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不能为空

当前您在: 主页 > 英语 >

“诗教”理论的现代意义与实践

作者:高考题库网
来源:https://www.bjmy2z.cn/gaokao
2021-02-09 20:44
tags:

-

2021年2月9日发(作者:不拘一格)


“诗教”理论的现代意义与实践










一、


绪言




《礼记·经解》


云:


“孔子曰:


‘入其国,


其教可知也。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诗教也;疏通知远,书


教也;广博易良,乐教也;絜静精微,易教也;恭俭庄敬,


礼教 也;属辞比事,春秋教也。故诗之失愚,书之失诬,乐


之失奢,易之失贼,礼之失烦,春 秋之失乱。其为人也,温


柔敦厚而不愚,则深于诗者也;疏通知远而不诬,则深于书


者也;广博易良而不奢,则深于乐者也;絜静精微而不贼,


则深于易 者也;恭俭庄敬而不烦,则深于礼者也;属辞比事


而不乱,则深于春秋者也。’”①彰焯 地阐明了以诗为教,可


以培养温柔敦厚情操的道理。




至于“温柔敦厚”的意旨究


竟如何, 唐孔颖达《正义》云:“温谓颜色温润,柔谓情性和


柔,诗依违讽谏,不恉切事情,故云 温柔敦厚是诗教也。”


裴普贤先生申言之曰:“大家读了诗经,


可以提高人品,


养成


温柔敦厚的性情。


因为诗歌是感情的流露,


诗教即本于性情,


注重于纯真情思的表 达,所以增进文学修养,就有陶冶性情


的功能。”同时更进一步地指出:“这‘温柔敦厚 ’四字,也可说



《论语·八佾》


篇‘ 子曰:


关雎乐而不淫,


哀而不伤’以及


《为


政篇》‘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两章综合的

发展。”②徐复观先生在《释诗的温柔敦厚》一文中,则从根


本指出,


所谓的“温”,


就是“不太冷,


也不太热”。


所谓的“柔”,


指的是“有弹性,有吸引力,容易使人亲近的柔和感情 ”。至


于“敦厚”则是“富于深度、富有远意的感情。也可以说是有多

< br>层次,乃至无限层次的感情”③。我们都知道,随着时代、环


境的变迁,学者对于 诗文意旨的说解,也有所不同,虽说作


者与读者并非处于相同时空,作者抒发情绪的力量 无法发挥


及时的效应,读者无法领悟或掌握作者在表现语言行为时的

情感、态度与思想,于是以自身的体悟与感受,重新赋予文


学作品新的生命,使得读 者之意不能与作者之意完全契合,


于是出现了所谓“诗无达诂”的现象。④然而,尽管我 们无法


统一规范诗篇的意旨,


但是每一首诗所呈现的都是“不太 冷也


不太热,有弹性、有吸引力,容易使人亲近的柔和感情”,是


“本于性情,注重于纯真情思的表达”,是一种“乐而不淫,哀


而不伤”、“思无邪” 的感情。而这种感情的流露与呈现,正是


为人处世的最高境界。




在典籍里,我们可以看到孔子推


崇《 诗经》


、强调学习《诗经》必要性的言论,比如在《论


语·阳货 》篇里,他说:“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


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 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


草木之名。”又云:“人而不为周南、召南,其犹正墙面而立


也与?”在


《季氏》


篇里,


他说:


“不学诗,


无以言。


” 又如


《为


政》篇云:“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子路》


篇云:“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之四方,不能专对;

虽多,亦奚以为。”《礼记·经解》篇的“温柔敦厚,诗教也”


