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曹刿论战内容理解
第一段:对战前政治准备的分析
第一层(乃入见):写曹刿求见鲁庄公的背景和原因
第二层:通过对话表现曹刿对备战条件的认识。
第二段:齐鲁长勺之战的过程。
第三段:战后曹刿对取胜原因的分析。
《曹刿论战》练习题
阅读下列文段,回答文后问题
(一)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
“
肉食者谋
之,又何间焉?
”
刿曰:
“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
乃如见。问:
“
何以战?
”
公曰:
“
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
分人。
”
对曰:
“
小惠未徧,民弗从也。
”
公曰:
“
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
对曰:
“
小信
未孚,神弗福也
。
”
公曰:
“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
对曰:
“
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
则请从。
”
1
、
“<
/p>
十年春,齐师伐我
”
这句话除了交代战争
发生的时间外,还指出了
作战的对象(双方)和
战争的性质
。
2
、请用
原文回答:战前,曹刿的
“
乡人
”
p>
阻止他拜见鲁庄公的理由是
“
肉食者谋之
”
;曹刿坚持
拜见鲁庄公的理由是
“
肉食者鄙
”
3
、曹刿否定了鲁庄公前两次回答,肯定了他最后一次回答,这
说明曹刿认为战争取胜的先决
条件是
取信于民
4
、概括这段文字的中心意思:
这段文字叙述战前曹刿求见鲁庄公
,曹刿在于鲁庄公的对话
中论述了取信于民是战争取胜的先决条件。
(二)公与之乘,战于
长勺。公将鼓之。刿曰:
“
未可。
”<
/p>
齐人三鼓。刿曰:
“
可矣。
”
齐师败
绩,公将驰之。刿曰:
“
未可。
”
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
,曰:
“
可矣。
”
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
其故。对曰:
“
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
竭我盈,故克
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
1
、
“
公与之乘
”
中的
“
之
”
指谁?
“
乘
”
的意思是什么
?
曹刿
乘战车
2
、表现鲁庄公
“
鄙
”
的句子是什么?
“
公将鼓之
”“
公将驰之
”“
公问其故
”
3
、曹刿
“
下视
”
看见了什么?
“
登
轼
”
望到了什么?
“
下视
”
看见
“
其辙乱
”
,
“
登轼
”
望到
“
其旗靡
”
。
4
、
“
公将鼓之。
”
刿曰
“
未可。
”
为什么?
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
5<
/p>
、为什么在
“
齐人三鼓
< br>”
时刿曰:
“
可矣
”
?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
6
、
“
齐师败绩,公将驰之。
”
刿为何又说
“
未可
”
?后为何又说
“
可矣
”
?
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视其辙乱,望其旗靡
7
、证明曹刿指挥正确的是哪两句?
“
齐师败绩
”
“
遂逐齐师
”
8
、有利于反击的时机是什么?有利于追击的时机又是什么?
“
彼竭我盈
”
之时
“
< br>辙乱
”“
旗靡
”
之时
9
、《曹刿轮战》
全文详写了什么?略写了什么?为什么这样写?
详写论战前政治准备和战后总结,略写战斗过程。这样写既突
出了
“
论战
”
又突出了曹刿是有
“
远谋
”
的军事家的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