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不能为空

当前您在: 主页 > 英语 >

十里长亭难载离人泪(长亭送别(节选)赏析)

作者:高考题库网
来源:https://www.bjmy2z.cn/gaokao
2021-02-10 19:50
tags:

-

2021年2月10日发(作者:fiona怎么读)


十里长亭难载离人泪(《长亭送别》(节选)赏析)


























在山西省永济市城西十二华里(即古蒲州城东五华里)的峨嵋岭有一座古寺,称为普


救寺。它始建于隋,扩建于唐;后虽曾毁于地震、大火,但都得到不同程度的修复;特别是< /p>


1958


年以来,更按原貌重修,今已成为山西省著名的旅游景点 之一。人们对这座古寺之所


以如此关注,就因为家喻户晓的古典戏曲名著《西厢记》的故 事发生在这里。




< p>
《西厢记》是元杂剧的



压卷


之作,是中国古典戏曲的典范作品。它的故事题材取自公


元九世纪唐人元稹的传奇


《莺莺传》



《莺莺传》


亦名


《会真记》



主要讲唐代书生张珙





温茂,美风容,内秉孤坚,非礼不可入


< br>)曾游于蒲州,住在普救寺内,其姨母(崔氏)也


带着女儿莺莺住在这里。适逢乱 军



大掠蒲人



,崔氏母女



旅寓惶骇,不知所托



。幸得张生


保护,


< br>遂不及于难




张生对美丽的莺 莺一往情深,


以至



行忘止,


食忘饱,


恐不能逾旦暮




莺莺终亦



自荐枕席





朝隐而入,同安于曩 所谓西厢者几一月矣。



不久,张生赴长安,数


月后,



复游于蒲,会于崔氏者又累月



。莺莺



待张生之意甚厚。



后以



文调 及期



,张生又


将西赴长安,



崔已阴知将诀矣



; 张生因



文战不胜


< br>,



遂止于京(长安)



。曾



赠书于崔


”< /p>



莺莺亦复信表达深情。而张生已变心,视莺莺为



妖孽



,以所谓

< p>


予之德不足以胜妖孽,是


用忍情



的说词,


抛弃了莺莺。


但作 者最后却说:



时人多许张为善补过者。


予尝于朋会之中,


往往及此意者,夫使知者不为,为之者不惑。



《莺莺传》写出的这个爱情悲剧故事,实际


是当时社会现实 的反映。


作品里的张生,


无疑是一个充满封建意识的负心者、变 节者;


但作


为一个唐代的封建文人,要投身到功名利禄的角逐中 去,也只能采取



当日社会所公认之正


当行为



(《元白诗笺证稿


·




<


莺莺传


>


》)抛弃莺莺,这或许是可以



理解



的。而鲁迅先


生之所 以批评此作之



篇末


”“


遂堕恶趣,



则是因为作者公然在结尾处以



善补过



之说为张生


开脱辩解,



文过饰非



。因此,千百年来,《莺莺传》能够长久流传,为广大读者所喜爱的


原因,决不在于张生的辩解和元稹的说教,恰恰相反,乃是出于对莺莺的同情,对



始乱终




的批判。


在这里,


元稹所鼓吹的思想和他笔下的艺术形 象,


产生了完全相反的社会效果。





当《莺莺传》故事流传了四百年左右的时候,即金代章 宗时,说唱家董解元写成了《西


厢记诸宫调》


(后人习惯称之为 《董西厢》),使崔、张恋爱故事以全新的面貌出现在中国


文学史上,成为王实甫杂剧《 西厢记》


(


为便于区别,也有人称作《王西厢》


)


的基础。





从三千言的传奇文《莺莺传》变化到五万言的诸宫 调《董西厢》,故事的内容、格局、


人物、情景都发生了极大的变化。现将《莺莺传》和 《董西厢》的故事线索分别列出一个简


图加以比较:





