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不能为空

当前您在: 主页 > 英语 >

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科学全册教案

作者:高考题库网
来源:https://www.bjmy2z.cn/gaokao
2021-02-08 19:25
tags:

-

2021年2月8日发(作者:navigator)




6


、做一个生态瓶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生物在一定区域



内相互影响、


相互依存,


会形成一个生态群落。



过程与方法:


根据设计方案及实际条 件制作生态瓶,


并坚持对生态瓶进行管


理和观察。



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到相互听取意见、共同协作、好象管理和观察的


必要性。



【教学重点】


能设计一个生态瓶建造方案。



【教学难点】


根据设计方案及实际条件制作生态瓶,


并坚持对生态瓶进行管


理和观察。



【教学准备】

大饮料瓶、剪刀、建造生态瓶需要的材料、活动记录本。



【教学过程】



一、认识真正的池塘里的生物环境:



1


、看书


14


面的池塘图,讨论池塘中 的生物关系:




1

< br>)池塘有哪些水生生物?(有水生植物如水藻水草,鱼类,虾,软条类


如田螺河蚌 ,水鸟类如鸭,水生昆虫,青蛙等)




2


)水生植物需要哪些生存条件?




3


)池塘里的植物为动物提供了哪些帮助?

< br>



4


)动物为植物

< p>


生长做了哪些贡献?




5


)我们还可以在池塘里找到哪些非生物?它们对生物有什么 作用?(非


生物主要有空气、水、泥土、岩石等)


< p>
2


、概括:像池塘里的这些生物和非生物这样,互相作用、互相依存,形成


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


我们可以把它们看成一个生态群落。


一片树林,


一块


草地,一个湖泊,一个海洋 等都可以看成是一个生态群落。



二、设计生态瓶:



1


、说明:我们现在要模拟池塘群落建造一个生态瓶,研究其中的关系。



2


、学生讨论:该怎样设计这个生态瓶呢?问题提示:




1


)你们准备让哪些生物 来生活?




2


)什么样的生物可以在这个有限的空间里生活?




3


)如果要有动物,那它们的食物来源是什么?




4


)除了加生物外,还需要其他一些 东西吗?




5


)生物放入的顺序需要考虑吗?



3


、为了让这些生物在生态瓶里生活的更好一些,我们还应该考虑些什么?


(生物品种搭配 和数量多少问题)



4


、给每个小组发 设计纸,用图文结合法记录下设计方案,注意标出生物和


非生物的种类、数量等。



三、制作生态瓶:



1


、说明制作步骤:




1



先在瓶底装入一层淘洗 干净的沙


(如要加几块小石子也就在这时候放)





2


)装入半瓶自然水域 的水。




3


)往瓶里种上自己准备的水草。




4


)再放入小动物。




5


)把本组成员的名字做才标签贴在生态瓶的外面。



2


、根据讨论的设计方案,选择材料完成制作生态瓶。



3


、小组商量决定生态瓶放置的地方并分工进 行管理和观察记录。



16


面的


生态瓶观察记录表)


,提醒注意每天观察生态瓶里发生的变化,并做好 记录。



板书设计:



教学后记:





7


、改变生态瓶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减少水和添加动物、植物会引发生态群落的变化。



过程与方法:严格控制条件进行实验活动,坚持进行观察记录。



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到控制条件进行实验,细致、准确地记录到的现


象的必要性。



【教学重点】


严格控制条件进行实验活动,坚持进行观察记录。



【教学难 点】


在设计对比实验中严格控制变量,


并注意收集实验数据用事 实


说话。



【教学准备】


准备若干鱼、水、水草等材料。



【教学过程】



一、交流生态瓶,确定实验方案:



1


、交流:生态瓶里的生物生活得还好吗?


2


、展示,比一比哪些生态瓶里的动植物生活的比较好。



3


、思考:如果改变生态瓶中的一些条件会怎样呢?

< p>


4


、引导:减少生态瓶里的水是改变生态瓶的非 生物环境,增加生态瓶里的


生物是改变生物的数量。



5


、学生小组自由选择其中的一种方案。



二、实验一:减少生态瓶里的水:


(参


17


面记录单)



1


、实验方法:选择


2


个生态瓶,尽量一样的,一个生态瓶的水 减少一半,


另一个水量不变,两个生态瓶的生物数量都不变。



2


、引导:要观察生物有什么变化,我们可以采用记录小鱼在改 变前面一分


钟浮出水面上来的次数。



3


、进行实验和观察记录。实验结果:由于水量减少,动植物的生存空间减


少,氧气量减少,水少的小鱼浮出水面的次数比较多。


三、实验二:增加生态瓶里的生物:


(参


18


面记录单)



1


、实验方法 :选择


2


个生态瓶,尽量一样的,一个生态瓶的水草增加一倍,


另一个的小鱼数量增加一倍,其他条件不变。



2


、预测生态瓶里会发生什么变化。



3


、同样采用记录小鱼在改变前面一分钟浮出水面上来的次数。



3


、进行实验和观察记录。实验结果 :水草增加,产生的氧气量就增加,鱼


浮出水面的次数会减少;小鱼增加,耗氧量增大, 小鱼浮到水面的次数会增多。



4


、讨 论:如果小鱼增加


2


倍或者是


4


倍又会怎样呢?(小鱼浮出水面次数


更多,甚至会缺氧死亡)


。是不是植物越多越好呢?(植物过多,影响植物对光


的吸收,还会减少 动物的活动空间,也会产生不良影响)




四、总结拓展:



1

< br>、讨论:要让生态瓶里的生物生存的更好,我们要注意什么?


< br>2


、回家继续观察生态瓶,尝试写科学观察报告。



板书设计:



教学后记:





8


、维护生态平衡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 p>
自然界里某一区域生存的生物必须形成一个平衡和谐的整体,


< p>
生态系统。



过程与方法:应用分析推理等思维形 式,对沙尘暴生成的原因进行分析。



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到维护生态平衡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


认识到维护生态平衡的重要性。



【教学难点】


应用分析推理等思维形式,对沙尘暴生成的原因进 行分析。



【教学准备】


收集有关沙尘暴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回顾知识,引入新课:



1


、学生自己的话举例说明食物链、食物网、生态群落的含义。



2


、说明:自然界里某一区域的生物形成一个平衡和谐的整体,叫做生 态系


统。



3


、提问:如果生态系统中的某一个环节受到了破坏,整个生态系统会怎样


呢?

< p>


二、草原的生态平衡:



1


、现在让我们以草原为例来研究有关生态系统的平衡问题。草原上常见的

< p>
生物有鹰、兔和草,那么,这三种生物之间的食物链是怎样呢?(学生画出)



2


、设想一下:




1


)如果鹰少了,会发生什么现象?




2


)如果兔少了,会发生 什么现象?




3

)如果草少了,会发生什么现象?



每个设想给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然后再发表意见。



3


、人类的哪些行为会造成鹰、兔或者草减少呢?在书

< br>19


面表示出来。


(可


启发;为 了经济发展,人们会采取哪些手段。




三、是什么引起了沙尘暴:



1


、阅读书


20


面有关沙尘暴的资料。教师可进 行适当的补充。



2


、引导学生分析草 原生态系统失衡的原因,提示:




1


)人类的哪些行为引起草原生态系统失衡?


< br>(


2


)这些行为的后果是什么?




3


)最终结果是什么?



3


、小结:生态系统配合发展是不十分不易的,人 类的许多行为都在破坏着


大自然的生态平衡。



4


、拓展:大家深入分析一下目前许多的做法,并讨论为了保护生态平衡我


们可以做些什么。



板书设计:



教学后记:







光和影



一、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


、学生要知道产生影子的条件:光源、遮挡物和屏,且遮挡物要在光源和


屏之间。



2


、明白判断光源的标准:正在发光而且是 自己发出的光



3


、物体影子的长短、 方向随着光源位置、方向的改变而改变;物体影子的


大小与物体和光源之间的距离有关;


物体影子的形状和光源所照射的物体侧面的


形状有关

< p>


4


、从不同侧面照射得到的物体的影子叫做投影 ,投影在我们生活中很有用




过程与方法



1


、做光和影的实验,并将观察结果准确地进行记录



2


、根据实验结果分析推理出光源、遮挡物、影之间的关系



情感、态度、价值观



1


、认识到事物之间的变化是有联系的,也是有规律的。


2


、在实验观察中养成严谨、细致、实事求是的态度



二、教学准备



教师演示:有窗帘的教室



分组实验: 手电筒、


4


开的白卡纸、长方形的小木块、铅笔、尺子



三、教学重、难点



探究影子的特点



四、课时安排



1


课时



五、教学过程



1


、引入



引 导语:对于光,我们都很熟悉,那么对于光,我们都已经知道些什么



还想知道些什么?我们这个单元的学习是要探索光的秘密。



2


、关于影子产生的条件


< p>
1)


谁玩过影子的游戏?我们怎样才能看到自己的影子?

< br>


2)


想一想:影子是怎么产生的,亲自做一做,看看需 要有什么条件?



