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不能为空

当前您在: 主页 > 英语 >

汉末衰征

作者:高考题库网
来源:https://www.bjmy2z.cn/gaokao
2021-02-08 05:16
tags:

-

2021年2月8日发(作者:性格特点)


汉末衰征:“浮华交会”之风



论文作者



孟繁冶

/


夏毅辉



论文关键词



东汉末年


/


民风


/


士风


/


官风/“浮华交会”



< /p>


东汉和、安以后,由于宦官、外戚交替专政,导致社会政治日益衰退、百疴辄生,此时虽有 “党人”


群起担荷责任、匡救乱世,但终究还是“国随其亡”。


[1](


《汉纪·灵帝建宁二年》


)


学界对此多从“士


之自觉”的角度加以考察,甚有美誉,却常常忽略东汉社会颓势已成, 不可逆转,所谓“士之自觉”,始


终挟裹在末世衰征之中,社会中的“浮华交会”盛行, 民风、士风、官风陵替,士林的“振拔”与匡救最


终仍被湮灭。





一、民风之殇





民风是一个社会盛衰的晴雨表,所以中国古代先贤或王者都特 别注重“移风易俗”①



东汉以名教治天


下,有一个重要目的就是激励士民砥砺操行,讲究名节,从而鼓动风气。然和、安以后,社会中洋溢着一


片“浮华”之风。首先,社会经济生活中人们普遍舍本逐末、竞相牟利。这种情况早在汉明帝时 就已显露


出种种端倪,永平十二年五月的诏令中说当时“田荒不耕,游食者众”。


[2](



2


《明帝 纪》


)


和、安



的著作里多有揭露。王符《潜夫论·务本》说:“今民去农桑,赴游业,披采众利,聚之 一门,虽于私家


有富,然公计愈贫矣。”又《浮侈》中说:“今举世舍农桑,趋商贾,牛 马车舆,填塞道路,游手为巧,


充盈都邑。治本者少,浮食者众。商邑翼翼,四方是极。 今察洛阳,浮末者什于农夫,虚伪游手者什于浮


末。是则一夫耕,百人食之,一妇桑,百 人衣之。以一奉百,孰能供之?天下百郡千县,市邑万数,类皆


如此,本末何足相供?则 民安得不饥寒?饥寒并至,则安能不为非?”不仅如此,


《浮侈》中还多次提到,


当时的人们不择手段地竞相牟利、


穷形尽相:


“或事口舌,


而习调欺,


以相诈绐”;


“或以谋奸合认为业”;


“或以游敖博弈为事”;“或丁夫世不傅犁锄,怀丸夹弹,携手 遨游。或取好土作丸卖之”;“或作泥车、


瓦狗、马骑、倡俳、诸戏弄小儿之具以巧诈” ;或“起学巫觋,鼓舞事神,以欺诬细民,荧惑百姓”;“或


栽好缯,作为疏头,令工采 画,雇人书祝,虚饰巧言,欲邀多福”。总之,按照王符的观察,当时社会中


人无论男女 老少都在为钱而奔忙,只要能弄到钱,不管是经商、演戏、求神、弄鬼、欺诈、赌博,什么都

干。崔寔对此种情况也有深刻的观察,他在《政论》中说,当时人们纷纷弃农从商,致使“农桑勤而利薄,< /p>


工商逸而入厚。故农夫辍耒而雕镂,女工投抒而刺绣,躬耕者少,末作者众”。

< p>




天下贵末贱本、竞 相逐利的结果就是舆服、丧葬制度形同虚设,奢侈之风盛行。虽然东汉从明帝开始,


就曾 明令抑禁奢华,如上引永平十二年五月的诏令中说:“今百姓送终之制,竞为奢靡。??又车服制度,

< p>
恣极耳目。田荒不耕,游食者众。有司其申明科禁,宜于今者,宣下郡国。”[2](卷

< p>
2


《明帝纪》


)


