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一历史必修一政治文明历程必背知识点(一)
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
1.
西周的主要政治制度:
分封制
(封建邦国)
,
形成了形成“周天子——诸侯——
卿大夫——士”的等级秩序。
春秋末期到战国时期,
诸侯先后称王,
分封制遭到
破坏;宗法制度: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实行嫡长子继承制度,确立了严格的大小
宗关系,也是中华民族祭祀祖先的制度保证。
2.
秦统一和秦的政治制度。
①秦国经过商鞅变法,
逐渐强大起来,
公元前
221
年,
秦王嬴政结束了数百年的<
/p>
割据混战的局面,建立了空前统一的大帝国秦。
②秦实行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度,在地方则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度,加强
了中央集权。
③权力的高度集中,
是
秦朝政治制度的基本特征,
首先表现在皇权至上上,
且实
行“家天下”。
④三公九卿的三公是指丞相
(辅佐皇帝处理全国政务)、御史大夫(掌管律令、
图籍,监察百官)、太尉(协助皇帝
管理军事),三方互不隶属,相互牵制。
⑤地方实行郡县两级
机构,
郡县长官均由皇帝任免,
这也是和分封制的重要的不
p>
同点。
⑥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作用:
p>
彻底打破了传统的贵族分封制,
奠定了中国古代大
< br>一统王朝制度的基础;
其中央与地方官制的基本原则为历代王朝所继承,
提高了
行政效率,强化了对地方的控制,对此后
2000
多年的中国政治与社会产生了重
要影响。
3.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高度成熟的标志:
以三省六部制为代表的中央行政体制、
以
科举制
为代表的选官用人制度、维护官僚队伍廉洁高效的监察制度。
4.
三省六部制度。
①开始于隋朝,完善于唐朝。三省长官为(始)中书省(起草诏令)、(送)门
下省(封驳审议)、(交)尚书省(负责执行)。尚书省下设六部(吏户礼兵刑
工),分
理各种事务。
②作用:三省之间即相互牵制,又互为补充,分
工明确,提高了办事效率;相权
被分割,有利于加强皇权。
<
/p>
③宋代的演变:
三省长官基本不参与政事,
又另外设中书门下作为宰相的办公机
构,相权进一步被分割:军政归枢密院,财政归三
司使,宰相只保留了行政权。
④元代的演变:实行一省制:中书省,六部也列归中书省。
<
/p>
5
.选官制度:先秦(世官制)两汉(察举制
)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隋唐
至明清(科举制)。<
/p>
科举制度隋朝开始,隋炀帝时设立进士科,唐朝逐步完善。
<
/p>
科举制度的作用:
科举制度扩大了统治的社会基础,
也促进了官僚体制的进一步
成熟,
为官僚队伍提供了
源源不断的高素质人才,
成为中华帝国长期保持繁荣的
制度保障
之一。
6.
监察体制:秦:御史大夫
;两汉(汉武帝):设刺史;唐:门下省;宋:(谏
院);明(都察院、监察御史)。作
用:并不能从根本上约束皇帝的权力和杜绝
腐败,但在整顿吏治、打击地方割据势力、维
护中央集权、谏正皇帝过失、防止
决策失误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7.
汉代推恩令
汉朝初年,采取了郡国并行的制度,中央和地方诸侯矛盾尖锐,爆发“七国之
乱”,汉武帝即位后,采取了推恩令。即诸侯国分封侯国,归属郡统一管辖,加
强了中央
集权。
8.
宋代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对皇权的加强见
4②;
对地方,
采取了收精兵
(兵)
、
削实
权
(权)
、
制钱谷
(钱)
的政策。
收精兵:禁军归
互补同属的三衙统领,发兵权归枢密院。削实权:剥夺削弱地方
长官的实权;派文臣做地
方官;州郡长官下设通判。制钱谷:地方财赋除小部分
自留外,大部分由中央掌握,消除
了地方割据的经济基础。
9.
明代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p>
明太祖朱元璋时期,废除宰相制度,亲自掌管六部,
1600
多年的宰相制度废除,
专制皇权发展到了新的高度。
< br>
由于政务繁忙,明太祖又设立殿阁大学士,仅备顾问兼协理章奏。
明成祖设立内阁,有票拟权。
10.
