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经济生活》考点系统分析
专
题一
货币、价格和消费
考点一
货币
(一)货币
本质
【商品的基本属性】商品:用于
交换的劳动产品。基本属性:使用价值和价值。
【货币的产生
与本质】货币:货币是从商品中分离出来的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
本质是一般等价物。
【货币的基本职能】基本职能:
①
价值尺度:
货币具有的表现和衡量其他一切商品价值大小的职能。货币能够执行价值尺
度职能,<
/p>
是因为货币本身是商品,
有价值。
货币执
行价值尺度职能时只需观念上的货币。
②
流通手段
:货币充当商品交换媒介的职能。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叫商品流通。
公式:商品—货币—商品。货币执行流通手段职能时,必须用现实的货币。
其他职能:③贮藏手段;④支付手段;⑤世界货币。
【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公式】
: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
=(
待售商品量
*
商品价格水
平
)/
货币
流通次数。
【纸币及其发行标准】纸币:是由国家
(
或地区
)
发行的、强制使用的价值符号。纸币的本
质
是价值符号。
发行标准:
以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为限度。
国家有权规定纸币的面值,
但无权规定纸币的
购买力。
【通货膨胀】
是指经济运行中出现的全面、
持续的物价上涨
现象。
纸币的发行量超过流通中
实际需要的货币量,是导致通货
膨胀的主要原因之一。
【通货紧缩】
是与通货膨胀相反的一种经济现象。
它表现为物价全面持续下跌,
通常伴随经
济衰退出现。
纸币的发行量少于流通中实际需要的
货币量,
会导致通货膨胀。
国家根据经济
发展的形势,确定货币政策,调节纸币的发行量。
(二)货币的种类与形式
【货币与财富】
从起源看,货币是商品交换长期发展的产物;
从本质上看,它是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
从职能上看,具有价值尺度、流通手段两个基本职能。
在一定意义上,
货币是财富的象征。
在社会主
义初级阶段,
仍然存在着商品的货币关系,
各
< br>种经济活动都离不开货币。
我们要
树立正确的金钱观
,对于金钱,要取之有道,用之有益,用之有度。
【结算与信用工具】结算方式:①现金结算;②转帐结算。常用信用工具:①
信用卡。②支
票(转帐支票和现金支票)
。
【外汇与汇率】
外汇:是用外币表示的用于国际间结算的支付手段。
汇率又称汇价,是两种货币之间的兑换比率。
判断标准:
如果用
100
单位
外汇可以兑换成更多的人民币,
说明外汇汇率升高
(人民币贬值
)
,
反之,则说明外汇汇率跌落(人民币升值)
。
人民币升值的影响:利进不利出,对国际收支产生
不利影响;国内生产下降,失业增加;外
汇储备减少等。
p>
保持人民币币值基本稳定:
即对内保持物价总水平稳定,
对外保持人民币汇率稳定,
对人民
生活安定、国民
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对世界金融的稳定、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考点二
价格
(一)
影响价格的因素
【价值决定价格】
价值决定价格,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
商品的价值量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的价值量同社会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补充:
单位商品价值量与个别劳动时间
(个别劳动生产率)
无关,
商品的价值总量与个别劳
动生产率成正比,与社会劳动生产率无关。
【供求影价格】
间接因素:气候、时
间、地域、生产等,甚至宗教信仰、习俗等文化因素。
直接因
素:
供求关系
(特别提醒:
考虑物价变
动的原因时,
既要从价值角度考虑成本的变化,
也要考虑国际国
内供求关系的变化。
)
【价值规律】
基本内容
:
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
< br>商品交换要以价值量为
基础实行等价交换。
(
理解“等价交换”是多次交换的平均数,是一种趋势
)
< br>表现形式
:商品价格受供求关系的影响,围绕价值上下波动。
考点(二)价格变动的影响
【对消费者的影响】
①价格变动会引起需求量的反方向变动。
②消费受商品价格变动的影响:
价格变动对生活必需品需求量的影响比较小,
