无情意,但在诗人眼中,却是勾起无限愁思的引子,于是他

< p>
缓步行走在荒凉的小路上,不禁心旌摇摇,充满怅惘。怅惘尚能承受,令人不堪

者是这种忧思不能被理解,


“知我者谓我心忧,


不知我者谓 我何求”。


这是众人


皆醉我独醒的尴尬,


这是心智高于常人者的悲哀。


这种大悲哀诉诸人间是难得回


应 的,只能质之于天:“悠悠苍天,此何人哉?”苍天自然也无回应,此时诗人


郁懑和忧思 便又加深一层。



第二章和第三章,


基本场景未变,


但“稷苗”已成“稷穗”和“稷实”。


稷黍成< /p>


长的过程颇有象征意味,与此相随的是诗人从“中心摇摇”到“如醉”、“如


噎”的深化。


而每章后半部分的感叹和呼号虽然在形式上完全一样,


但在一次次


反覆中加深了沉郁之气,


这是歌唱,


更是痛定思痛之后的长歌当哭。


难怪此后历

次朝代更迭过程中都有人吟唱着《黍离》诗而泪水涟涟:从曹植唱《情诗》到向


秀赋 《思旧》,从刘禹锡的《乌衣巷》到姜夔的《扬州慢》,无不体现这种兴象


风神。



其实,


诗中除了黍和稷是具体物象之外,


都是空灵抽象的情境,


抒情主体“我”


具有很强的不确定性,


基于这一点,


欣赏者可根据自己不同的遭 际从中寻找到与


心灵相契的情感共鸣点。诸如物是人非之感,知音难觅之憾,世事沧桑之 叹,无


不可借此宣泄。


更进一层,


透过 诗本文所提供的具象,


我们可以看到一个孤独的


思想者,


面对虽无灵性却充满生机的大自然,


对自命不凡却无法把握自己命运的


人类的前途的无限忧思,


这种忧思只有“知我者”才会理解,< /p>


可这“知我者”是


何等样的人呢?“悠悠苍天,

< br>此何人哉?”充满失望的呼号中我们看到了另一个


诗人的影子。“前不见古人,后 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吟



《登幽州台歌 》


的陈子昂心中所怀的不正是这种难以被世人所理解的对人类命


运的忧思吗?读此诗者当三思之。



【鉴赏】


2


本篇选自《诗经》“王风 ”,“王”指王都,周平王迁都洛邑后,王室衰微,天


子位同列国诸侯,


其地产生的诗歌便被称为“王风”。


“王风”多乱离之作,


别是《黍离》一诗,历来被视为是悲悼故国的代表作,但仅从诗中难以看出是周< /p>


大夫感伤西周的沦亡,


倒是看到一个四处漂泊的浪子形象,


听到他因流离失所而


发出的愤怒呐喊。



诗分三章,每章八句,前二句都借景起兴,引出第三、四句浪子彷徨不忍离舍家


园远去的描述,


后四句以旁人对“我”的态度来烘托浪迹天涯的悲情,


并以呼天


抢地的形式,愤怒谴责给自己带来灾难的罪魁祸首。





本诗采用了重章 叠句的形式,各章间仅有个别字句有变化。第二句尾的不同


字:


“苗”、


“穗”、


“实”,


不仅起了分 章换韵的作用,


而且造成景致的转换,


反映了时序的迁移,说明 浪子长期流浪而不知所归。第四句末分别是“摇摇”、


“如醉”、


如噎”,


生动地显示出浪子长期“行迈”而内心逐渐加重的悲伤,


余各句反复咏叹,有回环往复之妙,使强烈的悲愤之情倾吐得淋漓尽致。




行行重行行的最后两句表达的感情



“思君令人老,岁月忽已晚。”



这两 句是继续写思妇内心相思的苦痛和感受



“思君令人老”


思妇在长期的思念忧虑哀伤之中


,


深深地感受 到身心之疲惫和憔


悴,恍惚之间,似乎容颜已老,红颜不在;时间也在飞速地流逝,仿佛 之间又过


去了一年。


这里的“思君令人老”当然并不是指因相思 而使人的年龄老大,


而是


指主人公内心的感觉,人本不老,而心 情的忧伤,致使形体上的消瘦,好象使人


衰老了一样


。“岁月忽 已晚”,


也不是说时间的早晚,而是说时间流逝之迅速。


古人将 一年之尾谓之“岁晚”,


一生之尾也谓之“岁晚”,


而人的一生 又有多少


个年尾“岁晚”呢?此句慨叹人生岁月匆匆,年华易逝。



“弃捐勿复道,努力加餐饭!”



“弃捐”:


犹言丢下之意


。“勿复道”:


不要


再说了。因为这些相思忧愁现在是说也无用


,


多说不过是徒增伤心罢了


。“努


力”:


这里有不可为而为之之意。


“加餐饭”:


是当时 社会上习用的一种最亲


切的劝慰别人的成语。如《乐府


.


相和歌辞


.


饮马长城窟行》

< br>:“长跪读素书


,



中竟何如< /p>


?


上有‘加餐饭’,下有‘长相思’”。



“努力加餐饭”,


加餐饭在


日常生活中 应当是一件很平常的一件事,但由于主人公是终日相思忧虑不止,


可以说是到了百事无趣 ,茶饭不思的地步,要想加餐饭又何尝容易做到,


,


所以


才只有要努力去为之才行。这两个字之加看是简单,实则“充满了对于绝望的

< br>不甘与在绝望中强自挣扎支持的苦心”(见《迦莹论诗丛稿


.

一组易懂而难解的


好诗》


)




对最后两句诗的解说历来是众说 纷纭,但归结起来主要有以下两种:




“弃捐


勿复道”


句而言,


一种是把游 子当作负心汉,把思妇当作弃妇的前提上来解释,


“弃捐”


就解 作被抛弃搁置之意


,


那么这句的意思就是说这些被抛弃的悲哀和


痛苦不再去说它了;


一种是不把游子


当 作负心汉,


把思妇当作弃妇的前提上,



解释


“弃捐”,



“弃捐”


就解作为丢开一边的意思


,


,那么这句的意思就 是说


这些相思忧愁和悲苦,暂且抛开不要再去说它了。对


“努力 加餐饭”


句而言,

-


-


-


-


-


-


-


-



本文更新与2021-02-10 19:51,由作者提供,不代表本网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bjmy2z.cn/gaokao/631303.html

黍离之悲的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