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不能为空

当前您在: 主页 > 英语 >

杜甫诗词原文及鉴赏800字

作者:高考题库网
来源:https://www.bjmy2z.cn/gaokao
2021-02-10 11:54
tags:

-

2021年2月10日发(作者:质量手册)


杜甫诗词原文及鉴赏


800


< br>



杜甫的诗歌


,< /p>


真可谓一字千金。


因为他的诗词字字珠玑,


都有很


高的鉴赏价值。那么有杜甫的哪些诗词值得我们好好斟酌的呢

< br>?


下面


是给大家的杜甫诗词鉴赏


800


字,供大家参阅


!



《月夜忆舍弟》




作者:杜甫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赏析:




意境赏析




在古典诗歌中,


思亲怀友是常见的题材,


这类作品要 力避平庸,


不落俗套,


单凭作者生活体验是不够的,

< p>
还必须在表现手法上匠心独


运。杜甫正是在对这类常见题材的处理中,显出 了他的大家本色。




诗一 起即突兀不平。题目是“月夜”,作者却不从月夜写起,


而是首先描绘了一幅边塞秋天的 图景:


“戍鼓断人行,


边秋一雁声。



路断行人,写出所见


;


戍鼓雁声,写出 所闻。耳目所及皆是一片凄凉


景象。


沉重单调的更鼓和天边孤雁 的叫声不仅没有带来一丝活气,



而使本来就荒凉不堪的边塞显 得更加冷落沉寂。


“断人行”点明社会


环境,说明战事仍然频繁 、激烈,道路为之阻隔。两句诗渲染了浓重


悲凉的气氛,这就是“月夜”的背景。




颔联点题。“露从今夜白”, 既写景,也点明时令。那是在白


露节的夜晚,


清露盈盈,


令人顿生寒意。


“月是故乡明”


< p>
也是写景,


却与上句略有不同。


作者所写的不完全 是客观实景,


而是融入了自己


的主观感情。明明是普天之下共一 轮明月,本无差别,偏要说故乡的


月亮最明


;

< br>明明是作者自己的心理幻觉,偏要说得那么肯定,不容质


疑。然而,这种以幻作真 的手法却并不使人觉得于情理不合,这是因


为它极深刻地表现了作者微妙的心理,


突出了对故乡的感怀。


这两句


在炼句上也很见 功力,


它要说的不过是


“今夜露白”



“故乡月明”



只是将词序这么一换, 语气便分外矫健有力。所以王得臣说:


“子美


善于用事及常语,


多离析或倒句,


则语健而体峻,


意亦深 稳。



(


《麈


史》


)


读者从这里也可以看出杜甫化平凡为神奇的本领。




以上四句信手挥写,若不经意 ,看似与忆弟无关,其实不然。


不仅望月怀乡写出“忆”,就是闻戍鼓,听雁声,见寒露 ,也无不使


作者感物伤怀,引起思念之情。所以是字字忆弟,句句有情。




诗由望月转入抒情,过渡十分自然。月 光常会引人遐想,更容


易勾起思乡之念。诗人今遭逢离乱,又在这清冷的月夜,更是别有 一


番滋味在心头。


在他的绵绵愁思中夹杂着生离死别的焦虑不安 ,


语气


也分外沉痛。“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上句说弟兄 离散,天各


一方


;


下句说家已不存,生 死难卜,写得伤心折肠,感人至深。这两


句诗也概括了安史之乱中人民饱经忧患丧乱的普 遍遭遇。




“寄书长不达 ,况乃未休兵”,紧承五、六两句进一步抒发内


心的忧虑之情。亲人们四处流散,平时寄 书尚且常常不达,更何况战


事频仍,生死茫茫当更难逆料。含蓄蕴藉,一结无限深情。读 了这首


诗,


我们便不难明白杜甫为什么能够写出


“烽火连三月,


家书抵万金”


(


《春望》


)


那样凝炼警策的诗句来。深刻的生活体验是艺术创 作最深


厚的源泉。




结构分析




全诗层次井然,首尾照应,承转圆熟,结构严谨。“未休兵”


则“断人行”, 望月则“忆舍弟”,


“无家”则“寄书不达”,人“分


散”则“ 死生”不明,一句一转,一气呵成。




思想感情




在安史之乱中,杜甫颠沛流离,备尝艰辛,既怀家愁,又忧国


难,真是感慨万 端。稍一触动,千头万绪便一齐从笔底流出,所以把


常见的怀乡思亲的题材写得如此凄楚 哀感,沉郁顿挫。




《石壕吏》




作者:杜甫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赏析:




《石壕吏》是一首杰出的现实主义的叙事诗,写了差 吏到石壕


村乘夜捉人征兵


,


连年老力衰 的老妇也被抓服役的故事


,


揭露了官吏


的残暴和兵役制度的黑暗


,


对安史之乱中人民遭受的苦难深表同 情。


艺术上


,


精炼是这首诗的一大特点


,


把抒情和议论寓于叙事之中


,


爱憎


分明。场面和细节描写自然真实。善于裁剪


,


中心突出。




前四句可看作第一段。首句“暮投石壕村”,单刀直入,直叙


其事。< /p>


“暮”


字、


“投”


字、


“村”


字都需玩味,


读者不能轻 易放过。


在封建社会里,由于社会秩序混乱和旅途荒凉等原因,旅客们都“未

< p>
晚先投宿”,更何况在兵祸连接的时代。而杜甫,却于暮色苍茫之时


才匆匆 忙忙地投奔到一个小村庄里借宿,


这种异乎寻常的情景就富于


暗 示性。


他或者是压根儿不敢走大路


;


或 者是附近的城镇已荡然一空,


无处歇脚。总之,寥寥五字,不仅点明了投宿的时间和地点 ,而且和


盘托出了兵荒马乱、鸡犬不宁、一切脱出常轨的景象,为悲剧的演出

< p>
提供了典型环境。浦起龙指出这首诗“起有猛虎攫人之势”


(


《读杜


心解》


)


,这不仅是 就“有吏夜捉人”说的,而且是就头一句的环境


烘托说的。“有吏夜捉人”一句,是全篇 的提纲,以下情节,都从这


里生发出来。不说“征兵”、“点兵”、“招兵”而说“捉人 ”,已


于如实描绘之中寓揭露、批判之意。再加上一个“夜”字,含意更丰


富。


第一、


表明官府


“捉人 ”


之事时常发生,


人民白天躲藏或者反抗,

无法“捉”到


;


第二、表明县吏“捉人”的手段狠毒,于人 民已经入


睡的黑夜,


来个突然袭击。


同 时,


诗人是


“暮”


投石壕村的,



“暮”


到“夜”,已过了几个小时,这时当 然已经睡下了


;


所以下面的事件


发展, 他没有参与其间,而是隔门听出来的。


“老翁逾墙走,老妇出


门 看”两句,表现了人民长期以来深受抓丁之苦,昼夜不安


;


即使 到


了深夜,仍然寝不安席,一听到门外有了响动,就知道县吏又来“捉

< br>人”,老翁立刻“逾墙”逃走,由老妇开门周旋。





“吏呼一何怒”


< br>“犹得备晨炊”


这十六句,


可看作第二段。


“吏呼一何怒


!


妇啼一何苦


!



两句,


极其概括、


极其形象地写出了


“吏”


与“妇”的尖锐矛盾。一“呼 ”、一“啼”,一“怒”、一“苦”,


形成了强烈的对照


;


两个状语“一何”,加重了感情色彩,有力地渲


染出县吏如狼似虎,


叫嚣隳突的横蛮气势,


并为老妇以下的诉说制造


出悲愤的气氛。矛盾的两方面,具有主与从、因与果的关系。


“妇啼

< p>
一何苦”




“吏呼一何 怒”


逼出来的。


下面,


诗人不再写


“吏呼”



全力写


“妇啼”




“吏呼”


自见。


“听妇前致词”


承上启下。


“听”


是诗人在


“听”




“致词”


是老妇< /p>


“苦啼”


着回答县吏的


“怒呼”



写“致词”内容的十三句诗,多次换韵,表现出多次转折,暗示了县< /p>


吏的多次“怒呼”、逼问。这十三句诗,不是“老妇”一口气说下去


的,而县吏也决不是在那里洗耳恭听。实际上,


“吏呼一何怒,妇啼

< br>一何苦


!


”不仅发生在事件的开头,而且持续到事件的结 尾。从“三


男邺城戍”到“死者长已矣”,是第一次转折。读者可以想见,这是


针对县吏的第一次逼问诉苦的。在这以前,诗人已用“有吏夜捉人”


一句 写出了县吏的猛虎攫人之势。


等到


“老妇出门看”



便扑了进来,


贼眼四处搜索,却找不到一个男人, 扑了个空。于是怒吼道:


-


-


-


-


-


-


-


-



本文更新与2021-02-10 11:54,由作者提供,不代表本网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bjmy2z.cn/gaokao/628865.html

杜甫诗词原文及鉴赏800字的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