《莺莺传》:蒲州兵乱


---


张生护卫


---


兄妹相称


---


以诗挑情


---


张珙遭拒


---


月下私期

< br>---


莺莺被弃。可见,


《莺莺传》故事内容和矛盾变化 头绪都不那么复杂,是一首对封建社会里


男子



始乱终弃



造成的爱情悲剧的挽歌。

< br>




《董西厢》:张珙游 寺


---


西厢邂逅


----

< p>
墙角联吟


---


法堂会面


---


兵围普救


---


杜确解围


---


夫人拒婚


---


琴音传情



---


以诗挑情


---


张珙遭拒


----


病卧书斋


---


莺莺探病


---


书斋践约


---



人拷红


---


许婚赴考


---


莺莺修书


---


郑恒骗婚


---


连夜私奔


---


太守主婚。< /p>





可见, 《董西厢》的结构更加宏伟,内容更加丰富,是一支对封建社会青年男女



自主婚




行为的赞歌。< /p>





到 了元代,王实甫又根据《董西厢》把崔、张的爱情故事改为杂剧,为《西厢记》这部


古典 喜剧的创造作了最后定型。其故事线索是:





⑴焚香拜月


:


惊艳、借厢、酬韵、闹斋;⑵冰弦写恨


:


寺警、请宴、 赖婚、琴心;⑶诗句


传情


:


前候、闹简 、赖简、后候;⑷云雨幽会


:


酬简、拷红、哭宴、惊梦;⑸天赐 团圆


:


捷报、


猜寄、争艳、团圆





五万言 的《董西厢》是一部说唱文学作品,由


190


多个套数的曲词和 散文体的叙述文字


组成。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它正是一部规模宏伟的长篇叙事诗或诗体小 说。



5



2 0


折合


327


首曲词的《王西厢》则是 一部代言体的优秀戏剧。明清曲家常常议论王、董孰优。其


实,


这两部作品都是文学艺术史上不可多得的精品,


实不愧为



西厢双璧




如果 有什么不同,


那么,


除了分别属于不同的艺术种类之外,就是在 语言上体现出来的艺术风格的不同:


《董


西厢》



字字本色,言言古意



(胡 应麟《少室山房笔丛》),《王西厢》则如



花间美人



(朱权《太和正音谱》)。而这种风格的本身,是无所谓优劣高下的。





《 西厢记》的作者,是著名的元杂剧作家王实甫。鲁迅先生曾经说过:


< br>小说和戏曲,中


国向来是看作邪宗的。



(《且介亭杂文二集


·



徐懋 庸作


<


打杂集


>


序》)因此,其作者大多


不见经传,


生平资料极少。


王实甫亦复如此。


直至今日,


仅仅知道其名德信 ,


大都


(今北京)


人等极其简略的情况 。值得注意的是,在《雍熙乐府》里收有套曲《退隐》,未注作者;而


明人陈所闻


《北宫词记》


卷三中此套曲则注明王实甫作。


如所记无误,


则从这个套曲中可以


看出,王实甫还经历过官场奔 波,最后退隐,享年


60


以上。据今人考证,他主要的活动时< /p>


期在元成宗贞元大德年间(约


1295-1307


)。明初永乐年间的贾仲明,曾为钟嗣成《录鬼


簿》中


80


余名元曲作家补写吊曲。吊王实甫之《凌波仙》云:




风月营,密匝匝,列旌旗。莺花寨,明飕飕,排剑戟。醉红乡 ,雄赳赳,施智谋。




作辞章,风韵 美。士林中,等辈伏低。新杂剧,旧传奇,《西厢记》,天下夺魁。




据此可知,王实甫文采风流,才华四溢,与勾栏歌妓有密切交 往,深为



士林


钦敬;其代表


作《西厢记》在当时就被公认是出类拔萃、首屈一指的作品而享有极高 的声誉。显然,他的


性格和生活与他创作《西厢记》这样的作品是不无关系的。王实甫的 剧作,


《录鬼簿》著录


12


种;《太和 正音谱》著录


13


种(多《破窖记》);还有人认为《娇红记》 亦王实甫所


作,则为


14


种。其中流传 至今的只有《西厢记》《破窖记》《丽春堂》三种;《芙蓉亭》


《贩茶记》今仅存一折; 其余均已失传。








通常被称作



长亭送别



的第


4


本第


3


则,是王实甫《西厢记》中最为脍炙人口的精彩


片段 之一。


在第四本第一则



酬简



和第二折



拷红



中,


莺莺终于克服了身心解放的要求与封


建精神桎梏的矛盾,


迈出了同张生私下结为夫妻的决定性一步。


这种出于男女双方真诚相爱


的自主选择,


使封建礼教的维护者老夫人十分震怒,


因此她拷问红娘严加追究。

但红娘抓住


了老夫人理亏的要害,非但拒不认罪,反而条分缕析,历数老夫人过错, 使她不得不承认既


成事实:



待经官呵 ,玷辱家门。罢罢!俺家无犯法之男、再婚之女,与了这厮罢。



但是,


老夫人又以



俺三辈儿不招白 衣女婿



为由,


强令张生



明日便上朝取应去



,< /p>


并声称



得官呵,


来见我;驳落呵,休来见我



。崔、张爱情又面临着新的威胁 。



长亭送别



紧接第二折,所


表现的正是同老夫人激烈斗争中取得胜利后的这又一次曲折,


写莺莺、


红娘、


老夫人等到十

< br>里长亭为



上朝取应



的张生饯行。


这折戏以别宴前后为时间线索,


主 要通过精心安排的十九


支曲文,


集中刻画了莺莺送行时的心绪。


它在读者和观众面前展现的是一卷情景交融的别离


图。倍增烦恼 的暮秋天气,是这卷别离图的背景。






长亭送别

< br>”


由三个紧密衔接的画面构成:一、赴长亭途中;二、长亭别宴;三、长亭分


别。




起首


[


端正好


][


滚绣 球


][


叨叨令


]


三支曲子,系莺莺赴长亭途中所唱。莺莺是怀着无可排遣的


离愁别恨,前往长亭为张生 送行的。




莺莺一上场唱的第一支曲 子


[


端正好


]



便通过她对暮秋郊野景色的感受,


抒发了这种痛苦压


抑的心情。


在这支曲子中,


作者选取了几样带有 季节特征的景物:


蓝天的白云,


萎积的黄花,

< br>南飞的大雁,


如丹的枫叶,


它们在凄紧的西风中融成一体 ,


构成寥廓萧瑟、


令人黯然的境界。




晓来



两句 ,使客观景色带上了浓重的主观色彩。



”“




二字,下得极有分量。前 者不仅


把外在的感受化为具有动态的心理过程,


而且令离人的涟 涟别泪,


宛然如见。


后者既写出了


枫林 的色彩,更赋予了在离愁的重压下不能自持的人的情态。此曲短短


25

< br>字,充分写出了


时、空、景、情,而且紧紧交融在一起,这是画,这是情,这是血 !这是一首流传最广,倍


受称赞的西厢佳句。


人们从此曲可以看 到,封建礼教的淫威,


给封建社会的年轻一代,


带来

< p>
了何等深沉的哀伤!




如果说,


[


端正好


]

< br>主要是采用了寓情于景的手法,那么,


[


滚绣球


]


便是从正面刻画了莺莺与


张生难以离舍的复杂 内心世界。


此曲以反反复复、


屈屈折折的咏叹,


表现莺莺在来到十里长


亭的


< p>
上愁肠百转的心理状态。莺莺想到和张生经历了多少曲折痛苦才得以结合,


不期然刚摆脱了相思之苦,却又马上生生地被迫分离,心中充满怨恨又万般无奈。


因此, 她


把短暂的饯别的时刻,


视为最可宝贵的与张生相聚的机会,< /p>


她希望柳丝能够系住将要远行的


马,她乞求疏林能够挂住将要落山 的太阳,然而,柳丝难系,斜晖无情。既然这些都是不可


能实现的痴幻的意愿,


那么,


唯一的希望就只能是让张生乘骑的马儿走得再慢一点,

< p>
自己乘


坐的车子跟得更紧一点


---


使得两情依依的情人能够靠得更近一点,相随的时间更长一点


----


能厮守片刻也好!




