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成都理工大学
2015
届本科毕业设计(论文)
跨文化传播视角下的东南亚反华原因
作者姓名:艾青青专业班级:
2011100602
指导老师:
唐春兰
摘
要
p>
东南亚反华现象的存在,
实际反映了我国跨文化传播上的不足。
p>
首先在对文
化的理解上,我国历史上长期以来的文化强势输出,在东
南亚所占的文化优势,
造成我国在新环境下跨文化传播的忽略受众的差异性,
东南亚的特殊性,
导致传
播效果削弱。
其次,
而在以美国为代表的的西方文化的冲击之下,
由于缺乏针对
性,
我国对西方的有意丑化我国形象的传播行为
难有反抗之力。
最后,
我国目前
对东南
亚的文化传播主力还是集中在华侨,
一个文化群体在地理上融合另外的一
个文化群体,
两个文化群体间融合速度最快,
但是排斥
效果也最大,
而目前显示
的东南亚反华现象就是这种文化排斥效
果的集中表现。
关键字:跨文化传播
国际传播
文化
东南亚
I
成都理工大学
2015
届本科毕业设计(论文)
Southeast Asian anti-China reasons
under the
perspective of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Abstract
:
The
existence of the phenomenon of anti-Chinese in
Southeast Asia, actually
reflects
the
lack
of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on.
First,
the
understanding
of
culture, history, our culture has long
been a strong output in Southeast Asia's share of
cultural superiority, resulting in the
new environment of cross-cultural differences in
the
spread
of
ignoring
the
audience,
special
Southeast
Asia,
leading
to
the
dissemination
of
results
weakened.
Secondly,
while
under
the
impact
of
the
United
States as the representative of the
Western culture, due to the lack of specificity,
our
intention to demonize the West
propagation behavior of the image difficult to
resist
the power. Finally, our current
culture is still the main focus on the spread of
overseas
Chinese
in
Southeast
Asia,
a
cultural
group
fused
another
cultural
group
Geographically,
the
integration
between
the
two
cultural
groups,
the
fastest,
but
exclude the effect is the largest in
Southeast Asia and the anti currently displayed
this
phenomenon is the effect of the
concentrated expression of cultural exclusion.
Keywords
: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culture
southeast Asia
p>
II
成都理工大学
2015
届本科毕业设计(论文)
目
录
第
1
章
绪
论
...
..................................................
...
1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
义
......................................
.....
1
1.2
研究现状与主
要内容
....................................
.......
1
1.3
研究思路
与方法
....................................
...........
2
第
2
章
p>
我国对东南亚的跨文化传播
..................
...................
2
2.1
东南亚基本情况
........................
.......................
2
2.2
历史上中国对东南亚的跨文化传播
..............................
2
2.2.1
远古的传说<
/p>
........................................
.....
3
2.2.2
跨文化传播方式
.........
...............................
3
第
3
章
p>
跨文化传播
.........................
..........................
4
3.1
跨文化传播概念
............................................ ..
4
3.2
跨文化传播的典型案
例
......................................
...
5
3.2.1
美国
对加拿大跨文化传播与本土化抵制
.....................
5
第
4
章
p>
跨文化传播视角下的反华现象原因
...............
................
6
4.1
特殊的文化传播载体
--
华侨
....................................
6
4.1.1
东南亚华侨迁
居史
.....................................
..
6
4.1.2
华侨对
中国跨文化传播的影响
.............................
7
4.2
以美国为代表的文化传播冲
击
...................................
8
4.3
我国对外媒体跨文化传播对
话意识的缺乏
.........................
8
4.3.1
对文化差异的
漠视
.....................................
..
8
4.3.2
缺乏针
对性
.....................................
.......
10
4.3.3
< br>从“同化”到“濡化”的转变
.......................
.....
11
结
论
...
..................................................
.........
12
致
<
/p>
谢
............................
.................................
13
p>
参考文献
..........................
.................................