又安帝


永初元年秋九月,


“庚午,


诏三公明申 旧令,


禁奢侈,


无作浮巧之物,


殚财原 葬。


”[2](卷


2


《安帝纪》


)



由于社会积弊兹久,无法挽回。正所谓 “上为淫侈如此,而欲使民独不奢侈失农,事之难者也”。


[3](


65


《东方朔传》


)


因此抑奢之令,虽言之凿凿,听之则藐藐,无有成效。而和、安以后,纲纪颓弛,政衰

< p>
时乱,此类禁令,如同空文。于是奢靡僭越之习,相沿成风。正如《全后汉文》卷

< br>46


《政论》中崔寔所说:


“王政一倾,普天率土莫不奢 僭者,非家至人告,乃时势驱之使然。”





王符在《潜夫论·浮侈》中记载这种奢侈浮华之风说:“今京 师贵戚,衣服饮食,车舆庐第,奢过王


制,固亦甚矣。且其徒御仆妾皆服文组綵牒,锦绣 绮纨,葛子升越,筩中女布,犀象珠玉,虎魄瑇瑁,石


山隐饰,金银错镂。穷极丽靡,转 相誇咤。其嫁娶者,车軿数里,缇帷竞道;骑奴侍童,夹毂并引。富者


竞欲相过,贫者耻 其不逮。一饷之所费,破终身之业。”“今京师贵戚,郡县豪家,生不极养,死乃崇丧,


或至金玉镂匣,檽梓楩,多埋珍宝,偶人车马,造其大冢,广种松柏,庐舍祠堂,务崇华侈。”

< br>




《全后汉文》卷


46


《政论》记载,崔窟也观察到了这种社会危机,他说当时存在三患: 一曰:奢僭。


时人竞为“僭服”、“淫器”;“婢妾皆代瑱揥之饰而被织文之衣,”“余 黄甘而厌文绣”;“玩饰匿于


怀袖,文绣弊于帘帏”。二曰:弃农经商。所谓“农夫辍耒 而雕镂,女工投抒而刺绣,躬耕者少,末作者


众。”弄得仓廪空虚,“百姓穷困而为寇“ ,或“饥绥流死,上下相匮”。三日:厚葬。父母送终,尽为


“高坟大寝”、“饷牛作倡 ”;“轜梓黄肠,多藏宝货”。因厚葬风习蔓延,人人仿效,不惜倾家荡产,


结果是“穷 厄既迫,起为盗贼”。





仲长统则从更为深广的历史背景抨击这种弊病,他在《昌言·损益》中指出:“井田之变,豪人货 殖,


馆舍布于州郡,田亩连于方国。身无半通青伦之命,而窃三辰龙章之服;不为编户一 伍之长,而有千室名


邑之役;荣乐过于封君,势力侔于守令。财赂自营,犯法不坐。刺客 死士,为之投命。”《后汉书·王充


王符仲长统列传》


:“汉兴 以来,相与同为编户齐民,而以财力相君长者,世无数焉。”“豪人之室,连栋


数百,膏 田满野,奴婢千群,徒附万计。船车贾贩,周于四方;废居积贮,满于都城。琦赂宝货,巨室不

< br>能容;马牛羊豕,山谷不能受。妖童美妾,填乎绮室;倡讴伎乐,列乎深堂。宾客待见而不敢去,车骑交< /p>


错而不敢进。三牲之肉,臭而不可食;清醇之酎,败而不可饮。睇盼则人从其目之所视,喜 怒则人随其心


之所虑。此皆公侯之广乐,君长之厚实也。”





