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不能为空

当前您在: 主页 > 英语 >

文言文(二)

作者:高考题库网
来源:https://www.bjmy2z.cn/gaokao
2021-02-09 20:20
tags:

-

2021年2月9日发(作者:diet)


2019


年高三二模汇编:文言文(二)



嘉定区



盖公堂记



苏轼



①始吾居乡,有病寒而咳者,问



医,医以为虫,不治且杀人。取其百金而治之,饮以虫药,攻 伐其肾肠,烧


灼其体肤,禁切其饮食之美者。期月而百疾作,内热恶寒,而咳不止,累然 真虫者也。又求于医,医以为热,授之


以寒药,且朝吐之,暮夜下之,于是始不能食。惧 而反之,则钟乳、乌喙杂然并进,而漂疽痈疥眩瞀之状,无所不


至。三易医而疾愈甚。里 老父教之曰:“是医之罪,药之过也。子何疾之有!人之生也,以气为主,食为辅。今子


终日药不离口,臭味乱于外,而百毒战于内,劳其主,隔其辅,是以病也。子退而休之,谢医却药而进所嗜,气完


而食美矣,则夫药之良者,可以一饮而效。”从之,期月而病良已。



②【甲】吾观夫秦自孝公以来,至于始皇,立法更制, 以镌磨锻炼其民,可谓极矣。萧何、曹参


亲见其斫丧


之祸,而收 其民于百战之余,知其厌苦憔悴无聊,而不可与有为也,是以一切与之休息,而天下安。始参为齐相,

< p>
召长老诸先生问所以安集百姓,而齐故诸儒以百数,言人人殊,参未知所定。闻胶西有盖公,善治黄 老言,使人请


之。盖公为言治道贵清净而民自定,推此类具言之,参于是避正堂而舍盖公 ,用其言而齐大治。其后以其所以治齐


者治天下,天下至今称贤焉。【乙】



③吾为胶西守,知公为邦人也,求其坟墓、子孙而不可得,慨然怀之。【丙 】师其言,想见其为人,庶几复见


如公者。治新寝于黄堂之北,易其弊陋,重门洞开,尽 城之南北,相望如引绳,名之曰盖公堂。时从宾客僚吏游息


其间,而不敢居,以待如公者 焉。



④【丁】夫曹参为汉宗臣,而盖公为之师,可谓盛矣。而 史不记其所终,岂非古之至人得道而不死者欤?胶西


东并海,南放于九仙,北属之牢山, 其中多隐君子,可闻而不可见,可见而不可致,安知盖公不往来其间乎?吾何


足以见之!



[



]


①曹参:西汉开国功臣,继萧何后汉代第二位相国。




21.


可填入第①段方框处的虚词是(



)。(


1


分)



A.



B.



C.



D.





22.


对第①段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2


分)



A.


第一次医生认为病人腹中有毒虫,如果不医治,他会杀人。



B.


第二次医生认为是热病,开凉药 ,结果上吐下泻不能饮食了。



C.


第 三次回头去找原来医生医治,用奇药,结果多种毛病发作。



D .


最后一次听乡里老人建议退而休之,对症治疗,病完全好了。



23.


下面的句子是文中的原话,把它放回到文本中,合理的位 置是(



)。(


2


分)




昔之为国者亦然。



A.


【甲】


B.


【乙】


C.


【丙】


D.


【丁】




24.


根据第②段,概括曹参以盖公言治国的原因。(


4


分)





25.


从语言特点角度分析第④段两句画线句的作用。(


4


分)






21.C



1


分)



2 2.A



2


分)



23.A



2

分)



24.


< br>4


分)答案示例:



盖公认为治 国之术在于重视清净,人民自然安定。(


1


分)曹参亲见百姓在 秦朝严刑峻法


统治下遭受的摧残,(


1


分)



战乱后幸存,不可驱使百姓乱作为




1


分),曹参当初采纳盖公言使齐得到了大治

< br>(


1


分)。接替萧何为汉相后,因此用休养生息的同样政 策治天下(


1


分)。(每点


1


分,答对


1


点给


1


分,给满


4


分止)



25.