金圣叹说:曲中



马儿迍迍行,车儿快快随

< br>”“


二句十字,真正妙文,直从双文当时又稚小,


又憨痴 、又聪明,一片细微心地中,的的描画出来。盖昨天拷问之后,一夜隔绝不通,今日


反借 饯别,图得相守一刻。若又马儿快快行,车儿慢慢随,则是中间仍自隔绝,不得多作相


守 也。即马儿慢慢行,车儿慢慢随,或马儿则快快行,车儿则快快随,亦不成其为相守也。


必也,马儿则慢慢行,车儿则快快随,车儿既快快随,马儿仍慢慢行,于是车在马右,马在


车左,男左女右,比肩并坐,疏林挂日,更不复夜,千秋万岁,永在长亭。此真小儿女又稚

小、又苦恼、又聪明、又憨痴,一片的的细微心地。不知作者如何写出来也



。(《贯华堂


第六才子书西厢记》。下同)




莺莺复又慨叹自己与张生的命运:



却告了乡思回避,破阵儿又早别离



, 毛西河说:



回避,


谓告退;破题,谓 起头。言相思才了,别离又起也。



这别离,使她



松了金钏


”“


减了玉肌< /p>




金圣叹说:这四句以前,是



写行来



;这四句是



写已到(长亭)


< br>。他惊叹这是



惊心动魄


之句, 使读者亦自失色






以上两支曲子都是莺莺的内心独白。在已到长亭又未与众人相 见时,红娘趁空问莺莺



今日


怎么不打 扮?



从而引出了第三支曲子


[


叨叨令


]


。此曲与前两支曲子不同,它既是回 答红娘


的问题,更是莺莺借题表述自己的苦衷。金圣叹说,这是补写来长亭前

< p>


家中情事



,因为离< /p>


家来长亭时,



匆匆出门,其事须疾,则 不应多写家中情事,诚恐一写,便见迟留。今既至


此时,正是不妨补写也。



此说不尽然,即使是



补 写


”“


家中情事


,也是行将到长亭时因红


娘之问而发。相反,


< p>
昏昏沉沉的睡


”“


重重叠叠的泪

< br>”“


凄凄惶惶的寄



倒分明是预 拟别后的情


景,正如毛西河所说:


“?


准备着


??


从今后


??


久已后


?


俱是预拟。



而且越想越感到不可忍受,痛


极,闷极,于是重复发出



兀的不闷杀也么哥





呼喊



,以为无 奈的渲泄。



索与我



句,是


对红娘而言,即



欲红 为我寄生也,逗后本寄赠意。



(毛西河)



红娘的问话,触发了莺莺感情的闸门,使她内心的愁绪 ,奔涌而出。在道白



你那知我的心


里 呵



后起唱的


[


叨叨令


]


,是以尽情倾诉、直抒胸臆为特征的。莺莺先从眼前 车马行色牵动


愁肠说起,


说明了沉重的别情压在心里,


是无心打扮的原因。


既而设想今后孤凄的生活情景:

在了无情致的昏睡中和涕泪长流的悲愁中苦熬光阴。


想到这里,

不由得心痛欲碎,


发出了




的不闷杀人也么哥



的无可奈何的悲叹。然 而,别离已无法挽回,唯一可告慰的将只能是别


后的鱼雁传书。于是,莺莺只得强抑悲痛 ,频频叮咛红娘



久已后书儿、信儿,索与我凄凄


惶惶的寄



。这支曲词层次分明又流传如珠。它用了 一连串排比式的叠字句,每组之中,




句有两个带




< br>字的词,后句是双音词的重叠。却如前人所云:



语中每 叠二字,正是呜咽

-


-


-


-


-


-


-


-



本文更新与2021-02-10 19:50,由作者提供,不代表本网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bjmy2z.cn/gaokao/631296.html

十里长亭难载离人泪(长亭送别(节选)赏析)的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