14
p>
III
成都理工大学
2015
届本科毕业设计(论文)
IV
成都
理工大学
2015
届本科毕业设计(论文)
第
1
章
绪
论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p>
东南亚地理位置独特,
使其在亚太地区有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
p>
这一地区成
为世界各大国实力较量的战场,
而在和平年代,
软实力的较量凸显,
文化传播的
影响力极为重要。
而对于中国,
东南亚地区实际是我国
的命门之一,
和东南亚建
立长期友好的合作关系关乎国家安全,
中国和东南亚从古至今就有千丝万缕的
“爱恨情仇”
,在文化上
有很多的共同之处,一方面我国与东南亚有了更多有助
于理解对话的相同的文化背景,<
/p>
另一方面,
历史上的如潮水般的中华文化传播让
< br>现今的东南亚对中华文化产生里抵制情绪的一个原因。
本选题力图探究我国对东南亚跨文化传播和东南亚反华现象之间的关系,
探究跨
文化传播策略以期和东南亚国家保持良好的合作关系。
1.2
研究现状与主要内容
p>
跨文化传播学是一门比较新的学科,
尽管它的起源可以回溯到
20
世纪
20
年
p>
代,但一直到
1959
年爱德华·霍尔
p>
(Hall)
的《无声的语言》一书才首次出现了跨
文化传播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p>
这一概念,
这也标志着跨文化传播学的真正
诞生。霍尔因此被称为跨文化传播学之父。除了提出“跨文化传播”这个概念,
霍尔还于
1950
年分别提出了跨文化紧张
(i
ntercultural
tensions)
和跨文化问题
(intercultural problem)
两个概念。
除霍尔以外,
20
世纪
60
年代克拉克洪和斯卓特
贝克的文化价值取向
(cultural
value
orie
ntations)
研究也是跨文化传播领域又一重
要理论贡献
。同年代奥利弗的《文化和沟通》
(Culture and Communicati
on)
,史密
斯
(Smith)
的《沟通和文化》
(Communication
and
Culture)
也对这一时
期的跨文化
传播研究作出了重要贡献。
奥利弗的研究主要是从修
辞的视角集中分析亚洲哲学
和他们的沟通行为。而史密斯着重研究了
13
种不同的沟通行为。①
①
陈国明,安然编著《跨文化传播学
关键术语解读》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10.05
1
成都理
工大学
2015
届本科毕业设计(论文)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p>
首先,确定好主题,利用学校电子图书馆的全国中文期刊数据库、博硕优
秀论文数据库,围绕主题开始查阅文献资料与网络资料,
积累一定数量的理论材
p>
料。
对跨文化传播学科知识进行深度了解,
试图以跨文化传播的角度去探究东南
亚反华现象。
p>
其次,
对东南亚文化与中华文化的历史方面进行大量文史材料的阅读
,
实际
上本课题是两个学科结合思维的结果。
< br>
最后,对自己所掌握的理论材料与事实材料统计比较,找到课题研究的切入
p>
点。在论文写作过程中,向受众专家与导师请教。获得有益的指导,从而保障
论文写作的正确方向。
第
2
章
我国对东南亚的跨文化传播
2.1
东南亚基本情况
p>
东南亚在中国旧称,南洋”
,包括位于中南半岛和马来群岛的缅甸、
泰国、
老挝、柬埔寨、越南、马来西亚、新加坡、文莱、印度尼西亚和菲律宾等国家。<
/p>
东南亚位于亚洲与大洋洲、
太平洋和印度洋之间,
扼守东西方交通要道,
是世界
上多种民族和文化的重要
交汇点。
因此,
在漫长的历史时期中,
东南亚地区逐渐
形成民族成分众多、语言结构复杂、宗教信仰多样、文化内涵丰富的特点
。
东南亚各国是中国的近邻,
它们有的
与中国山水相连,
有的与中国隔海相望。
地理环境使中国自古就
与东南亚建立了密切的关系。
在长期的交往中,
中国与东
南亚各国的文化交流硕果累累,中国文化对东南亚影响深远。
2.2
历史上中国对东南亚的跨文化传播
中国与东南亚各国是近邻,
据中国史籍记载,
< br>至迟在公元前
3
世纪前后,
中<
/p>
国就开始与东南亚地区进行交往,到明、清西朝关系更加密切。可见,中国文化
2
成都理工大学
2015
届本科毕业设计(论文)
在东南亚传播及彼此间的文化交流至少已有两干多年历史了。
显然,
< br>由于地理位
置的远近、
道路的险易、
当地文化发展水平的高低等多种因素,
中国与东南亚国
家建
立关系的时间亦有早有迟。
而且,
由于各国的内外因素,
中国与东南亚的交
往亦有曲折反复,有时高潮迭起,有时暂落低谷。但
总的说来,这种关系可称源
远流长,而且呈持续发展的趋势。
2.2.1
远古的传说
p>
中国与东南亚地区各国之间的悠久关系,
首先反映在中国和有关国家
的古代
传说之中。
中国历来重视与周边国家和地区的联系,
因此,
在中国的古籍记载中,
有许
多反映这种联系的传说。
在东南亚地区各国中,
中国与越南山水相连,
两国
间的
交往尤为久远和密切,
因而在中国古籍中记载了许多关于两
国从上古时代起就已
建立联系,三皇五帝中的神农、颛顼、尧、舜等曾经南抚交趾的传说
。如
{
淮南
子
}
。主术训”载:
。昔者神农之治天下也,??其地南至交趾,
北至幽都,东至
炀谷,
西至三危,
莫不
听从。
”
又如
《史记》
。
五帝本记”
称颟顼曾