当然也是孔子的见解 。然而,由于时代背景等因素的移易,


许多在孔子时代里相当重要的作用与价值,譬如: 多识鸟兽


草木之名、事父事君、授政出使等,已经失去效用或不切实

际了。因此便有学者以纯文学作品或历史遗迹的态度来研读


《诗经》


、赏析《诗经》


。但是从徐复观先生《释诗的温柔敦


厚 》文中,我们可以体会到《诗经》所呈现的既然是一种不


太冷也不太热,有弹性、有吸引 力,容易使人亲近而且富于


深度、富有远意,多层次,乃至无限层次的柔和感情。当然< /p>


它自身也必须具备有适度的、多层次的,易于为人所接受等


特质。


因此,


编纂者、


作序者或者援引诗篇作 为教学素材者,


因应当时的情势与需求,为诗篇作最为适切的说解,不仅是


可能的,而且是必要的;因此,如果我们纯然以今人未尽深


切的认识,对孔子 推崇《诗经》


、以《诗经》作教材等为不


合时宜而进行批判,恐 怕才是真正的未尽合宜。窃以为只有


让“温柔敦厚”的诗篇,再度因着现今的时势背景与 环境,重


新绽放富于深意的多层次生命,才是客观、公允而且适切的

做法。因此,或许我们可以顺着孔子的诗教理念,检讨并发


扬孔子诗教理论的现代意 义。同时探讨在


21


世纪的今日,


有关 诗教理论的实践问题。




二、诗序的撰著与意义



< p>
在讨论孔子的诗教理论之前,不能不先论述有关诗序问题。


了解学者各本己 说对诗篇作出不同说解之后,学者大抵都可


以体会董仲舒“诗无达诂”⑤的理念,应是有 感而发的,因为


即使是意旨较为明确的赋体,在说解上都可以出现很大的差


异,透过比、兴形式所呈现出来的诗旨更是言人人殊;当然


就诗文本身而言, 究竟是赋,是比,还是兴?各家的说法也


非一致。


《汉书·艺文 志》云:“古有采诗之官,王者所以观风


俗,知得失,自考正也。”《礼记·王制》云: “命太师陈诗以


观民风。”《汉书·食货志》云:“孟春之月,群居者将散。行


人振木铎徇于路,


以采诗,


献于太师,


比其音律,


以闻天子。



《左传·襄公十四年》


则云:


“故夏书曰:

< br>遒人以木铎徇于路,


以采诗;


官师相规,


工执艺事以谏。


”采诗之官所以采诗的目


的,明晰简直 ,那些被采以献闻于天子的诗歌,有所兴寄,


可以反映社会情状,生民苦乐以及民心向背 等作用,更是理


所当然。




《虞书·尧典》云:“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


律和声。”《荀子·儒 效》云:“言是其志也。”《庄子·天下》


云:


“诗以道志。< /p>


”而


《说文·言部》


云:


“诗,


志也。


从言寺声。


訨,


古文诗,省。”段注:


“左从古文言,


右从之,


省寸。



《释


名·释典艺》曰:“诗,之也,志之所之也。”由典籍的论述,


可以得知所谓“ 诗”,必与心志之表现、向往,密切关联,所


以《诗·大序》以为:“诗者,志之所之也 ,在心为志,发言


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

< p>
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


不仅指出诗歌 、音乐与舞蹈的三位一体,更说明了诗歌言志


与抒情的特性。其实所谓“情”、“志”, 二而一也,如《左传》


昭公二十五年“审则宜类以制六志”,孔颖达《正义》云:“民< /p>


有六志,


其志无限,


故人君为政审法,< /p>


时之所宜,


事之所类,


以至民之六志,使 之不过节也。……此六志,


《礼记》谓之


六情,在己为情,情动 为志,情、志一也,所从言之异也。”


至于诗的形成,


则如朱熹


《诗经集传·序》


所云:


“人生而静,


天之性也;


感物而动,


性之欲也。


夫既有欲矣,


则不能无思;


既有思矣,则不 能无言;既有言矣,则言之所不能尽,而发


于咨嗟咏叹之余者,必有自然之音响节奏而不 能已矣。此诗


之所以作也。”依情而发,由言而现,始而永歌韵律,终于手


舞足蹈,诗歌就在情感自然流露下,创作完成。




诗歌的


创作与形成,既然为“志”,为“志之所之”,为“情动 于中而形


于言”,


诗篇当中自然必须呈现作者所以创作诗歌的原 意;



这情志的产生,当然就是有感于外在事物的结果了。生活 苦


乐的感触、儿女私情的悸动、社会情状的变化、国家政事的


兴 革,


都能让诗人有所感而发言为诗;


或毁或誉,


或隐或显,


在在皆足供施政者用以察考政事施行中失、风土民情良窳,


因而诗篇之中当然存在政治与道德性质。孔子以《诗经》作


为教材之后,


《诗经》的地位除了更具实用性质之外,也由


原先包含政治、道 德的内涵,转变为政治、道德批判的标准


与依据。而使得《诗经》具有如此重要地位的, 便是“诗序”


