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蒆
“
甚
矣
,
汝
之
< br>不
惠
”
是
否
主
谓
倒
装
袁
芈
p>
蒈
观点一:
“甚矣,汝之不惠”不是主谓倒
装
薆
节
p>
“甚矣,汝之不惠”这句话,出自《愚公移山》
。到目前为止,几乎
所有权威性的书籍
和参考资料,
都认为此句是主谓倒装句
(
即
“谓语前置”
或
“主语后说”
)
。
把此句翻译成
“你
的不聪明太过分了”
(
可参见人教版高中语文第四册和山西师范大学出版的
19
90
年第二期
《语文教学通讯》第
46
页
)
。由于是权威们说的,于是大家便
人云亦云,已成定论。其实,
我们只要稍加分析,不难看出这种说法是非常勉强,站不住
脚的。
羀
实际上,这句话的主语是
“汝”
;
“之
”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无义,
可不翻译;
否定副词“
不”与形容词“惠”
(
聪明
)
构成谓语。这句话的主干意思是“你不聪明”
。可见
此句的谓语当是“不惠”
,而不是“甚矣”
。
芇
那么,
“甚矣”是什么成分呢?
蚅
笔者在与其他同行讨论中,有人曾说,
“甚”是程度副词,
作“过分”讲,
“矣”是语气
词,
<
/p>
可要可不要,
“甚矣”可作补语,属补语前置。根据这种说法,把
“甚矣”调到后面,
这句就译成“你不聪明
(
< br>得
)
太过分了”
。虽然读起来拗
口,但毕竟比第一种说法好一些。
蚃
笔者认为第二种说法的前半部分是正确的
(
< br>即
“甚”
是程度副词,
作
“过分、
太、
实在太”
讲;
“矣”
是叙述句语气词,
可译成
“了”
,
也可以不译
< br>)
,
而不赞成后半部分的说法
(
即把
“甚
矣”作补语
< br>)
。
蒈
我们不妨把这句话的语序调整一下
(
古文教学,如遇倒装,必须调整语序
)
,将此句调整
为“汝之甚不惠矣”
,
“甚”作“不惠”的状语
,翻译出来便是“你实在太不聪明了”
。这样,
既符合现代汉语
的语言习惯,又符合语法规律
(
即前置的状语可移到主语之后,
谓语之前
)
。
肆
与之相同的还有:
“甚矣,
吾衰也。
”
(
《论语·
述而》
)
;
“甚哉,
有子之言似夫子也。
”
(
《礼
记·檀弓》
)
;
“甚矣,吾不知人也。
”
(
《史记·刺客列传》
)
等。
这三句中的“甚”都可以
分别调
整在“衰”
、
“似”
、
“不”之前状语。可译成“我实在太老了”
;
“有子的
话实在太像夫
子了”
;
“我实在太不了
解别人了”
。由此可见,
“甚矣,汝之不惠”是“状语前置”句
(程度
副词作状语前置)
,而不是“主谓倒装”句。这种情况不
只是以上的例子,还有如“甚矣,
习之能移人也。
”
(
彭士望《九牛坝观角氐戏记》
)
等,都属这种情况。
螅<
/p>
像这种副词作状语并前置的句子,古文中不少。如:
“必也,
p>
(
吾
)
使无讼。<
/p>
”
(
《论语·颜
渊》
)
;
“必也,
(
吾
)
正名乎!
< br>”
(
《论语·子路》
)
;
“甚矣,
(
有人
p>
)
爪其肤以验其生枯。
”
< br>(
柳宗
元《种树郭橐传》
)
p>
等,
(
后一句中的“甚”是“甚至”
)
。这三句都是省略句,后半部分都省
略了主
语
(
第一、二句省略了“吾”
,即孔子
;第三句省略了主语“有人”
)
。如加上主语(已
加)
,句式就与以上几句相同了。按照相同的方法,把“必”分别调整在第一
、二句中“吾”
之后,把“甚”调整在第三句中“有人”之后,使之成为“
(
吾
)
必使无讼”
;
“
(
吾
)
必正名乎”
和“
(
有人
)
甚爪其肤以验生枯矣”
。这样,既通顺,又好理解了。
< br>螀
另外,还有
时间副词作状语,状语前置的现象
。这种现象在古代汉语中较为普遍,与现
代汉语中的时间名词作状语并前
置的情况相似。
如:
“久矣,
吾不复梦
见周公。
”
(
《论语·
述
而》
)
;
< br>“始,吾以汝为天下之贤公子也。
”
(
< br>《战国策·赵策三》
)
;
“已矣
,国其莫我知也。
”
(
贾谊《吊屈原赋
》
。这句中的“已”
,应为“已经
<
/p>
”
)
。这三句中的“久”
、
“始”
、
“已”可
分别调整到“吾”和“其”之后,可译为:
“我很久不再梦见周公了”<
/p>
;
“我当初以为你是天
下的贤公子啊”<
/p>
;
“国人大概已经没有人理解我了”
。还
有如:
“已而,英霍山师大起。
”
(<
/p>
全祖
望《梅花岭记》
)
< br>;
“须臾,
(
云
)
成五彩。
”
(
姚鼐《登泰山记》等,都属这种情况。
膀
综上所述,
副词作状语并前置,
是古代汉语中一种特殊的语法现象
(
因为在现代汉语
中没
有这种现象
)
。
< br>“甚矣,汝之不惠”就属于这种现象。
螅
袅
p>
膁
观点二:
《愚公移山》中“甚矣,汝之不
惠”主谓倒装
薈
p>
袈
提起《愚公移山》中的“甚矣,汝之不惠”
,几乎没有谁会怀疑翻译为“你太不聪明了”
有什么不妥。
羅
诚然,如同遇到通假要置换成本字
,遇到省略要补充出省略成分一样,遇到倒装要调整
语序也顺理成章。比如“求人可使报
秦者”
(
《廉颇蔺相如列传》
)
,定语后置,要调整为“求
可使报秦之人”
;
又如“古之人不余欺也”
(
《石钟山记》
)
,宾语前置,要调整为“古之人不
欺余也”
;再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
(
《送东阳马生序》
p>
)
,介宾短语后置,要调整为“每于
藏书之
家假借”
。依此类推,
“甚矣,汝之不惠”为主谓倒装,要调整
为“汝之不惠甚矣”
。
但细究这一句、乃至这一类句子的翻译,
似乎又觉得并非一个“调”字了得。
薂
首先,
现代汉语也不排斥主谓倒装,有时甚至刻意地追求倒
装,因为倒装能产生强调谓
语的作用
。如:
“怎么了,你?”
(
《荷花淀》
)
唯有倒装,才更为细腻地体现出女人对丈夫的
关切之情。又如:
“出来吧,你们!
”
(
《荷花淀》
p>
)唯有倒装,才足以表现水生既满心幸福、
-
-
-
-
-
-
-
-
-
上一篇:常用英语口语误用集合
下一篇:idle 英语趣味谜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