3


)在实际操作、讨 论、交流的基础上,学生知道影子的产生不仅需要阳光、


挡光物体,还需要屏(墙面、地 面等)



3


、关于“光源”的教学


< p>
1


)影子的产生需要光,那么,哪些物体能发光呢?学生列举



2


)引导学生进行分类,自己发光和反射其他物体 的光



3


)得出光源的描述:像电灯这 样可以自己发光的物体叫做光源



4


、影子的特点


1)


在刚才的影子游戏中,我们除了知道影子产生的条件外,还有什么发

< p>
吗?



2)


我们再通过一 些活动继续探究光源和影子的秘密,现自学科学书第


25


页,看 看是否明白实验的方法、步骤、要求。



3


)教师着重提示、演示第一个实验



4


)分组实验,先在屏上画下影子,最后再画到课本上相应的地 方



5


)分组汇报,交流实验发现



影子会随着光源位置的改变而改变;



影子的大小与遮挡物和光源之间距离的关系……



影子的形状和光源照射物体侧面的关系……



5


、回顾和总结


1


)引导学生回顾:我们今天学了光的哪些知识,发现了什么规律?



2


)再做一做影子游戏,验证一下我们发现的这些规 律。



六、作业设计



作业本上的配套作业



七、板书设计




光和影



影子产生的条件:不仅需要阳 光、挡光物体,还需要屏(墙面、地面等)




光源:正在发光,而且是自己发出的光




影子的特点:



影子会随着光源位置的改变而改变;



影子的大小与遮挡物和光源之间距离的关系……



影子的形状和光源照射物体侧面的关系……




八、教学后记














阳光下的影子



一、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


、阳光下物体影子的方向随着太阳方向的改变而改变,影子总是和太阳的


方向相反



2


、阳光下物体影子长短的变化是随着太阳 在天空中的位置变化而变化的,


太阳位置最高时影子最短,太阳位置最低时,影子最长< /p>



3


、人们很早就知道利用阳光下物体影 子的变化规律来测定时间



过程与方法



1


、推测阳光下物体影子怎样变化


< /p>


2


、利用简易的日影观测仪,观测阳光下物体的影子的长短和方向 的变化,


并收集相关的数据。



3


、一天中影子长变化的数据作出影长随时间变化的柱状图



4


、根据观察数据,发现阳光下物体影子在一天中的变化规律

< p>


5


、运用阳光下物体影子变化的规律,解释人们 为什么能用影子计时。



情感、态度、价值观



1


、认识到自然事物是在不断变化的,事物的变化之间是有联系和有规律的


< /p>


2


、能够按活动要求坚持观察如实记录数据



3


、能够根据数据和现象实事求是地进行分析和推理



二、教学准备



教师演示:日晷的图片或课件



分组实验:简易的日影观测仪、指南针



三、教学重、难点



探究影子的特点



四、课时安排



2


课时



五、教学过程



1


、复习引入



1


)上节课我们学到了哪些知识?


< /p>


2)


阳光下物体的影子也有变化吗?是怎样变化的?



3)


看书上第


26


页,根据我们上节课的研究,推测一下大树的影子在一天中


发生的变化 情况,并让学生说说理由。



2


、观察阳光下影子的变化



1)


让我们通过实际的观测来验证我们的想法



2)


学生认真阅读科学书上的说明,明白观察的目的和观察记录的方法



3


)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但每个人都要记录小 组的观测结果



3


、整理我们的记录



1


)各小组汇报自己的观测数据



2)


教师讲解如何把影长随时间变化的数据整理成柱状图:


纵轴表示影长,



轴表示时间

< br>


3


)每个学生自己将数据整理成柱状图



4


)分析柱状图:一天中阳光下的影子是怎样变化的?什么时候 最长?什么


时候最短?我们还有什么发现?


< br>5)


关于祖国西部地区,影子最短时不是


12

< p>
时的说明



4


、日影观测仪


1


)古人曾经利用日影观测仪计时,能说说其中的道理吗?



六、作业设计



作业本上的配套作业



七、板书设计




阳光下的影子



铅笔影子的变化



观察时间
















太阳位置和方向










影长




影子变化柱状图:










八、教学后记











光是怎样传播的



一、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


、光是直线传播的



过程与方法



1


、有依据地推测光的传播路径



2


、设计验证光是直线传播的实验


< /p>


3


、通过实验中的现象分析推理得出光是直线传播的



4


、利用光的传播规律解释为什么会有影子



情感、态度、价值观


1


、培养学生爱思考的习惯,以及善于思考的能力



2


、知道推测要有依据



3


、在实验中能认真观察、勤于思考,根据实验结果实事求是地进行分析、< /p>


推理



二、教学准备



教师演示:有关光是直线传播地图片和课件


< br>分组实验:手电筒、


3


张在同一位置打孔的长方形卡纸、 屏、空心弯管和直




三、教学重、难点



会用多种方法验证光的传播路径



四、课时安排



1


课时



五、教学过程



1


、引入



1


)清晨,太阳出来,房间撒满了阳光;黑夜,打开手电筒,灯光照亮了前


面的路。


当光照亮周围的物体时,


我们是否想过它从哪 里来,


又是怎样照到物体


上的



2


、光是怎样照到物体上的



1)



让学生推测光的传播路径,重在说出推测的依据



书上已有:舞台上的灯光,从云层中透过的阳光



但应该启发更多:影子总是在背光的一面,光能被不透明的物体挡住,



影子形象和被照物体的侧面一致



3


、验证光的传播路线



1)


学生仔细阅读书上第


28



29


页,明白实验的方法和步骤(最好请个别学

< p>
生描述一遍实验的操作)



2)2


人一组自行操作



3


)解释汇报两次实验的现象



4


、其它的方法验证光的传播路线



1


)提示注意用眼



2


)书上资料的介绍



六、作业设计



作业本上的配套作业



七、板书设计




光是怎样传播的



我的推测:直线传播



我的依据:






验证光的传播路线





八、教学后记


























光的反射



一、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


、光碰到镜面会改变传播方向,被反射回去,形成反射现象



2


、反射光也是直线传播的



3


、人们利用光反射原理发明了很多有用的器具



过程与方法



1


、按照说明正确进行实验操作



2


、制作简易潜望镜



情感、态度、价值观



1


、认识自然事物的变化是有规律的



2


、人们掌握了自然规律就能更好地生产和生活



二、教学准备



教师演示:有关反射的图片或课件、潜望镜模型



分组实验:手电筒、小镜子、制作潜望镜的材料



三、教学重、难点




认识光的反射及应用



四、课时安排



1


课时



五、教学过程



1


、导入



1


)请同学们观察实验室的日光灯管,上面为什么要装灯罩呢?



2


、照亮目标



1)


书上有三个照亮活动,请仔细阅读操作要求,并在 书上画出光的路线



2


)学生反馈实验发现



3


)什么叫光的反射(光碰到镜面改变了传播方向,被反射回去。

< p>



3


、运用光的反射



1


)汽车反光镜(凸镜)



2)


医生带的额镜(凹镜)



3


)试着画出光的路线图



4


)不锈钢勺的内外两面



5


、做一个潜望镜



1


)自学书上的制作要求



2


)每个人利用现有材料进行制作


< /p>


3


)利用反光镜制作的其他玩具:万花筒、观景箱等



6


、反光带给我们的不便



1


)玻璃幕墙光的污染



2)


瞳孔能控制入射光线的强弱



六、作业设计



万花筒的制作



七、板书设计




光的反射



光碰到镜面改变了传播方向 ,被反射回去,这种现象叫做光的反射



汽车反光镜:凸镜



医生带的额镜:凹镜



光的路线图



光的路线图





潜望镜的制作






八、教学后记



























光与热



一、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


、许多光源在发光的时候也在发热



2


、太阳给我们带来光明的同时,也给我们带来了温暖。太阳是 地球上最大


的光源和热源



3


、光强温度就高,光弱温度就低



过程与方法



1


、对光和热的关系作出推测



2


、通过用多面镜子和一面镜子照射探究光与热的关系



情感、态度、价值观



1< /p>


、认识到自然事物之间是有联系的,自然事物的变化是有规律的



2


、人们掌握了自然规律就能更好地生产和生活



二、教学准备



教师演示:凹镜、凸镜,相关课件及图片



分组实验:小镜子、温度计、不锈钢勺、放大镜



三、教学重、难点




认识阳光的强弱和温度的关系,以及怎样才能得到更多的光和热



四、课时安排



1


课时



五、教学过程



1


、导入



1


)许多光源在发光的时候也在发热。太阳带给我们光明的同时,也给我们


带来了温暖。光的多少与强弱和温度的高低有什么关系呢?



2


)学生自由说说自己的看法



3


)师补充:光源的两大类


,


热光源与冷光源



2


、光的强弱与温度



1)


让我们通过实际的观测来验证我们的想法



师启发:


怎么样才能得到强弱不同的光呢?怎么知道光强与光弱时温度 有


什么不同呢?



