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毕业论文
(
设计
p>
)
开题报告
题目:“城中村”旧城改造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
-----
以广州市为例
课题类型:
论文
设计口
学生姓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学
班
号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级:工商管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专业(全称):工商管理
系
别:管理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指导教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
课
题研究的目的、意义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快速扩张,对土地的需求更加迫切。
“城中村”,
这一名词对于我国正处
于加速城市化进程的不少城市来说并不陌生。在一些城市尤其是
经济
发展较快的城市中,
昔日的城乡结合部逐渐成为城市内部
地域,
城乡结合部中的农
村也被包围
在城市地域之中,
导致部分城市的城中村大量出现。
但由于各
地政府在处理
城郊农村时所采取
的政
策不同,特别是我国长期实行的人口、土地的城乡二元制度的影
响,村内的土地、人口、
规划、管理都没有纳入城市体系;再由于在城市化进程中,城
市的发展、土地的升值导致城中
村以
收取租金为主要特征的集体经济不断壮大;城中村
存在治安、
卫生、消防等大量的隐患,
从而出现了诸多社会和环境问题。
“城中村”的存在严重影响到城市的进一步健康发展,影响到城市化进程,已到了
必
须综合治理的境地。在城中村的改造上,
问题相当复杂,涉及到多方的利益博弈。对
于城中
村的研究需要综合城中村表现的多个方面,透过现象,抓住本质。
本文力求系统总结相关研究成果,以广州市城中村改造作为具体研究对象,根据广
州市
在城市现代化进程中对城市发展的要求、规划
和广州市城中村的分布特征,探讨城
中村的形
成原因、存在的问题、改造的困境和难点,最后针对这些问题、难点提出一些
建议和对策,
希望能为正在进行的广州城中村改造,或将要进行
城中村改造的有关政府
部门决策提供一些
有价值的参考意见。
二、
本
课题
国内外研究的历史、现状和研究目标
1.
国外相关研究
城中村问题是中国由于
传统的城乡二元体制,在快速城市化、现代化的进程中出现
的
中
国特有的新问题。国外并没有该方面的直接研究。但通过对于国外大量城市发展文
p>
献的研
究,我们还是能找到一些与“城中
村”相关的研究论述,尤其是一些工业化与城
市化理论、
p>
人口与劳动力的迁移理论、城市经济与社会和谐发展理论等等,这些一直都
< br>
是西方学者们研
究重点领域。这对我国的城市化进程及
城中村问题的治理有很好的借鉴
意义。国外城市发展
进程中与“城中村”相关的部分研究论述可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
1
)城市边缘地带研究
现在公认的最早涉及城乡边缘带概念的学者是德国地理学家路易斯
(
),他
:
在
193
6
年研究柏林城市地域结构时发现,某些原属城市边界的地区,后被建成区所侵
吞,成
为市区的一部分,他称之为城市边缘带
。到了
20
世纪
50
年代奎恩(
Queen
)和托
马斯
(Thomas)
将大城市的地域结构分解为内城
(inner
city)
、城市边缘区
(urban fringe
)
、
城市腹地
(urban
hinterland )
三个部分,明确提出了
“城市边缘区”的概
念,开创了城市
边缘区研究的先河。
20
世纪
40
至
60
年代涉及到城市地域结构的自然界限划分及特征的探讨,
但理论和
应用研究
70
年代才开始,主要研究内容可以归纳为:①地域结构特征研究;②郊区特征
研
究;③城乡连续统一体的研究;④城郊农工综合体的研究;⑤地域差异
研究;⑥城市
化阶段
和地域空间配置研究。
(2)
城市蔓延现象研究
城市蔓延现象最早
出现在以美国为主的发达国家。很多学者认为城市蔓延是指城市
化区
域向未城市化区域的不相称的扩张,其特征是城市边缘大片较高容积率、建筑密度
住宅的开
发使城乡之间的界线日趋模
糊。
与欧美发达国家的城市蔓延相比,发展中国家的城市蔓延
过程则要显得更加剧烈。
新加
坡学者
研究了印度尼西亚首都雅加达的城市蔓延后,发现其特征是沿着发展走廊的
典型郊区
化蔓延,它已经超出了城市总体规划的范畴,其结果导致了城郊乡
村面临毁坏,
而代之以更
有利、更高
强度的土地利用方式。
(3)
都市村庄
在国内对城中村研究中,曾
把城中村称作“都市村庄”。然而在国外的研究中,“都
市<
/p>
村庄”与城中村在实质内容上却有很大的差别。早期研究中,有学者将大城市周围农
村地区
的城市化边缘称为都市村庄,里面住
着大财阀、公司秘书、有一定资金的退休工
人、传统农
民等几类人。美国学者
Johnston
主编的《人文地理学辞典》中将都市村庄
<
/p>
定义为“一种居
住社区,居民具有相同的或相似的文化或种族特征
,常位于内城或转型
地带,是移民进入城
市的聚集点”。美国著名城市经济学家苏利文
(Sullivan
)
在《城
市经济学》一书中,给都市
村庄的定义是“现代城市郊区的次中心”
,是一种“在生活、
。
工作、游乐中,人与人、人与自然
之间达到和谐关系的这样一种地方”
国外学术界没有对城中村
进行专门研究,但由于城中村产生的本质是城乡冲突、城
乡融
合,从这个角度去看待国外在城市边缘地带、城市蔓延和都市村庄等方面的研究成
果,还是
可以给我国城中村的研究提供一定
的参考和借鉴价值。
2.
