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氏文通白话文翻译
马建中
序
古代先人们把发现事物当作自己的事业,
于是废弃结绳而创造了书契,
< br>然后
文字就出现了。根据象形之法造出来的就叫文,形和声相搭配在一起的叫做字
,
形和声随着时代变化相沿习用,
讹传谬误的地方可以说数不尽
,
上古时期文字不
算太多,汉朝接着秦朝大兴文字之学,出现了
郑玄,许慎等文字学家。他们进行
探究的时候一定要考究最初的书籍,
< br>于是小学兴起了。
从汉代开始衰退,
小学各
部分工,各司其职。欧阳永叔说:“《尔雅》产生于汉代,给名物正名,用了大
量的文字去说明,于是有了训诂之学。”许慎作说文,于是产生了偏旁之学,篆
书和隶
书的古文字,形体各不一样,于是产生了字书之学。五声异律
、清浊相
生,孙炎开始研究字音,于是有了音韵学。吴敬甫把文字研究分为三个部分,一
是体制,二是训诂,三十音韵。
胡元瑞则说
文字学
的支端,有十数种观点,有多
如形文的,意思的,<
/p>
音韵的,迹象的,考究的,评论的,都要统统删除掉,文字
学不外
乎训诂,音韵,字书这三种学说而已。这三种学说在清朝已经完备。凡是
训诂解释的难处
,点画的细腻,音韵的细微处,没有不详细地参考旁证书籍的,
探究出最合适的答案,<
/p>
但是各家的得失不同。
平凡的人和充满好奇心的人,
通常
又相互议论,
众说纷纭,
莫衷一是。
于是字形字声在传世的过程中不可能不发生
变化,
,
如今想要用多次变化过后的字形字声区推测原始的字形字声,
是非常困
难的事情。
所以根据已经变化
的字形字声来证明那些原始的字的形声,
应该追根
溯源熟悉最开
始的书籍。
被证明的是一个字的疑问,
一个音的讹传,
一笔一画的
错误。
却不知道祖先在造字的时候,
笔画音韵都是千变万化的,
给他们字形和读
音,
原本就没有不变的道理,
所以一个字有一个字的写法,
一个字有一个字的读
音。形声都要一致,经历千百年,其变化也
不能太大。所以形和声最容易发生变
化,
是针对每一个字而言的
。
而形声变化了,
但是也有不变的部分就是针对由字
组合成句子来说的。
《易经》说“艮其辅,言有序”。
《诗经》说“出言有章”。
说的有序有章就是说有形有声的字。
使用的时候,
都非常合适,
这样子就能连成
文章。《左传》说:“物相杂谓之文”。《释名》说:“汇集众彩以成锦肃,汇
集众字以成词宜”。像锦縤一样。如今字形字声最容易发生变化,载文的书籍非
常多,<
/p>
让学习者没有适从之感。
汇集众字写成文章,
所传载的道理没有发生变化
了,
古今还没有。
然后又以易懂的只是教授学习的人,
那些只是都到哪里去了?
《
礼记·学记
》说:
“每年招
收学生,隔一年要考察检验成绩,第一次就要考察
标点分段的能力。”
< br>《礼记》的注疏说:
“离经就是使段落句子通顺。”
《通
雅》
说:“离经辩句,就是让六经通达。”使学习者先要分辨句读。徐邈读作豆,皇
p>
甫茂正说:“读书不知道句度,下视服社。度即读”。这就是所谓的句心。但是
古人在学习小学的时候必须讲解经理,
断绝句读。
要
断绝句读一定要知道字汇集
在一起成句成读的意思。
《文心雕龙
》:
“人们说话,由字产生了句子,由句子
产生了文章,由文章
产生了篇章。篇之彪炳,章无瑕疵,章之明靡,句无玷也,
句之清英,字不妄也,振本而
末从,知一而万毕矣。”只是运用语法规律来解决
问题,刘氏并没有提出来
感慨小时候上学,开始学习《四书》,每天都听老师伊吾传教。长大后,成
了老师,
可以根据书上的只是推导文理,
对于一个一个字的类别,
字和字相配成
句字的意义,
同一个字可以放在句首,
也可以放在句尾。
也可
以说是句读先后参
差不齐的原因。
学校的老师本来是不太明白的
,
与那些熟读经书的人共同探讨其
所以然。古文中的词语,只能
说到这里了,这只能意会,不可言传。哎,如果只
是探求表面的东西,
< br>而不去深究深层的问题,
后代人学习的时候,
将如何探求
语
法学问呢?
由上到经史,
诸子百家,
下到志书小说,
凡措字遣词都可以说
明心中的想法,
以至于流传到今天,广博的引用,相互参考,总体来说,都有一成不变的
真理,
我以前不考虑自己的陈腐浅陋,取四书、三传、史、书、韩文作为历代文辞变化<
/p>
的宗领,也参考诸子、语策将其按字按句排列归类。广博地引用,依照例子而总
结出同类句子的规律,
掌握同一类现象而扩展之
。
穷尽考察古代的文献,
字里行
间也了解
得很透彻,都以为了解了,把自己的见解汇集成了一本书,名字叫《文
通》
。
该书分为四个部分,
天下可以学习的事情,
各自不相同,
而用各自的名字,
也有各自的主
要意思,
不能够互相混淆。
佛家之
“根
”
、
“尘”
、
“法”
、
“相”
< br>,
法律家之:
“以”、
“准”、
“皆”、
“各”、
“及”、
“其”、
“即”、
“若”,
与夫军中之令,司官之式,皆各自为条例。以及屈平之“灵”,庄周之“因是”,
鬼谷
之“捭阖”,苏张之“纵横”。所例出来的解释,不能够移到别的书上,如
果不进行全面
的解释,
标明其意义所在,
而为此进行界说,
< br>读者一定会感到茫然
而没有边际。故我们说是正名,然后才讨论实字。凡是可以解
说字义和字理的,
我们都叫做实字。也就是这个字可以做主语,可以做宾语,可以放在前
面,也可
以放在后面,都伴随着虚字。刘彦和云:
“至于‘夫’
、
‘惟’、
‘盖’、‘故’
者,发端之
首唱;‘之’、‘而’、‘于’、‘以’者,乃諨句之旧体;‘乎’、
‘哉’、‘矣’、
‘也’,亦送末之常科。”虚字所助,盖不外此三端,而以类
别之者因是已
。字类既判,而联字分疆庶有定准,故以论句读终焉。
虽然规矩
方圆的事儿可以授受,
但是心营意造
是不能教授的。
可以教授的东西,
往深了探
讨就不能教授了,所以刘氏所谓的文心,苏辙所论的文气,要一触而就。从古至
今,
都认为文学有不可授受的人,
那些认为可以授受的人没有共识。
经过十余年
的探讨,变成了这本书,我将探求自有文字以来,至
今没有人研究的奥秘,梳理
那些杂乱的树藤,给后人做一个先导,提出的观点可能还会有
很多的不足之处,
希望以后有志同道合的人细心领悟,
随时补正
,
让这本书更加完美,
让我十几年
的努
力没有白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