对高档耐用消
费品需求量的影响比较大。
③消费受相关商品价格变动的影响。
替代品:
两种商品的功用相同或相近,可以满足消费者的同一需要。
变化规律:一种商品价格上升(下降)
,另一商品的需求
量增加(减少)
。
(以牛肉、羊肉为
例
记忆
)
——同向变动
互补品
:两种商品必须组合在一起才能满足人们的某种需要。
< br>
变化规律:一种商品价格上升(下降)
,另一商品的需
求量减少(增加)
。
(
以汽油、汽车为
例记忆
)
——反向变动
【对生产经营的影响】
①调节生产规模;
②提高劳动生产率;
③生产适销对路的高质量产品
(这一影响是价值规律发挥作用的重要表现,
从市场经济角度看
,
就是要实现资源的优化配
置。这就要求经营者必须面向市场,
调整产品结构,生产物美价廉、适销对路的产品。
)
考点三消费
(一)消费类型及结构
【消费类型】
①按消费的对象分——有形商品消费和劳务消费。
②按消费目的分——生存资料消费、发展资料消费和享受资料消费。
p>
③按交易方式分——钱货两清的消费、贷款消费(特点:
“花明天的
钱,圆今天的梦”
)和租
赁消费。
<
/p>
【消费结构】消费结构,反映人们各类消费支出在消费总支出中所占的比重。
恩格尔系数是指食品支出占家庭总支出的比重。
变化原因
:
①
根本原因: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
②直接原因:人民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
表明
:
恩格尔系数过大,
必然会影
响其他消费支出,
特别是影响发展资料、
享受资料的增加,
p>
限制消费层次和消费质量的提高。恩格尔系数减少,表明人们生活水平提高消费结构改善。<
/p>
(二)影响因素
【客观因素】
(主要有)
①
收入——消费的基础和前提(当前
收入、未来收入预期、收入差距)
;
②
物价总水平(一般来说,物价水平
与购买力成反比)
;
③
生产决定消费(见专题二)
④商品的
性能、质量、外观、包装、广告、购买方式和服务态度等(不考核)
< br>【主观因素】①从众心理;②求异心理;③攀比心理;④求实心理。
【消费行为】①量入为出,适度消费。
(
把消费控
制在自己的经济承受能力之内。
)
②避免盲从,理性消费。<
/p>
(
避免跟风随大流,避免情绪化消费、避免重物质轻精神消费。<
/p>
)
③保护环境,绿色消费。
(
绿色消费的核心是可持续性消费。表现为“
5R
”
。
)
④勤俭节约,艰苦奋斗。
归纳提升扩大居民的消费需求
:
p>
原因
:
(
1
)
消费对生产具有反作用,
在国外有效需求不
足的情况下,
坚持扩大内需特别是消
费需求的方针,
有利于拉动经济增长,
扩大就业,
降低世界金融危
机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
不利影响。
(
2
)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
转变,是我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需求。
措施:
(
1
)作为
国家
:
①
最根本的途径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
观,大力发展生产力,提高居民收入。
②
政府要加强宏观调控,综合运用多
种手段,保持供给平衡,保持物价稳定。
③
政府要完善分配制度,保证居民收
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占合理比重、劳动报酬在初次分
配中占合理比重,再分配更加注重公
平(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提升居民的消费信心)
;
促进收入分配
公平,初次分配和再次分配都要注重公平;统筹区域和城乡协调发展,缩
小差距,提高社
会总体消费水平。
④
培育新消费热点,加快消费结构升级。开发利用国际市场,尤其是开拓农村市场,充分
发挥消费对生产的反作用。
⑤政府要加大市场监管力
度,依法制裁各种违法行为,为消费者创设良好的消费环境。
(
2
)作为
企业
:要提高产品质量,树立良好的企业信誉和形象,面向市场,开发适销对路
的新产品。
(
3
)作为
个人
:要通过自己的知识和劳动,增加个人收入,树立正确的消
费观。
考点分布专题二
生产、劳动与经营
考点一
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
(
一)
生产与消费
<
/p>
【消费与生产】
生产决定消费
,
生产决定消费的对象、
方式、
质量和水平,
p>
为消费创造动力。
消费对生产能具有反作用
,
消费是生产的目的,
对生产的调整和升级具有导向作用,
p>
是生产
的动力,为生产创造出新的劳动力。
【发展生产的意义】
我国为什么要大力发展生产力?怎样大力发
展生产力?