4


分 )答案示例:两句都是反问句式(


1


分)


,


前一句表达对道德修养极高的盖公的赞美仰慕(


1


分),以及对


历史未记载盖公结局的遗憾的自我宽慰。

< br>(


2


分)后一句表达期待见到、招致胶西一带如盖公一样 隐士的愿望。



1



分)




评分说明:句式


1



,


作用


3



3


分。



参考译文:




开始我居住在乡下,有一位患了风寒病而又咳嗽的人, 前去求医,医生认为是肚子里有了寄生虫,如果不治疗


就会死人的。他用多种金属矿物金 来治疗,让其饮下治虫子的药,用药攻击他的肾脏肠胃,烧灼他的体肤,禁止他


饮食各种 好吃的美食。一整月后,百病齐发,内热而外加寒冷,咳嗽不停,根本没有见到寄生虫。又求教医生,医


生认为是发热病,给他吃寒泻的药,每天早晨呕吐,傍晚黑夜腹泻,于是连饭也不能吃了。他有些 害怕就反回去治


疗,将钟乳、乌喙等药材一并让病人吃下,而蛇头疔、疽痈(化脓性皮炎 )、疥疮、晕眩等病症无所不发作。三次


更换医生而病反而越来越严重。乡里老人教导说 :“这是医生的责任,用药的错误。你有什么病?人生在世,以气


为主,食物为辅。如今 你每天药不离口,对外散发着臭气,而各种毒素搞乱了你的内脏,破坏了人的元气,隔绝了


食物的辅助,


所以害病。


你应该卧床休息,

< br>谢绝医生,


断绝吃药而吃一些自己喜欢吃的食物,


元气恢 复后饮食甘美,


就是最好的药,可以按照这种饮食习惯,一次就能见效。”按照他的话去 做,一个月病就好了。




过去 治理国家的人也是这样。我看从秦孝公以来,到秦始皇,立法更改制度,用严厉的酷刑折磨他们的百姓,


可以说到了极点。萧何、曹参看出了秦朝法律对百姓的摧残和伤害,于是在屡次战争之余招收百姓 ,知道他们厌恶


战乱困苦心力憔悴。而又不能有所作为。于是采取一切措施使百姓休养生 息,由此天下安定。开始时曹参当上齐国


丞相,他召见长老和各位有学问的人,询问怎样 安定和汇集百姓的好办法。齐国的旧儒生有数百人发言,每个人所


说的都不相同。曹参不 知道按谁说的确定策略。听说山东胶西有位姓盖的人,善于研究黄老学问,就派人去请他。


这位盖公论述治理国家的道理最重要的就是清净,这样就可以让百姓自己安定下来,由此类推都是这个道理。曹 参


于是搬出官衙公堂把房子让给盖公居住,采用他的主张而使齐国得到了治理。后来,又 采用他治理齐国的办法治理


天下。至今全国都称赞他的贤德。




我上任为胶西太守(实际上官职名密州知州),知道西 汉时期的这位盖公是这里的人,就去寻找他的坟墓、子


荆、后代,但都没有找到,心中十 分怀念。师法他的言论,想象他的为人,差不多就像再次见到了他。修建新的衙


署在旧公 堂北面,改变那里破败的形态,使窒阻蔽塞的地方通达开来,几重大门得以开启,使得城垣的南北通畅相


望就像用墨线拉直的一样,取名为盖公堂。当时宾客官署的幕僚们悠然体息在这里,但都不居住在 这座房子里,用


以等待像盖公那样德高望重的贤人。




曹参作为西汉王朝的大臣。而盖公是他的老师,可以说 名望极盛。而《史记》却没有记载他的下落,这岂不是


古代修养达到极高的人,因为得到 了真正的“道”而永垂不朽吗?胶西东面靠海,南面靠近九仙山,北面属于牢山


山脉,这 其中有很多隐居的贤德人士,能听到他们的一些消息却不能见到他们的面,即使能见到他们也不能达到他


们的境界,怎能知道那位盖公不是来往在这一地区呢?我怎能见到他呢!