总之,作为汉末政治紊乱,纲纪失 坠的必然结果,整个社会从上到下呈现出一派浮华奢侈、恣意妄为、


人欲横流的喧嚣场景 。民风之殇已经说明东汉王朝必然趋向灭亡的大背景。





二、士风之殇





在中国古代社会,士被认为是“四 民”之首,也是国家与社会风教、纲纪所系、所在,因而士从某种


程度上引领着一个社会 的风气。故早在战国时荀子就在《儒效》中说:“儒者在本朝则美政,在下位则美


俗,儒 之为人下如是矣。”而其中所谓“正身之士”更是这个社会的“正气”所在即《尧问》所言:“彼


正身之士舍贵而为贱,


舍富而为贫,


舍佚而为劳,


颜色黎黑而不失其所。


是以天下之纪不息,


文章不废也。



降及西汉,国家之所以倚重儒生,主要因为儒生 “务忠良”、“以节优”②



对于“移风易俗,使天下回心


而乡道”[3](《贾谊传》


)


有利。东 汉倡导名教治天下,除了希望做到人尽其才、官称其职外,就是“尊


崇节义,敦励名实” ,


[4](



13

《两汉风俗》


)


达成政教双赢的目的。颜之推曾在《颜氏 家训·名实》释


“名教”曰:“劝也,劝其立名,则获其实。且劝一伯夷,而千万人立清 风矣;劝一季札,而千万人立仁


风矣;劝一柳下惠,而千万人立贞风矣;劝一史鱼,丽千 万人立直风矣。故圣人欲其鱼鳞凤翼,杂沓参差,


不绝于世,岂不弘哉?四海悠悠,皆慕 名者,盖因其情而致其善耳。”





然而荀子也很早就看出,士人有“仰禄之士”和“正身之士”两类,二者中能够真正引领 一个社会之


正气的只有“正身之士”,而所谓“正身之士”毕竟是不多的。众所周知,东 汉末年的“党锢”事件,可


以说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士大夫群体担荷责任、匡救乱世之运 动,涉及“诸生三万余人”,


[2](


《党锢列


传》


)


然真正称得上“正身之士”者,


也不过是李膺、


陈蕃、


王畅、


范滂等几位党魁和当时被称为“三君”、


“八俊”、“八顾”、“八及”、“八厨”③



的少数骨干,如李膺“风格秀整,高自标持,欲以天下风教< /p>


是非为己任”。


[5](



1


《德行》


)


陈蕃“言为 士则,行当世范,登车揽辔,有澄清天下之志”。


[5](


卷< /p>


1


《德行》


)


范滂亦“登车揽辔,有澄清天下之志”。


[2](


《党锢列传》


)


而绝大多数参与党事者应该都是


属 于从风随响,或者倾慕上述诸人之风采,甚至还有的是为了求其拔举。当然其中主要是第一种情况。


《后


汉书·党锢列传》记载这种情况说:“李膺振拔污险之中,蕴义生风,以 鼓动流俗,激素行以耻威权,立


廉尚以振贵执,使天下之士奋迅感慨,波荡而从之。”即 便算上所有参与者,也不过三万余众,这在一个


以儒学治国的时代,其比例并不是很大的 。更何况汉末党事主要针对宦官阉竖,此为当时之社会巨蠹、祸


害所在,所谓“正直废放 ,邪枉炽结”,故而士林反响强烈。不过,党事毕竟只有二十余年,所反映的也


只是部分 士大夫和太学生救世的悲壮。因此,东汉社会崇尚名节,虽然出现了上述李膺、陈蕃、王畅、范

< br>滂等坚贞不屈的抗厉之士,但东汉政治之颓弛、社会之趋华早已显现。在这种大趋势之下,土不免于俗,< /p>


士风也在四处漫漶的浮躁、浮华中沦丧。具体表现如下:





首先,学风趋华,儒学陵替。东汉 和、安以前,士林学风已渐与西汉时笃守章句、竞明经学的传统发


生背离。史称光武帝笃 信图谶,“用人行政亦以谶书从事”,


[6](



4)


明、章二帝祖述而因之。从此,东


汉从一开始 就弥漫着一片谶纬迷信之风。士林中虽有桓谭、张衡等人讥以“虚妄”,力陈摒抑,然此风已

长,漫漶成灾。张衡曾谓曰:“自中兴以来,儒者争学图纬,兼复附以訞言。”可知图谶已成为当时士人


争相求仕的“捷径邪至”。


[2](


《张衡 传》


)