2


)师生共同归纳出实验的两大步骤




观察一面镜子和多面镜子反射的光强弱有什么不同




用温度计分别测出它们的温度




将小组数据记录在书上的表格中



3


)各个小组汇报数据,绘制柱状图



4


)结合图表,分析一开始的假设



3


、凹面镜和凸面镜的介绍



1


)学生阅读书上的资料,并相互说说



放大镜、铜镜、奥运圣火的取得、普里斯特列




2)


条件许可教师最好演示



六、作业设计



作业本上的配套作业



七、板书设计




光与热



假设:光强温度就高,光弱温度就低




验证:



观察一面镜子和多面镜子反射的光强弱有什么不同




用温度计分别测出它们的温度




记录我们的数据:







八、教学后记






















怎样得到更多的光和热



一、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


、太阳是地球最大的光源和热源


< /p>


2


、物体的颜色与吸热的本领有关,深色物体比浅色物体吸热块< /p>



3


、物体受阳光照射角度与吸热的关系 ,物体与阳光垂直比倾斜吸热快



过程与方法



1


、做探究物体的颜色与吸热本领有关系的实验



2

< p>
、做探究物体吸热与阳光直射、斜射关系的实验



3


、将物体的颜色与升温情况的实验数据绘制成折线图



情感、态度、价值观



1


、在实验中能严格按照实验要求进行操作,实事求是地记录观察实验



2


、认识到自然事物的变化之间是有联系的



3


、认同科技的发展能促使人们更好地利用自然资源和自然规律 地观点



二、教学准备



教师演示:人类利用太阳能的课件及图片


分组实验:


白色纸、


粉色纸、


黑色 纸、


黑色蜡光纸、


铝箔纸对折做成的纸带,

温度计;三个同样的黑色纸带分别插上温度计



三、教学重、难点




对比实验:物体的颜色与吸热的关系;物体吸热与受阳光直射、斜射的关




四、课时安排



1


课时



五、教学过程



1


、导入



1


)太阳是地球最大的光源和热源;人类只利用了太阳能量的很少一部分,


还有大部分的光和热没有充分利用。


除了利用凹面镜和凸透镜汇聚阳光外,


我们


还有什么办法能得到太阳更多的光和热?



2


)学生自由发表意见



2


、物体的颜色与吸热



1)


物体的颜色与吸热有关吗?请学生自学书上的要求



2


)师生讨论这个对比实验的注意事项



除了纸的颜色和光滑程度不同,


其他条件如摆放的地点、


方式、


时间等尽量


保持一致

< br>


3


)学生实验、记录



3


、物体吸热与受阳光直射、斜射的关系



1)


学生阅读书上的实验方案



2)



学生分析对比实验的注意事项



3)



学生实验记录



4


、将观察到的数据绘制成图表



1


)教师讲解绘制的方法




横、纵坐标各表示什么



刻度值是多少



点和线的颜色要按照教科书的要求来画



2


)分析



为什么黑色蜡光纸比黑色无光纸升温慢?



铝箔纸的吸热本领比较小



5


、总结归纳



回顾第


5



6


两课,总结我们可以用什么办法来得到更多太阳的光和热



六、作业设计



查找太阳能热水器和太阳灶的设计、构造及工作原理



七、板书设计




怎样得到更多的光和热



对比实验一:物体的颜色与吸热



对比实验二:物体受阳光照射角度与吸热的关系



折线图















八、教学后记










做个太阳能热水器



一、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


、太阳能热水器是一种光热转换器,具有节能、环保、安全的优点


2


、太阳能热水器的效能和所采用的材料、结构、运用的原理有关

< br>


3


、产品的设计,不仅要考虑构造,还要考虑材料的选 择、依据的科学原理


以及如何方便、实用



过程与方法



1


、能根据研究任务和要求进行有目的的设计



2


、按一定的格式写出本小组的设计方案



3


、在全班交流介绍方案的设计思路、原理



情感、态度、价值观



1


、乐于合作、交流、反思和改进


< /p>


2


、体会到运用科学知识解决问题的乐趣



3


、体会到任何一种科技产品的开发和设计,融合了多种知识和 技术



4


、认识到科技的发展能促使人 们更好地利用自然资源和自然规律



二、教学准备



教师演示:有关太阳能 热水器和太阳灶的构造及工作原理的课件及图片



分组实验:制 作简易太阳能热水器的材料(纸盒、泡沫塑料或棉花、能装水


的塑料袋或饮料瓶、玻璃片 或塑料薄膜、盒盖、黑色纸、镜子或锡箔纸等)



三、教学重、难点




设计太阳能热水器



四、课时安排



1


课时



五、教学过程



1


、太阳能热水器怎样工作



1


)太阳能热水器是利用多种科学原理设计出来的一种节能装置,它的构 造


怎样?它是如何工作的?