金山区



邕州柳中丞作马退山茅亭记



柳宗元




① 冬十月,作新亭于马退山之阳。因高丘之阻以面势,无欂栌节棁


之华。不斫椽,不剪茨, 不列墙,以白云


为藩篱,碧山为屏风,昭其俭也。


< p>


②是山崒


然起于莽苍之中,驰奔云矗,亘数十百 里,尾蟠荒陬,首注大溪,诸山来朝,势若星拱,苍翠诡状,





绮绾绣错。盖天钟秀于是,不限于遐裔

也。然以壤接荒服


,俗参夷徼


,周王之马迹不至,谢公之屐 齿不及,岩


径萧条,登探者以为叹。



③岁在辛卯,我仲兄以方牧之命,试于是邦。夫其德及故信孚,信孚故人和,人和故政多暇。

由是尝徘徊此山,



以寄胜概。乃壁乃涂,作我攸宇


,于是不崇朝而木工告成。每风止雨收,烟霞澄鲜,辄角巾鹿裘,率昆弟友生冠


者五六人,步山椒而登焉。于是手挥丝桐,目送还云,西山爽气,在我襟袖,以极万类,揽不盈掌。



④夫美不自美,因人而彰。兰亭也,不遭右军,则清湍修竹,芜没 于空山□。是亭也,僻介闽岭,佳境罕到,


不书所作,使盛迹郁湮,是贻林间之愧。故志 之。



[


< br>]


①柳宗元被贬广西任柳州刺史时,其二兄柳宽亦任职邕州(现今南宁)。②欂(


b


ó)栌节棁(


tu

< br>ō):欂


栌,斗拱。棁,梁上的短柱。③崒(


z


ú):险峻。④裔:边远的地方。⑤荒服:古代五服之一。指离京畿二千五百

里的地区,为五服中最远之地。⑥徼(


ji


ǎ


o


):边界。⑦攸宇:安适的房屋。




2



< /p>


22.


概括第①段的内容。(


3


分)




23.


赏析第②段画线句。(


3


分)





24.


可填入第④段方框中的虚词是(



)。(


1


分)



A.



B.



C.



D.




25.


对第③段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2


分)



A.


柳宗元的二兄因为实施了德治,所以得到百姓的信任。



B.


本段写景简练传神,可与第②段的“ 以为叹”相呼应。



C.


本段文字体现 了山川之美与士子俊逸相得益彰的情趣。



D.


本段文字看出柳宗元的二兄不留恋官场而纵情于山水。



26.


结合本文内容,探究作者的写作意图。(


3

< p>
分)






22.



3


分)说明建亭的时间、地点以及亭子的简朴特点。(时间、地点和简朴各


1


分)



23.



3


分)以长短句的形式(以四言为主),用拟人手 法(只要写到其中的


1


点就给


1


分),生动地描写了马退山


的雄伟奇秀之美(


1


分),为下文登探者抒发感叹做铺垫。(


1

< br>分)



24.



1


分)


C


25.

< p>


2


分)


D

< p>
26.



3


分)本文通过 叙写二兄建造茅草亭的时间和地点,描写茅草亭的简朴和马退山的雄伟奇秀之美,(


1< /p>


分)赞


美了二兄的德政,(


1

< p>
分)同时表达了自己的观点“美不自美,因人而彰”。(


1


分)




青浦区



醉乡记



(清)戴名世



①昔余尝至一乡陬


,颓然靡然,昏昏冥冥,天地为之易位,日月为之失明,目为之眩 ,心为之荒惑,体为之




败乱。问之 人:“是何乡也?”曰:“酣适


大方,甘旨之尝,以徜以徉


,是 为醉乡。”





②呜呼


!


是为醉乡也欤?古之人 不余欺□。吾尝闻夫刘伶、阮籍之徒


矣。当是时,神州陆沉


,中 原鼎沸,而


天下之人,放纵恣肆,淋漓颠倒,相率入醉乡不已。而以吾所见,其间未尝有 可乐者。或以为可以解忧云耳。夫忧


之可以解者,非真忧也;夫果有其忧焉,抑亦必不解 也,况醉乡实不能解其忧也,然则入醉乡者,皆无有忧也。



③ 呜呼


!


自刘、阮以来,醉乡遍天下;醉乡有人,天下无人矣。昏 昏然,冥冥然,颓堕委靡,入而不知出焉。



其不入而迷者


,岂无其人者欤?



[

< br>注


]


①乡陬(


z


ō


u


):偏僻的地方。②酣适:畅快舒适。③以徜以徉 :安闲自在。④刘伶、阮籍:俱为西晋人,


名列“竹林七贤”。刘、阮纵酒放诞,蔑视封 建礼法,在当时复杂的政治斗争中常以醉酒保全自己。③陆沉:指国


家陷于灾祸。⑥其不 入而迷者:不入醉乡并且不昏迷慌惑的人。



21.


可填入第②段方框处的虚词是(



)。(


1


分)



A.