同时前引王符《潜夫论·务本》中说汉末社会盛行“起 学巫


觋,鼓舞事神”;“或栽好缯,作为疏头,令工采画,雇人书祝”之风,不能不说是 这种士林图谶之学的


民间翻版。





又王充《论衡·程材》记载当时朝廷重文吏、轻儒生的风气, 迫使昔日欲以儒生资格入士的士人,纷


纷转习文吏之事:“是以世俗学问者,不肯竟明经 学,深知古今,急欲成一家章句。义理略具,同趋学史


书,读律讽令,治作情奏,习对向 ,滑习跪拜,家成室就,召署辄能。??是以古经废而不修,旧学暗而


不明,儒者寂于空 室,文吏哗于朝堂。”这一情况的出现一方面是东汉光武、明帝以来婴心吏事、重视文


法 的直接结果,④



另一方面也说明当时儒生开始抛弃“古经”、 “旧学”传统,一味追华媚俗,所谓“学


问”不过是士人们争相跻入官场的一块敲门砖而 已。





和、安以后,“儒学陵替”[2](《樊准传》


)

< p>
之势更甚,


《后汉纪》卷十五《殇帝纪》载尚敏《陈兴广

< br>学校疏》



“自顷以来,


五经颇 废,


后进之士,


趣于文俗;


宿儒旧学,


无与传业,


由是俗吏繁炽,


儒生寡少。


??


太学之中,不闻谈论之声,从横之下,不睹讲说之士。?? 今百官伐阅,皆以通经为名,无一人能称。”


《后汉书·儒林传上序》亦云:“自安帝览 政,薄于艺文,博士倚席不讲,朋徒相视怠散??。”汉质帝


时,虽然京城太学“游学增 盛,至三万余生。然章句渐疏,而多以浮华相尚,儒者之风盖衰矣。”对此,


王符在《潜 夫论·务本》中曾严厉地批评当时这种学风说:“今学问之士,好语虚无之事,争著雕丽之文,

< br>以求见异于世,品人鲜识,从而高之,此伤道德之实,而或蒙夫之大者也。”可见学风已深陷于浮伪虚妄< /p>


之中。




< /p>


应该说明,东汉后期“儒学陵替”虽自咎于身,章句之繁琐必断送其生命力,此已为当时后 世学者所


论及,无须赘述。然时学人鄙薄章句,博涉古今,并非都有郑玄“述先圣之元意 ,整百家之不齐”[2](卷


35


《郑玄传》

< br>)


之精神,而大多属于趋华媚俗、急功近利。





其次、虚造声誉,欺世盗名。东汉 以名教人,士大夫崇尚名誉,国家选官取仕亦“徒因众誉”,于是


求名成为一时风气。诚 如赵翼在《廿二史札记》卷五“东汉尚名节”条中所说:“盖当时荐举征辟,必采


名誉, 故凡可以得名者,必全力赴之。好为苟难,遂成风俗。”然而这种纯粹的“以名取人”也必然会使


原本通过恪守并身体力行人伦道德而获得声名的制度出现异化,而表现出时人藉助道德手段以沽名钓誉的


种种矫行。其中尤以假隐拒仕最为虚伪。东汉中期确实有一部分道德高尚的“岩穴之士” ,因其不慕荣利、


淡泊守志而获得了广泛的社会声誉,“其风声足以激贪厉俗”,成为当 时各级政府竞相礼聘、罗织的对象,


借以邀取天下士心。东汉后期以来,由于士林官场流 俗鼓动,致使风教纲纪弛废,朝廷为了振饬政治,也


开始数度大规模征聘处士。在这种社 会需求之下,一方面是高士声名益发升高,而且辞官、拒仕愈多,声


名相应也就愈高。如 顺帝时处士法真,前后四征,仍“深自隐绝,终不降屈”,虽不仕,却名动朝野,史


称其 友人曰:


“法真名可得闻,


身难得而见,


逃名而名我随,


避名而名我追,


可谓百世之师者矣。


”[2](


《逸


民列传》


)


另一方面则由于拒仕可以带来名誉身价以及朝廷的礼遇,致使一部分投机者借拒仕 以养声名。


如隐士姜肱,


屡征不仕,


以 至于顺帝不得不叹服说:


“肱抗陵云之志,


养浩然之气,


以朕德薄,


未肯降志。


然《风俗通义·十反》却记载姜肱自言其拒仕是“以虚获实,蕴藉声价”;同书《愆礼》亦云:“南阳张


伯大、邓子敬??俱去乡里,居缑氏城中,亦教授,坐养声价。”对此,范晔《后汉书·方士 传论》中说:


“汉世之所谓名士者,其风流可知矣。虽驰张趣舍,时有未纯,于刻情修容 ,依倚道艺,以就其声价,非


所能通方物,弘时物也。及征樊英、杨厚,朝廷若待神明, 至,竟无它异。英名最高,毁最甚。李固、朱


穆等以为处士纯盗虚名,无益于用,故其所 以然也。”




由于绝大多数士人竞相求名而不择手段,又因政教陵替,察举失真,致使“虚造声誉”之风盛行。此


时所谓“名士”,不过是欺世盗名之辈耳。





第三、背叛礼教、儒雅日替。汉末儒学渐衰,老、庄思想兴起 。其间虽有郑学“兼通古今文,沟合为


一”,


[7](p142 )


试图予以振兴,然“其说出于折衷调停,犹近章句之烦琐”,


[8](p356)


并无真正振兴


纲纪之社会政治功能,于 是士大夫渐以失望,甚至予以批判、将其抛弃,他们或超然避世,或放浪形骸。

-


-


-


-


-


-


-


-



本文更新与2021-02-08 05:16,由作者提供,不代表本网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bjmy2z.cn/gaokao/612293.html

汉末衰征的相关文章

  • 爱心与尊严的高中作文题库

    1.关于爱心和尊严的作文八百字 我们不必怀疑富翁的捐助,毕竟普施爱心,善莫大焉,它是一 种美;我们也不必指责苛求受捐者的冷漠的拒绝,因为人总是有尊 严的,这也是一种美。

    小学作文
  • 爱心与尊严高中作文题库

    1.关于爱心和尊严的作文八百字 我们不必怀疑富翁的捐助,毕竟普施爱心,善莫大焉,它是一 种美;我们也不必指责苛求受捐者的冷漠的拒绝,因为人总是有尊 严的,这也是一种美。

    小学作文
  • 爱心与尊重的作文题库

    1.作文关爱与尊重议论文 如果说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的话,那么离开了尊重同样也谈不上教育。 因为每一位孩子都渴望得到他人的尊重,尤其是教师的尊重。可是在现实生活中,不时会有

    小学作文
  • 爱心责任100字作文题库

    1.有关爱心,坚持,责任的作文题库各三个 一则150字左右 (要事例) “胜不骄,败不馁”这句话我常听外婆说起。 这句名言的意思是说胜利了抄不骄傲,失败了不气馁。我真正体会到它

    小学作文
  • 爱心责任心的作文题库

    1.有关爱心,坚持,责任的作文题库各三个 一则150字左右 (要事例) “胜不骄,败不馁”这句话我常听外婆说起。 这句名言的意思是说胜利了抄不骄傲,失败了不气馁。我真正体会到它

    小学作文
  • 爱心责任作文题库

    1.有关爱心,坚持,责任的作文题库各三个 一则150字左右 (要事例) “胜不骄,败不馁”这句话我常听外婆说起。 这句名言的意思是说胜利了抄不骄傲,失败了不气馁。我真正体会到它

    小学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