了。




有关诗序的作者到底是谁,至今仍是一个无法求得


确诂的问题。虽然卫宏作序之 说见于《后汉书·儒林传》


,但


王式以三百篇谏教昌邑王的故事 ,


⑥却告诉我们诗序的“美”、


“刺”观点与运用确属事实,< /p>


而且在当时已经相当普遍。


因此,


诗序的 产生与形成,应在后汉之前。至于诗序是否为孔子以


《诗经》作为教材时所作,也因证据 未尽充分而不能断言。


但是我们却可以很肯定地说:诗序的产生一定和儒家的教化


理念有关,也一定和孔子有关。


《汉书·艺文志》云:“儒家者


流,顺阴阳而明教化,于六经之中,于仁义之中。”儒家既然


以六经仁 义来达到顺阴阳、明教化的目的,因此,自然必须


赋予诗篇某种特定的意义与地位。换而 言之,透过诗序传达


美、刺观点,透过诗序使得诗篇更具教化功能的,应是儒家


无疑。




在《论语》 里,随处可以见到孔门富有深层意涵


的对话。比如在《述而》篇中,子贡从孔子伯夷叔齐 “求仁得


仁,又何怨”的回答,推知孔子不赞同卫公子辄的与父争位;

< br>⑦又如《学而》篇中,子贡引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孔子赞美之曰:“ 始可与言诗矣,告诸往而知来者。”⑧可知


诗篇必须蕴涵多层意旨,方能令子贡有“告诸 往而知来”的体


会;


也由于子贡具有多方解诗的功夫,


故能从“伯夷叔齐求仁


得仁而无怨”的故事,


推 知孔子的不与卫君。


进一步地说,



设 孔子不认为诗歌除字面意旨外,另有深层意涵,未曾多层


次解诗,也不以读诗当深入一层 的理念教导学生,师弟间如


何进行这看似答非所问,却又深富哲理、完美无瑕的对答。< /p>


因此,


也许我们可以大胆地推论,


即使诗 序的作者不是孔子,


也必须跟孔子有绝对密切的关系;也因此,有关透过诗序进


行教化的观点,当然和孔子有密切的关联,甚至可以说都有


可能是由孔子 的诗教理论推展出来的。




由于《诗 经》是


“温柔敦厚”的,所能包含表达的意旨,当然也是有弹性、多

层次的,而且更可以因为时代、背景以及运用的不同,而有


不同的说解;而且不论如 何的说解与活用,总因诗的多层次


特性而能恰如其分地达成任务。或者只是吟咏情性,或 者用


以表达心志、毁誉人物、刺时美政,或者如孔子般用以为教


材而使之包罗万象。




三、孔子的诗教理论




由于《诗


经》的“温柔敦厚”,因此可以用来美、刺,可以用来言志,


也可以用来观风察俗,当然更可以用来当做教材。高师仲华


认为孔子诗 教,


大抵“分析


(1)


兴观群怨四可,


是从人的情志,


来说明诗的功用。


(2 )


君父二事是从人的伦理,


来说明诗的功


用。


(3)


鸟兽草木四名,


是从人的 智慧,


来说明诗的作用”⑨。


窃以为除此之外,思无邪的情感呈 现应该也是诗教理论的重


要功用之一,因此拟从以下几项,说明诗教理论的作用:




(


< p>
)


温柔敦厚




《礼记·经解》云:“入其国,其教可知也。


其为人也,温柔敦厚,


《诗经》教也。”在绪言部分,我们曾


经提过徐复观先生在《释诗的 温柔敦厚》一文中指出,所谓


的“温”,就是“不太冷,也不太热”。所谓的“柔”,指 的是“有弹


性,有吸引力,容易使人亲近的柔和感情”。至于“敦厚”则是


“富于深度、富有远意的感情。


也可以说是有多层次,


乃至无


限层次的感情”。而这种“温柔敦厚”的感情表现,也可以说是


孔子哲学思想中最为重要的“中庸”之道。我们都知道“中庸”


思想在中华文化 里,一直都是最为重要的部分。不管是汉学


家将它解释为“记中和之为用也”⑩,还是宋 学家将它解释为


“中者,不偏不倚无过与不及之名;


庸,


平常也”(11)。


事实上


并无不同。因为所 谓的“中和”便是“不偏不倚,无过与不及”


的意思。


《尚书· 洪范》


说:


“无偏无颇,


遵王之义;< /p>


无有作好,


遵王之道;无有作恶,遵王之路;无偏无党,王道荡荡 ;无


党无偏,王道平平;无反无侧,王道正直。”“无偏无颇”、“无

< br>有作好”、


“无有作恶”、


“无偏无党”、


“无党无偏”、


“无反无侧”,


都说明了无过与不及 的精神与意义。而且《洪范》的这一段


话,不只是为政者治理天下国家的重要法则,更是 平民百姓


为人处事的基本规范。


换句话说,

“无过与不及”的“中和”之道


可以说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精髓。不躁进、不畏缩,凡 事顺应


中道而行,给人的感觉,自然是不太冷也不太热的恰到好处


了。在《论语·八佾》篇里,孔子所提出的“关雎乐而不淫,


哀而不伤”理论,


正是中和之道的最佳阐释;