B.



C.



D.




22.


对第①段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2


分)



A.


第①段首先写“我”到醉乡时的醉酒般的真实感受。



B.


第①段首先写“我”看到的醉酒之人的 醉酒表现。



C.


第①段具体描绘了醉 酒对人生理、心理的伤害,奠定了情感基调。



D


.“醉乡”是一个可以痛快喝酒、大饱口福、安闲自在的地方。


< p>
23.


对文中②、③段的“呜呼”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br>


)。(


3


分)



A.


第②段的“呜呼”承接第①段的醉乡之说表达了强烈的惊讶 之情。



B.


第②段的“呜呼”承接第 ①段的醉乡之说表达了豁然开朗的喜悦之情。



C.

< p>
第③段的“呜呼”表达了对“醉乡遍天下”的强烈震撼和无奈之情。




3



D.


第③段的“呜呼”表达了作者对国家前途命运的强烈的担忧之情。



24.


下面的句子是文中的原话,把它放回到文本中,合理 的位置是(



)。(


3


分)



而荒惑败乱者,率指以为笑,则真醉乡之徒也己。



A.


第①段末尾


B.


第②段末尾


C.


第③段末尾


D.


第③段开头



25.


分析第②段划线部分的论证思路。(


4


分)





21.C



1


分)



22.A



2


分)



23.B



3


分)



24. C



3


分)



25.



4


分 )划线句群采用层层剥笋的手法表达了三层意思:一、醉乡不乐;二、醉乡不能解忧。三、“入醉乡者,


皆无有忧也”。首先用刘伶、阮籍之徒为例说明喝醉并不快乐;其次针对“醉酒解忧”的说法批驳 ,用分析说理的


方法说明真的忧是解不了的,真有忧也是不需要解的;最后在前面分析的 基础上得出结论“进入醉乡的人其实都是


无忧的”。



参考译文:



从前我曾游至一地方,一 到那里就浑身发软,歪歪倒倒,昏昏沉沉,迷迷糊糊,天地因此变换了位置,日月因


此失 去了光明,眼睛因此发花,心因此荒乱迷惑,身体因此衰败不堪。我向别人打听说:“这是什么地方?”回答


说:“畅快舒适的地方,可以尝到美味的地方,可以徘徊闲散的地方,这里便是醉乡。”



啊!这里便是醉乡了吗?古人果然没有欺骗我。我曾听说刘伶、阮 籍这一类的人迷恋醉乡的事。在那个时代,


国土沦丧,中原纷乱,天下的人,放纵自己痛 饮之后便颠颠倒倒,一个接一个不断的进入醉乡了。据我所见,那里


不曾有可使人快乐的 地方,有的人认为那里可使人消除忧愁。如果是可以消除的,就不是真的忧愁;如果是真有了

忧愁的人,或许也不必去消除它。何况醉乡实在不能使人消除忧愁,那么,进入醉乡的人,都是没有忧愁的人 。



啊!自从刘伶、阮籍以来,醉乡遍及天下;醉乡有了人,天 下就没人了。这样的境况昏昏沉沉,迷迷糊糊,颓


废消沉,萎靡不振,进去了就不知道出 来了。虽然不曾进去而被迷惑了想进去的人,难道没有那样的人吗?而昏聩


无能,丧德败 乱的人,常被人指着他们取笑的人,就真不愧是醉乡中的酒徒了啊!




浦东区



《兵政集训》小叙



周光镐



①今之谈兵者,必曰《司马法 》。何至读孙、吴兵法,其无所习见于步伍行阵者,谬以李广简易、程不识烦扰



为言,是将尽古人之法而刍狗


之。



每见介胄之士,桓桓握槊,平居矜斗乐战,一旦俾之勒兵统卒,冥然且不知


功守之大致



。嗟夫!天地间事必有法,无文武巨细精粗一也 。



②国家诸制大备,凡刑狱钱谷典章,靡不时广厉而饬新之。 惟兵法则寥寥,二百载未见有施之训肆者。岂真以


千万年承平,无所庸于武事也?亦不然 矣。夫南北边鄙晏然不语兵,脱一旦有事,则蓄之不豫,求之仓卒,将安施


之?



