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统编教材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第
22
课《四季之美》
四季之美
重庆两江新区重光小学
吴敏
【教材分析】
《四季之美》是统编教材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第二篇课文,本单元的人文主题是感受四
时景
物
皆成趣
。
< br>语
文要
素则
是初
步体
会课文
中的
动态
描写
和静
态描
写,
p>
学
习描
写景
物的<
/p>
变化。
同时本单元也是
第一次对学生进行
专门的文学品鉴能力的培养。围绕这样的学习任务,
教
材
安
排
了
《
古
诗
词
三
首
》
和
三
篇
散
文
。
其
中
第
21
课
的
《
古
诗
词
三
p>
首
》
与
日
积
月
累
中
的
《
渔
歌
< br>子
》
相
呼
应
,
引
导
学
生
借
助
诗
p>
句
中
的
画
面
,
初
步
感
受
动
态
< br>、
静
态
描
写
,
同
时
体
会
“
诗
中
p>
有
画
,
画
中
有诗”
的文
学特
p>
色。
三篇
散文
则分
别
从动
态描
写、
动
态与
静态
的对
比描
写中
,
进一步
引
导
学
生
从
文
字
中
读
出
画
面
,<
/p>
从
画
面
中
读
出
情
感
,
即
形
成
由
“
言
”
生
“
象
”
,
由
“
象
”<
/p>
到
“意”的诗歌散文品鉴能力。
p>
本文作者是日本平安时期的著名女作家清少纳言,其作品的特点是所写景致不多
,
却能营造
出美的氛围。
本
文围绕题目仅仅用了四个自然段
,
就写出了春天的黎明,夏天的
夜晚,
秋天的黄
昏和冬天的早晨不同
时间、
不同景物的动态美,
展现出四季之美的独特韵味。
对于五年
级
的学生
来
说
,
从文字
中想
象画
面是
中年
级已
< br>具备的
阅读
能力
,
但
在本
课学
习中由
于文
字意
韵深
远,
p>
学生
很难全
面感
受
文字中
的画
面美
。
帮
助学
生完
成由文
字到
画面
的转
化是
本课教学的重点,
而通过体会文字中的画面美
p>
来感悟独特韵味就是本课的教学难点。
如何突破重难点呢?我们首先遵循阅读散文的规律,反复朗读课文,在情景、上下文、时
代
三
重
语
境<
/p>
中
,
引
导
学
生
寻
着
“
言
象
意
”
的
相
互
关
系
,
品
文
字
读
出
画<
/p>
面
,
想
画
面
读
出
韵
味
。
我们
更
遵循学
生学
习的
心理需
p>
求
,
鼓
励学
生用
已有阅
读散文
的
经
验
,
通
过自
主学习
,
初
步
建立
文
字
(言)
与画面
(象)
的关系。
根据学生真实
需要搭建支架,
引导学生深入感受文字中的动态美,
完善从“言
”到“象”的转化,
再
通过朗读感受品味,
完成从“象”到“意”的转化。
教的本质是教会学生生活,
教学中我们力求让散文
学习从学生的生活中来,到作者的生活中去,再回归到学生的生活
中来。
【教学目标】
1
.
认
p>
识
“
旷
、
怡
”
等
5
个
生
字<
/p>
,
会
写
“
黎
、
晕
”
等
9
个
生
字
,
会
< br>写
“
黎
明
、
红
晕
”
等
13
个词语。
71
2
.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
.
借助关键语句,联系上下文,初步体会景物的动态描写。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本课时教学目标】
1.
能
正
确
朗
读
课
文
,
会
读
“<
/p>
黎
、
晕
”
等
9
个
生
字
,
理
解
“
红
晕
< br>、
鱼
肚
色
”
等
词
语
的
意
思
。
2.<
/p>
能运用已
有经验,自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结构。
3.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 br>能抓住关键词句,
想象画面,
读出文字中的动态画面,<
/p>
体会其中的独特韵
味。
【教学准备】
教师:
PPT
学生:熟读课文
【教学设计】
一、整体读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结构。
1.
读课题。
2.
初读课文,整体入手,初步感知课文内容、结构。
【设计意图】高年级学生学文,应该关注篇章,从篇章入手,
引导学生整体感知课文,
符
合
从
整
体
到
局
部
,
再
回
到
整
体
的
认
知
过
程
。
本
文
结<
/p>
构
简
单
清
晰
,
教
学
应
顺
应
学
生
心
理
需
求
,
鼓励学生大胆运用已
有经验初步感知课文
,
激发阅读兴趣。
二、品读课文
1
—
3
自然段,初步体会画面中的动态美,感受四季独特韵味。
1.
勾连
《
山居
秋暝
》,
回顾
诗人
用文字
画画
的方
法。
2.
品读课
文第
3
自然段,初步体会文字中的画面美。
⑴顺着文字,把画面想完整。
⑵关注背景映衬下的动态描写,把画面读活起来。
⑶借助关键词,读出画面背后的情感。
3.
迁移运用,自主阅读课文
1
、
2
自然段,读出春、夏之美。
⑴自读感悟。
⑵交流、朗读汇报,感受独特韵味。
【设计意图】
教学要遵循学生的真实学情。
文字中动态的画面是
学生自己能读懂的,
而文字背后
的独特韵味,
< br>是学生不能自己读懂的。
需要顺着学生的真问题,
真困难
,
搭建有效支架,
在学生初步
72
-
-
-
-
-
-
-
-
-
上一篇:英语作文University Life
下一篇:埃克森美孚面试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