2


)学生汇报收集到的资料



3


)教师介绍(最好有课件、图片)



太阳能热水器的构造:集热器、保温箱、控制系统



工作过程



设计的细节



2


、设计制作太阳能热水器



1)


学生阅读书上的提示与要求



思考:为了使热水器尽快地升温,需要考虑哪些问题?采取哪些措施?



主要应该包括哪两部分?



选用什么材料做?



2


)阅读书上的设计方案后,学生分组自行设计



3


)小组之间交流各自的设计金点子



3


、完善我们的设计方案



六、作业设计



制作太阳能热水器,准备下节课展示



七、板书设计




做个太阳能热水器




太阳能热水器




集热箱、保温箱、控制系统




简图:









我们的设计方案









八、教学后记
















评价我们的太阳能热水器



一、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


、太阳能是一种清洁、节能、安全的能源,人们正在大力开发和使用太阳




过程与方法



1


、按照活动的要求检验太阳能热水器,并做好数据的观测和记录



2


、总结、评价太阳能热水器



情感、态度、价值观



1


、体会到设计、制作太阳能热水器的乐趣。



2


、认识到科技创造中运用科学知识的重要性。科技产品融合了多方面的知

识和技能



3


、培养团结合作一级 善于学习、反思、改进的精神



4


、树 立开发利用太阳能有利于保护环境、节约能源的观念



二、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选择并划分场地,钟表、冷水



分组实验:各组设计制作的太阳能热水器、温度计



三、教学重、难点




检验学生设计制作的太阳能热水器的实际效果



四、课时安排



1


课时



五、教学过程



1


、展示我们的太阳能热水器



1


)让学生到各组参观



2


、检验我们的太阳能热水器



1)


讨论检验标准


< br>装水


200


毫升




15


分钟内,使水温上升



2


)学生按要求检验,填写书上的效能评价表

< br>


3


)小组之间交流各组的自我评价



4


)教师评价此次评比活动



3


、完善、改进我们的太阳能热水器



六、作业设计



继续改进我们的太阳能热水器



七、板书设计






















评价我们的太阳能热水器




太阳能热水器效能评价表



第(



)小组



检测日期:











开始时的



水温




5< /p>


分钟时的


水温




10


分钟时的


15

分钟时的


20


分钟时的


水温



水温



水温








效果及原因










改进措施及


设计图












八、教学后记










第一课



地球表面的地形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地形包括高原、高山、盆地、湖泊、峡谷、平原等。



地球表面有河流、海洋、山脉、高原等多种多样的地形地貌,地球表面是高


低起伏、崎岖不平的。



过程与方法:



观察描述常见地形的特点。



会看简单 的地形图,能在地形图上指认如高原、平原、谷地、山脉、河流、


海洋等的地形。



情感、态度、价值观:


< br>培养对地球表面地形研究的兴趣,能自觉关注和收集相关的信息。



【教学重点】


知道典型地形地貌的特点。



【教学难点】


从地形图中发现整个地球地表地形地貌的分布和特点,


知道并


描述各种地形地貌的特点。



【教学准备】



分组器材:

< p>
学生事先准备一些自己去过的地方的风景照片,


有条件的学校为

< p>
每组学生准备一份世界地形图、中国地形图。



教 师演示:一些典型的地形地貌的图片或课件,世界地形图、中国地形图、


家乡地形图的课 件。



【教学过程】



一、引入



1


、教师用课件展示自己到外地旅游的照片,问:你知道这是什么地方吗?


从照片上,你可 以感受到那里的地形吗?你能说说它的地形特点吗?学生回答,


教师适当纠正并补充介绍 地形特点。



2


、你去过什么地方呢? 能不能拿出照片来介绍一下呢?你可以说说那里的


地名,有什么特点,地形是怎样的。< /p>



二、我们看到过的地形



1


、学生初步交流展示。


< p>
要求:出示照片,向大家介绍该地方,注意说清楚地形地貌的类型,能简单


描述其特点。



2


、教师补充介绍。



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补充介绍,


结合学生照片上的地形,


出示相关图片和课


件,介绍各种地形地貌的特点。



平原:宽广平坦,起伏很小;



丘陵:高低起伏,坡度较缓,由连绵不断的低矮山丘组成;



高原:面积很大,地形开阔,周围以明显的陡坡为界;



山地:地势较高,蜿蜒起伏,层峦叠嶂;



盆地:四周地势较高,中间低平;



……



3


、了解家乡的地形。



我们的家乡是什么地形呢?它有什么特点呢?