③余猥有事于西南夷,率所辖戍卫武弁子弟,属有司群而教之。问古 之兵政书,云边鄙地无有,且不知田穰苴


与孙、吴诸家为何物。即其书在矣,太史公谓“ 其文少闳廓深闷”,故且未暇用也。李唐以后,类多伪书,难以尽


用。间阅经传子史诸家 ,凡有切于兵戎之事者,摘其要,汇为三卷,名曰《兵政集训》,出而梓之。匪徒以广荒陲


之耳目,亦因以自考所事,庶几不悖于古人成训与否。



④夫 兵非易谈也,上将用之以道,中将用之以法,下者用之以幸。若不知有法,行且悖道,乃遽使之婴旗鼓,


登坛坫,推毂以出,何异委爱子于庸医,以封疆为博进,必无幸矣。古今土大夫,于司马、孙、吴 兵法为谈者非不


多,然其善用者,不少概见。故赵之长平,马之街亭,非不知法,不知道 也。古今得失鉴观,或者其在斯乎?



(选自《周大理明农堂集》)



[



]


①刍狗:古代祭祀时用草扎成的狗,比 喻微贱无用的事物或言论。





4



21.


可填入第①段方框处的虚词是(



)。(


1


分)



A.


则、耶


B.


且、矣


C.


故、也


D.


或、耳




22.


对第④段画线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2


分)



A.


不要将爱子交给庸医,否则如同作战不讲兵法一样不幸。< /p>



B.


如果懂得兵法,且用兵合“道”, 往往能获得意外成功。



C.


下等将领 用兵,期望侥幸取胜,必然会导致战争的失败。



D.


上等将领往往懂得兵法中的道,故能锐意进取开疆拓土。



23.


下面句子是文中的原话,把它放回文本中,合理的位置是(

< p>


)。(


3


分)



学者循其迹,悟者超于神,故未有不习而能悟者。



A.


第①段末尾


B.


第②段末尾



C.


第③段末尾


D.


第④段末尾



< br>24.


分析第②段所用说理方法的作用。(


4

< p>
分)






25.


概述作者编写《兵政集训》的 意图。(


3


分)






21.



1


分)


C


22.



2


分 )


C


23.



3


分)


A


24.

< br>(


4


分)将对待“刑狱钱谷典章”和兵法的不同态度进行 对比(


1


分),凸显人们忽视兵法的现状(

1


分);借


一旦发生战事的假设(


1


分),进一步突出日常不注重对兵法的学习和演练就无法应对突发事件的危害(


1


分)。



25.< /p>



3


分)帮助开阔边疆将士的眼界;检验 自己的军事行为是否合乎古人的成训;借鉴古人的得失,使当今将领指


挥用兵能既知用兵 之法更知用兵之道。(答对其中


1


点得


1


分,


2



2


分,


3


点满分。)


参考译文:



如今谈兵法的人, 一定要谈及《司马法》。为什么读了孙武、吴起兵法,它们在排兵布阵中却并不常见,还错


误地把李广治军简易、程不识治军烦扰作为用兵格言,这是完全把古人的兵法当作祭祀时用草扎成的狗。所以常 常


看见披甲戴盔的将士,威武地拿着长矛,在平时崇尚打斗乐于作战,一旦让他们训练统 率士兵,就茫然尚且不知道


攻和守的大致情况。唉!天地间凡事都有法则,无论文武、大 小、精粗都是一样的。



国家诸多制度已经很完备,凡是刑狱、 钱谷、典章,没有不时时扩充修缮整理更新的。只有兵法却很少,两百


年来没有看到用于 教习训练的。难道真的认为能拥有千万年的太平盛世,兵法对于战事就没什么用处了?这也是不

< br>正确的。现在南北边境一派平安的样子,不谈论兵法,如果一旦有战争,却不能事先预备,(战时)仓促地 寻求,


将怎么施展它呢。



我有事到西 南边境一带,率领戍守的武官及士兵,嘱托有司(把他们)集中起来训练。问他们古代兵政方面的


书籍,说边境没有,也不知道田穰苴、孙武、吴起众多兵家是什么人。即使有这些书,也如太史公所说的 “它的言


辞有些博大深远”,所以他们也将没空闲研究。唐代以后,大多是伪书,


难以完全使用。我间或阅览经传子史各家,


凡是和战争方面有关的,摘 录其要义,汇编成三卷,取名《兵政集训》,编出付印。不仅仅是用来扩大边境将士的


眼 界,也是因此来考察自己的行为,或许是否不违背古人成文的教诲。


< br>兵法不是容易谈论的,最好的将领把握规律使用它,中等的用技法使用它,下等的凭侥幸使用它。如果一个 人


不知道有兵法,行军作战不讲规律,却匆忙让他树立旗鼓,登上祭坛,任命他为将帅让 他出战,这和把爱子交给庸


医有什么不同,把分封的疆界作为赌注,一定没有幸运可言的 了。古今士大夫,谈论田穰苴、孙武、吴起兵法的人


不是不多,然而其中善于运用的,难 以真正见到。所以赵国长平之战、马谡失街亭,不是不知道兵法,是不懂得规


律。察视古 今用兵得失,或许就在这本《兵政集训》中吧。




闵行(松江)区



清心亭记




5



曾巩



①嘉佑六年,尚书虞部员外郎梅君为徐之萧县。改作其治所之东亭,以为燕息之所,而名 之曰清心之亭。是岁


秋冬,来请记于京师,属余有亡妹殇女之悲,不果为。明年春又来请 ,属余有悼亡之悲,又不果为。而其请犹不止,


至冬乃为之记曰:



②夫人之所以神明其德,与天地同其变化者,夫岂远(?生于心而已矣。

< p>


③若夫极天下之知,以穷天下之理,于夫性之在我者,能尽之,命之在彼 者,能安之,则万物之自外至者,安


能累我哉?此君子之所以虚其心也,万物不能累我矣 。而应乎万物,与民同其吉凶者,亦未尝废也。于是有法诫之


设,邪僻之防,此君子之所 以斋其心也。虚其心者,极乎精微,所以入神也;斋其心者,由乎中庸,所以致用也。


然 则君子之欲修其身、治其国家天下者,可知矣。



④今梅君之为 是亭,曰不敢以为游观之美,盖所以推本为治之意,而且将清心于此,其所存者,亦可谓能知其

< br>要矣。乃为之记,而道予之所闻者焉。十一月五日,南丰曾巩记。



(选自《曾巩集》)



21.


第②段方框中应填入的词是(



)。(


1


分)



A.



B.



C.



D.




22.


对第①段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2


分)



A.


梅君在嘉佑六年担任萧县县令。



B.


梅君改建东亭来作为休息场所。



C.


作者因妹亡女殇之悲两拒写记。



D.


作者终写此记因梅君再三邀请。



23.


对第④段的作用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br>


)。(


3


分)



A.


交代了梅君建造此亭的缘由。



B.


肯定了梅君建造此亭的用意。



C.


阐释了作者为政治国的理想。



D.


照应了文章标题,收束全文。


< /p>


24.


下列对文章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3


分)



A.


神明其德与天地变化不在于心。



B.


穷尽天下道理者不会被外物所累。



C.


君子做到了清心就可以为政治国。



D.


梅君造此亭可见其知清心的重要。



25.


梳理第③段的行文思路。(


4< /p>


分)




21.



1


分)


A


22.



2


分 )


C


23.


3


分)


C


24.



3


分)


D

< p>
25.



4


分)首先分析 了如何做到虚心,(


1


分)接着分析了如何做到斋心,(


1


分)然后分析了虚心、斋心的作用,




1


分)由此得出其对修其身、治其国家天 下的价值。(


1


分)步步推进,思路清晰。(

< br>1


分)



参考译文:



嘉佑六年,尚书虞部员外 郎梅君出任徐州萧县的县令,对县衙东边的亭子进行改建,来作为宴乐休息的地方,


给亭 子取了个名字叫“清心亭”。这年秋冬之交,梅君来到京师,请我为此写一篇记。正赶上我妹妹去世、女儿夭


折,很是悲伤,没有给他写序。第二年春天梅君又来请求我写记,正好赶上我的妻子去世,处 于悲伤之中,又没有


写。可是他不断请求,到冬天我才给他写了这篇记。



人之所以德行神明,和天地一同变化,不是什么远不可及的(事),在于自己 的内心罢了。



穷尽天下的道理,能做到尽性、安命的话,那么 外来的万物怎会使我受累?这就是君子虚心


[


让心空

< p>
]