“南至
于交趾”
,
噬尚书大传》有“尧南抚交趾。之说。这类传说中所
提到的交趾,古指五岭以南
包括今越南北部和中部在内的广大地区,说明中国和这些地区
很早就建立了联
系。
2.2.2
跨文化传播方式
p>
中国对东南亚文化传播的途径多种多样,但主要可归结为官方和民间两大
类。
官方交流主要是国家间互派使者,
< br>互赠礼物。
在中国封建王朝统治时期,
历代皇
帝受
“普天之下,
莫非王土”
的中央帝国观念的影响,
把周边国家均视为
“藩属”
,
把它们向中国派遣使者和贡献礼物的举动称为“朝贡”
。①
①
杨保筠著《中国文化在东南亚》大
象出版社
,1997
年
12
月第
1
版
,
第
19
页
3
成都理工大学
2015
届本科毕业设计(论文)
查耶击败元军后,
夺取了部分火器,
并很快掌握了制造火药和
火器的技术,
使其
军事实力迅速增强。
毋庸置疑,
火器的传入在他后来建立麻诺巴歇王国,
并较快
p>
地统一整个印度尼西亚的过程中曾经发挥了重要作用。类似的例子是很多的。
值得注意的是,
有时中国文化也通过东南亚国家之间
的联系而间接地传人。
一些
受中国文化濡染较深的国家在与周边
各国的交往中,
有意无意地把它们所吸收的
许多中国文化的因素
传播到其它国家。
例如,
公元十七八世纪越南南方阮氏割据
p>
政权就曾通过与柬埔寨宫廷联姻、
对柬埔寨和占婆发动战争并迫使当
地人民接受
其服饰和风俗习惯等各种方式和手段,
加速其深受汉
文化影响的文化因素在这些
国家的传播。
民间交流主要是通商贸易。
在
其中发挥主要作用的,
既包括由东南亚国家或
经由这些国家来华
的商旅,也有扬帆远航或长途跋涉前往东南亚经商的中国商
人。当时,由于航海技术尚受
季风的影响,中国商船到东南亚国家后,须在当地
等候数月,
一
方面从事贸易,
另一方面也为等待顺风向的季风,
以平安返回家
园。
商人们不仅把中国的商品带到东南亚,
而且在那里留驻期间
,
有意无意地把中国
的生产技术、
语言
文化、
生活方式、
生活习惯带到那里,
在当地产生一定的影响。
第
3
章
跨文化传播
3.1
跨文化传播概念
p>
顾名思义,
跨文化传播是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之间发生的信息传播与
文化交
往活动。
人作为社会性的存在,
总是生活于一定的文化情境之中,
并时时处处受
到这种文化情境
的制约和指引。
跨文化传播作为一种文化情境,
其特殊性在于这
种文化情境的制约与指引功能具有多向复杂性,
这些同时发挥作
用的多向性指引
之间甚至可能存在着对立性差异。在跨文化传播的语境下读解文化,我们
发现,
文化总是与特定人群这样的文化主体相联系,
总是首先表
现为某些人的文化。
不
同的人群形成不同的文化个性,不同的文
化体系也相应地拥有不同的特定人群,
并使得这些特定人群成为某种具有文化属性的文化
中人。
每一个个体文化问有着
某种质的差异,不同的文化个体间
往往有着某种无形但却又十分明晰的文化边
4
成都理工大学
2015
届本科毕业设计(论文)
界。
文化的意义体系为其文化中人设置了个性化的意义编码与解读程序,
文化差
异的存在使得不同文化间的人们由于对于这种程序的理解差异而经常发
生误解
并由此发生文化冲突,从而导致不同种族的其他冲突形式。①
跨文化传播应该立足于文化传播与不同文化人群之间的关系,
使
用符合社会
文化规律的的传播手段和策略,
这样才会有很有的跨
文化传播效果,
不然就会适
得其反,
不
当的跨文化传播手段会使文化受众产生抵触,
从而产生文化传播反效
果,文化传播反效果一个十分极端的表现方式就是“文化肃清”
,例如:
98
年印
尼反华事件,从文化传播层面分析,就是
由于这个原因。
3.2
跨文化传播的典型案例
3.2.1
美国对加拿大跨文化传播与本土化抵制
美国拥有全球最专业的传播媒体,
使之拥有了更多的话语权推行
美国文化的
普世价值观,
实际上信息的全球化更多的表现为美国
信息的全球化,
这是由于信
息传播媒体实力的差异、
信息流动的不平衡导致的。
加拿大是美国的邻居,
按理
说更容易在美国的跨文化传播攻势下“文化泛美化”
,可是
由于跨文化传播中的
“本土化抵制”而失败。我们可以把本土化理解为重视、尊敬、定位
人所处的环
境和社会生活。本土化鼓励描述特殊性
(disti
nctiveness)
、独立性和主权性
(sovereig
nty)
。本土化的哲学基础是:人栖息的区域应该是主导,它塑造并让
人铭记其存在的进程。
更广泛地研究分析本土化,
保证
了在全球化趋势下,
对文
化差异、
本土
文化的衍生及实用性的具体研究。
为了全面探究本土化概念的组成
情况,
必须鉴别出研究全球和本土的特点所分配的不同内涵。
②辩论的前提主张
是创造世界文化的正是与日俱增、
交会的各种
本土文化,
全球化的核心问题则是
文化同质化和异质化之间的辩
证压力。
从全球化的角度看
,
同一的世界文化是全球化的结果,
它会干预本土文化的
①
单波
<
/p>
石义彬主编《跨文化传播新论》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5
年
11
月第
1
版
,
第
35
页
陈国明,安然编
著《跨文化传播学关键术语解读》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10.05,
第
95
页
②
5
-
-
-
-
-
-
-
-
-
上一篇:均值方差分析研究
下一篇:(完整版)标准预防培训试题(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