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不能为空

当前您在: 主页 > 英语 >

皮肤中的P物质及其作用题库

作者:高考题库网
来源:https://www.bjmy2z.cn/gaokao
2021-02-02 12:40
tags:

-

2021年2月2日发(作者:moody)


皮肤中的


P


物质及其作用



吴胜,吴仲敏


*


,傅磊冕



(


台州学院医学院解剖学教研室


,


浙江台州,


318000)


摘要



P


物 质是一种高活性的神经肽类物质,广泛地分布于神经系统和其他外周组织器官


内,具有多 种生理功能。在皮肤,


P


物质主要由感觉神经末梢释放,它通 过趋化免疫细胞、


调节细胞因子的产生以及舒张微血管等参与皮肤局部免疫炎症反应;< /p>


还可促进皮肤内多种细


胞的分裂、增殖以及细胞

< br>DNA


的合成,参与皮肤创伤的修复;此外,


P


物质作为一种重要的


瘙痒介质,与多种瘙痒性皮肤疾病的发生和发展有 关。



关键词:


P


物质;



皮肤;



组织修复;



炎症;



瘙痒



1



P


物质的生物学特点



P


物质


(substance


P



SP)


是世界上发现最早的神经肽。



Von


Euler



Gaddum



1931


年在马肠中提取乙酰胆碱 时发现,


因当时不知道其化学性质,


故取名

P


物质。


1970



Chang



Leeman



SP


纯化,提出十一肽序列,


Arg-Pro-Lys-Pro- Gln-Gln-Phe-Phe-Gly-Leu-Met-NH2


,分子量为


1340



1972



Tregear



用化学方法成功 地合成此肽。


1973



Powel


建立了放射免疫分析测定


SP


的方法,将


SP


< br>研究和应用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


用重组


DNA


技术研究


SP


的前体发现


SP


来源于前速激肽原


( pre-pro-totchykini n



PPT)


,因此

< br>SP


有速激肽类物质之称,


PPT

分成


PPT-A



PPT-B



种,


PPT-A

< br>又分为


α


-PPT-A



β


-PPT-A



γ


-PPT-A



分子水平的研究进一 步发现,


PPT-A



mRNA



SP


片段。



与经典神经递质


(


如乙酰胆碱、单胺类、氨基酸类


)


的合成方式不同,


SP


不是在神经< /p>


末梢内合成,


无活性的


SP


前体首先在神经元胞体内的核糖体上边合成边进入粗面内质网,


< p>
高尔基复合体的修饰加工后形成分泌囊泡,


分泌囊泡在向神经末梢运输的过 程中,


仍可对其


中的


SP

< p>
加工修饰,


装配在大囊泡中运至神经末梢,


当神经 末梢受刺激时,


囊泡中的


SP


即释< /p>


放,


并与其特异性受体结合以发挥作用。



SP


结合的特异性受体有神经激肽


1


(NK1


)


受体、


NK2


受体和


NK3


受体,


这些速激肽受体均属于


G


蛋白偶联受体。



SP



NK1


受体的亲和力最




基金项目:台州市科技局科研项目(


081ky44

< p>
);



台州学院学生科研项目(

< br>08XS46




*


通讯作者,


E-mail:wzmbest@, Tel:


大,故


NK1


受体特称为


SP


受体




[1]


2



皮肤中


SP


的来源和分布



皮肤中的


SP


主要源自于感觉神经纤 维末梢,


少数由组织细胞如角质形成细胞


(KC)

< p>



大细胞、单核巨噬细胞等细胞合成。皮肤中< /p>


SP


大部分在背根神经节的小型神经元胞体中合


成,


然后由轴浆运输至外周感觉神经末梢


(

< p>
主要是


C


纤维


)


贮存、


释放;


在人类正常皮肤中,


SP


免疫反应阳性神经纤维主要分布在真皮浅层微血管周围,并经乳头 层进入表皮,维持皮


肤的正常感觉和对伤害性刺激的感受,在表皮基底层、真皮乳头层、 毛囊、汗腺、小血管膜


及其周围均有


SP


样物质分布


。另外,


SP

< p>
受体在


KC


、朗格汉斯细胞、成纤维细胞和肥大细


胞上也有表达,且这种表达受炎症性细胞因子调控



[3]


[2]


3 SP


在皮肤中的作用



支配皮肤的


SP


阳性感觉神经元具有 双向传导功能,


其所释放的


SP


不仅 可作为神经递质


向中枢传递刺激信息,


也可作为神经调质在外周 发挥生物学效应,


在皮肤免疫炎症、


创伤修

复、瘙痒等方面均扮演了重要角色。



3.1 SP


与皮肤免疫炎症反应



研究表明,


SP


对皮肤免疫和炎症反 应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趋化免疫细胞、调


节细胞因子的产生以及舒张微血管。< /p>


SP



T


细胞 、单核


/


巨噬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具有趋化

作用,


SP


还是中性粒细胞的趋化因子,


10



mol/L



SP


可直接影响其向炎症部位的迁移



SP


及其


C


2


端片 段对中性粒细胞尚有启动效应




可延 缓中性粒细胞的凋亡,


表明


SP


在炎 症


的迁延过程中起作用



[7]


[6]


[5]


-9

< br>[4]