的原因,


(因为虚心,所以)万物不能让我受累 。可是君子和万物相应和、与百姓共祸福之心没有停止【或,改变】。【意


即,虚心不是 不关心外物不关心政事了,这就是儒家提倡的修己身与忧天下。】在这种情况下,设置法律,防范作



6



恶,这就是君子为 什么要祛除杂念,使心神凝寂。虚心,可以达到细微之处,注意力高度集中【指的是让心空,没

< br>杂念,可以探寻到内心深处极细微的东西】;斋心,从中庸出发,到经济天下。这样看来,那么君子想要( 怎么样


才能做到)修身、治国平天下,就明白了。【也就是由虚心到斋心,虚心修身,斋 心治国家天下】



现在梅君修建这个亭子,

他说不敢用来作为游览观赏美景之用,


(大概)


是用来寻根 究源、


表达治理的意图


(想


法),【借 修亭子来表达修身治国家天下的想法】,并且准备在这里“清心”,他内心怀有的(想法),也可以说

< p>
是懂得关键之处了。于是为他写了这篇记,说出我的思考。十一月五日,南丰曾巩写。



【曾巩借写记阐述了儒家的修身治国的思想,也就是“兼济天下”与“独善 其身”。他提出两个概念,即虚心


和斋心,虚心修身,斋心治国。】



长宁区



上杜中丞论举官书



欧阳修




① 修前伏见举南京留守推官石介为主簿,近者闻介以上书论赦被罢,而台


中因举他吏代介者 。主簿于台职最


卑,介,一贱士也,用不用,当否,未足害政。然可惜者,中丞之举动也 。



②介为人刚果有气节,力学,喜辩是非,真好义之士也。始 执事举其材,议者咸曰知人之明,今闻其罢,皆曰


当罢。


修独以 为不然。


传者皆云:


“介之所论,


谓朱 梁、


刘汉不当求其后裔尔。



若止此一 事,


则介不为过也。


[甲]


主薄于台中 ,非言事之官,然大抵居台中者,必以正直、刚明、不畏避为称职。今介足未履台门之阈,而已因言事

< p>
见罢,是执事有知人之明,而介不负执事之知矣。



③修尝闻长老说,赵中令相太祖皇帝也,尝为某事择官,中令列二臣姓名□进,太祖不肯用。他日以问,复以< /p>


进,又不用。他日以问,复以进,太祖大怒,裂其奏,掷殿阶上。中令色不动,插笏带间, 徐拾碎纸袖归中书。他


日又问,则补缀之,复以进。太祖大悟,终用二臣者。彼之敢尔者 ,盖先审知其人之可用,然后果而不可易也。今


执事之举介也,亦先审知其可举邪,是偶 举之也?若知而举,则不可遽止;若偶举之,犹宜一请介之所言,辩其是


非则后已。


[



]



④且中丞为天子司直之臣,上虽好之,其人不肖,则当弹而去之;上虽恶之,其人贤,则当举而申 之,非谓随


时好恶而高下者也。而执事始举介曰能,朝廷信而将用之,及以为不能,则亦 曰不能,是执事自信犹不果。


[丙]


故曰主簿虽卑,介虽贱士, 其可惜者中丞之举动也。



⑤况今斥介而他举,必亦择贤而举也 。夫贤者固好辩,若举而入台,又有言,则又斥而他举乎?如此,


[


]



必得愚暗懦默者而后止也。 愿无易介而他取也!



(选自《文忠集》)



[



]


①台:即御史台,是御史所居官署。宋制,御史 台正官有中丞、侍御史、殿中侍御史、监察御史,而主簿


只负责收发登记文籍。




21.


可填入第③段方框处的虚词是(



)。(


1


分)



A.



B.



C.



D.





2 2.


下文出自《吕氏春秋》,请分析其是否可以替代第③段所举赵中令荐官之例。(


3


分)



晋平公问 于祁黄羊曰:


“南阳无令,其谁可而为之?”祁黄羊曰:


“解狐 可。”平公曰:


“解狐非子之仇邪?”


对曰:“君问可,非问臣 之仇也。”平公曰:“善。”遂用之,国人称善焉。






23.


对 第④段画线部分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2


分)



A.


不唯皇帝意见是从,始终站在群臣一边,这才是御史中丞的 本分。



B.


不唯皇帝意见是从,不妄 从群臣好恶,随时都可能被提拔和贬职。



C.


皇帝的好恶可能会出错,御史中丞就是随时指出皇帝过错的职务。


< p>
D.


当皇帝看好的官员不称职时,弹劾这类官员是御史中丞分内之事。




24.


