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七章
线粒体和叶绿体
1
.
比较线粒体和叶绿体在基本结构上的异同点。
答:
相同点:他们都是双层膜结构
的细胞器,都有外膜、内膜、膜间隙、基质
等结构。
不同点:线粒体的内膜向内凹陷形成众多的脊,上面结合有
ATP
合成酶;
叶绿体的内膜是一层光滑的膜,没有脊结构。除了内膜外膜之
外,叶绿
体还有存在于其基质之中的类囊体结构。
(具体的一些
细节结构还要参考
教材)
2
.
比较线粒体氧化磷酸化和叶绿体光合磷酸化的异同点。
氧化磷酸化:
(
1
)
p>
电子从高能位经电子传递链跃迁至低能位(
NADH->NAD
p>
)
(
2
)
p>
一对电子跨膜
3
次,向膜内转移
6
个质子
(
3
)
质子浓度是内低外高
(
4
)
p>
质子流由线粒体内膜外穿过
F0-F1
进入
基质
(
5
)
2<
/p>
个质子的跨膜产生
1
分子的
ATP
(
6
)
p>
形成
H
2
O
,利用
O
2
,放出<
/p>
CO
2
(
7
)
p>
化学能—
>
高能键能
光和磷酸化:
(
1
)
p>
电子从低能位经电子传递链跃迁至高能位
(NADP->NADPH
)
(
2
)
一对电子跨膜
2
次,向膜内转移
4
个质子
(
3
)
质子浓度是内高外低
(
4
)
p>
质子流由类囊体膜内穿过
CF0-CF1
进
入基质
(
5
)
3<
/p>
个质子的跨膜产生
1
分子的
ATP
(
6
)
p>
分解
H
2
O
,放出
O
2
,固定<
/p>
CO
2
(暗反应)
(
7
)
光能—
>
高能键能(—
>
化学能)
3
.
概述<
/p>
ATP
酶复合体的分子结构及
ATP
p>
合成酶的作用机制。
答:
ATP
酶复合体由
F1
头部和
F0
基部以及
两者共同形成的柄部组成。
F1
是<
/p>
ATP
酶的活性部位,
由
α
3
β
3
γ
δ
ε
五种亚基组成,
3
个
α
和
3
个
β
亚
基聚在一起形成橘瓣状的结构,
β
亚基是
< br>ATP
的结合位点;
γ
和
ε
亚基结
合形成转子。
F
0
是嵌入内膜的疏水性蛋白质,
由
a
、
b
、<
/p>
c
三种亚基组成,是跨膜质子通
道(质子
通过产生扭力让转子转动)
。
柄部实
质上是
F
1
δ
亚基与
F
0
的
a
、
b
亚基共同构成的起固定作用的<
/p>
“定子”
。
A
TP
合成酶的作用机制:质子通过跨膜通道产生扭力让“转子”逆时针转
动,而顺序调节三个
β
亚基上催化位点依次开启和关闭
,三个
β
亚基分别
随即发生和核苷酸紧
密结合
(
T
态)
、
松散结合
(
L
态)
和定置状态
(
O
态)
三种构象的交替变化,
“转子”每旋转
120
0
就与一个<
/p>
β
亚基结合就会使
该
β
亚基变成
L
态,从而释放
ATP
分子。
4
.
植物体
细胞中既然有叶绿体这种产能细胞器,为何还须有线粒体存在?
答:
叶绿体光合磷酸化作产生的<
/p>
ATP
和
NADPH
是不会释放到细胞质中去为细胞
供能的,它们全部用于光合作用的暗反应阶段,用以
再生核酮糖二磷酸
RuBP
。
5
.
氧化磷酸化的两大结构基础是什么?如何证明其各行其能?
答:
应该是电子呼吸传递链的四个
功能复合物(
I-IV
)
,和与之偶联
的
ATP
合
酶。至于用什么实验证明,
暂不清楚。
6
.
化学渗透假说是如何解释偶联氧化磷酸化机理的?
答:
化学渗透假说的基本观点有下:
(
1
)
p>
电子呼吸传递链有质子泵的作用,将
H+
泵
到线粒体内膜之外
(
2
)
H+
不能透过线粒体内膜,形成外高内低的质子浓度梯度差
(
3
)
H+
顺浓度梯度通过
F0-F1
进入基质,
推动
ATP
的合成从而将质子
梯度势能
转化为高能键能。
整个过程中:
从<
/p>
NADH
传来的一对电子,
电子传递链三
次跨膜移动,
并将
-
-
-
-
-
-
-
-
-
上一篇:英语日常交流用语礼貌用语
下一篇:基本英语日常交流句子_最常用的英语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