国内相关研究
国内学术界在不同的历史时期,
从不同的角度对城中村进行了研究并探讨了城中村
改造的可持续发展模式
在
20
世纪
80
年代初,我
国刚刚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国内形成百业待兴的局面。这
个时
期,我国农村处于独立于城市之外的阶段,学者也将城市附近的村落作为独立的地
域系统做
单独研究,很少涉及这些村落与城
市的关系。
1986
年农村聚落地理学家金其铭
对苏浙一带农
村聚落的研究,发现了
“近城聚落”的独特形态及其特殊的社会经济特
征,并预测这些村庄
将会“在亦城亦郊(村)的地方住着亦工亦农的人”。<
/p>
进入
90
年代
后,有关城中村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以下方面内容
:
周大鸣(
1993
)在《外来工与“二元社区”——珠江三角洲的考察》
(《中山大学学
报》,
1993
年第
2
期)中,通
过对广州市三个城中村的研究发现:①由于行政管理不统一,
居民住房面积太大,社区改变太快而带来文化适应问题,导致这类社区是城市综合治理
的关
键地区;②由于户籍管理制度的城乡分离,土地管理制度的
城乡差异,导致无规划、
高建筑
密度
的村落难以融入城市之中,使得这类社区城市化进程非常慢。
田莉(
1998
)在《“都市里的村庄”现象评析——兼论乡村
-
城市转型期的矛盾和协
调
发展》(《城市规划汇刊》,
1998
年第
5
期)以及房庆方(
1999
)在《我国城市化进程
中
遇
到的政策问题》(《城市发展研究》,
1999
年第
4
期)中从村镇预先规划、城市发展
统一规
划、出台规范的城中村法律法规政策等角
度提出对策,同时指出在城中村改造过
程中,一定
要因地制宜,不能采取一刀切的政策,制定相应的政策,对集体土地的出租、
建设、出让规
范化。
吴晓(
2001
)在《城市中的“农
村社区”——流动人口聚居区的现状与整和研究》
(《城市规
划》
,
2001
年第
< br>12
期)中,从流动人口的角度来研究城中村的问题和影响,
提
出在进行改造和整合时,既要限制建设规模,还要控制
人口规模,完善流动人口安置
和住房
租赁市场,从经济、社会、政治政策等方面多管齐下,由改造单位牵头,组成包
括规划师、
工程师、经济学家、社会学家等专业人士在内的联合公司进
行操作。
姜崇洲(
2002
)在《试论促进产权明晰的规划管制改革》(《城市规划》
,
2002
年第
12
期)
中,从控制层面分析了城中村管理混乱的原因是由于宅基地制度的存在,使得这些
p>
土地
未能及时收归国家所有。他运用科斯的新制度经济学中的交易费
用理论、产权理论
提出了改
造城中村
的建议,即“产权清晰、区域规划、加强法治、经营城市”
。
王先文(
2002
)在《城中村的亚文化性探讨》(《安徽建筑》,
20
02
年第
2
期)、胡莹
(
2002
)
在《城中村的文化冲融——以广州市石牌村为例》
(《城市问题》,
2002
年第二
期)以及
周锐波(
2004
)在《城中村的文化透视》(《规划师》,
2004
年第
5
期)中均对城
中村
现
象从文化角度进行了研究,指出城中村的城市化不是单纯的
物质形态的转变,
而是经
济、
社会、文化、景观等多元的转变,村民将会面对农业文化与现代都市文化、本土文化与
外来文化的冲突和融合。政府应积极引导、引进市场机制、重视公众参与、加强传统文<
/p>
化保
-
-
-
-
-
-
-
-
-
上一篇:武汉纺织大学简介英文版
下一篇:嫁女酒祝酒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