教师出示家乡地形的照片或课件,学生回答后补充介绍,并填表板书。



4


、小组交流,统计地形。



学生自己带来的照片在组内交流,说出地形地貌的类型,简单描述其特点,


整理并做好地形统计记录,完成上面表格。



5


、汇报、小结。



三、观察地形图



1


、引入。



刚才我们交流了各自的照片,


几张照片可以反映出我们整个家乡的以及整个


国家的地形吗?我想光凭我们的照片是很难了解清楚的。


整个地球表面的地形 又


是怎样的呢?所以,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几件礼物。请看!


(教师出示世界地


形图、中国地形图、家乡地形图)希望在它们的帮助下我们可以更好的 了解(师


板书课题:地球表面的地形)




2


、初步观察地形图。



这三张地形图虽然范围不一样,可是它们却有一些共同的特点,你发现了


吗?你知道上面不同的颜色所代表的意思吗?



学生观察并回答。



3


、教师补充介绍地形图的相关知识。



地形图,


是普通地图的一种,


是按一定 比例尺表示地貌、


地物平面位置和高


程的一种正射投影图。


它用符号和颜色来表示地球表面的地形地貌,


一般在图上

< p>
都有比例尺和图例。


如深浅不同的棕色和褐色分别表示海拔


2000


米—


5000


米以< /p>


上的高原和山地。白色表示终年积雪的山峰,往往都在


6000< /p>


米以上。深浅不同


的蓝色表示各种深度的海洋……



4


、小组观察地形图



从地形图上我们可以知道哪些信息呢?请以小组为单位仔细观察世界地形

图和中国地形图,交流并注意记录从地形图中获得的信息。



5


、汇报、小结。



四、拓展延伸



1

、关于地球的表面,我们还知道些什么呢?交流、讨论。



2


、小结并提出:地球表面的地形会不会发生变化呢?是什么力量在作用它


发生变化呢?下节课我们将继续研究。



五、课后活动



收集有关地形地貌发生 变化,特别是火山和地震引起的地形地貌变化的资


料,最好是文字加图片。



板书设计:






教学后记:





第二课



地球内部运动引起的地形变化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火山和地震会改变地球表面的地形。



火山和地震是由于地球内部的运动造成的。


< br>地球内部的运动会引起地壳的运动,


从而形成山脉、


高原 、


裂谷和海沟等地


形地貌。



地球表面的变化有时是迅猛激烈的,有时是缓慢不易觉察的。



过程与方法:



阅读资料,了解火山和地震是怎样改变地形地貌的。



做板块运动的模拟实验,想象和理解地球内部的运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识到地球内 部是不断运动着的,地表的地形地貌是不断变化着的。



【教学 重点】


火山和地震会改变地球表面的地形,


它们是由于地球内部 的运


动造成的。



【教学难点】


地球内部的运动会引起板块运动,


板块运动影响和改变着地表


的地形地貌。



【教学准备】



分组器材:

< p>
有关火山和地震的资料、


毛巾、


橡皮泥、


泡沫塑料块、


彩色笔等。


教师演示:


火山和地震对地形地貌影响的图片或课件、


反映 地壳板块运动的


图片或课件。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地球表面的地形会不会发生 变化呢?是什么力量在作用它发生变化呢?今


天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好好研究一下吧 !



二、了解火山和地震


< p>
1


、知道火山和地震吗?能把知道的和大家交流交流吗?

< br>


2


、师生共同交流收集来的关于火山和地震的资料。教 师着重引导学生阅读


分析书本上的三个相关事例。


< p>
3


、通过刚才的交流和学习,大家都已经知道了火山和地震会使地球表面的


地形地貌发生变化,那么是什么原因引起了火山和地震呢?



三、探究地球内部的运动



1


、教师介绍。


火山和地震是地球内部运动引起的。


我们知道,


地球内部可 以分为地壳、



幔、地核三部分。可是你知道吗?在地球的深部 ,越往下去,温度就越来越高,


压力也越来越大。


地球的深部物 质就像一锅煮热的粥,


在不断的运动,


驱动地球


的表层运动,造成地球表层的变化。



2


、学生阅读资料。



许多科学家认为,


组成地球外壳的岩石圈原来是一个整体,

后来地球内部运


动的力量使它分裂成几块,


形成了现在的大 陆板块。


就像漂浮在煮沸的热粥上的


柚皮块,这些大陆板块相互 碰撞、分离、平移,从而导致地表的巨大变化。如形


成山脉、高原、裂谷和海沟等。还会 引发火山爆发



、地震、海啸等。


< /p>


3


、教师课件演示地表分裂形成六大板块,以及六大板块间的相互 碰撞、分


离、平移等运动方式。



4


、指导学生做板块运动的模拟实验。



实验一:


几块不同颜色的毛巾折叠在一起表示不同的地层,


用手从毛巾的两


端向中间挤压。模拟板块的挤压会形成褶皱。



实验二:


几块不同颜色的橡皮泥叠在一起表 示不同的地层,


用手从两端往外


拉,橡皮泥断裂。模拟岩层断裂 和错位。



实验三:


一块长方形泡沫塑 料块,


侧面染出不同的层次表示地层,


在上面画


出一条河,


然后从中间斜着切开。


模拟两块岩层的上下 错动、


水平错动等不同的


错位方式。



5


、小结。



四、总结延伸



1

、地球上海陆的形成和分布、陆地上大规模的山系、高原和平原的地貌格


局,都是地 球内部运动引起地壳运动的结果。



2


、地壳内部的运动能使地表形态发生不断的变化,有的犹如火山、地震一


样猛烈而迅速, 也有的如喜马拉雅山年复一年的隆起般缓慢而令人难以察觉。



3


、地球内部的运动能引起地形地貌发生改变,但还有另外一种缓慢的,在


短期内难以察觉的力,也在影响着地形地貌的变化。那就是流水、风、冰川、海


浪等自然力的作用。


它们是怎样影响着地球表面的呢?我们将在以后的学习中进


行探究。



五、课后活动



注意继续收集并和同学交流火山和地震的事例和相关资料。



板书设计:






教学后记:







第三课



坚硬的岩石会改变模样吗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岩石在大气、水、生物等长期联合作用下会发生风化现象。


< /p>


风化作用会改变地球上的地形地貌,但这种变化是在缓慢的过程中进行的。



过程与方法:



根据岩石变化的特点,尝试推测岩石变化的原因。



做冷热变化、流水、植物等对岩石影响的模拟实验来验证推测。



根据模拟实验中的现象,想象并初步解释自然界中岩石变化的原因。


用口头和书面语言来描述实验中的现象,


用流程图或图画 表示岩石风化的过


程。



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验过程与方 法中证据、逻辑推理及运用想象建立假设和理解的重要性。



欣赏自然界岩石变化形成的景观,获得美的体验。



建立自然界的事物在不断变化着的观点。


【教学重点】


通过模拟实验,验证冷热变化、流水、植物等对岩石的影响。



【教学难点】


根据模拟实验中的现象,


想象并初步解释自然界中岩石变化的


原因。



【教学准备】



分组器材:小的岩石块 、酒精灯、镊子、烧杯、水、带盖塑料瓶、碎砖块。



教师演示 :


有关岩石风化及其形成的地形地貌的图片或录象资料、


植物根 对


岩石影响的实验装置和结果(提前准备)


< br>


【教学过程】



一、引入



1


、岩石都很坚硬,除非我们用锤子敲,否则它们不会轻易破碎、断裂。可


是在野外,


山上的岩石都布满了裂缝,


山脚下往往堆着不少的碎石和沙,


河道和


海滩上的岩石都是圆圆的很光滑。


我们 看到过这样的情景吗?能解释这是怎么回


事吗?



2


、学生猜测引起岩石模样发生变化的原因。



二、探索岩石变化的原因



根据学生的猜测来选择实验。



1


、冷和热的作用。



⑴ 猜测用酒精灯加热岩石,然后放入冷水中(模仿自然界一年四季温度的


变化对岩石的作用)


,岩石会发生什么变化。



⑵ 学生分小组实验活动:冷热对岩石的影响。



⑶ 有什么现象产生?



⑷说一说从实验中知道了什么。




2


、流水的作用。



⑴ 猜测将几块岩石放入有水的塑料瓶中剧烈晃动,岩石会有什么变化。



⑵ 学生分小组实验活动:水的冲刷对岩石的影响。



⑶ 观察有什么现象发生。



⑷ 说一说从实验中知道了什么。




3


、植物的作用。





演示实验:向杯内倒入石膏糊,撒 上几粒豌豆,再倒入一些石膏糊,将


结成块的石膏糊放入盛水的盘子。

< br>




出示豌豆发芽后的石膏( 提早准备的)




⑶ 观察有什么现象发生。



⑷ 说一说从实验中知道了什么。




4


、小结,延伸。





由于受水、大气、气温或动植物的 作用,岩石破碎,这种现象叫风化。





现在我们能够解释山上的岩石为什么布满了裂缝,山脚下为什么堆满了

-


-


-


-


-


-


-


-



本文更新与2021-02-08 19:25,由作者提供,不代表本网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bjmy2z.cn/gaokao/616449.html

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科学全册教案的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