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不能为空

当前您在: 主页 > 英语 >

近现代翻译理论流变中的莎士比亚翻译-文档资料

作者:高考题库网
来源:https://www.bjmy2z.cn/gaokao
2021-02-06 05:51
tags:

-

2021年2月6日发(作者:bargain)


近现代翻译理论流变中的莎士比亚翻译





中国近代的翻译历程就是中国忧国忧民的民族人士推动西


学救国的历史。


与很多外国作品不同的是,


在中国是先有莎士比


亚翻译,才有了对莎士比亚的研究。而莎士比亚的被翻译、被研


究和被推崇,与中国自鸦片战争以来中国社会所经历的种种动


荡,< /p>


新文化运动的兴起以及社会思潮的转变有着深刻的关联。



现代不同时期具有代表性的翻译家均翻译过莎士比亚,


并通过自


己的翻译和翻译见解影响着中国的翻译研究的进程。





一、莎士比亚作品在中国的传入及其翻译实践





1564



4



23


日 出生于英国中部斯特拉福镇的威廉


?


莎士


比亚


(William


Shakespeare

< p>


1564-1616)


身处在伊丽莎白统治晚< /p>


期和詹姆斯一世统治前期的政权更迭的时代,


他亲历了英国资本< /p>


主义社会的全面发展,


并成为了文艺复兴的伟大代表,

< p>
将人文主


义关怀经过他的亲笔穿透了时间的隔墙,


至今仍影响着世人。



是莎士比亚作品的特殊时代性对近代动荡 的中国产生了深远的


影响。





“沙士比阿”即“Shakespeare”在出版物上的第 一个汉译


名字出现在


1839


年由林则 徐主持翻译的慕瑞的


《世界地理大全》


(


辑译成《四洲志》


)


中,


1984< /p>


年严复在翻译赫胥黎《天演论》


的《进微》篇中写到:“词人狭斯 丕尔”。孟宪强


(1994)


曾把中


国 莎学发展历程分为发轫期


(1856-1920)


、探索期


(1921-1936)



苦头期


(1936-1948)


、繁荣期


(1949- 1965)


、崛起期


(1978-1988)

< br>和过渡期


(1989-)


。而每次莎学研究的发展都是以 莎学作品的翻


译为基础展开的。同时,莎士比亚作品的翻译、莎士比亚作品的

< p>
评论、


研究与莎士比亚戏剧的演出在中国莎士比亚传播史上形成

< p>
了三足鼎立的局面,


其中对莎士比亚作品的翻译构成了评论、



究与演出的基础


(


李伟民 ,


2004)


。从文本形式上来说,莎士比亚

< br>作品的翻译大体上经历了文言文


(


林纾

< br>)



白话文


(

< br>田汉


)



欧化语



(


梁实秋


)



中国文学化的表达


(


朱生豪


)



诗剧


(< /p>


卞之琳和方平


)


这样一系列的形式。





二、莎士比亚翻译“媒”的功能以及翻译理论的交锋





20


世纪


20


年代之前,翻译家林纾、田汉分别通过文言文和

< p>
白话文完成了莎士比亚翻译“媒”的传播。


1904


年由林纾和魏


易根据理士和玛丽



兰姆所著的《莎士比亚剧本故事》翻


译而成的《英国诗人吟边燕语》问世。在


1910


年后的


10

< br>年中,


林纾和陈家麟合作以小说形式发表了莎士比亚的四部历史剧以


及一部悲剧,“由于迎合了中国传统文学对神怪小说的无限想


象,

< p>
该译本对莎士比亚在中国的流传和影响起到了关键作用。



(


王心洁、王琼,


2006)


林纾出生的年代虽早,但他的翻译思想却


是超前的。以下是林纾对《肉券》

< p>
(


即《威尼斯商人》


)


的 部分翻


译,用寥寥数笔,就将故事中人物的特点、情节冲突交待清楚,

< br>而读起来也颇引人入胜:





歇洛克者,犹太硕腹贾也,恒用母金取子,以居积得橐金无


数。


然如期要索,


未尝假借,


人多恨之。< /p>


仇家曰安东尼,


罗马人,


与歇同客于微臬 司。


其人惋侠好友,


有通缓急者,


必释 子金勿问。


歇洛克以为相形以败其业,憎之次骨。





1917


年兴起的新文化运动加速了莎士比亚的白话文翻译版


的问世。


1 921


年和


1924


年,


田汉参照日本的译本分别翻译了


《哈


孟雷特》和《罗 密欧与朱丽叶》。这标志着以白话文作为语言载


体的译本的出现,


从而使普通平民百姓能够有更多的机会接触到


莎士比亚。





1921


年至


1936


年这一时期在莎剧翻译过程中起到了开拓性


的作用。


一方面莎士比亚翻译作品继续其“媒”的作用,


出现了


几位举足轻重的莎剧翻译家,如朱生豪、梁实秋等;另一方面,


翻译者在翻译莎剧的过程中也开始了莎剧翻译的理论探索,


这些


探索主要以译者心得的形式出现在译本中的“ 序”或“ 后


记” 之 中,为中国近现代翻译理论研究奠定了基础。梁实秋、


朱生豪在其翻译实践中的探索集聚 了近代到现代中国翻译理论


讨论的焦点。





(1)


直译和意译的争论。





梁实秋是直译的代表,一方面他强调“ 存真”,另一方面


也强调采取必要的变通,信和顺无法同求时“ 宁顺而不信”。


同时强调注解的重要性。在《罗密欧与朱丽叶》中,他加了


76


个注解,


《哈姆雷特》


101


个注解。


而在翻译十四行诗的时候,


他甚至一共加了


126


个注解。





Eg


1


.Samson


Gregory



on


my


word



we’ll


not


carry


coals.





Gregory No



for then we should be colliers.




V1


萨:格来高利,我们不能给人搬煤。





格:不能,因为那么我们就成了煤 黑子啦。


(


搬煤俗谓“忍


辱”之意。在 各项劳役中搬煤是最下贱的工作。)――梁实秋译





不同于梁实秋的是,朱生豪追求的是莎氏的“ 神韵” 和


“ 意趣”,反对“ 逐字逐句对照之硬译,主张采用“意译”。

朱生豪的译作不求逐字对等,


但求传译原作的神韵与意趣。


语言


上既明白晓畅,也行文典雅、音韵和谐,便于读者阅读、朗读。

傅雷也持这一观点。





我们再来看一下他对上面例句的翻译





V2


桑 普森:葛雷古利,咱们可真的不能让人家当作苦力一


样欺侮。





葛雷古利:对了,咱们不是可以随 便给人欺侮的。――朱生


豪译





朱生豪的成功在于,他通过自己的悟性和深厚的文学功底,< /p>


将读者的视线引入了莎剧中人性这个永恒的话题,


使中国读者超< /p>


越了仅仅对情节的猎奇,


而开始思索莎士比亚作品所带来的人性< /p>


震撼。





(2)“异化”与“归化”的争议。





巴斯内特


(Bassnett)


和勒菲弗尔


(Lefevere)


的文化翻译论


提出了文化在源语和目的语之间的重要转化。

< p>
前者主张译文应以

-


-


-


-


-


-


-


-



本文更新与2021-02-06 05:51,由作者提供,不代表本网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bjmy2z.cn/gaokao/605997.html

近现代翻译理论流变中的莎士比亚翻译-文档资料的相关文章

近现代翻译理论流变中的莎士比亚翻译-文档资料随机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