清代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
/p>
清雍正皇帝年间,
为处理西北军务,
设立
军机处。
军机处官员参与处理各种军国
大事,但品级不高,受皇
帝召见,只能跪奏笔录。
军机处的设立(作用):简化了处理
政务的手续,行事快捷,提高了清政府的行
政效率;
完全听命于
皇帝,
大事皆由皇帝一人裁决,
是专制皇权高度发展的重要
p>
标志。
11.
古
代的中央集权制度发展的趋势是皇权不断加强相权削弱,中央权力加强,
地方权力削弱。
朝代
先秦
秦
汉
唐
宋
元
明
清
类别
皇权与
相权
三省
政
权归中
中书省
六部
< br>书门下;
军
为最高
政归枢密
p>
权力机
院;
财政归
构
三司使。
中央与
分封制
郡县制
郡国并
藩镇
收精兵、
削
行省制
地方
行到推
割据
实权、
制钱
度
恩令
谷
第二单元
古希腊和古罗马的政治制度
皇帝制
中朝
度三公
九卿
废除宰相制
设军
度,设殿阁
机处
大学士、内
阁
12.
希腊文明包括克里特文明与迈锡尼文明;
公元前
8
——
6
世纪,
古希腊城邦
逐
渐形成,
城邦中的贵族制和民主制占主要地位;
古希腊实行公民政治;
城邦特点:
小国寡民。古希腊
的山地和海洋对希腊的文明发展影响比较大
13.
雅典的民主制度。
①背景:平民与贵族矛盾尖锐。
②公
元前
594
年,梭伦改革:①目的:缓和社会矛盾②内容:经济
上:颁布“解
负令”政治上:按财产多寡,将雅典自由民分为四个等级;设立民众法庭。
梭伦改革奠定了古代世界的新政体——民主制度基础与社会基
础。
成为希腊民主
制度的开端。
p>
②公元前
509
年,
克里斯提尼改革,
制定陶片放逐法。
标志着雅典民主政治的确
立。
④雅典民主制的基本特点:人民主权、轮番而治。
⑤雅典民主制的表现(民主特征)(民主实行的方式手段):
公民大会:国家最高权力机构。
五百
人议事会:
负责为公民大会准备提案并主持大会,
公民大会休会
期间代行其
职权,负责监督行政官员落实大会决议。
民众法庭是日常司法机关,并审查高级公职人员的任职资格。
⑥对雅典民主政治的评价:
历史进步
性(得):开启了西方民主政治的先河,是专制盛行的古代世界率先建
立的极为健全的民
主制度。
历史局限性(失):就其民主范围而言,雅典公民权
利是建立在对广大奴隶专政
基础上的,
众多妇女和外邦人被排除
在民主殿堂之外。
就其性质而言,
仅是一种
原始的直接民主,
只适用于小国寡民的城邦。
当城邦政治日
益复杂化的时候,
这
种民主极有可能失去效力,
而沦为不讲是非原则的暴民政治。
历史事实证明,
雅<
/p>
典的衰落正是这种民主政治所导致的混乱和内耗造成的。
14.
罗马的政制。
公元前
6
世纪末,罗马建立共和国,实行贵族共和制。
主要由执政官、元老院、
公民大会三层机构组成。公元前
27<
/p>
年,屋大维采用“元首”称号,确立独裁。
戴克里先彻底抛弃共和
外衣,实行公开的君主统治。
15.
罗马法的发展演变
①第一部成文法:《十二铜表法》
背
景:
广大平民对贵族曲解法律强烈不满,
他们极力要求制定成文
法来保护自身
的权益。
内容:民法、
刑法、诉讼程序,基本上是未成文的习惯法的汇编。
评价:<
/p>
是古罗马第一部有章可循的成文法,
限制了贵族的专横,
打破了他们对法
律知识的垄断,
从一定程度上维
护了平民的利益,
是罗马法的起点;
但它是以往
罗马法的汇编,
其中搀杂着原始、
落后的古老习俗,<
/p>
保留了某些维护贵族特权的
不合理法规。
②查士丁尼法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