原因
:①主要矛盾决定;
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②大力发展生产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A
、
为
巩固社会主义制度建立雄厚的物质技术基础。
B
、摆脱经济文化落后状态,缩小与发达国家
的差距,赶超发达国家,充分显示
社会主义的优越性;
C
、不断增强综合国力,提高我国的
国际地位。
怎么样
:①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
②
必须通过改革,调整生产关系中与
生产力不相适应的部分,调整上层建筑中与经济基础
不相适应的部分。
< br>
③
全面提高劳动者的素质;
④加快科学技术的发展,大力推动科技进步和创新。
(二)公有制经济与非公有制经济
公有制经济非公有制经济
区别形式国
有经济、
集体经济以及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个体经济、
私营
经济和外资经济
公有制经济
地位主体地位
:
第一、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
第二,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
作用;
国有经济
在国民经济中起主导作
用,
对于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增强我国的经
济实力、国防实力和民族凝聚力,提高我国的国际地位,具有关键作用。
集体经济
有利于缓解就业压力、增加公共积累和国家税收、实现
共同富裕有利于发展生产、
繁荣市场、方便人民群众生活,吸纳私人资金、扩大就业,增
加财政收入
措施;
政策毫不动摇地巩
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地鼓励、
支持、
引导非公有制经济
发
展,
坚持公有制为主体、
促进非公有
制经济发展,
形成各种所有制度经济平等竞争、
相互促
进的新格局。
【
公有
制经济中实行股份制的重要意义
】
股
份制、
股份合作制等都可以作为公有制经济的实现形式。
股份制
企业,
如果国家和集体控
股,
则具有明
显的公有性。
股份制成为公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
可以增强公有
制经济的活力,
提高企业和资本的运作效率,扩大公有资本的支配范围,增强公有制的主
体地位。
(三)基本经济制度
【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
< br>(
1
)
是什么
< br>: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
2
)
为什么
:它适合社
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发展不平衡、多层次的状况,符合社会主义
的本质要求。
实践证明,
它有利于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有利于
增强综合国力,
有利于提高人
民生活水平。
(注意经济制度与基本经济制度的区别)
(
3
)
怎么样
:必须坚持和完
善这一基本经济制度,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
不动摇地鼓励、
支持、
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
形成各种所有制经
济平等竞争、
相互促进的
新格局
考点二企业与劳动者一生产的微观主体
(—)企业
【企业】是市场经济活动
的主要参加者,是国民经济的细胞,是市场经济的微观主体。
【公司】
公司是依法设立的,
全部资本由股东共同出资,
并由股份形式构成的,
以营利为目
的的企业法
人。公司制是现代企业主要的典型的组织形式。
公司类型:①有限责任公司
②股份有
限公司。
(区别:参看课本
P38
)<
/p>
组织机构:决策机构
(
股东大会、董事会
)
、执行机构
(
总经理及其助手
)
、监督机构
p>
(
监事会
)
公司
制优点:独立的法人地位、有限责任制度、科学管理结构等。
公司的经营
:①公司要制定正确的经营战略。
④
公司要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依靠技
术进步、科学管理等手段,形成自己的竞争优势。
③公司要诚
信经营,树立良好的信誉和企业形象。
(
注意:信誉和形象是企
业的无形资产。
)
优兼并劣:
可以扩
大优势企业的规模,
增强优势企业的实力,
实现以优带劣的调整
,
把劣势
转化为优势,提高企业和整个社会的资源利用效率,有
益于促进国家经济发展。
实行企业破产制度:有利于强化企业
的风险意识,促使企业在破产的压力下改善经营管理,
提高企业竞争力。
通过企业破产,
及时淘汰落后的企业,