下面的 句子是文中的原话,把它放回到文本中,合理的位置是文中的(



)处。(


2


分)



若遂言他事,何敢望天子取信于执事哉?



A.



B.



C.



D.






7



25.


分析本文劝说杜中丞挽回石介官职的理由。(


5


分)

< p>





21.A


22.


答案示例:不可替代 。虽然二者都可以表现举荐者的公正和识人之明,但赵中令荐官之例,还以三次“复以进”


突出表现了赵中令坚持、不避畏的可贵品质,这正是欧阳修在此处最想劝杜中丞做到的,而《吕氏春秋》的这个 例


子则无此功能。



23.D


24.C


25.


答案示例:本文从维 护杜中丞的角度提出了挽回石介官职的四条理由:(


1


)石介勇 于谏言,恰恰体现出了御史


台人员的必备品质,尽显杜中丞识人之明,不相援则对此有损 ;(


2


)如果了解石介才举荐他就该如赵普一般坚持

< p>
举荐的立场不动摇;如果对石介还缺乏了解,也应明辨之后再决定是否放弃,这才是贤臣所当为;(


3


)御史中丞


的职位本身要求杜中丞必 须坚持方正的立场,不随君臣态度而随意摇摆,否则会失去皇帝的信任;(


4

< p>
)罢免石介


可能导致一系列不良后果,


最终会损害 御史台的官员任用。


这四条理由,


兼顾个人声誉、


官场处境、


职分等多方面,


设想周到,说理透辟,在 不急不躁的叙议中透出步步紧逼的气势。



评分说明:提出理由 的角度


1


分;对理由的概括


3


分(答出任意三条即可);对这些理由的效力的分析


1

< br>分。




崇明区



送蔡元振序








①古之州从事


,皆自辟士,士择所从,故 宾主相得也。如不得其志,去之可也。今之州从事,皆命于朝,非


惟守不得择士,士亦不 得择所从,宾主□尽相得□!如不得其志,未可以辄去也。故守之治,从事无为可也;守之


不治,从事举其政,亦势然也。议者不原其势,以为州之政当一出于守。从事举其政,则为立异,为侵官。噫! 从


事可否其州事,职也,不惟其同守之同。则舍己之是而求与之同,可乎不可也?州为不 治矣,守不自任其责,己亦


莫之任也,可乎不可也?则举其政,其孰为立异邪?其孰为侵 官邪?议者未之思也。虽然,迹其所以然,岂士之所


喜然哉!故曰,亦势然也。



②今四方之从事,惟其守之同者多矣。幸而材从事,视其政之缺,不过 室于叹、途于议而已。


脱然莫以为己事。


反是焉,则激。激亦奚 以为也?求能自任其责者少矣。为从事乃尔,为公卿大夫士于朝,不尔者其几邪!



③临川蔡君,从事于汀,始试其为政也。汀诚为州治也,蔡君可拱而坐也;诚未治也,人皆观 君也。无激也,




无同也,惟其义< /p>


而已矣,蔡君之任也。其异日官于朝,一于是而已矣,亦蔡君之任也。可不懋


欤?其行也,来求


吾文,故序以送之。


< p>
[


注释


]


①从事:州郡长 官之僚属。②义:同“宜”,适宜。③懋:勤奋。



21.


填入第①段方框处恰当的一项是(



)。(


1


分)



A.


岂……哉


B.


况……乎


C.


其……邪


D.


庸……乎



22.


下列对第①段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2


分)



A.


以古今对比手法,突出当今“从事”不自主的处境。



B.


“议者”所持之论错误的主要原因在于 “不原其势”。



C.


“从事”举政是 其职责所在,无所谓“立异”“侵官”。



D.


以连续的追问,强调“从事”应该欢喜地承担责任。



23.


文章第②段的论述在第①段的基础上推进了一层,请做简要分析。(


4


分)




24.


对第②段画线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2


分)



A.


做“从事”尚且如此,担任朝廷要职后会更不堪。



B.


担任公卿大夫者也如“从事”一般不以政 事为务。



C.


做“从事”与公卿大夫 ,都应该主动担负其责任。



D.


担任 公卿大夫于朝,承担着高于“从事”的职责。




8

-


-


-


-


-


-


-


-



本文更新与2021-02-09 20:20,由作者提供,不代表本网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bjmy2z.cn/gaokao/623663.html

文言文(二)的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