除此之外,



《魏


风·硕鼠》



《豳风·鸱鸮》


一类软性的讽刺与哀求,


怨而不怒、

< p>
犯而不校的情感表现,也都是不太冷也不太热的“温”的情感


表达,而这种 含蕴委婉的情感表现与修养功夫,正是孔子诗


教理论中,极其重要的一环。




至于“敦厚”,徐复观先生

说:


“若把‘敦厚’与‘浅薄’相对,


便容易了解敦厚指的 是富于深


度、富有远意的感情,也可以说是有层次的,乃至于无限层

次的感情。”(12)董仲舒在《春秋繁露·菁华》篇里,提出了一


个看似没有什么 道理却是妙用无穷的“诗无达诂”理论。说它


没有道理是因每一首诗应该都有一个它所要 表达的意志或


情感;说它妙用无穷则是它给了每一位说诗、解诗、读诗或


是用诗者,一个绝对自由而且范围宽广无垠的想象空间。因


此在《诗经》中,比 兴各篇的意旨,虽不至于言人人殊;但


在说解时却往往出现较大争议,甚至完全背逆的情 形;即使


是在意旨较为明确的赋体,往往也因说解者的立场、体认或

用意的不同而有所差异。




《汉 书·艺文志》云:“古有采


诗之官,王者所以观风俗,知得失,自考正也。”《左传·襄


公十四年》亦云:“夏书曰:遒人以木铎徇于路,以采诗;官


师 相规,


工执艺事以谏。


”采诗之官所以采诗的目的,

< p>
明晰简


直,那些被采以献闻于天子的诗歌,当然是有所兴寄的,不


论是反映社会情状,生民苦乐或民心向背,都有他们所要表


达的实质内涵 。然而在《诗经》的那个时代里,歌功颂德的


言论是否享有绝对的言论自由,我们不知道 ;反对政府、批


评朝政的言论恐怕是绝对不被容许的。如果说平民百姓有了


不平,


却不能获得适切的抒发,


那王者又将如何据以 观风俗、


知得失而自考正呢?


《诗序》


里有一句话是这么说的:“上以


风化下,下以风刺上。主文而谲谏,言之者无罪,闻之者 足


以戒。故曰风。”所谓“主文谲谏”的意思便是当平民百姓对于

-


-


-


-


-


-


-


-



本文更新与2021-02-09 20:44,由作者提供,不代表本网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bjmy2z.cn/gaokao/623849.html

“诗教”理论的现代意义与实践的相关文章

  • 爱心与尊严的高中作文题库

    1.关于爱心和尊严的作文八百字 我们不必怀疑富翁的捐助,毕竟普施爱心,善莫大焉,它是一 种美;我们也不必指责苛求受捐者的冷漠的拒绝,因为人总是有尊 严的,这也是一种美。

    小学作文
  • 爱心与尊严高中作文题库

    1.关于爱心和尊严的作文八百字 我们不必怀疑富翁的捐助,毕竟普施爱心,善莫大焉,它是一 种美;我们也不必指责苛求受捐者的冷漠的拒绝,因为人总是有尊 严的,这也是一种美。

    小学作文
  • 爱心与尊重的作文题库

    1.作文关爱与尊重议论文 如果说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的话,那么离开了尊重同样也谈不上教育。 因为每一位孩子都渴望得到他人的尊重,尤其是教师的尊重。可是在现实生活中,不时会有

    小学作文
  • 爱心责任100字作文题库

    1.有关爱心,坚持,责任的作文题库各三个 一则150字左右 (要事例) “胜不骄,败不馁”这句话我常听外婆说起。 这句名言的意思是说胜利了抄不骄傲,失败了不气馁。我真正体会到它

    小学作文
  • 爱心责任心的作文题库

    1.有关爱心,坚持,责任的作文题库各三个 一则150字左右 (要事例) “胜不骄,败不馁”这句话我常听外婆说起。 这句名言的意思是说胜利了抄不骄傲,失败了不气馁。我真正体会到它

    小学作文
  • 爱心责任作文题库

    1.有关爱心,坚持,责任的作文题库各三个 一则150字左右 (要事例) “胜不骄,败不馁”这句话我常听外婆说起。 这句名言的意思是说胜利了抄不骄傲,失败了不气馁。我真正体会到它

    小学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