有利于社会资源
的合理配置和产业
结构的合理调整。
(二)劳动者
【劳动与就业问题】
(
1
)
为什么
:①就业是民生
之本,对整个社会生产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②我国就业形势
严峻,
我国人口总量和劳动力总量都比较大,
劳动力素质与社会
经济发展的
需要不完全适应,
③劳动力市场不健全,就业信息不畅通。
(
2
)
怎么样
:①从长远来看,发展经济是解决就业问题的
根本途径
。要
鼓励、支持、引导
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增加就业岗位。
②
从党和政府的角度看
,要实施积极就业政策,加强引导,完善就业机制,扩大就业规模,
改善就业结构。
p>
③从
劳动者角度看
,
要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
树立正确的就业观:
树立正确自主择业观、
竞
争就业观、职业平等观、多
种方式就业观,提高职业素质和技能。
【维权问题】
(
1
)
内容
:①平等就业和选择职业
的权利;②取得劳动报酬的权利;③休息、休假的权利;
④获得劳动安全卫生保护的权利
;
⑤接受职业技能培训、
享受社会保险和福利、
提请劳动争
议处理的权利;⑥法律规定的其他权利。
(
2
)
为什么
(
意义)
:是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要求,是保障劳动者主人翁地
位的前提,是充
分调动和发挥劳动者积极性、创造性的保证。
(
3
)
怎么样
(措施)
:①党和政府:首先要发展经济,这是解决就业问题的根本措施;同时
要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
规范和协调劳动关系,
依法维护劳动者权益,
建立健全相关的法律
法规。
②企业:增强法律意识,保证自己的经济活动符合法律规范,遵守职业道德
、社会公德,加
强劳动保护,改善劳动条件,合法诚信用人。
③劳动者:
自觉地履行劳动者的义务,
是获得权利、
维护权益的基础;
我国实行劳动者合同
制度,依法签订劳动合同,是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的重要依据;当自己的权益受到侵犯时,
可以通过投诉、协商、申请调解、申请仲裁、向法院起诉等途径加以维护,而不能采用非法
手段施加报复;
劳动者要增强权利意识和法律意识,
< br>当权益受到侵害时,
要以合法手段、
法
< br>定程序维护权益。
考点三投资与融资
(一)储蓄存款<
/p>
【便捷的投资——储蓄存款】含义:
(略)
机构:商业银行
储蓄存款收益:利息
计算公式为:利
息
=
本金
*
利
息率
*
存款期限
(
现行利息税
0%
。
)
利率是
国家宏观调控的重要工具。
种类:
①活期储蓄
(
最大限度
地吸收社会闲散资金的手段
)
②定期储蓄。
(
最常用的是整存整取
)
【我国
的商业银行】
指经营吸收公众存款、
发放贷款、
办理结算等业务,
并以利润为主要经
营目标的金融机构
。商业银行以国家控股银行为主体,是我国金融体系最重要的部分。
< br>业务:
①存款业务
(
基础业务<
/p>
)
;
②贷款业务
(
主体业务,
是营利主要来源
)
;
③结算业务。
(注:
中国人民银行不是商业银行)
(商业银行作用:
P47
专家点评)
(二
)股票
【高风险、高收益同在——股票】
股票:股份有限公司在筹集资本时向出资人出具的股份凭证
(
代表股东对公司的所有权
)
。股
票代
表其持有者(即股东)对股份公司的所有权。包括参加股东大会、投票表决、参与公司
重
大决策、收取股息或分享红利等。
股票收益:①股息和红利收入;②股票价格上升带来的差价。
意义
:对搞活资金融通,提高资金使用效率,筹措建设资金,促
进企业的改革和发展,具有
重要意义。
三债券
【稳健的投资——债券】
含义
:
债券时一种债务证书,
即筹资者给投资者的
债务凭证,
承诺在一定时期支付约定的利
息,并到期偿还本金。
债券构成:期限、面值、利率和偿还方式
债券的比较:
政府债券
金融债券
企业债券
发行者中央政府
金融机构
企业
<
/p>
特点信用度
:政府债券>金融债券>企业债券
流通性
:政府债券>金融债券>企业债券
安全性
:政府债券>金融债券>企业债券
收益性
:政府债券<金融债券<企业债券
股票与债券的异同:
股票债券
不同点
性质不同
入股凭证(所有权证书)债务证书
受益权不同
取得股息和红利,经营好坏决定其效益定期收取利息,其安全性比
股票大
偿还方法
不同不能退股,只能
转让有明确的付息期限,必须偿还本金
相同点
都是有价证券;都是集资手段;都是能获得一定收益的金融资产
(四)保险
-
-
-
-
-
-
-
-
-
上一篇:中职英语基础模块上册期末复习试题
下一篇: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一知识点——第三单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