SP


可以激活肥大细 胞,引起胞内


Ca


动员和细胞脱颗粒,释放组

< br>2+


,促发皮肤红斑和水肿;


SP

< br>还能够促进角朊细胞释放


IL-1


IL-8



TNF-


α

< p>
,促进单核


/


巨噬细胞产生和释放


IL-1



IL-6



TNF-


α



IFN -


γ



增强活化的

T


细胞产生


IL-2


以及表达


IL-2


受体,


刺激肥大细胞产生


TNF-


α



中性粒细 胞及血管内皮细胞产生


IL-8



并借 用这些细胞因


子的作用,


影响和调控皮肤免疫和炎症反应。


由皮肤感觉神经末梢释放出来的


SP


首先 与


NK1


受体结合


,


所引起的皮肤神经源性炎症反应是以血浆渗漏的形式出现


, < /p>


并伴随小动脉血管


舒张、血流增加继而出现潮红及皮疹。


Scholzen


等发现


,

< br>引起人体皮肤微血管血浆渗漏仅


需微摩尔浓度的


SP



人体皮肤


C


纤维是否释放足量的


SP


才可导致疹 块的形成还不十分清楚。


Lofgren


[9]


[8]


等发现


,


尽管在应用


SP


后有组织胺的释放增加


,


但在人体皮 肤应用组织胺拮抗


剂却不能减少由辣椒素引起的皮肤潮红


,


而许多


NK1


受体拮抗剂


,


RP67580



CP96345



可抑制啮齿动物皮肤血管的血浆渗漏。



3.2 SP


与皮肤创面的修复



Lai



[10]



证明外周感觉神经及其释放的


SP


在 创伤愈合的过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周围


神经末梢释放的


SP


有促进伤口愈合效应,


SP


参与创伤局部炎症反应及免疫反应,


促进创面


的 修复。


SP


是皮肤损伤修复、瘢痕愈合及不断增生过程中的重 要介质


[11]




在皮肤创伤的早期,创伤局部组织的


SP

部分由感觉神经末梢释放,部分由伤口修复细


胞包括成纤维细胞、血管内皮细胞、巨 噬细胞等自身合成。自身合成的


SP


作为神经源性介


质,


促进创伤早期炎性细胞浸润,


加强炎症反应 ,


而创伤早期的炎症反应是创伤愈合全过程


的先导,适度的炎症 反应是创伤愈合后续过程的基础和前提。此外,


SP


还能诱导 炎性细胞


释放多种细胞因子和趋化因子,引导多核巨噬细胞的聚集,后者吞噬坏死组织及 细胞碎片,


有利于成纤维细胞、角质形成细胞、血管内皮细胞在创面的增殖覆盖


[12]



Burbach

< br>等



13



究发现,


SP


可调节角质形成 细胞对神经生长因子的表达,


从而保持皮肤感觉神经的完整性。



在创伤愈合的后期,


SP


可促进多种 细胞如成纤维细胞、角质形成细胞、血管内皮细胞


等分裂和增殖以及细胞


DNA


的合成。



SP < /p>


可促进成纤维细胞和血管平滑肌细胞的增殖


促进角质形成细胞的有 丝分裂及角膜上皮的迁移



15




14





角质形成细胞是皮肤表皮层的主要细


胞来源 ,


维持上皮和角质层的形成。


而成纤维细胞是组织修复过程中的 主要细胞,


调节细胞


外基质和胶原的产生,

是组织修复和创伤愈合的必需过程



16,17,18




SP


可以明 显促进成纤维


细胞胶原的合成和代谢,


使增殖期胶原合成增加,


为后期角质形成细胞的大量增殖并向创面


迁移覆盖提供支架。从 而加速伤口的上皮化速率,促进伤口的成熟。


SP


还可以使多 种修复


细胞对内源性生长因子及其受体的表达上调,如


EGF< /p>



FGF



NG F



[19]


。从林等


[20]


采用放射


免疫法测定


20


例增生性瘫痕组织中


SP


的含量


,


并与


20


例非增生性瘫痕组织及正常皮肤进行


对比


,


发现增生性瘢痕组织中


SP


含量明显增高


,


增生性瘫痕组织中


SP


免疫阳性分布 密度


显著高于非增生性瘢痕和正常皮肤组织。


Crowe



[21]



分别检 测了


9


例增生性瘢痕、


扁平性瘢痕、< /p>


3


例正常皮肤组织中的神经肽,提示


SP


与病理性瘢痕增生有密切的关系。



SP


还在难愈创面的修复中起重要的调控作用,它不仅自身具 有促进修复细胞增殖分化


的能力,更重要的是


SP

< p>
可增强修复细胞自身合成内源性神经营养因子的能力,进一步通过


这种放大 效应促进糖尿病等难愈创面的修复。



3.3 SP


与皮肤瘙痒反应




SP


是一种重要的瘙痒介质,参与了多种瘙痒性皮肤疾病的发 生与发展。健康志愿者皮


内注射


SP


引发皮肤红肿和瘙痒反应


[22]



小 鼠皮内注射


SP


亦能诱发后肢搔抓等瘙痒相关行为

-


-


-


-


-


-


-


-



本文更新与2021-02-02 12:40,由作者提供,不代表本网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bjmy2z.cn/gaokao/599761.html

皮肤中的P物质及其作用题库的相关文章